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案(第一课时)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js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影呈现一】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限于篇幅,这里以简略形式呈现,下同)
   【问题设置】
   1.“颓废”一般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但是在这一文段里,它似乎具有特殊的内涵,应该指什么呢?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后)用文中的话,大致和“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有关,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大概是指我们鉴赏诗歌时常常用到的“哀情”,若具体化的话,可以从戴望舒《雨巷》中找到这些词语——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等。
   2.从本段内容来看,我们似乎能理解“颂秋说”,也能理解“悲秋说”,但又总觉得有失片面,“颂秋”和“悲秋”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后)“颂秋”只是一个形式,而“悲秋”才是实质性的目的。因为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总能契合作者“颓废”的心境。
   3.这一段文字,具有怎样的思路走势,请简要分析。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后)由中国文人到外国文人,再由这些“有情趣的人类”到“牢狱里的囚犯”直到所有人,最后又回过头来,再次强调中国文人之于秋的情趣非要在北方表现不可。可见作者收放自如,大家风范。既然作者说北方的秋,相对于中国文人,它的味道才是完足的,那么作者到底写了哪些北方之秋的具体场景呢?
   【投影呈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问题设置】
   给这一段添加一个标题,并自选角度对该段进行赏析,感受作者的感受。
   教师点拨:(学生试做后)我的北国秋晨。角度1:量词,如,“一椽破屋”“一碗浓茶”和“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角度2:以动衬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角度3:颜色词,如“蓝色或白色”“紫黑色”和“淡红色”。角度4:烘托,用“皇城人海”烘托“我的清寂”,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烘托“牵牛花”。感受到的作者的感受是:清,静,悲凉。
   【投影呈现】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问题设置】
   给这一段添加一个标题,并自选角度对该段进行赏析,感受作者的感受。
   教师点拨:(学生试做后)我的秋晨之行。角度1:虚实结合,“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是实写,“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是虚写,后者是对前者意蕴的解读。角度2:对比,“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是希望其有和实际其无的对比,其间一样的清静、惆怅、落寞。
   【投影呈现】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问题设置】
   给这一段添加一个标题,并自选角度对该段进行赏析,感受作者的感受。
   教师点拨:(学生试做后)我眼中的北国秋雨。角度1:对比。角度2:虚实结合。角度3:绘声。感受,是让读者自然联想到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着更加鲜明的清静、悲凉之感。
   这一节课,我们提到最多的词是:清静,悲凉。而作者是否也是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关注。
其他文献
教师怕教作文,怕改作文;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怕写作文。面对学生东拼西凑的作文,教师往往束手无策。传统的作文教学就这样在困境中徘徊,成了长久的“历史”问题。使学生活跃的思维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影像,变成一句句通顺完整优美的句子表达出来,让他们善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抒发出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从范文中学“仿写”作文,提高学生的自信,消除畏难情绪  
期刊
一、在识字教学中,注重写字基本功训练   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工程,识字过程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认清字形,三要了解字义。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往往又是通过读读写写来实现的。所以,在教学生字词时,离不开写字教学。在小学写字教学中,我们老师普遍讲解的是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笔顺规则,很少讲字的间架结构和形体美,忽视纠正学生不良的写字姿势和不规范、不整洁的现象。在批改学生写字作业时,重视了笔画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它要求把学生从“题海”里解脱出来,引导少做题,练习少而精,切实提高阅读量。所以,搞好语文阅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在农村中学进行阅读教学,更是任重而道远,会面临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我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首先,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解决阅读材料的
期刊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风劲吹,宣告了微时代的来临。在教育领域,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突然闯入了广大教育者的视野,开辟出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微学习”新天地。   微课是什么?目前国内对于“微课”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少专家学者正在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论。但是基本可以认定:“微课”是指以解疑
期刊
自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许多教师把它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气息。作为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努力追赶课改潮流,把课堂改造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但是,当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融合到语文教学中时,有些现象使人感到困惑。   一、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形式   课堂上,教师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讲的内容越来越少,
期刊
“梦不会等你,也许追到最后你发现它真的只是童年的一个荒诞的梦境,并不真正适合现在的自己,但只要不放弃希望与美好,即使寂寞也能唱响岁月的歌。”——题记   高三到底如何学习,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建议与方法,也相信每位学生同样会有自己的想法。具体应该怎么做相信也不需要再多说什么,那就讲两个故事,希望来点醒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   美女作家埃雷拉坚持绘画60年,94岁才成名,记得她曾经说过:绘画是一种
期刊
上语文课时,教师总喜欢让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课文的有关问题。在教学《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时,让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请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十多分钟后,要求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体会。有的说:人类的产生,让女娲高兴万分,有了做母亲的美好感受;有的说:人类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有了人就有了生活;有的说:有了人就产生了人间温暖,世
期刊
对于一名班主任来说,后进生问题始终是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班集体工作中不但要抓好优等生,还必须解决好后进生的转化。这有利于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能减少学生辍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   一、后进生转化的前提条件:找准根因   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后进生的转化也是一样的原理,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明确提出,要“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看来语感不仅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素养,也与阅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感应做到:丰富、深刻,敏锐、细腻。丰富、深刻,就是听得真,说得好,懂得深,写得美;敏锐、细腻,就是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
期刊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其特点是容量大,覆盖面广,文体杂,样式多元化。比如,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对内江市历年来的中考语文进行分析,考题总分160分,基础积累20分,作文50分,古诗文阅读20分,语言运用10分,现代文阅读60分。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居于作文之上。而在现代文阅读中,对初中学生而言,更偏重于记叙文的考查,要想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