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耻”到“鬼”的视角突变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tt_st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二一年九月,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了东京大学教授丸尾常喜的鲁迅评传《明暗之间:鲁迅传》(『鲁迅:花のために腐草となる』).丸尾常喜的鲁迅论因独特而深湛的阐释体系,在中外学界获得“丸尾鲁迅”的美名.此前,国内已出版过他的《“人”与“鬼”的纠缠:鲁迅小说论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和《耻辱与恢复: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九年版)两部研究著作.加上今年的《明暗之间:鲁迅传》,可以说“丸尾鲁迅”在中国的译介工作已基本成形.在此,笔者想探讨一下“丸尾鲁迅”在形成过程中的一次“事件”,即“丸尾鲁迅”的重点由“耻”到“鬼”的突变.
其他文献
一rn法国人似乎向来就有写作短小精悍之作的传统,但是布鲁诺·卡尔桑提(Bruno Karsenti)于一九九四年出版的这本《莫斯与总体性社会事实》简练到足以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只是一本研究马塞尔·莫斯学术思想的著作.事实上,这本小书在出版伊始便可奠定其作为莫斯研究经典之作的地位,因为当所有人都在诉说莫斯思想缺乏体系又与涂尔干思想有着难以理清的关系之时,卡尔桑提却在此书中以《礼物》一书提出的“总体性社会事实”概念为切入点,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莫斯在哪些方面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克服了涂尔干社会学传统的内在困难,推进了
期刊
明嘉靖间陈克昌编《麻姑集》卷七收有一首题为白居易的七律《麻姑山》:“籍庭云色卷青山,昔有真人种得仙.金骨已随鸾驭去,古坛犹在石岩边.鸟啼花笑空朝日,树老松高积岁年.愿学麻姑长不老,擗麟开宴话桑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四册,齐鲁书社一九九七年版,133页)北宋李觏《麻姑山重修三清殿记》云“若麻姑山著称久矣,元和辞人白乐天辈咸有咏歌粲于屋壁”(《李觏集》卷二三,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256页),而《记纂渊海》卷一一《郡县部·建昌军》、《舆地纪胜》卷三五《建昌军·诗》皆节录尾联作白居易“愿学麻姑长
期刊
一rn旅行常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我,中亚之行尤其如此.rn二○一七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织的中亚考察团,由朱玉麒老师领队,前往塔吉克斯坦.考察的第一站,是塔吉克斯坦北部古城——苦盏(Khujand).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法国文学批评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写过一本《奇幻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à la littérature fantastique).这部小书不到两百页,因其对奇幻文学的全新定义,出版后引发热议,令欧美奇幻文论的研究气象为之一变.托氏在研究中对读者活动的重视,无形中偏离结构主义诗学一贯主张的“内在性”批评原则,为其日后反思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观,以及转向文化人类学研究埋下种子.
期刊
自从马克斯·韦伯在二十世纪初出版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来,西方学者已经建构了多种理论,用以解释西方某种制度的成功,比如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经济、现代代议政治、现代科学、现代法律、现代教育,或者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而比以往解释更具雄心、更具当代科学前沿性质、更加精细和广博的理论,最近由约瑟夫·亨里奇(Joseph Henrich)提出.他在二○二○年出版了《世界上最怪异的人:西方如何在心理上变得独特并且特别繁荣》,此书甫一出版,旋即引发广泛评论,亦有杂志组织专题讨论,可以说相当轰动.
期刊
清乾隆朝修《四库全书》,为之专门设立了四库馆.四库修书的第五年,即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五月二十六日乾隆下旨告诫四库馆臣,不要借四库修书行终南捷径之事,要实心办事,恪尽职守,不得敷衍塞责.以帝王之尊,亲自下旨严禁,说明这个终南捷径已是四库修书中的常态.不过,这个终南捷径,其实还是乾隆一手缔造的.但到他下旨严禁时,面对既成事实,即使贵为君王,也只能徒自感慨,颇有心事不知向谁说的无奈.当然,终南捷径也并非就绝对是坏事.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以退为进,以隐求仕,欲擒故纵.此外,四库馆也并不全是这等现象.
期刊
在古代传统中,巨吉斯的故事有数个版本,但最为著名的两个版本来自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和柏拉图《理想国》第二卷.依照希罗多德的版本,巨吉斯是吕底亚国王坎道列斯信赖的护卫.坎道列斯常常称赞自己妻子的美貌,并认为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仅如此,坎道列斯还特别希望王后的美得到其他人的确认.终于,有一天他要求巨吉斯去偷窥王后的裸体,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巨吉斯迫于无奈,在国王卧室门后偷看了王后,但在离开房间时却被王后发现.王后当时便意识到国王对其做了什么,第二天便召巨吉斯前来,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杀死坎道列斯,娶王
期刊
一rn一九一七年,杜尚将一个现成品小便池取名为《泉》来当作自己的作品.这种做法似乎破除了艺术创作的技法门槛和艺术观赏的审美门槛,既解放了艺术家,又解放了观众.杜尚赋予艺术家和观众同等重要性,甚至说“观众创造了绘画”,“观看者形成了美术馆”([法]皮埃尔·卡巴纳:《杜尚访谈录》,王瑞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一年版).杜尚的做法与说法极大影响了六十年代以后的当代艺术,博伊斯直接喊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不过,听到杜尚、博伊斯的这些具有民主解放意味的煽动口号,我们也会反过来想:杜尚标榜的观众也可能是乌合之
期刊
“《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这是传为顾恺之画论中的一句话,不知多少人读过,也不知自己读了多少遍,都是不求甚解,想来真是惭愧.rn不知道是谁最初做了这样的句读,我读的是俞剑华先生校点的文本.按照俞先生的解释,“列女”指的是诸女子,是画家常画的题材.“小”不是指年纪小或者身材小,而是指画幅小.俞先生还猜想,该画可能为蔡邕所画,由于当时绘画技巧尚不成熟,作品存在一些缺点.
期刊
“上古—中古—近代”是世界史的一件紧身衣,却非“前日—昨日—今日”那般简单的分段设定.它是一个蓄意的论述,有其历史背景,自成一个系谱学.“中古”的原义并非“古代”离今较近的这端,而是“古代”的对立命题(antithesis),是对古代的全面否定.这个构思透露着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偏见:被掩埋了近千年的古典传统到了今日方重见天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