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准备选《逍遥游》作公开课来上,很多同事都说这是自讨苦吃,是没办法上好的。《逍遥游》是中学教材中一篇不得不讲的文章,因为它是讲道家思想绕不过的文章,但又不好讲通,里面的“弯弯”很多,经不起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碍着传播思想的任务,只好硬着头皮讲,其实很多时候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我选它来上公开课,心里却有谱。
我第一次上《逍遥游》是教2007届的学生,我粗略看了一下教参,觉得了无新意,有理讲不通,后来自己在文章中找思路,来个“自圆其说”。结果我讲得眉飞色舞,甚至对学生吹嘘自己已经有了“逍遥游”的境界,他们也感觉到了异样的智慧、别样的境界。学生为我到处传扬,学生间交流后,发现我和别的老师讲的《逍遥游》不一样,问我为什么,我只说个人理解。
今年是第二次教授《逍遥游》,我重新梳理过去的讲稿,还另外找了些资料,发现与一般说法真是大有不同。但我还是想再“逍遥”一回,和学生一起体会其中的“逍遥游”境界,探究里面的奥妙,收获里面的智慧。
课前,我就对学生宣扬说,这篇文章了不起,武侠小说里讲的《南华真经》,就是这本书,那可是最高的武学秘籍。学生一片惊愕!古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如果理解错了,那练起来就会“走火入魔”。学生看来有了兴趣,于是开启了文本的探究。
我觉得分析文章的章法结构很必要。分析文章要用细读法,没有读出结构思路,就不会知道具体词句的微言大义、玄妙可人。很多人先入为主理解这篇文章,就因为自己没去分析文章结构,人云亦云。
我的文本阅读是从几个别人不怎么注意的字眼开始的。
首先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的“故”字。理解好这个字,我们可以发现前面就是在解释大鹏是怎么飞的,解释大鹏南飞是借风。而后面又写蜩与学鸠笑大鹏,不是笑大鹏要借风而他们不要借风,来“说明它们都要借助外物”,而是不理解鲲鹏为什么要御风南行。这是第一段的概括。
“蜩与学鸠为什么不理解大鹏呢?后面说了吗?”有同学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我说不对,应该只有一句“小知不及大知”。后面一句是打比方说前一句的,意思是小知不及大知,就像小年不及大年。后面的例子都是说大小是有区别的,“此小大之辩也”。整个第二段就在写大小的不同,以之来分析第一段蜩与学鸠不理解大鹏的原因。
最后一段是关键,我联系作文的写法告诉学生说,议论文一般说道理都会联系生活,那庄子联系了哪些人呢?这下学生就像炸开锅似的,“生活中的成功人士”“隐居的”“看破红尘的”“大侠” ……而这一切似乎庄子都认为不逍遥。
“那怎么才是逍遥呢?”学生几乎齐声回答:“无所待!”(看资料)
我反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有没有待?”
“有待”“无待”,我让他们傻眼了,不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这时,我给他们看一个武侠电影画面,一人两指夹剑,顺势破敌,没有武器!——“高手都是这样吧。这是什么功夫?”
“四两拨千斤!”“剑气,六脉神剑!”……
没错,这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一个人凭一滴水、一片叶、一粒石子就能置人于死地,他要凭借什么?就比如“弹指神功”“柳叶飞刀”,是吧!
我于是总结道:什么东西都能凭借,就是什么都不凭借。这就是“空手道”高手,是不凭借任何武器就能克敌制胜的那种。这就是真正的“逍遥”——无所待而无所不待。
当然,我们不是来讨论武功的,我们把它延伸到做人、生活和学习的讨论上。我打个比方说,我们要是努力学习,无所不学,那就无所不能了。学生以为难,我却觉得理论上可以做到,只要你有一颗爱好学习的心,不能的都能学会,或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比如吃饭,我们只知道色香味,所以才挑食。要是在野外生存,你就要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活着。比如娱乐,不要只会玩电子游戏,要什么都能找到乐趣,人能自得其乐,那才是真正快乐,只会玩别人制造的游戏,那你就玩物丧志了。比如爱好,我们爱好也不能太单一了,最好不要有什么特定嗜好。为什么啊,如果这样你做官就是贪官了,别人会投其所好,你不就腐败了吗?
“这怎么做得到啊!”个个惊呼。
“问题很好,什么人才能做得到啊,大!
境界要大!”
“无己,无功,无名,就是不要自以为是,要知人外有人,不要睡在功劳名誉里,那就没有追求了,也就小我了。人无止境才是大境!佛家所说的去‘著’是也。”
人要有一个大的境界,才有大的格局,才能成大事。如果没有欲念,没有志向,没有愿景,那只是平庸之辈,大的境界就是要多学习,多反思,多超越,努力突破小我,在更大的平台上观望自己,调整自己,服务更多人,影响更多人。
此刻我觉得学生已经能够理解我的思想了。我回过头对他们说,我讲的“逍遥游”可能和你们的参考书里说的“无所待就是逍遥”不一样,我们的教材首先就站在一个批判的角度来教授这篇文章,认为“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念的著名篇章”(人教社配套教参)。而我说的逍遥是“无所待而无所不待”,这才符合辩证的思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才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其实我们凭直觉就知道没有绝对的精神自由,我想这只是近代后学者贴上的标签。我们很多人错误理解了老庄的思想,用儒家的思想来看道家,有些机械。哲学不只是逻辑的推理,要解决生活问题,才是生活的智慧。我们要多读读老庄的书,我们就多一种智慧,爱智慧才是哲学的人生。
我的这种理解不只是图个标新立异,而是要和学生一起来探讨文章的内容、结构与思想,从对文本的分析入手,在探究中体会文章的奥妙,不去人云亦云罢了。在我们的教参上,教学建议里说教这篇文章“重点应放在艺术特点方面”,“使学生对庄子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即可”,我想,文章阅读怎么可以回避文章内容分析而直接把文章艺术特点做重点呢?语文阅读教学本应该从文本理解开始,从语言分析到思想理解再到艺术领悟。艺术特点只能是表达作品思想才有的,绝没有不为写作目的而存在的艺术手法。绝不是讲文学就人文了,也不是讲思想就人文了,它们都是通过语言才能存在的。再高明的思想也是语言表达的,再高明的文学也是语言的。如果抛开语言的分析理解,那就只能闻闻语文的味,而不会增加点语言的营养。更何况文章里面如果有一种思想不去传播,只教几个字词,学点艺术特色,教材就没必要选这些名篇了,那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生命力。那就像有名师不拜,有好友不交。
教学要务本,本立而道生。文本细读能力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功夫。有了这种功夫,就有了游刃语文教学的上乘表现,也可以达到“无所待而无所不待”的境界。要“逍遥”于语文教学,也就应该从此开始。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
我第一次上《逍遥游》是教2007届的学生,我粗略看了一下教参,觉得了无新意,有理讲不通,后来自己在文章中找思路,来个“自圆其说”。结果我讲得眉飞色舞,甚至对学生吹嘘自己已经有了“逍遥游”的境界,他们也感觉到了异样的智慧、别样的境界。学生为我到处传扬,学生间交流后,发现我和别的老师讲的《逍遥游》不一样,问我为什么,我只说个人理解。
今年是第二次教授《逍遥游》,我重新梳理过去的讲稿,还另外找了些资料,发现与一般说法真是大有不同。但我还是想再“逍遥”一回,和学生一起体会其中的“逍遥游”境界,探究里面的奥妙,收获里面的智慧。
课前,我就对学生宣扬说,这篇文章了不起,武侠小说里讲的《南华真经》,就是这本书,那可是最高的武学秘籍。学生一片惊愕!古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如果理解错了,那练起来就会“走火入魔”。学生看来有了兴趣,于是开启了文本的探究。
我觉得分析文章的章法结构很必要。分析文章要用细读法,没有读出结构思路,就不会知道具体词句的微言大义、玄妙可人。很多人先入为主理解这篇文章,就因为自己没去分析文章结构,人云亦云。
我的文本阅读是从几个别人不怎么注意的字眼开始的。
首先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的“故”字。理解好这个字,我们可以发现前面就是在解释大鹏是怎么飞的,解释大鹏南飞是借风。而后面又写蜩与学鸠笑大鹏,不是笑大鹏要借风而他们不要借风,来“说明它们都要借助外物”,而是不理解鲲鹏为什么要御风南行。这是第一段的概括。
“蜩与学鸠为什么不理解大鹏呢?后面说了吗?”有同学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我说不对,应该只有一句“小知不及大知”。后面一句是打比方说前一句的,意思是小知不及大知,就像小年不及大年。后面的例子都是说大小是有区别的,“此小大之辩也”。整个第二段就在写大小的不同,以之来分析第一段蜩与学鸠不理解大鹏的原因。
最后一段是关键,我联系作文的写法告诉学生说,议论文一般说道理都会联系生活,那庄子联系了哪些人呢?这下学生就像炸开锅似的,“生活中的成功人士”“隐居的”“看破红尘的”“大侠” ……而这一切似乎庄子都认为不逍遥。
“那怎么才是逍遥呢?”学生几乎齐声回答:“无所待!”(看资料)
我反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有没有待?”
“有待”“无待”,我让他们傻眼了,不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这时,我给他们看一个武侠电影画面,一人两指夹剑,顺势破敌,没有武器!——“高手都是这样吧。这是什么功夫?”
“四两拨千斤!”“剑气,六脉神剑!”……
没错,这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一个人凭一滴水、一片叶、一粒石子就能置人于死地,他要凭借什么?就比如“弹指神功”“柳叶飞刀”,是吧!
我于是总结道:什么东西都能凭借,就是什么都不凭借。这就是“空手道”高手,是不凭借任何武器就能克敌制胜的那种。这就是真正的“逍遥”——无所待而无所不待。
当然,我们不是来讨论武功的,我们把它延伸到做人、生活和学习的讨论上。我打个比方说,我们要是努力学习,无所不学,那就无所不能了。学生以为难,我却觉得理论上可以做到,只要你有一颗爱好学习的心,不能的都能学会,或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比如吃饭,我们只知道色香味,所以才挑食。要是在野外生存,你就要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活着。比如娱乐,不要只会玩电子游戏,要什么都能找到乐趣,人能自得其乐,那才是真正快乐,只会玩别人制造的游戏,那你就玩物丧志了。比如爱好,我们爱好也不能太单一了,最好不要有什么特定嗜好。为什么啊,如果这样你做官就是贪官了,别人会投其所好,你不就腐败了吗?
“这怎么做得到啊!”个个惊呼。
“问题很好,什么人才能做得到啊,大!
境界要大!”
“无己,无功,无名,就是不要自以为是,要知人外有人,不要睡在功劳名誉里,那就没有追求了,也就小我了。人无止境才是大境!佛家所说的去‘著’是也。”
人要有一个大的境界,才有大的格局,才能成大事。如果没有欲念,没有志向,没有愿景,那只是平庸之辈,大的境界就是要多学习,多反思,多超越,努力突破小我,在更大的平台上观望自己,调整自己,服务更多人,影响更多人。
此刻我觉得学生已经能够理解我的思想了。我回过头对他们说,我讲的“逍遥游”可能和你们的参考书里说的“无所待就是逍遥”不一样,我们的教材首先就站在一个批判的角度来教授这篇文章,认为“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念的著名篇章”(人教社配套教参)。而我说的逍遥是“无所待而无所不待”,这才符合辩证的思维,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才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其实我们凭直觉就知道没有绝对的精神自由,我想这只是近代后学者贴上的标签。我们很多人错误理解了老庄的思想,用儒家的思想来看道家,有些机械。哲学不只是逻辑的推理,要解决生活问题,才是生活的智慧。我们要多读读老庄的书,我们就多一种智慧,爱智慧才是哲学的人生。
我的这种理解不只是图个标新立异,而是要和学生一起来探讨文章的内容、结构与思想,从对文本的分析入手,在探究中体会文章的奥妙,不去人云亦云罢了。在我们的教参上,教学建议里说教这篇文章“重点应放在艺术特点方面”,“使学生对庄子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即可”,我想,文章阅读怎么可以回避文章内容分析而直接把文章艺术特点做重点呢?语文阅读教学本应该从文本理解开始,从语言分析到思想理解再到艺术领悟。艺术特点只能是表达作品思想才有的,绝没有不为写作目的而存在的艺术手法。绝不是讲文学就人文了,也不是讲思想就人文了,它们都是通过语言才能存在的。再高明的思想也是语言表达的,再高明的文学也是语言的。如果抛开语言的分析理解,那就只能闻闻语文的味,而不会增加点语言的营养。更何况文章里面如果有一种思想不去传播,只教几个字词,学点艺术特色,教材就没必要选这些名篇了,那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生命力。那就像有名师不拜,有好友不交。
教学要务本,本立而道生。文本细读能力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功夫。有了这种功夫,就有了游刃语文教学的上乘表现,也可以达到“无所待而无所不待”的境界。要“逍遥”于语文教学,也就应该从此开始。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