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记 张朝阳我现在努力不拧巴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eizhuji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没有判断,没有价值观,随时可以变成任何人。我也不需要前呼后拥,没有“要证明什么”这样的心理障碍。我从来没有一种力量或者成就感,因为人在越无所谓的时候越厉害。
  
  张朝阳在追章子怡?
  这个消息来自北京的一名普通的的士司机。
  在去采访张朝阳的路上,听到记者讨论商量采访方案,的士司机八卦地说:“我估计张朝阳在追章子怡。”他的理论依据是:“奥运火炬在希腊的时候,电台做转播,主持人拨通张朝阳电话,你猜怎么着,接电话的却是章子怡。”
  这是张朝阳让大众市场挂在嘴边的谈资。
  虽然,从拿下“2008奥运会官方网站承建商”后,张朝阳再一次用他的头脑和行为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明的CEO,更是一个善于捕捉热点和机会的传播高手。
  
  


  张朝阳的记者才华
  
  国内做得最好的娱乐杂志记者在MSN上写出一句话:“张朝阳都做娱记了,我们怎么混?”
  这句话是有出处的,奥运期间,张朝阳做了很多记者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能抓到基本不开口的张艺谋,能让邓文迪放下千亿身价和他聊男女感情,能坐在霍启刚身边尽情八卦……
  他是怎么做到的?让无数同行咋舌。
  尽管,他也会被刘嘉玲的一句反问(“你为什么还不结婚呢”?)失态;会在采访张艺谋的时候被批过于随便、问题无聊;在采访范冰冰的时候,让人观察他的烟枪、眼神比语言多……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他能让这些明星放下架子,带着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话,能让网民期待这个比大多数电视访谈节目都好看的视频对话。
  是的,或许因为他是CEO张朝阳。
  “就算我不是搜狐的CEO,我一样能做个好记者。”张朝阳说话的时候低着头,语气平淡:“现在的电视节目就是太呆板了,说的都是套话,没有真正对话。他们也都是人,聊天嘛,就要放下来,让他觉得你是真正关注他,是在跟他沟通,不是在读提纲,人说到兴头上了,就聊起来了。”
  “不,还是因为你是张朝阳,如果是我,就做不到,我现在都无法做到让你平静下来和我聊,你教我一下该怎么采访张朝阳。”记者追问他。
  “你想太多了,其实我采访设计的都是基本问题。对于女人来说,女人是以感情为中心的,她关心自己漂不漂亮,情归何处,事业为辅,所以跟女人就要谈感情;男人的话,要谈成名、谈金钱、谈成功、谈压力、谈快乐、谈心灵的解放,这些是基本问题,做到这些,就会是个好的聊天。”
  都知道张朝阳的智商高,其实更高的是他的情商。
  搜狐的同事说,做“北京播报”是张朝阳自己的主意,他对新闻敏感度和兴趣都很高。但是和张朝阳接触后才知道,这个谈不上太多新闻专业性的男人,确实具备一般记者所没有的高情商——他很容易抓到一个人的兴奋点,继而营造最能让人放松的环境,引爆那个兴奋点。
  


  采访胡军,他放在了雪茄房,两个对女人有着不同致命诱惑的男人靠在沙发里,抽着雪茄讨论男人“出墙”问题;采访刚打了人的李亚鹏,在李亚鹏和王菲的家里,张朝阳能摇身变成一个居家男人的形象讨论老婆和家庭、男人责任感的问题;采访郭德纲,在中式茶馆,张朝阳能说得比郭德纲更贫嘴……
  “你的气质肯定是不该在会议室接受采访的,你觉得什么地方最合适?”记者问张朝阳。
  “沙滩。”
  “一个人的沙滩?”
  “不,肯定是一群人……沙滩排球不错。”
  
  “我也不小了,挺累的”
  
  张朝阳知道,很多人私下会说搜狐是张朝阳一个人的,他在搜狐的分量不仅仅是一个董事局主席,或者CEO,更是一个代言人,一个头脑集中地。
  正因为如此,不管张朝阳怎样作秀,相信不会有人相信工作中的张朝阳也是这样玩世不恭的样子。
  “正因为我‘重’,所以我才谨慎,不会轻易发号施令。”
  甚至,张朝阳说,如果他头一天没睡好觉,就不来公司,如果有既定的会议就取消掉:“因为我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于我和公司都不好,我自己挺难受的,那么做出来的策略对公司也是伤害。”他宁可别人说他管理松散随便,也不想让下属觉得自己说话没谱。
  经历了太多议论,他越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明白他,所以,张朝阳在乎“内部”的东西,一直比“外部”多。
  搜狐这12年来,张朝阳的神经没有放松过,虽然在外界看来,他的情况一直在变,但是他自己很清楚,这12年的选择、起伏,不是他愿不愿意去回忆的问题,而是已经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在搜狐内部,张朝阳是头;在搜狐外部,张朝阳几乎就等同于搜狐,他不能不谨慎——虽然他一再对记者说:“你用一个词描述一个人是不够的,严谨这个词不是一个好词。搜狐是由我这么一个人创办出来的,长期地在思考这个公司,精细地去打磨这个公司。新浪没有这些人来想这些事情。我这个管理也不是说真正地管理,每天要朝九晚五,要开会,要讨论,要想作战计划,没有这些,我是比较轻松的。”
  


  对于自己的管理风格,张朝阳用的词是“不怒自威”。属下也承认张朝阳不怎么发火,但那不代表张朝阳不会看在眼里:“一般在搜狐要是总干不好,那么他在搜狐的日子也不多了,一般在搜狐,我说做什么事,大家是听的,不用我发火,大家也都知道我的性格。”
  或者是习惯,张朝阳不认为很多人关注他有任何的压力:“我现在就是自己的老板,我没有老板了。”这样的没有压力,当然是相对于那最痛苦的三年而言,搜狐现在的业绩有了明显的上升,问张朝阳,会不会不愿意回忆那段痛苦的历史了,他说:“不用愿意不愿意,它就在我的脑子里……”他低头摆弄了一下小物件:“肯定是永远在那里。”
  说话的张朝阳一直在思考,低头,语速放慢,似乎是过去的很多事情会时不时涌现在他的眼前,但是张朝阳会用一只手挡住它,捧起来,放回一个盒子里,盖上:“搜狐是大浪淘沙活下来的公司,过去十年在我身边倒下来的公司不计其数,搜狐算是幸存者,现在只是获得了进入决赛圈的门票,如果说这十年没犯错误,没走弯路,搜狐现在应该是独霸江湖,但是现在不是,而是处在均衡割据的状态。”
  这个状态的张朝阳,让人很难和八卦周刊里那个眼睛里满是锐气的海龟联系起来。
  “搜狐一直是一项事业,但是如果继续下去,我也不小了,我也是挺累的。”张朝阳依旧不抬头:“如果要想让我继续做下去,我肯定要让它变成很好玩的事情。”
  说到这里,自然是会让人产生联想的——那个活跃在秀场的张朝阳,到底是在彰显自我,还是性格使然,品牌需要,又或者,只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这个男人唯一的释放方式。
  可能我们看待这个奇怪的男人,看得还太浅。
  “有人告诉你采访你比较难吗?”记者问。
  “不用告诉,是比较难。”张朝阳脱口而出:“我是个离经叛道的人,不按常理走的人。比起大多数人来说,我现在不想出更大的名,我不想再往上爬。我是学物理的,思考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如果你按照采访正常人的思路来采访我,你找不到切入口的。”
  让人好奇,搜狐的管理层都是如何和这个脑沟异常的男人沟通的。
  
  停止思考,上帝就不笑了?
  
  张朝阳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另一个地方是,不能把他放在一个普通企业家的角度来认识他:“中国企业家那帮
  人,我根本就不和他们混。”
  虽然是互联网行业中人,但张朝阳不怎么用QQ、MSN等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甚至很少发邮件:“不是有电话吗?不过我也很少接打电话,短信也挺好的。”
  问其原因,张朝阳说,他希望自己的生活简单、简单、再简单,不想被纷杂的事情干扰:“无阻力信息沟通是构成人现在焦虑的很重要原因,我现在让我每天跟这个世界的联系变得寥寥无几,因为很多信息是没必要的干扰。我也不愿意参加聚会,我要参加聚会都是唱歌、玩,属于生活娱乐的,不参加为了论坛或者业界的聚会。”
  关于张朝阳参加的聚会,在更多人的记忆中,都是娱乐的性质比较多,而“业界论坛”,并且比较有影响力的,很多人会自然联想到当年的西湖论剑。
  2000年,第一届西湖论剑,金庸到场,感叹张朝阳等网络弄潮儿的英姿,虽然此时的马云、张朝阳、丁磊等人都已经被网络的冬天冻得瑟瑟发抖。
  到了2005年的西湖论剑,张朝阳对记者说“不要相信华尔街!”
  现在是2008年。
  “西湖论剑,不会去参加了。”张朝阳只提到了两个“老战友”:“马云是后来的吧,丁磊过得还挺好。西湖论剑也没什么帮助。”
  张朝阳说他是那种能同时看见公司优点和缺点的人,思路很清晰,而他的强项是对品牌和传播有天赋,对热点的把握非常敏感:“这样的话,搜狐就有了很多的突破点,你看从火炬在希腊的传递,到后来的珠峰报道,这些都是很有突破性的做法。从做人来说,我不图名不图利,所以对人的意义想得比较多。”
  张朝阳坚持认为自己是不会背着沉重价值观包袱行走的人,他的世界里没有对错,没有任何价值判断,没有任何的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切的方法就是停止思考。
  在他的博客里,多次指出了西方心理学的局限性。在张朝阳看来,人类是不可能思考清楚自己的情况的,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周遭的事物。而“居安思危”、“自省”这样的词语在张朝阳看来几近无用功。
  “我是很复杂的人,别人老是在问我角色的转变,为什么能那么快。我脑子里不认为我是CEO,我可以突然做主持人。我没有判断,没有价值观,随时可以变成任何人。我也不需要前呼后拥,没有‘要证明什么’这样的心理障碍,我没有定义,无形是最高的形式,我可以转化成任何形式。我从来没有一种力量或者成就感,人在越无所谓的时候越厉害。”
  张朝阳一再强调,如果想写出一个真实的他,一定要理解上面的话。
  可是记者看着张朝阳,已经问不出什么话。
  如果张朝阳说的是真,那么可以把他归类到一些哲学学者,或者一个有着轻度妄想症的患者里去(大多数天才型人物都有这样的毛病),那么,可以将张朝阳理解为一个真实得不去保护自己的人——他不是没有价值观,是藏在内心最深处,不想让别人抓住自己的行为准则。所谓无为,本身就是在唯一行为准则下淡然处理周遭事物。
  如果张朝阳仍然是在作秀,用一些自己都难以琢磨的词汇包装空洞的自我,那么,张朝阳,只能继续折腾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了不起,CEO没什么了不起,街上小混混也没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你的脑子是空的,不被任何事物干扰。人的一生就是在判断拧巴不拧巴,人在奋斗的时候一定要拧巴,但是奋斗过了,有了各种资源,不用操心的时候,不用再拧巴,我现在努力不拧巴——或者,连‘努’都不努力。”
  但张朝阳是否仍在“拧巴”?仁者见仁吧。
  不过对这个男人来说,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根本不会搭理你是怎么看的。
  
  对话
  张朝阳,你能扔了手中的皮筋吗?
  
  采访张朝阳绝对是个高脑力活——必须盯着这个采访对象,你不知道他会把问题引向哪里,不知道会在哪个字结束,不知道要如何让他说更多。
  以致采访结束后几个小时里,一直处在头疼的状态。
  起初,张朝阳会指出我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的地方,但随着采访的进行,算是明白了——采访张朝阳,就不会有工作做得充分的可能。
  张朝阳说,做人不能拧巴,但是他的思维确实在我们常人看来,就是拧巴的。
  张朝阳说,他不是个严谨的人,但是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会经过仔细的思考,而这个思考过程写在他严肃的脸上。
  张朝阳说,他研究心理学,会观察周围人,但是他的行为却很容易令人想到,这个男人并不如他所说的那么镇定自如:
  他会一直抚摸桌面的手机,或者电脑键盘,记者的名片;回答问题的时候,会在会议室里不停踱步、坐下、踱步、坐下;他会一直拉扯着一根皮筋。
  “你缺乏安全感吗?还是心理依赖什么,为什么一直玩那根皮筋?”
  “哦,有吗?”张朝阳赶忙扔掉皮筋,继续踱步。
  再回来时,忍不住又抓起了那根皮筋。
  而记者脑子里的“皮筋”早已被他蹂躏千百遍。
  
  沉默版
  《风尚周报》:我看你在采访刘嘉玲的时候,跟她对话,对话到后面刘嘉玲反问了你一句话(“你为什么还不结婚呢”?),当时你没有去回答她,这句话以后别人再问,你还是不回答?
  张朝阳:对。
  《风尚周报》:认为这属于自己的私人问题?
  张朝阳:对。
  
  超脱版
  《风尚周报》:做娱乐播报是你自己想到的事情?
  张朝阳:作为人来讲,不图名不图利,人的意义就会想得比较多,怎么保证每天快乐地过,这种状态国内现在很少人有。很多做企业很成功,他们可能在自己的价值观当中,背着沉重的包袱往前走,我现在没有价值观,没有对错,没有判断。所以就没有负担。
  《风尚周报》:您刚刚说起看心理学的书,你玩皮筋大概有十几分钟,平时会这样,寄托自己的想法在某项事物上?
  张朝阳:没有,当你没有判断时就没有压力,我也不喝酒,不抽烟,偶尔抽点雪茄,没有不良嗜好。不良嗜好是逃避,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是要逃避的,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所以不需要逃避。
  《风尚周报》:没有什么东西牵绊你?
  张朝阳:我不需要以某种东西来成为释放。
  《风尚周报》:你真的没有压力,没有价值观,不求名不求利?我不信。
  张朝阳:还是求一点,但是求的程度已经不是生活中的主流,生活中的主流是要求我每天活得高兴。
  《风尚周报》:开心这是一种状态,是表现出来的内心感受,这是需要有外物来刺激或者通过某些东西来达到的,你的刺激是什么?
  张朝阳:我不开心时停止思考,同时无聊,有一些兴奋点就行。
  《风尚周报》:你要是停止思考了,搜狐怎么办?
  张朝阳:在搜狐是入世,是另外一套哲学。我自己的状态是用停止思想来调节,在公司管理方面是入世的哲学。我相信没有一个道理所有人都适合,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理论。
  《风尚周报》:你现在这套理论在早期的时候不会有是吗?
  张朝阳:不会,大学的时候就不是这样。
  《风尚周报》:在这个阶段有,是因为搜狐是赢利的吗?
  张朝阳:在搜狐整个状态比较好的时候会有。
  
  清高版
  《风尚周报》:你身边会不会有这样的朋友,和你走得比较近,会时不时跟你说张朝阳你最近某些事情做得不是特别好,需要这样的声音吗?
  张朝阳:没有,不需要。
  
  混乱版
  《风尚周报》:平时你会看哲学的书吗?
  张朝阳:我不怎么看书,我只看历史。
  《风尚周报》:中国过去的这些皇帝,你觉得有谁值得你跟他聊一个小时?
  张朝阳:就是大家说的那些成功的皇帝,比如宋朝的赵匡胤。
  《风尚周报》:对历史是从小就有兴趣?
  张朝阳:不是,是最近几年。我不看小说,小说是作者的杜撰,没有什么好看的。我只关心新闻和历史,不看小说。
  《风尚周报》:你不喜欢那些会有作者主观成分的历史书?
  张朝阳:历史同一个话题有多个人在写,可以看出真相。
  《风尚周报》: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没看见你的传记。有没有人追着要你写传记?
  张朝阳:不断地有,可能不到时候。
  《风尚周报》:你觉得是自己不到时候,还是记者的火候不够?
  张朝阳:没到时候,如果到时候,找一找,还是可以得到火候的记者。
  《风尚周报》:你对生活和搜狐的要求是什么?
  张朝阳:对搜狐的要求是尘世间入世的要求。对我自己是没有追求。
  《风尚周报》:对你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张朝阳:对我自己的要求是达到没有要求,也没有追求。对我自己就是要健康,健康是最重要的,就是快乐。
  《风尚周报》:真实能带来快乐吗?
  张朝阳:真实不能带来快乐。有些事有点违心了,有些事情想多了,以为是真的,想多了就没必要。
  《风尚周报》:尊重事实是不是等于真实?
  张朝阳:大脑的工作原理是很奇怪的,尊重事实不一定是真实。■
其他文献
Michel Seyve:从法国餐厨学校毕业后,在英国、美国工作11年,后曾历任中国大酒店西餐总厨,澳门威斯汀酒店餐饮总监、行政总厨,北京皇冠假日酒店西餐总厨等。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结束,体育场立刻变得空空如也,运动员们或满足或失望地返回家乡,但是,四年之约梦想犹在,彼时新的纪录又将打破,新的微笑会再一次在胜利者的脸庞闪现。但是你知道吗?虽然没有高调宣传,但在我们烹饪界也有四年一度的奥
期刊
气质讲堂  最爱白衬衫    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里,男装衬衣束进长裙,高高挽起袖子,那纤尘不染的脱俗和俏皮令人刻骨铭心;玛丽莲·梦露穿着白衬衫在海边咧嘴大笑,那份难得的灿烂清新历历在目。这个初秋,白衬衣的复兴彻底而不留余地,且被赋予了更多的新花样,沉稳优雅,俏皮浪漫,还是率性干练都在把玩之中。    基本款白衬衣+竖腰式马甲:雕琢曲线  基本款的白衬衣是你的衣橱中必不能少的单品之一。如果想
期刊
来自英国的杂志《.Cent》打破了常规的杂志尺寸,从杂志堆里容易突显出来。特别之处在于它从2004年夏天开始,就不断地邀请来自不同面向的名人作为客作主编,来深度展示一个人的创意世界。这让人想起另一本更为有名的时尚杂志《A magazine》,他们每期邀请的时装设计师多是如雷贯耳,视觉上更是玩极端。但相对来说,《.Cent》杂志的客座主编范围更为广泛。2006年有帽饰设计圣手Stephen Jone
期刊
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要好  美国是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私立学校,而且学位供不应求呢?一起听专家细细道来。  听力指南针  该篇语速比平常稍快,但发音清晰,语言规范,听时要注意抓大意,不要太在意由于语速快而听不清的少数单词。  见招拆招  从句  They don't think their children will get enough personal education
期刊
张国立: 生于台北市,现任时报周刊社的社长,也写旅游散文和小说,曾出版《匈奴》、《鸟人一族》、《一口咬定意大利》等书。      男女之间的关系很特别,无论是情侣或夫妻,表面上是最亲密的人,可是血源上却毫无关系。像我们和父母间、子女间,发生天大的误会都自然能化解,可是男女间却很难,偏偏感情这种东西像瓷器,只要有一丁点的裂缝,它就不完整,而且裂口会愈来愈大,总有一天会破得不知从何收拾起。  我的一个
期刊
汤祯兆:香港作家,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一直从事写作活动,兴趣亦由文学至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范围包括日本文化研究、 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 文学创作及评论等。      香港的青春片,对取景离岛可谓情有独钟,甚至可说是无论类型,乐此不疲。就以惊栗片来说,由梁普智的《生死线》(1985)开始,到近年邱礼涛的《失惊无神》(2004)乃至黎妙雪的《小心眼》(1986)等,都以青春偶像、
期刊
每次都是在电梯里,无处可逃,来不及寒暄。我们的美女财务老总总是笑眯眯对我说:严师傅,最近好像又没看到什么好照片啊!每次,我后背的汗立马就下来了。  我立刻明白她想提醒我的是:我手下的十个摄影记者、若干图片编辑,拿着那么好的尼康和佳能,用着这么好的电脑,花了大把钱买了各个图片库的照片,每个月按时领着薪水,报纸上却没有看到什么好照片。真的是非常惭愧,每一次,我只能是嘿嘿地笑着,搜肠刮肚去想那么一两张值
期刊
有人这样形容CSA:买菜的当卖菜的是农村的亲戚,  卖菜的称买菜的为城里的朋友,双方的关系除了情谊还有感情约束。    广西有个爱农会    广西柳州“爱农会”是中国目前做得最像模像样的CSA。  爱农会的人笑称自己是一群“土著”,喜欢吃本地的,“土”的东西,也关注柳州周边农民的生计。  而他们的合作农夫,则散布在柳州市周边2个小时车程内的郊区。如今长期合作的农夫有10多家。  每个月,爱农会至少
期刊
恽圻苍  1932年生,原广州美院油画系主任、著名画家,革命先烈恽代英堂弟,部分作品为军事博物馆等处收藏,擅长历史题材与肖像。    关于生命、希望与和平的故事      灾难是全人类的,无分国界,无分贵贱。  “9·11”事件注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伤心的节点,事件如今渐渐定格为历史,站在事件的坐标中回望灾难,艺术家以历史画的方式对它加以纪念,应该是最为肃穆和得体的方式之一。  画家恽圻苍对“9·1
期刊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逝者已去,国殇尤在,可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却要继续。  7月初,由网易发起“50名汶川人眼中的灾后影像”计划,在汶川当地选择了50位灾民,每人分发相机和胶卷,让他们拍摄自己的生活。  这是50位汶川灾民镜头中的灾后重建影像世界。“摄影师”身份各不相同:调皮的孩子、刚参加完高考的中学生、司机和爱照相的羌族大妈等。  和职业摄影师的影像不同,这些村民把生活还原到照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