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分析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在公共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本文试图运用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有关理论,以一个新的视角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进的可行性问题。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制度 制度分析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公共产品问题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矛盾,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本文力图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进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思路。
  一、制度非均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
  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人们对现有制度的一种不满意和不满足,欲意改变而又未改变的制度状态。与此相适应的概念是制度均衡,被戴维斯和诺斯定义为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现有的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人或任何团体带来额外收入。”现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仅存在着制度非均衡,而且这种非均衡已经相当显著。突出的表现在这一供给体制的现实收益已经远远低于制度运行成本。产品的供给包括从筹资、生产一直到完成其产出和提供至消费者的过程。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是指公共产品供给的各环节、各要素的联合和系统化组合。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如下问题:
  1.农村公共产品总体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规模是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之和等于生产单位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和农民收人的提高,农村社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虽然农村改革极大地激励了农民生产“私人产品”的积极性,但伴随着农作制度向非集体化的变迁和集体化农作组织的瓦解,我国农村原来用于提高当地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基本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张军、何寒熙,1996)。并且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基层政府经历了供给公共产品资金来源萎缩的强烈阵痛(樊明丽、石绍宾,2007)。于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成为了“三农问题”的焦点。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等成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突出问题。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由农村内部需求决定,而是由农村外部指令决定。在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府社会福利和官员政绩的一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呈现出一种过高的超过农民需求度和实际承受能力的供给热情;而对农民迫切需要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产品,如农田水利建设、医疗卫生体系、环境保护等则供给短缺,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威胁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缺失,“一事一议”筹资交易成本过高
  现有的农村公共供给机制不合理集中体现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需求表达机制缺失、农民参与公共服务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长期以来,“白上而下”的供给机制没有将农民需求因素纳入到决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中予以考虑。同时农村居民缺乏有效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结构的不合理也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过剩”和不足并存。同时,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参与公共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在仅有的“合规”性需求表达机制──“一事一议”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实施过程举步维艰。目前“一事一议”在供给方面交易成本低而在筹资方面交易成本高。现在农村农户不在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即便是在同一村中,不同农户之间在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和经济活动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划分不清,供给主体缺位、错位
  根据财政分权理论,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而地方则负责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目前,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规定得过宽、过广。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尽可能上收财权,下放事权,导致乡镇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财政收入来源极其有限,而支出范围越来越广,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稀缺。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必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划分不清,供给主体缺位、错位。
  二、制度成本与制度收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进的可行性分析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的综合比较。当就制度的制度运行成本已经高于预期制度收益时,就存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可能,当新制度的制度收益大于制度成本时,新制度就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反之则不能,即使存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一项好的新制度来代替,以及好的制度改进程序,旧制度仍然具备存在的可能。从目前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现状来看,现有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制度成本已经大大高于其收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具备可能性。因此,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关键在于制度创新的收益是否大于制度创新的成本。
  下面我们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成本进行分析。
  1.设计制度的成本
  这是指用来探索、研究、设计、选择、谈判和缔约形成新制度的成本。从我国目前农村实际来看,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即使是设计一项新的制度,各个地区也必须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在这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成本较高。
  2.预期完成成本
  指预期新制度方案确立后具体组织实施的成本,它的多寡往往会延缓制度组织实施与制度方案的选择。笔者认为,这方面的成本应该较低,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农村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凝聚力强,协同意识高;二是随着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热情的不断提升,只要这项制度能够给农户带来真正的实惠,一定能够得到农户居民的支持。
  3.预期摩擦成本
  这包括清除旧制度成本、清除旧制度之间的摩擦减少变革过程中的阻力所需要的成本。任何一项制度改革和变迁,都会触动一部分利益团体的利益,从一般意义上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预期摩擦成本较高。目前,农户不再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即便是在同一村中,不同农户之间在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和经济活动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不同农户的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和筹资成本承担能力之间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另一方面讲,如果这项制度改革触动了一部分农民的利益,也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预期摩擦成本应该是整个制度创新过程中制度最高的一个。
  4.随机成本
  指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可预料的不确定因素或机会主义所带来的成本。这一方面的成本属于不可控制成本,但可以预防。笔者认为,随机成本较高,但低于制度设计成本和预期摩擦成本。
  通过以上成本分析,发现目前我国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成本较高,但相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收益而言,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具有制度创新的可行性。
  三、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有效的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制度变迁的动因是经济主体产生了新的制度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由若干分散的经济主体提出关于制度变迁需求,在技术上是有困难的,要推进制度变迁,首先需要把分散的经济主体关于制度需求的信息整合起来。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组织是指由具体共同目标的个人结合和集合。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组织也是一种能够反映共同目标的机制(机体)。组织(包括机制)建立的目标是期望获得收入与其他日标最大化。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生产机制未跟上市场经济的进程、创新严重不足,沿用、恪守完全依靠财政资金提供公共产品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正是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和建立有效的机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
  1.建立有效组织,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搭台”
  (1)有效组织能够为反映农村需求偏好提供平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农村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是农民为提高群体竞争力,谋取和保护自身利益,在资源、互利、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产权归其成员所有或控制的正式制度安排。农村合作组织不仅能够在经济上代表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的要求,而且还能够在政治上特别是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上强化农村居民的“声音”,能够使决策者充分考虑农户的意愿。一方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能够为收集和反映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提供一个交易费用比较低的平台;另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能够使分散的农民在保持产权独立的前提下组织起来,形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强有力的一方,增强其谈判地位和利益保护能力。
  (2)组织是形成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筹资、供给和管理渠道的有效途径。从本质上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是由农村居民中具有共同或相似经济目的的群体组织起来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农户合作的经济体,以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其对农村公共产品特别是生产型公共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其作为合作的经济体,也必然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需求会创造自身的供给。因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能力、也有可能提供某些排他性较强的混合公共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合作社具有集体经济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推进集体净福利的增加。同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是农民自愿供给和市场供给的完美结合,符合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化筹资、供给和管理的改革方向。
  2.建立有效机制,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1)建立合理、有效的需求反映机制。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农村居民的需求反映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居民缺乏反映其偏好的途径。我们说有效的组织能够为反映农村需求偏好提供平台,但组织的正常运转也必须由机制(或制度)来维系。从目前在全国部分地区试行的“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等形式对于建立合理、有效的需求反映机制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于建立有效的需求反映机制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但必须明确一点的就是,农村居民参与、并能够真实地反映其需求偏好是衡量需求反映机制有效的核心标准。
  (2)创造市场参与多元化供给的良好环境。目前在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格局正朝着多中心体制方向悄然变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十分突出,但农民自愿供给和市场供给份额正在上升,在发达地区日趋活跃(樊丽明、石绍宾,2007)。但是,总体上看,由于受政府主导的历史传统影响、公民自主治理的意识尚未普及,特别是农村居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收入水平不高,大大限制了私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动力和范围。因此,为鼓励和促进民间力量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必须创造市场参与多元化供给的良好环境,政府要培育和引导农村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健康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形式进行积极引导。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收费标准等进行监督,避免农户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贾 康 阎 坤 郡晓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对江苏省农村低保、医疗卫生和教育情况的调查》,《财政研究》,2007年第5期
  [2]贾 康 孙 杰:《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机制的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3]王小林:《工业化城市进程中的公共需求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17期
其他文献
根据实际生产介绍了锌盐生产过程中氧化剂的种类、使用方法及优化选择方案。
一、控制孵化条件1.控制温度 立体孵化器孵化种蛋的适宜温度为37—37.8℃。在孵化时应先定好温度,使之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在孵化过程中每隔1小时要检查1次,尽力保持温度平稳
[摘 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流动商贩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于我国的大中城市中,且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这些年来,我国的学术界也开始关注流动商贩的研究问题,在流动商贩的产生原因、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以广州市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背景,透过现象对其原因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再结合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的管理经验与自己的一
我院于2011年5月设立"椎间盘微创专科",以全新的治疗颈腰椎间盘病的模式——"椎间盘超市"的形式将各种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专科治疗内容,从最简单的康复治疗到传统手术治疗,加
2013年,吉林省科协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履行“三服务一加强”职能,陆续组织开展了“科技专家边疆行”、“科技专家西部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乡下行”、“专项产业百区科普行”
目的:探讨学校和家庭控烟环境受健康促进学校干预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A校669例中学生,分析控烟措施与学生控烟环境、家庭辐射效果及父母对学生控烟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结果干预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加高乌甲素行颈丛阻滞对血浆ET、NO、PCA的影响.方法 3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试验组麻醉药中加入高乌甲素,对照组不加药.观察2组患者各时间
卫生士官是我军卫生技术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维护基层部队官兵健康的基础力量。我院是一所以培养卫生士官为主的院校,如何培养新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