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田园牧歌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348892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夏天最炎热的时候,我正陪着朋友在太湖西山度假,美其名曰:消夏。
  西山是太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四面环水,风景秀丽。朋友的住宅是一幢自建的农家小楼,恰好邻近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当年的主要外景拍摄地:桔园。
  朋友的这幢小楼设计简单,布置也极尽农家本色。推开居室的北窗,一股清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与桔叶的清香扑面而来,枝叶摇曳间掩映着时隐时现的邃馆朱扉,小园香径,让我不由得期待可以遇见犹如秀禾这样纤丽的女子,可以看见犹如黄磊那样清澈纯净的眼神。居室的南窗外,是浩瀚无垠的太湖,白日里波光粼粼,沙鸥翔集,傍晚时千帆过尽,渔歌唱晚,夜间则是明月千里,送我一帘幽梦。我忍不住略带嫉妒地对朋友感慨:究竟前世要怎样积福,才能把家安在这样的人间仙境啊?
  那段在西山度过的日子里,我们吃的是当地渔民刚刚捕捞起来的太湖湖鲜,尝的是农庄果园里各式的时令果蔬,生活变得如这里的空气一般清新,让我恍惚间回到了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的农耕时代,回到了祖父祖母的乡村记忆里。
  闲暇时,便陪着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品着当地自产的碧螺春茶。朋友悠然自得的神情溢于言表。他说当初自己设想买下这幢小楼的时候,便是想着可以圆自己这样一个田园梦想,在城市里奔波疲了、累了、倦了的时候,可以隐入乡村,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像现在这样“茶余烟尚绿,棋罢指犹凉”的心情,在城市里,或许早已被繁华喧嚣淹没了吧。
  听了他的话,我不由想起了当地一家房产商所打出的广告:
  “面向太湖,春暖花开”多么曼妙、而又多么奢侈的一幅图画!我在心中猜想,如朋友这样有着城市背景、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心中大概都有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田园梦想吧。自小,我们就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见过它,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歌里背诵过它,在张艺谋的乡村电影里欣赏过它,也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构造过它。它清丽美妙,有着怡然自乐的恬淡生活,隐藏着世外高人的高深智慧,会有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也蕴涵着淡若水墨的青山绿水……
  这就是记忆中的乡村田园,离我们那么遥远却又似乎时时如影随形,有那么迫切的渴盼,却大多在无奈中流散。能如朋友这般,拥有足够的物质力量在“面向太湖”的地方,构筑一幢小楼,实现他“春暖花开”的田园梦想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平凡如我者,都只是汲汲奔忙于城市的车潮人流里,为生存,为生活,庸庸又碌碌。
  一千多年前,中国最负盛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少年时读这样的诗句,总不能深解其意。如今再在口中吟诵,却也品咂出其中几分真味来。或许,美好的田园梦想,只是我们心中对恬淡平静生活的一种追求,无论居住在乡村,还是生活在城市,那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羁绊,只要存心远离尘世,那喧嚣的尘埃又怎能落入我们的心间?
  明年的夏天,朋友或许还会邀我去西山,在夏天结束的时候,我们依旧要回到城市,在没有四季的空调房间里奔波与劳碌。毕竟,在乡村的背景上,我们只是流动的匆匆过客,而城市,则是我们生活里不变的布景。
  就让那首清丽曼妙的田园牧歌,流响在心灵最深处。
  
  老屋故事
  
  我习惯于在月意朦胧的冬夜拥着一床被倚在老屋的床上,背紧挨着老屋的墙,听墙根外小河夜流的淙淙声响,仿佛那便是生命的时光之流,驮载着老屋驮载着我,低低流洄在岁月的长河里。
  与老屋的肌肤相亲或许从我脱离母腹时便已开始。睁开婴儿的双眼看到的第一个世界,便是这略显晦暗的老屋阁楼,然后摩挲着它的木地板爬行,抖抖颤颤扶着它的木栏杆站起,在它喑仄的木楼梯上来来回回走着童年。成长的岁月浸润着老屋沉馥的木香味,在我呼吸的刹那传递到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在木制房屋里长大的女孩子与从水泥森林中走来的女孩子是不一样的,她们的身上有着与身俱来的自然气质,一如一方好木,温良而沉实——友人如是说。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实在要感谢我的先人们,是他们用一方质朴之木在城市的喧嚣之外为我构建了一座现实中的空中楼阁,让我得以保存了生命的高度来审视人生的质地。
  因为老屋的存在,我习惯了凝望。在转入巷口的刹那,那些起伏连绵的花墙弧线便温润着我的视线,青砖灰瓦之上,老屋的阁楼若即若离,犹如一抹迷离的幻象。那株年老的爬山虎几乎覆盖老屋的全部,用它的限须纠缠在老屋的每一处缝隙,萌芽凋落,夏绿秋黄,生生灭灭,演绎成四季炎凉与生命的轮回。
  人们总期待着这样幽僻的老屋曾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爱恨缠绵的故事,一如达芙妮笔下的曼陀丽。而我和我的老屋却异常平静地看日升日落、千帆过尽、渔歌唱晚,听巷内巷外锅碗瓢盆鸡鸣狗吠。老屋是一处深潭,我是老屋包裹着的一颗水滴,把城市喧嚣的热浪缓冲在外,把静如止水的平和留于心内,木制的老屋与久居于内的我或许早已习惯了在此城市一隅的凝望者的姿态,只是独自凭栏,略显寂寞而已。
  也因为老屋,我的生命充满着无尽的玄想。往往在某个大风的夜晚,风掠过瓦楞上的野草簌簌作响,空气里漫溢着夜来香馥郁的香气,月光透过窗外摇曳的梧桐落下一墙的斑驳陆离,我便会听到那些古老的木制板壁里神秘的声音,仿佛穿过迢遥山水。跨过沧桑风浪,遥远却又清晰分明的一声叹息。我确信那是古人的叹息,撩拨着我久远的怀旧情结,是一句清丽的诗,是一阕婉约的词,是一支悠远的曲,在雨打芭蕉、月朗星稀、绿暗红嫣之时教我轻诵吟哦。如果老屋也有前世今生,我愿意相信老屋的前世必定承载过如清照、淑真这样的女子,把她们的红袄绿裙、轻罗小扇留在我灵魂必经的某个驿站,把老屋的今生安置在这有着杨柳堤岸晓风残月的城市,然后将这份庄重的古典传承给现代的我。让我在浩如烟海的隽丽诗词中追寻她们前世飘忽的身影。
  两轮日月,往来穿俊。高楼望断,灯火黄昏。不知月满西楼之时,老屋的故事是否依然在这城市的上空传说?
其他文献
中国人所接受的“高帽”教育恐怕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现在流行的高帽,哪怕是只有一两个人组成的公司人走出来的也被叫做“总”(老总、总裁),要不叫做“董”(董事长);做老师的到了年纪,那些个徒子徒孙们也学着林彪的手法,不叫他们为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而是叫一代宗师、叫学界泰斗。另一类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那种纸糊起的、铁皮打造的高帽,那个年代就追求那种重心不稳定的感受。时至今日,人们的主忆深处还潜藏
期刊
我有个弟弟,在“帝王花园”买了个两居室,这座房子耗尽了他前半生的积蓄,但是也让他吃尽了苦头。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不下雨了,屋里还滴答;煤气水电说来就来,说停就停,比春天的鸟儿还自由。去物业讨说法,保安出来挡横。弟弟气得直骂街:“就这还‘帝王’花园呢?帝王能天天三孙子似的到工地上拎水喝?”不过,比起旁边的“天皇山庄”小区来,他们还是幸运的,天皇山庄的物业已罢工半个月,垃圾堆在大门口,臭气熏天
期刊
这一年的暮春时分,她的精神格外得好,在她家的花园小楼里,就有了很多欢声笑语。这些欢乐在这个家庭里面,都是新鲜的,但这点欢乐总是还不够的。她提出要跟母亲去一个地方,就是她曾经梦中去过的一个叫朱家角的水乡小镇。  去这种僻静的小镇乡游是静悄悄的,带着居高临下的躬身前往的意思,是随心所欲的,是许多积蓄起来的东西,带到一个小地方去花销;情感就是很多余的,是要溢出来的,就要在这样一个老地方去缅怀旧事,就促成
期刊
认识周长江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了。平时只是偶尔在一些官方大型画展或画廊的小型联展中见到他一两张画作。有一张很小的作品给我很深的印象,抽象的,几乎是白的,几根线条构建起的架势颇有气度,好像是个武术高手摆出的功架。  平时见到他人,随和得很。嘻嘻哈哈,一团和气。但有次我就上海城市雕塑的问题采访他,他倒是很有胆量说真话,不怕得罪同行。我觉得这是出于一种学术良心。  不久前,他在视平线画廊举办了一次小型
期刊
她通过一只猫,创造了一个让人自闭的优雅环境。这一天,我在读于是《一只黑猫的自闭症》的时候,便渐渐地满足于闭关自守。  我很快发现了那个取名为“MARLA”的黑猫,易于在其他猫(或狗)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并且激起奇特的反应。它不仅仅让我们感动,有别于“可鲁”之类的煽情。多少次,人类与小猫小狗凝视的时候,我总是试图从中读到点可以让人变得稍许谦虚一点的内容。这一回也是。许多作家或社会工作者在这个时候几乎等
期刊
《你我中学生》是上海电视台1986年6月开播的一个栏目。时隔近20年,电视人是越来越老练了。但每每看到东方卫视的袁鸣那沉着的语态和东视文艺频道的陈帆那成熟的笑容,我就会想到当年与她们、与她们的老师在一起的情景……  当年的《你我中学生》,是全国第一个由中学生自己采编主持的专栏节目。袁鸣、陈帆等,是在300多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的。就在她俩刚以少女的纯情面向摄像机以后,我就以《上海文化报》记者的身份,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电视里的《超级女声》已经落幕,被亲切地称为“超女”的选手们搁以前只是群众文化馆里的街道比赛级别,现在,非但上了全国落地的卫星频道,占了广大劳动人民夜间精神消遣的黄金时间,而且还有大品牌商出血赞助。每一个前两天还扔在街上无人理会的小女孩,一瞬间就成了网络上几万人支持,几百万人点击的娱乐明星,掌声、欢呼,前几天,还是臭汗一身挤在入堆里为别人奉献的,转眼,就全落到自己头上。  你说,
期刊
送人之常德(—)    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簋翠冷山鬼啼;海图拆补儿女衣,(二)轻衫笑指秦人溪。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盲?(三)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四)    注释  (一)这首诗感慨在元人统治下的地方已经没有干净土了,希望真有个陶潜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方回在宋将亡末亡的时候作了一道“桃源行”,序文说:“避秦之士非秦人
期刊
当今阅读书刊,人们喜睹摄影图片,谓之“读图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亦是科技进步的象征。确切地说,是两者合一的结晶。二十多年前,我忽然萌生对摄影的兴趣,买了“海鸥205型”相机,或在团青文娱活动,或与好友结伴旅行,去过一把摄影瘾。时至今日,仍常常摆弄老掉牙的“亚西卡”相机。亦不忘在淘书之际,检得若干摄影类旧刊,闲时把玩,趣味颇浓。  上世纪30年代,是我国摄影事业甚为
期刊
我是S市的一名脑科医生,开刀对我来说虽然不能称做是庖丁解牛,但是对人体内的各个脏器也是耳濡目染。可能是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经常面对出问题的人体器官组织,对于人,我也经常冷眼相待,可能是我比别人更洞穿人类身体和脑子里的东西了吧。  今天照例是我值班,我特意去28床绕了一圈。28床是个新来的老太,所以要特别留意她一下。她脑血管有个瘤子,这个年纪又没有办法开刀,耗着,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由于肿瘤压迫视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