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情”字了得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ccia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抓住一个“情”字进行古诗词教学,通过朗诵感悟诗词、品读抒情句、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创作时代等方法领悟诗歌的感情,师生的教与学就会变得简单、容易、有效。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情感教学;朗诵感悟;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众所周知,古诗词鉴赏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但是中国古代诗歌教学难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努力探索古诗词鉴赏的教学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情感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更是诗歌感染力的源泉。所以抓住一个“情”字进行古诗词教学,师生的教与学就会变得简单、容易、有效。
  一、以朗诵感悟诗词的情感
  朗诵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多读、熟读、背诵,是提高阅读古诗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反复诵读,可以帮助读者联系上下文确切地理解词义,积累诗词,理解语意,增强语感,掌握各种句式,同时锻炼想象、联想能力。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如何恰当运用朗诵呢?
  (一)教会学生一些朗诵技巧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朗诵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绝句、律诗的节奏一般是有规律的。如,五言一般是二三,七言一般是二二三。教师要把这些知识规律教给学生。
  (二)做好示范性朗读
  示范性朗读可以是录音带范读、老师范读。个人较赞同老师范读。因为:(1)“教师范读“比”以机代读”距离小,更易激起师生共鸣。“以机代读”运用的是录音机或其他影音设备,在学生面前它们就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学生眼中当然是教师显得更亲切、自然。上语文课,除了要注重知识性,同时还要非常注重情感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与功能是不可轻视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可使师生心心相通,有时可激活学生思维,甚至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机”与人(教师)相比较,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较小,在理解上较快求得一致。(2)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如笔者曾经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行路难》同时范读。前一首是写诗人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这首在豪迈之中渗透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后者则写在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诗歌也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教师根据这两首诗的情感特点进行范读。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学生通过听老师范读很容易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鼓励学生反复朗读领悟诗歌的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无可替代。汉语特有的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决定了汉语古诗文特别适合朗读。如,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写了词人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假如只是一味地讲词人的痛苦是太深了,哀愁太多了,由于学生根本不是女词人,他们无法理解到那份感情,所以应该要求学生反复地朗读,既有全体读也有男女分组读,更有个人读,并在每次的读中去探究读出了什么?通过多次的读,学生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那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之情深与重,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品读抒情句体会诗歌感情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及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喻人。
  (一)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杜甫《望岳》的结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直截了当地表现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程万里的乐观和自信。又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也是直接抒发诗人无尽的归乡情思。而且律诗、绝句等古典诗词的结构模式往往是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为抒情议论做铺垫,抒情议轮则是描写的升华。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句子。况且大多诗歌直接抒情、议论句都在后面甚至是最后。所以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还是很容易的。
  (二)间接抒情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作为情感的载体在鉴赏诗歌中不可忽视。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诸多诗人对景物情有独钟,景物也就成了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认为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是打开诗歌鉴赏大门的一把钥匙,是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那么怎样把握景物体会诗歌感情,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借景(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情感,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借顽强抗争的“原上草”尽情抒发了抗争命运的强音。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景(物)与情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菊花则是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的代名词。当然,有些并非一成不变,如杜鹃鸟,杜鹃(子规)鸣叫声像“不如归去”,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借子规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如,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子规的啼唱却能为诗人拨开眼前的阴霾,涤净心中的悲愁而尽显坦荡旷达,子规成了一个爽人耳目、优美潇洒的形象。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在现实生活中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在元代作家马致远的笔下,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和情绪,让漂泊天涯的游子读后黯然泪下。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景象时,不必太注重“景”本身的特征,要注重“情”的内涵——即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
  三、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创作时代,把握诗歌情感
  (一)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两人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两人的诗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又各有特色,李白诗歌风格的主导倾向是飘逸奔放,他胸襟超旷无垠,想象瑰奇天真。他的诗极其鲜明、突出地表现了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行路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都能体现李白诗歌的风格。杜甫的诗歌则沉郁顿挫,他在诗中表现了追求理想、关心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宋朝(特别是南宋),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诗人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到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前夕,社会矛盾渐趋尖锐。描写和平安定生活的作品日渐减少,揭示了农村的残破凋敝和官府的为非作歹的现象多了。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到诗歌难以言传的意义。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用情感去调动学生的上进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可以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这就是诗歌情感教育教学法的核心。诗歌教学也变得容易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翠萍.在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2).
  [2]刘德堂.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主打方法.文学教育:下,2011(04).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教育始终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发挥好奇心,激发自信心,提出新颖的见解、发现新的问题,不在数学问题中盲从,树立好的教学观点、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数学教育水平成为当代教师要克服的难题。从以往的教学中吸取经验,让今后的教学之路变得更加宽阔,针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个人观点,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薄力。  一、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  发现法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人,在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这些外来民工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致使他们的孩子,这些原本应该在父母羽翼呵护下生活的幼鸟,早早加入了迁徙的行列,在不同的学校打游击战。他们犹如远航的小船,在风浪中颠簸,接受着生活的考验。  如何
摘 要:厚实并坚守常规的品德课,不仅对公开课的返璞归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在一种自然、原生态的状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该课程在小学,尤其是市区薄弱学校、农村及山区部分学校,是不被重视的边缘课程,多由兼职教师任教,因此小学品德教育面临严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问题,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创设问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等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不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是成功的起点。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学习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内容与要求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描述是:“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在我们小学阶段,要学习到三个统计量,它们分别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其中又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它也是学生学习其他两种统计量的基础。  以前,听过很多教师执教这一内容,总觉得课上完后,学生还是有些迷茫。于是,静下心来,总想琢磨个为什么。“难道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好?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不到位?……”再次回想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就算是很好的教学设计,就算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这
前两年,总有家长跟我交流:“老师啊,我家孩子在家写作业心不定,写完也不肯读课外书,请您多教育他,他听老师的。看,课堂上的数学题目和语文、英语阅读做得多认真、多仔细!如果家庭作业也能这么认真就好了。”我当时还不太相信,明明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基本上每次数学作业都得五角星,在家里的学习情境竟然这么差?  这两年,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我也见识到了:看孩子的家庭作业,估计是个学困生。于是坐在他身边,盯着他,
摘 要: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会。大部分的教师也认为数学是很难教授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小学生由于思维和心理不很成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力还比较弱,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就成为一个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生活化;知识运用  小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是相当大的,这是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这一时期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思维模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近年来,历史高考从知识型考查向能力型考查转化的趋势在日益发展,这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直接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如何形成一个高效的复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做一粗略探讨。  一、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要求:  1.以周计划为单元,周日不在计划之列,留作调控。  2.越临近考试,历史学习时间越应适当增加,可以每15天为一复习阶
摘 要:2012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对2008版进行了细微的调整,从版面设计、语言简化、任务设置到顺序调整都更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对教材的四个原则性要求: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联系新课程标准,简要阐述2012版教材的可学性、可读性以及语言的交际性和严谨性。  关键词:教材编写;调整新课改;可学性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有了重大转向:传统教学中,教材被视为“圣经”,必须原原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花鼓》是一首将我国民歌素材和钢琴表现技法相结合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创作典范之作。在这节音乐欣赏综合课上,如何能使学生有双“懂得音乐的耳朵”呢?我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一、设计多种实践活动,激发体验兴趣  歌曲《凤阳花鼓》的教学是为欣赏《花鼓》作的铺垫环节。首先,我从节奏模拟互动开始,加声势动作练读衬词,解决了节奏难点。再以极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