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海口罐头厂到如今中国最大天然果汁饮料企业,从连续5年亏损、濒临破产到如今每年上缴税金6亿元,椰树集团掌门人王光兴靠着迎难而上的三把火,创造了经营奇迹。
一提到海南岛,眼前总会浮现椰林树影、蓝天白云、水清沙幼的美景,还有那甘甜洁白的椰汁,让人念念不忘。
提到椰汁,也会让人想起椰树集团。近日,椰树集团2016年开门红会议上传出消息:尽管2015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大,众多饮料企业出现10%至30%的大幅下滑,但椰树集团仍实现税金6.27亿元、产值42.91亿元,连续9年兑现了改制时对政府作出的不减产、不减员、不减税金、不减员工收入的“四不减”承诺。
一个勤快的临时工
王光兴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饱尝生活艰辛,深知一切来之不易。
生于1940年的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靠卖旧衣服养活我们姐弟三人,经常晚上八九点钟还回不了家”。
初中毕业后,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他先是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宫任业务美工,1958年报名到海口罐头厂当临时工。
海口罐头厂由广东省投资30万元在原日本商人创办的食品加工厂旧址上兴建,规模为500吨,1956年建成投产。“刚开始,我在厂里搞宣传,办板报、印报纸,干完这些,我也闲不住,总是跑到车间帮着工友刨菠萝、运材料、做杂工。”不到半年,厂长、书记都知道厂里来了一个勤快的小伙子,直夸“这个年轻仔不错”。
很快,王光兴被厂领导调到办公室当文书,负责机要文件的发放、整理。科室的同事都习惯安坐办公室,王光兴却还是闲不住,主动到一线帮忙。天气热了,他会挑来开水,送给车间的工人喝;台风掀开了茅房顶,他会找来工具修好;厂里清淤,他也会第一个跳进去排水清淤……
除了在五七干校当过一年资料员,王光兴20年的青春时光都在海口罐头厂度过,历任团委书记、车间主任、政工主任等职位。
1982年,王光兴被从海口市轻工业局调至海口饮料厂任厂长和支部书记。由于体制老化,产品单一,饮料厂的仓库积压了800多吨酒,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那时候刚改革开放,王光兴带着调研组跑遍海南岛,又到外地调研,回来后,他更换设计包装,推出了“恭喜红枣酒”。“马配金鞍,酒上红装,我就用大红灯笼的喜气洋洋,打开老百姓的心理需求。”才一年,饮料厂就扭亏为盈,赢利100多万元。
这时,一纸任命将他派到严重亏损的海口电子工业总公司。
有人认为,王光兴不懂电子,怎么能领导一个拥有众多高级工程师的电子公司呢?王光兴不同意:“在某些特定时候,领导的职能,首先是调动人,而不是技术。只有调动了人,才能调动技术。”他在灯下苦熬无数夜晚,制定改革方案,使绝望的电子公司出现生机。
“救火队长”
连续救活两家企业的王光兴,从此有了“救火队长”的名号。
然而,他工作过20年,拥有3000名员工的海口罐头厂,却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从1981年开始连年亏损,连换了4任厂长,还是无法扭转局面,720万元的家产仅差2万元就要破产,占当时海口市工业企业亏损额的82%。
1986年1月,“救火队长”王光兴出任海口罐头厂厂长。
新官上任,王光兴的“第一把火”是在第一次职工大会上请干部们提名,以厂长名义开除几个最难管理的工人。“别人怕,我却不怕!”王光兴说。8天后,厂里公布开除了3人,其中一个是他老同学的孩子。
第二次开职工大会,他宣布工厂要大解体,由一个厂分成9个分厂,各自适应市场,找活路。
他的“第三把火”更厉害:菠萝罐头加工每年只有4个月的生产期,其他月份闲着,停产停工期间只发50%工资。
这三把火,分别烧向铁工资养活懒汉、铁饭碗坐吃山空、铁交椅埋没人才的国企沉疴,又称破“三铁”。
当时群情沸腾,谩骂声不断:“罐头厂的改革是五马分尸,不会有结果。”“一下扣工人这么多工资,他这个厂长还让不让人活啊?”“破罐破摔,能摔出个新罐头厂吗?”
王光兴也把话挑明了:“要让工人活,首先要让工厂活,我跟大家一样,也不领全额工资,直到脱困!要么,我们就跟沈阳防爆器械厂一样破产,大家各走各的路!”
隔了30年,老技术员曾礼德仍感慨万千:“改革说起来容易,真实施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非要有一股豪气与霸气不行。”曾礼德说,那时每周都有三四封告状信寄给上级,王光兴下班甚至会被人堵着谩骂,只得绕道回家。
实践证明,王光兴到任的1986年,罐头厂减少亏损300万元,到1988年,企业实现盈利240万元。
“水牛上树摘椰子”
仅仅从人力资源上优化远远不够,必须产品创新。然而,如今已成共识的重奖人才在当时却引发风波阵阵。
王光兴说:“当时老百姓生活改善了,有新鲜猪肉,谁还爱吃猪肉罐头?不利用好本地资源开发新产品,罐头厂的前方还是死胡同。当时,厂里科技人员30多人走得只剩两三个,我公开承诺,谁拿下天然椰子汁的研制,我重奖谁!”
椰子是大宗特色热带作物,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椰子产量即达到每年0.9亿个。当时这些椰子除部分鲜食外,主要用来加工椰子糖、椰角、椰片等耐放的传统食品,至于保存鲜榨椰子汁,则是世界性难题。
王光兴成立了4个攻坚小组,技术员最高学历只有中专。有人嘲笑他:“你这是水牛上树摘椰子吗?”
对这些风言风语,他们不加理会。
8个月、383次试验后,他们成功攻克油水分离和蛋白质酪化等技术难题,开发出椰汁高压均质乳化技术,不加香精、不加糖精、没有防腐剂的甘甜椰汁就此诞生。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当年,经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检索,椰树牌椰汁被证实属“世界首创,中国一绝”。
王光兴兑现承诺,拿出30万元重奖研发人员。要知道,国家当时重奖给重大发明人的奖金才1万元。
甘甜的椰汁迅速征服了消费者,年产量从几千吨发展到逾60万吨,不仅成为国宴饮料,还帮助海南50万椰农脱贫致富,并拉动制罐、印刷、糖厂等配套企业增长。
如今,王光兴说:“我这老水牛就是上树了,就是摘果子了,而且摘了一辈子!”
现任椰树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赵波则介绍,民族饮料工业多年来能够对抗外资巨头的品牌和企业在全国已寥寥可数,椰树集团定下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产值超过100亿元。(编辑/张本科)
一提到海南岛,眼前总会浮现椰林树影、蓝天白云、水清沙幼的美景,还有那甘甜洁白的椰汁,让人念念不忘。
提到椰汁,也会让人想起椰树集团。近日,椰树集团2016年开门红会议上传出消息:尽管2015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大,众多饮料企业出现10%至30%的大幅下滑,但椰树集团仍实现税金6.27亿元、产值42.91亿元,连续9年兑现了改制时对政府作出的不减产、不减员、不减税金、不减员工收入的“四不减”承诺。
一个勤快的临时工
王光兴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饱尝生活艰辛,深知一切来之不易。
生于1940年的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靠卖旧衣服养活我们姐弟三人,经常晚上八九点钟还回不了家”。
初中毕业后,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他先是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宫任业务美工,1958年报名到海口罐头厂当临时工。
海口罐头厂由广东省投资30万元在原日本商人创办的食品加工厂旧址上兴建,规模为500吨,1956年建成投产。“刚开始,我在厂里搞宣传,办板报、印报纸,干完这些,我也闲不住,总是跑到车间帮着工友刨菠萝、运材料、做杂工。”不到半年,厂长、书记都知道厂里来了一个勤快的小伙子,直夸“这个年轻仔不错”。
很快,王光兴被厂领导调到办公室当文书,负责机要文件的发放、整理。科室的同事都习惯安坐办公室,王光兴却还是闲不住,主动到一线帮忙。天气热了,他会挑来开水,送给车间的工人喝;台风掀开了茅房顶,他会找来工具修好;厂里清淤,他也会第一个跳进去排水清淤……
除了在五七干校当过一年资料员,王光兴20年的青春时光都在海口罐头厂度过,历任团委书记、车间主任、政工主任等职位。
1982年,王光兴被从海口市轻工业局调至海口饮料厂任厂长和支部书记。由于体制老化,产品单一,饮料厂的仓库积压了800多吨酒,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那时候刚改革开放,王光兴带着调研组跑遍海南岛,又到外地调研,回来后,他更换设计包装,推出了“恭喜红枣酒”。“马配金鞍,酒上红装,我就用大红灯笼的喜气洋洋,打开老百姓的心理需求。”才一年,饮料厂就扭亏为盈,赢利100多万元。
这时,一纸任命将他派到严重亏损的海口电子工业总公司。
有人认为,王光兴不懂电子,怎么能领导一个拥有众多高级工程师的电子公司呢?王光兴不同意:“在某些特定时候,领导的职能,首先是调动人,而不是技术。只有调动了人,才能调动技术。”他在灯下苦熬无数夜晚,制定改革方案,使绝望的电子公司出现生机。
“救火队长”
连续救活两家企业的王光兴,从此有了“救火队长”的名号。
然而,他工作过20年,拥有3000名员工的海口罐头厂,却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从1981年开始连年亏损,连换了4任厂长,还是无法扭转局面,720万元的家产仅差2万元就要破产,占当时海口市工业企业亏损额的82%。
1986年1月,“救火队长”王光兴出任海口罐头厂厂长。
新官上任,王光兴的“第一把火”是在第一次职工大会上请干部们提名,以厂长名义开除几个最难管理的工人。“别人怕,我却不怕!”王光兴说。8天后,厂里公布开除了3人,其中一个是他老同学的孩子。
第二次开职工大会,他宣布工厂要大解体,由一个厂分成9个分厂,各自适应市场,找活路。
他的“第三把火”更厉害:菠萝罐头加工每年只有4个月的生产期,其他月份闲着,停产停工期间只发50%工资。
这三把火,分别烧向铁工资养活懒汉、铁饭碗坐吃山空、铁交椅埋没人才的国企沉疴,又称破“三铁”。
当时群情沸腾,谩骂声不断:“罐头厂的改革是五马分尸,不会有结果。”“一下扣工人这么多工资,他这个厂长还让不让人活啊?”“破罐破摔,能摔出个新罐头厂吗?”
王光兴也把话挑明了:“要让工人活,首先要让工厂活,我跟大家一样,也不领全额工资,直到脱困!要么,我们就跟沈阳防爆器械厂一样破产,大家各走各的路!”
隔了30年,老技术员曾礼德仍感慨万千:“改革说起来容易,真实施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非要有一股豪气与霸气不行。”曾礼德说,那时每周都有三四封告状信寄给上级,王光兴下班甚至会被人堵着谩骂,只得绕道回家。
实践证明,王光兴到任的1986年,罐头厂减少亏损300万元,到1988年,企业实现盈利240万元。
“水牛上树摘椰子”
仅仅从人力资源上优化远远不够,必须产品创新。然而,如今已成共识的重奖人才在当时却引发风波阵阵。
王光兴说:“当时老百姓生活改善了,有新鲜猪肉,谁还爱吃猪肉罐头?不利用好本地资源开发新产品,罐头厂的前方还是死胡同。当时,厂里科技人员30多人走得只剩两三个,我公开承诺,谁拿下天然椰子汁的研制,我重奖谁!”
椰子是大宗特色热带作物,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椰子产量即达到每年0.9亿个。当时这些椰子除部分鲜食外,主要用来加工椰子糖、椰角、椰片等耐放的传统食品,至于保存鲜榨椰子汁,则是世界性难题。
王光兴成立了4个攻坚小组,技术员最高学历只有中专。有人嘲笑他:“你这是水牛上树摘椰子吗?”
对这些风言风语,他们不加理会。
8个月、383次试验后,他们成功攻克油水分离和蛋白质酪化等技术难题,开发出椰汁高压均质乳化技术,不加香精、不加糖精、没有防腐剂的甘甜椰汁就此诞生。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当年,经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检索,椰树牌椰汁被证实属“世界首创,中国一绝”。
王光兴兑现承诺,拿出30万元重奖研发人员。要知道,国家当时重奖给重大发明人的奖金才1万元。
甘甜的椰汁迅速征服了消费者,年产量从几千吨发展到逾60万吨,不仅成为国宴饮料,还帮助海南50万椰农脱贫致富,并拉动制罐、印刷、糖厂等配套企业增长。
如今,王光兴说:“我这老水牛就是上树了,就是摘果子了,而且摘了一辈子!”
现任椰树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赵波则介绍,民族饮料工业多年来能够对抗外资巨头的品牌和企业在全国已寥寥可数,椰树集团定下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产值超过100亿元。(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