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夫妻情(系列三)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be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弼时与陈琮英
  
  1934年7月初,湘赣苏区的中心区域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六军团处境危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红六军团向西突围到湖南中部去创立新的苏区,同时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湘赣省委书记的任弼时,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与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率红六军团向湘中地区转移。8月,任弼时带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当时在湘赣省委工作的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也一起随军行动。
  在历时80多天的西征中,红六军团纵横赣、湘、桂、黔4省敌境5000余里,突破数倍于己的优势敌军包围圈,转战在贵州的石矸、余庆、施东一带。这里山高路险,荒无人烟,战士们缺衣少食,赤脚行军。当队伍行进至人迹罕至的梵净山地区时,任弼时染上了疟疾,忽冷忽热,面色蜡黄,虚汗不断,30岁出头的人憔悴得和60岁的老头一样。即便这样,任弼时仍然坚持拄着拐杖行军。负责机要工作的陈琮英原本是背着密码箱不离丈夫左右的,可由于饥饿、疲劳,瘦小的陈琮英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最终掉队了。当陈琮英赤着脚倚在一棵大树下喘着粗气的时候,被负责宣传和收容的陈罗英发现了,连背带拖地将她带到了军团部。任弼时见了,诙谐地对陈罗英说道:“哎呀,真要感谢你啊,我丢得起老婆,可丢不起军团的密电码啊!”
  红六军团历经千辛万苦,于1934年10月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的二、六军团挥师北上,进军湘西,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于1936年7月1日,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一起北上。
  就在部队向包座、班佑进发,进入阿坝这个川西北藏族聚居地时,陈琮英临产了。时任红二方面军政委的任弼时,一边要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边还要照顾怀孕的妻子,十分辛苦,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这一天,部队刚刚趟过一条齐腰深的小河,陈琮英腹中的胎儿就急不可待地想见天日了。
  大家立刻为陈琮英找到一处二层木屋,这是当地藏民的住房,下层是奴隶和牲畜栖息之所,上层是主人的住屋,通向二楼的是一副直上直下的简易木梯。这种简易木梯,别说即将临产的人,就是普通人上下也得四肢并用。情急之下,大家就迅速地将下层收拾干净,将陈琮英安顿了下来,并请来傅连暲大夫为她接生。
  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众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一个健康的女婴来到了人世。任弼时夫妇对孩子的到来欣喜不已。5年前送回故乡的大女儿音信杳然,西征时留在湘赣的儿子生死未卜,只有眼前这个呱呱坠地的女儿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回首数月来的艰难孕育,陈琮英不禁感慨万千。任弼时望着茫茫草地,遥想未来的征途,便为女儿取了一个极富深意的名字——任远征。
  紧张艰苦、颠沛流离的戎马生涯,每天只嚼野菜草根的陈琮英哪里有什么奶水,远征经常饿得哇哇直哭,听得任弼时心里一阵阵着急。情急之下,朱德给任弼时出主意,说水里有鱼,让他找水坑去钓鱼试试,朱德还送来了他亲手钓的鱼。任弼时也学着朱德的样子到处找鱼钓,果真钓上了几条小鱼,赶紧给妻子熬鱼汤。为了照顾妻子,任弼时每次吃饭时,总是争着抢着吃又粗又老的野菜,把嫩一点的留给陈琮英。他还给自己缝了个布袋,把女儿放在里面,背在背上,一手扶着拐杖,一手搀着陈琮英,艰难地向前行走。战士们过意不去,争着背孩子,任弼时却不肯。他与陈琮英互相勉励,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李富春和蔡畅
  
  1934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和他的妻子、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的蔡畅,随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长征路,成为长征中为数不多的红军夫妇中的一对。
  当时,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门、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担架队等组成了第二纵队,又名“罗迈纵队”、“红星纵队”,李富春夫妇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他们都编在这个纵队。李富春主管全军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蔡畅则主要负责部队宿营时驻地的群众工作,两人工作都相当繁重,因此很难有机会在一起相互照顾,只能偶尔通过他人传递、交换一下彼此的信息,但两人的心却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
  长征途中充满了艰辛,尤其是夜间行军,人生地不熟暂且不说,由于队伍庞大,遇着上山下山、过桥趟水,便会出现前面部队走不了、后面部队走不动的情况,有时一夜下来十里路都走不到。要是遇上大风大雨,队伍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将士们遍身淋透,又困又饿,只能就地在山顶或山腰露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蔡畅始终不忘关心周围的同志。她将组织上派给她的一头骡子让给病号骑,或帮助其他体弱的同志驮东西,自己则跟大伙儿一同步行。有一次,她发现身材娇小的刘英居然打着赤脚行军,惊讶不已,心疼地询问原委,才知道是因为刘英的脚太小,找不到合脚的鞋。
  恰好这时,总政治部征收了一批土豪劣绅的资财,蔡畅费了老半天劲,才找到一双小号布鞋。她立刻跑去向主管物资分配的李富春请求说:“你把这双鞋给刘英同志吧!她已经很久没有鞋子穿了,脚板都快走烂了!”李富春望着妻子渴求的眼神,想着身体羸弱的妻子首先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同志时,便爽快地答应了。正好这时刘英安排完工作后跑来看望蔡畅和李富春,蔡畅急忙把鞋藏在身后,要刘英猜猜是什么。还没等刘英讲话,蔡畅就迫不及待地将那双小布鞋亮了出来,兴奋地说道:“这一双肯定合你的脚。”李富春在一旁也说道:“穿上试试嘛!”
  喜出望外的刘英当即就穿上了布鞋,在地上来回走了几圈,李富春诙谐地说:“看,我们的刘英真漂亮噢,再不是烂脚板啦!”刘英深深地感受到李富春夫妇的关爱,感激地对蔡畅说道:“大姐,你真好!”
  1935年2月至6月期间,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机动灵活,纵横驰骋在川、滇、黔之间,并最终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作为总政治部代主任的李富春积极贯彻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针对不同情况和问题,及时签发了《总政治部关于由川南回师东向对政治工作的指示》、《总政治部关于收容工作的训令》、《总政治部关于解决红军给养克服战费困难训令》、《总政治部动员全体红色政治工作人员争取新的胜利命令》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红军在艰难环境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红军四渡赤水通过贵阳城郊时,蔡畅不顾行军疲劳,带领几位女同志,向战士们高呼口号,激励大家乘胜前进。部队快走完了,蔡畅等人还在那里振臂高呼口号。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走了过来,动情地说道:“蔡大姐,快些走吧,现在我们的左边有龙云5个团驻在龙里附近,右边驻贵阳的是蒋介石的大部队,我们要赶紧插过去,否则两边一夹,我们就暴露了。”蔡畅则毫不在乎地回答道:“我们一定跟上,你们放心走吧。”
  蔡畅搞的是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积极分子建党、建政,沿途播撒革命的种子。这些工作也都属于总政治部的管辖范畴,因此每到一个地方,李富春总会叮嘱蔡畅在工作中一定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红军走出草地后的一天傍晚,李富春见到了在行军途中休息的蔡畅。久别重逢,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然而,夫妻俩只互相说了几句道贺、祝福的话,就又匆匆分手,共同踏上新的征程……
  
  毛泽民和钱希均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胞弟,在革命大潮汹涌澎湃的20世纪,毛泽民在20年代曾出任中央出版发行部部长,30年代任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行长,人称“红色金融家”。1938年,毛泽民出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1942年被反复无常的大军阀盛世才杀害。毛泽民的妻子钱希均于1905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牌头镇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26年受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委派,来到了上海新闸路培德里的中央出版发行部报到。在那里,她与时任发行部部长、化名杨杰的毛泽民认识了,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两颗年轻的心最终走到了一起。从1926年开始,作为妻子的钱希均就始终陪伴在毛泽民的身边。
  即将从中央苏区的红都瑞金出发踏上长征之路的时候,毛泽民的内心很不好受。在这块并不富饶却生活了数个春夏秋冬的土地上,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下,曾击退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如今却要离开这里。钱希均从丈夫的表情中读出了他的内心世界,她并没有多讲什么,而是默默地替丈夫收拾好行装。
  长征途中,毛泽民领导的中央苏区国家银行,被编入中央纵队的第十五大队,毛泽民任大队政治委员,下设3个排9个班。钱希均先是在休养连任政治战士,后又在政治保卫局任检查员。毛泽民与钱希均两人虽不在一个单位,也不一起行军,但都属于中央纵队,行军宿营时相距不远,钱希均还时不时地去看看毛泽民,帮他做点事情。
  除了十五大队政委一职外,毛泽民还兼任着“没收征发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林伯渠)一职,“没收征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筹粮筹款,保障红军的后勤供给;没收军阀、官僚豪绅的财产,一部分供给红军,一部分发给贫苦人民;宣传红军、扩大红军。因此,毛泽民每到一个地方,都忙着了解军阀、官僚、豪绅的财产,研究确定没收对象。
  作为休养连的政治战士,钱希均身上的担子也不轻,她要组织雇请民夫、筹集粮款,了解民情和敌情,向沿途的群众宣传红军。一次,他们来到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个村庄,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当地老乡都把红军当成是“身上长着长毛,青面獠牙,共产共妻,见人就杀的人”,纷纷躲了起来。钱希均和战友们到处寻找,最终才在一家土司的住宅里找到一位满面漆黑的人,钱希均仔细辨认了半天,才发现对方是一个妇女。起先,任凭钱希均他们怎么问,那位妇女就是不开口,钱希均就耐心地给她讲红军政策。过了许久,那位妇女才慢慢消除了惊恐与疑惑,洗掉脸上的黑灰,拿来了面粉,为钱希均烙起了大饼。正是由于钱希均和战友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才使得沿途人民真正感受到了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最好的人,也正因如此,红军一路上得到了群众的无私援助。
  钱希均和毛泽民都在忘我地工作着,可令她十分担心的是,丈夫的身体却一天天地差了起来。一天,队伍正行进在贵州的一座大山上,一个运输队员掉队了,被毛泽民看见了,他马上接过运输员的担子挑了起来,运输员心里过意不去,执意不肯,毛泽民却坚持要帮他挑到翻过这座高山为止。才走一段路,毛泽民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眼花,一股热乎乎的东西从喉咙里冒了出来——他吐血了。
  毛泽民停住脚步,看看前后没有人注意,便急忙把吐在地上的鲜血用脚搓掉,然后又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吃力地坚持着,追赶着行进中的队伍……这一切,却没有瞒过钱希均的眼睛,可条件太苦了,她很难为丈夫搞到补身体的东西,便将分给自己的炒面尽可能地聚在一起,送去给毛泽民——尽管她知道毛泽民拿到这些炒面后转眼就会分给战友们。
  与其他长征中的红军夫妇有所不同,毛泽民和钱希均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为人所知的故事,但他们的爱情在长征的严酷环境中得到了考验。1935年12月,毛泽民夫妇随着红军大部队一道来到了瓦窑堡,颠沛流离的长征生活结束了,夫妇二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其他文献
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失误,1959年和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两年遭受困难,特别是遭遇了未曾预料的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尽快扭转局面,在1960年底1961年初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工作中要做到三条: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情况明是第一条,是工作的基础,情况不明,一切无从谈起。他要求大家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紧接着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
期刊
方志敏是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军事家,他壮烈的革命生涯早为人们所熟悉,而他在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却较鲜为人知。    发愤读书 抵制日货    1919年,方志敏满怀“实业救国”的抱负,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江西弋阳考进了位于南昌的“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和当时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的想法一样,他认为要使国家兴旺起来,就要振兴落后的民族工业。因此,学业出众的方志敏选择了有些枯燥的工业学校。
期刊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诞生了许多荡气回肠、意义深远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以其内容直白、旋律动听、朗朗上口等特点广为传唱,历久不衰,并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打动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民,而且还赢得了不少外国人的喜爱。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国际著名记者、波兰人爱泼斯坦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在中国革命的战火纷飞时,就与大家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结缘了。    最先报道《义勇军进行
期刊
李达是一个辅佐过11位著名将帅、担任过各级参谋长达33年的“参谋上将”,从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神头岭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安阳战役,到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邯郸战役、上党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无不体现着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战功卓著的战将,在爱情路上却演绎了一段不寻常的动人故事。    “马其诺防线”    说起李达上将与夫人张乃一的故事,还得先从张乃一说起。
期刊
2007年9月份,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组织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亲身感受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艰苦环境,追寻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心情格外激动。  革命圣地西柏坡三面环水,碧波荡漾,松柏苍翠,是我国五大革命纪念地之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进驻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在这里,我党胜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期刊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粟裕大将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著名的常胜将军。而在悄无声息的情场上,粟将军却屡屡受挫,好在他情深似海,忠贞不贰,在挫折面前毫不气馁,终于赢得了意中人的芳心。    一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召见粟裕,让他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先期进入苏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粟裕不负众望,很快就在南京韦岗地区打了一个伏击战,取得了骄人战绩。韦岗伏击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
期刊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幅锦幛,长2米,宽0.6米,上书“兴盛番族”4个大字,落款为“贺龙”。这幅锦幛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那曾经浓烈的鲜红色,如今已发暗褪色,而就是这幅锦幛见证了一段佳话。  1936年4月底,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并按原计划进军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地区。  中甸位于滇西北藏民聚居区,人烟稀少,贫穷落后,藏民笃信喇嘛教。中甸是这一地区的一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僻山城
期刊
扬帆出海    l943年3月16日11时,一只五桅大木船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盐河口(即新黄河口)扬帆出海。船上载着新四军第三师一批去延安学习深造的团以上干部和他们的警卫员及7名干部家属共51人。出发前,即3月8日,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召集了学习干部队队长、第三师参谋长彭雄,副队长、第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尧,党支部书记、第八旅政治部主任张亦民,第八旅供给部部长伍瑞卿等人开会,讲了当时的形势。黄克诚说:“鬼
期刊
四    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小组成员卞志强一秘、杜顺义一秘、王双信一秘、蒋旭二秘、于海琳三秘、司机全锡钢;警卫队队长席栓柱中校,副队长李亚光中尉,战士苏军、武好、丁秀国、王志刚共13人,分乘5辆车驶上了约伊高速公路。  这是从安曼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条高速公路。由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南北设立禁飞区,伊拉克已无民航可以连接其他国家,因此,约伊公路成为伊拉克唯一的进出通道。可战后,从约伊边境到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