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大盘点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t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立了一片片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统计,广东全省共有51185个老区自然村、2532万老区人口,接近全省户籍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全省21个地级市、96个县(市、区),其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广东省的大埔、饶平、南雄、平远、梅县、兴宁、龙川等7个县(市、区)已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海陆丰是全国13个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之一。全省属于一类老区的有7个县(市、区):汕尾市的城区、海丰、陆河、陆丰(市)、化州(市)、揭西、普宁(市)。
  老区经济持续发展,群众收入明显增加
  通过实施“双转移”和“扶贫双到”战略,老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老区群众收入增加明显。粤东的揭阳市,2010年全市革命老区国内生产总值398.7亿元,比2007年增加112.6亿元,增长39.4%,年均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97元,比2007年增加1256元,增长41.3%,年均增长12.2%。粤北的河源市,2010年全市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5亿元,同比增长12.8%;农村人均收入3863.3元,同比增长9.8%。粤西的阳江市,2011年底,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比2007年增长72.3%,年均增长14.6%。珠三角的佛山市,2010年该市高明老区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225元,比2008年增长27.1%。
  特质资源有效利用,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全省各地老区充分利用老区的各类资源优势,通过结构调整,扶持、壮大了一大批的优势产业、效益产业。
  ——资源工业发展迅速。各地老区依托特质矿产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注入资金和技术更新,老区资源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迅速。如梅州市陶瓷产业,通过改善装备水平,提高工艺技术,加强新品研发,完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打造了“大埔陶瓷”、“大埔青花瓷”、“潭江红陶”等区域性品牌。又如清远连州市依托老区的硅灰石、碳酸钙等“两矿”优势,近年来,通过外引内联,发展“两矿”开采企业30家,开采量达到161万吨,加工企业62家,加工矿产107万吨,总产值达到4亿元,共实现税收2962万元。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通过发挥老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保护良好的优势,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群众发展各类特色农业,如粤东的潮州凤凰山单丛茶、粤北的梅州金柚、粤西的肇庆沙糖桔、粤西南的高州荔枝等品牌特色农业相当部分在老区的红土地上。随着规模越做越大、品牌越做越好,以及销售渠道的打开,带动了当地老区发展,老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如潮州市,2010年,全市3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老区农户6.49万户,户均增收1391元。
  ——特色旅游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东省旅游业方兴未艾。各地老区大力挖掘当地的独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梅州、河源、惠州的客家风情文化旅游、开平的雕楼文化旅游、众多的生态旅游、农家乐等遍布老区。英德市利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编制《英德红色旅游开发规划》,打造“英德红色旅游”的品牌。该市的老区九龙镇,去年“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在积极弘扬老区精神的同时,也使红色旅游成为老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
  革命文物得到保护,老区精神得到弘扬
  广东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对革命文物的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全省各地众多的革命遗址、纪念馆、故居等都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如韶关市的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的修复保护、博罗的东江纵队纪念馆、丰顺的李坚贞纪念馆等众多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公园的建成,不仅使革命文物得到保护,而且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弘扬老区精神的重要平台。
  民生工程得到重视,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各地在推进老区工作中,集中力量,重点解决老区各项民生工程滞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奋力改善老区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最基本的发展基础。
  ——解决“行路难”。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4个自检市已全面实现老区村庄道路硬底化,其它17市共完成老区自然村通硬底化公路58937公里,其中15个省检市为57022公里。全省共有1772万老区群众受益。
  ——解决“饮水难”。东莞、深圳、珠海、佛山等市已全部实现饮水安全,广州、中山等市饮水安全工作基本完成。15个省检市有2349个老区自然村、1213万老区群众已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解决“住房难”。从2004至2009年的全省扶持边远老区村庄搬迁工作中,共搬迁了842个村庄16013户、73668人,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部分老区群众的“五难”问题。目前,全省已基本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127040户,完成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491个村、10484户。
  ——解决“看病难”。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50.8亿元改造811所老区镇级卫生院,老区卫生院业务用房得到明显改善,老区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逐步得到完善。各行政村村村设有卫生站,大大方便老区群众就医看病。老区基本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减轻了老区群众看病的负担。
  ——在解决“读书难”上,2002年以来,投入20亿元改造老区破旧小学3888所。老区学校的教学楼、住宿楼得到改善,学校危房得到大面积改造,老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结合实际,加温给力老区建设
  落实责任,切实加强老区工作的领导
  各地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以及省委汪洋书记对老区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到把老区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坚持把老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相关责任,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过问老区工作。梅州市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实现全市革命老区“五通”、“三改”、“三提高”、“一保护”的发展目标。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做到心中装着老区,制定政策不忘老区,安排项目优先老区,扎实为革命老区办好事、做实事。市委、市政府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狠抓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茂名市开展了四次大型的“老区行”调研活动,市领导走访了近百个点,对于调研采访活动提出的加强老区工作的好建议,市委、市政府都限期办理落实。   通过“双转移”,推进老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实施“双转移”战略,引导大批企业向粤东西北转移落户。位于老区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达到31个,2009年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70亿元,税收约51亿元,吸纳就业劳动力约38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目前进园企业达到132家,计划投资233.5亿元,已投产企业81家,目前是全省十大重点园区和首批循环经济工业园之一。如南雄市精细化工基地成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确保了南雄市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韶关首位。如潮州市潮安县铁铺工业区发展成效明显,成为潮安县边远老区发展工业经济的典范。“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老区的地方财力,也解决了老区大批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有效增加了老区群众的收入,缩小了老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
  扶贫“双到”,推进贫困老区发展
  各地在推进贫困老区建设中,很好地将老区建设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以扶贫“双到”促贫困老区发展,贫困老区群众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省里对属于老区的2445个贫困村(占全省3409个“双到”村的71.7%)、25.08万贫困户进行帮扶,共投入资金53.85亿元,扶持发展村集体项目7961个,改善农田水利,受益面积103万亩,帮助4.3万农户解决住房难问题,各类技能培训66.87万人次,已有近15万户实现了脱贫,老区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广州、佛山市在努力完成省挂钩帮扶粤东西北“双到”任务外,还自加担子,将位于自身的从化、增城、高明等老区贫困村作为帮扶对象,以“双到”模式,用比较大的力度,推进本地老区发展。如佛山市于2011年12月制定、出台了《关于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高明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责任制,把高明老区49个行政村作为帮扶对象,截至到2011年11月底,佛山市已投入帮扶资金4.04亿元。据各市统计,近几年,革命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扶贫“双到”工作的开展。
  通过搬迁安置,改善边远老区发展环境
  从2004年开始,全省开展了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边远分散老区村庄搬迁安置工作。经过努力,到2009年共搬迁了840个村、16013户73631人。2009年的全省调查显示,全省搬迁农户人均收入从搬迁前的1862元增加到3312元,增长78%,基本没有出现返贫、倒流等问题,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如地处海陆丰革命老区的陆河县水唇镇中和田村,处在与揭西县交界的深山窝里,全村42户、175人,2005年全部搬到水唇圩镇安置后,由于离原村15公里,绝大部分劳动力转为务工经商,村民年人均收入从搬迁前的2500元增加到四年后的6000元,一些因搬迁致富的群民激动地说:“搬迁,一步跨过五十年”。从2011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部署在五年内完成54万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建住房和3000个、6万户“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任务,其中1453个搬迁村庄在老区,老区村庄的农房改造所占比例也很大。随着农村“两项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老区群众的居住环境,从根本上改善边远老区“五难”问题,并为老区发展打下基础。
  挖掘红色内涵,发挥红色资源作用
  全省各地除了注重众多红色遗产的保护外,积极挖掘其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如韶关市通过对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的修复,重现了抗战时期广东省委的这一段艰苦奋斗历史,既给群众上了党课,还起到了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的作用。梅州市积极申报原中央苏区县,该市的大埔、梅县、兴宁、平远等4县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梅江、丰顺、五华、蕉岭等4县(区)正在申报待批(己通过省级审核)。通过大力开展申报活动,既传承了历史,又争取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资金和红色旅游发展,带动了老区发展。潮州市建成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很好地将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开发,通过红色旅游的开发,推进了当地老区经济的发展和增加了群众的增收。
  老区整体落后局面还需“高看一眼”
  老区发展还是比较缓慢
  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老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但整体上来看,老区发展还普遍比较缓慢,整体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老区人口多的市经济实力较弱
  2010年,占全省老区人口总数90.7%(2163万)的梅州、河源、韶关、清远、肇庆、云浮、茂名、阳江、湛江、汕尾、揭阳、汕头、潮州等13个市的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4%(1095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全省的13%(590.74亿元)。
  全省大部分老区比所在市经济实力弱
  汕头老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3.98%(125.68万人),2010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的8.1%(97亿元);河源市老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0.92%(182.5万人),2010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的26.5%(126.5亿元)。全省其它老区也基本如此。
  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所在市的平均水平
  地处珠三角的佛山市,2010年该市高明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225元,只有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7.4%;地处粤东的揭阳市,2010年该市革命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97元,只有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0.1%;地处粤西的阳江市,2011年,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100元,只相当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9.48%。位于北部山区的河源市,2010年,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863元,只相当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8.43%。
  老区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老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除受限于当地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较弱外,和各地对老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加强老区工作的政治意义认识还不深,有直接关联。各地、各部门普遍存在将老区工作等同于其它一般工作来抓的现象,将其与其它各项工作混同、等同起来,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没有将老区这个在历史上有功绩、在现实中发展较慢、目前亟待加强建设的“点”和其它地区这个“面”很好地分开。在投入上,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原则,对老区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老区发展需要。如从老区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来看,省级老区发展专项资金只有1000万元,按老区总人口2532万计算,人均不足0.4元。据省扶贫办掌握的情况,全省各市每年老区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大多在500万元以下。   老区基本民生建设还亟待加强
  各地在解决老区的“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等各项民生工程上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老区基本民生建设滞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据统计,全省还有15000个老区村庄未实现道路硬底化,影响近760万老区群众的出行;全省还有16800个老区村庄、800万老区群众未解决安全饮水;随着撤校并点,地处偏远小村的老区孩子“就学难”问题突显出来,住校条件急需改善;老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软硬条件还需加强,部分群众还存在“看病难”问题;全省还需要进行农村住房改造40.15万多户和搬迁安置5.2万户,在相当部分老区,解决“住房难”问题的工作量还很大。总之,完善老区发展基础和保障老区群众基本民生等方面的各项工作还需大力加强。
  老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
  通路工程难度大。由于老区大多为边远山区,居住分散,交通设施项目建设尤其是公路、桥梁建设难度大,资金缺口大,加上近年来建筑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升,致使很多老区自然村通硬底化公路和桥梁建设工程都尚未完成。省委、省政府对老区新农村公路建设补助为每公里15万元,而建设1公里路实际需投入25-28万元,余下部分由老区自筹配套,这对自筹资金能力有限的老区来说压力很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主灌渠及大宗农田的整治,但小型山塘、小型水利投入偏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以惠及边远山区,不同程度地制约老区经济发展。有的老区项目少,资金不多,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另外,有的老区农田水利工程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修建的,长时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有的甚至报废,很多工程已进入更新改造期,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及时维修改造。
  广东根据省委汪洋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为切实掌握老区建设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加快推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省委、省政府组织四个检查组,分别由省委副书记朱明国、省政府副省长刘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省政协副主席覃卫东带队,于2011年11月至12月,分赴梅州、河源、韶关、清远、肇庆、云浮、茂名、阳江、湛江、汕尾、揭阳、汕头、潮州、惠州、江门等15个粤东西北欠发达市对革命老区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同时,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6个地级市自行进行了检查。各检查组认真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汇报,召开老区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听取老区群众呼声,对广东省老区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总体看,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老区工作的力度,老区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老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喜人变化,但《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定的“十项扶持”政策落实得还不够,一些问题还亟待解决。
  加快广东省老区经济发展,妥善解决老区的基本民生问题,帮助老区人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是回馈老区人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广大老区人民的热切期盼。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汪洋书记关于“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逐步解决老区的困难”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扶持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老区各项工作,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让老区人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经过广大老区人民的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使老区经济加速发展,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其他文献
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努力,在全省山区快速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南雄这个典型的原中央苏区县实现了“弯道超车”,正以“打造粤北门户城市,建设美好南雄”为目标,争当“中央苏区县”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势头,迅速崛起。他们的决心来自哪里?秘诀是什么?近日,《源流》杂志社的记者,专程到南雄采访了市委书记许志新。  南雄重新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对于南雄的广大干部群众是个巨大鼓舞。也对南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就必
期刊
怎样才能加快老区建设,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超越式发展?我省各地老区都创造出很多好做法、好经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我省老区,有的镇、村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骄人的成就,实现了脱贫奔小康;有的地区正快马加鞭,鼓足干劲,急起直追;然而,更多的地方还处于欠发达状态,还比较落后,有的甚至处于困难境地,靠救济、扶贫度日子。  南雄,“岭南古郡,粤人故里”,地处我省东北部,与湖南、江西两省接壤。史称“居五
期刊
在2012年芦苞镇旅游文化推介年活动中,最忙碌的莫过于2008年就被列为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广东省古村落”长岐村。古村修缮工作在今年三月全面铺开,计划于今年五月对外开放。  其实,摄影爱好者早已盯上了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明清古村落,各类摄影展上不时有长岐村的旖旎倩影。  黄伯,一个在长岐村土生土长的60岁村民,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长岐古村数百年的文化沉积。  在长达
期刊
南方日报讯 (记者/焦莹)26日上午,由广东省源流杂志社、英德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的《现代老区风采》首发仪式在英德举行。该期刊物将英德革命老区桥头镇作为第一个典型隆重推出,通过全面宣传该镇的发展变化,为全省迅猛发展中的革命老区树立典范。  作为“现代老区建设核心期刊”的《源流》杂志始终关注老区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动员社会力量扶持老区发展交通、医疗、科技、文化等事业。本期首发刊物将目光聚焦
期刊
在南雄这片红色热土上,活跃着一支体现着共产党良心、倾情为老区奉献的特殊队伍——南雄老区建设促进会。  南雄老促会于2002年重新调整组建,是由一批从领导岗位上离退休、对老区人民有深厚感情、甘当老区建设“义工”的老同志为主体组成的。他们不顾年高体弱,不辞辛苦劳累,长年累月地奔走在南雄老区的大地上,为老区人民鼓与呼,为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竭尽全力。正是这种为党为民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精神,使老促会的形
期刊
春雨滋润着南粤大地。  最近,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广东新一轮扶贫实招频出,传来连串民生利好消息。  《意见》指出:根据我省实际,将贫困程度较深的边远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华侨农(林)场、石灰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东西部沿海贫困地区等,确定为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为我省革命老区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广东省
期刊
改变发展不平衡,改变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扶贫济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与和谐发展,广东在行动。  广东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由于地缘等条件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革命老区建设与扶贫工作紧密相连。不少地区一开始就从政策层面给予革命老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以革命老区为重点推进扶贫“双到”工作。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全市现有老区人口108万
期刊
自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部署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以来,肇庆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把“双到”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市186个省定贫困村中革命老区行政村有76个纳入“双到”定点帮扶中,在各级领导重视和各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  “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肇庆全市老区累计投入2.9亿元帮扶76个省定贫困村,平均每村投入384万元,贫
期刊
1. 塘美街道一角。  2. 刘沃康陪同时任广州市长张广宁(右二)在塘美村调研。  3. 塘美荔枝公园。  近年来,广州增城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心村建设和农村整治工程实施意见》、《增城市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引和旧村整治规划指引》等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村庄如千树万树梨花绽放。
期刊
2012年2月末,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容根来到湛江检查扶贫工作,对湛江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特别是遂溪等革命老区的发展给予肯定。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要求,各级要把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为推进革命老区发展的一项党建工程来抓。在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过程中,湛江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刘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