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改以来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强调要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和探究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但是当前的教学过程还存在几个误区。
(一)人文性挤占了知识性的地位
随着人文性与知识性争论尘埃落定,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过分推崇人文性的重要地位而忽视了知识性的主体地位。在教材中,明显弱化了知识性内容,彻底转变过去知识本位格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忽略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刻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不能不说是走向了人文精神培养的极端,科学的语文教学需要人文性与知识性的并举。
(二)课堂形式盖过了课堂效果的风头
新课改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不必受考试内容的约束,不必拘泥于“教参”的标准答案,课堂形式推陈出新:小品表演,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赛等,大量精力被花在活动过程中而没有展开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大有本末倒置之势。“热闹”的课堂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却不能让学生留下任何有关知识性的印象。
(三)“一问到底”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宠
新课改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成为批判并淘汰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老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举手回答,或保持沉默;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或自行进行补充讲解再提问。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没有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养成思考好习惯的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成为新兴教学手段的代名词
新课改,要求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对媒体教学无疑应运而生。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拥有其无法匹及的优势,它能够直观化、形象化地营造由声音、色彩、动作所构成的各种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深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是什么”,而不能锻炼学生的“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是语文实践课,过多依赖多媒体,会让语文教学陷入“光看不练假把戏”的困境。
二、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新定位
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语文教师被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这从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获得带来了压力,教师在扮演“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引者”过程中表现欠佳。同时,作为另一主体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限加强,成为取得教学效果、继续推进新课改的障碍。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目标,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学生进行重新定位。
从“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到,现代语文教师角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同处于平等的沟通平台,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引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身体发展。基于这一点,我把教师的名称改为指导者”。所谓激发,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谓引导就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发现学习规律;所谓指导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将完整的知识体系灌输、讲解或呈现给学生的状态,更需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要求,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过程中避免让课堂陷入放任自流、玩玩乐的尴尬局面。需要宏观判断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宏观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有效掌控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效果。例如:指导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找到一种与自身特点相契合的学习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完成学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紧密跟踪、及时评价,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作为教学过程的另一主体——学生,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课堂参与的增加,学习自觉性的提升,主体地位的回归,自我认识的形成,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重要砝码。学生具有两面性,“既有‘向师性’一面,又有‘独立性’一面”。“向师性”表现为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同时,学生又并非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倾向,因此又造成了学生具有“独立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加任何甄别的全盘吸收,丧失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凸显,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然而,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教师往往会无限放大学生“自主性”的度,让学生在课堂上任意发挥,扮演自编、自导、自演、自学的角色,缺乏教师组织、引导和评价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做到到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巩固,独立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激励和引导。学生要主动向教师请教,与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共同地批评、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相关资料,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习者集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三、新课改视阈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需要对以前的教学策略进行批评,更需要对新课改实施以来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在批评中不断前进。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误区,需要求索出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主要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文性与知识性并举
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贯彻中学语文教学的始末。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以唤起学生对教学的关注,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染、提升,让学生在书面学习过程中对人生哲理进行思考,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高层次的体现,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同时,中学语文还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对基础的“字、词、句、段、篇”的深度发掘,扎实语文基础,培养基本语文能力,是学好中学语文的基础,这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语文基础性学科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人文性与知识性并举,才能促进学生在具备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
(二)主体性与主导性并举
主体性与主导性并举是指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要结合传统讲授教学方式和自主探讨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记忆性知识占据了主体地位,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缺少愉悦的学习体验。在新课标要求下,体验性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构建而得,融汇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感受,教师、教材在体验性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要实现新课标目标,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必须要重视对两种知识的结合与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好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既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又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构建自主性知识体系。
(三)传统教学媒介与现代教学媒介并举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风靡,传统教学媒介几乎被逼退历史舞台。反观多媒体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所存在的弊端,传统教学媒介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等优势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无比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理解文本中所采用的语言材料、艺术手法等,培养学生深度挖掘文本内涵的能力。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强调要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和探究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但是当前的教学过程还存在几个误区。
(一)人文性挤占了知识性的地位
随着人文性与知识性争论尘埃落定,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过分推崇人文性的重要地位而忽视了知识性的主体地位。在教材中,明显弱化了知识性内容,彻底转变过去知识本位格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忽略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刻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不能不说是走向了人文精神培养的极端,科学的语文教学需要人文性与知识性的并举。
(二)课堂形式盖过了课堂效果的风头
新课改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不必受考试内容的约束,不必拘泥于“教参”的标准答案,课堂形式推陈出新:小品表演,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赛等,大量精力被花在活动过程中而没有展开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大有本末倒置之势。“热闹”的课堂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却不能让学生留下任何有关知识性的印象。
(三)“一问到底”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宠
新课改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成为批判并淘汰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老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举手回答,或保持沉默;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或自行进行补充讲解再提问。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没有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养成思考好习惯的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成为新兴教学手段的代名词
新课改,要求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对媒体教学无疑应运而生。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拥有其无法匹及的优势,它能够直观化、形象化地营造由声音、色彩、动作所构成的各种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深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是什么”,而不能锻炼学生的“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是语文实践课,过多依赖多媒体,会让语文教学陷入“光看不练假把戏”的困境。
二、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新定位
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语文教师被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这从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获得带来了压力,教师在扮演“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引者”过程中表现欠佳。同时,作为另一主体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限加强,成为取得教学效果、继续推进新课改的障碍。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目标,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学生进行重新定位。
从“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到,现代语文教师角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同处于平等的沟通平台,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引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身体发展。基于这一点,我把教师的名称改为指导者”。所谓激发,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谓引导就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发现学习规律;所谓指导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将完整的知识体系灌输、讲解或呈现给学生的状态,更需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要求,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过程中避免让课堂陷入放任自流、玩玩乐的尴尬局面。需要宏观判断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宏观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有效掌控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效果。例如:指导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找到一种与自身特点相契合的学习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完成学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紧密跟踪、及时评价,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作为教学过程的另一主体——学生,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课堂参与的增加,学习自觉性的提升,主体地位的回归,自我认识的形成,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重要砝码。学生具有两面性,“既有‘向师性’一面,又有‘独立性’一面”。“向师性”表现为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同时,学生又并非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倾向,因此又造成了学生具有“独立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加任何甄别的全盘吸收,丧失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凸显,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然而,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教师往往会无限放大学生“自主性”的度,让学生在课堂上任意发挥,扮演自编、自导、自演、自学的角色,缺乏教师组织、引导和评价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需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做到到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巩固,独立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激励和引导。学生要主动向教师请教,与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共同地批评、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相关资料,对别人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习者集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三、新课改视阈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需要对以前的教学策略进行批评,更需要对新课改实施以来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在批评中不断前进。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误区,需要求索出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主要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文性与知识性并举
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贯彻中学语文教学的始末。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以唤起学生对教学的关注,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染、提升,让学生在书面学习过程中对人生哲理进行思考,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高层次的体现,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同时,中学语文还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对基础的“字、词、句、段、篇”的深度发掘,扎实语文基础,培养基本语文能力,是学好中学语文的基础,这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语文基础性学科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人文性与知识性并举,才能促进学生在具备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人文精神。
(二)主体性与主导性并举
主体性与主导性并举是指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要结合传统讲授教学方式和自主探讨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记忆性知识占据了主体地位,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缺少愉悦的学习体验。在新课标要求下,体验性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构建而得,融汇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感受,教师、教材在体验性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要实现新课标目标,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必须要重视对两种知识的结合与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好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既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又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构建自主性知识体系。
(三)传统教学媒介与现代教学媒介并举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风靡,传统教学媒介几乎被逼退历史舞台。反观多媒体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所存在的弊端,传统教学媒介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等优势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无比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理解文本中所采用的语言材料、艺术手法等,培养学生深度挖掘文本内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