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媒体遇到新问题(中)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n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真的,面对世界各国强势媒体所遇到的新情况,大家只有讨论和瞎猜的份儿,至于如何解决,再高的人也无能为力。美国那么多大学都有经济系和法律系,它们的作用在预防金融危机和各种各样犯罪的问题上一样显得无能为力,都是一个道理。当服装商在玩命地想制造出畅销裤子的时候,却没料到世界气候已经变暖,一年当中有四个月的时间人们只穿短裤。而且女孩子的短裤是越短越时髦,用料极少,多高级的材料也显不出来;如果你是一家生产裤料的厂家,面对这种新情况,应该另有打算。
  媒体目前所面临的情况是,正在成长起来和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甚至还不光是年轻人,则因为眼前的“烂事”一大堆,欲望和担忧叠加,时间不够用,只能顾及近距离事物和与意气相投或“有商业价值”的人打交道,无心也无暇顾及太多的信息,至于学问,主观上不想学,当然也就不会问。
  联想我2010年11月12日周五晚7点参加的一个饭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那天在座的有11人,其中有现役军人、警察、公务员、企业家以及像我这样的媒体工作者,颇具代表性;自始至终3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提到“今晚是亚运会的盛大开幕式”,是否应该打开电视(包间里就有)欣赏欣赏。说出来都不好意,连提到的都没有,甚至还有几个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回到家里,两个正当年的年轻人也没有在看亚运会开幕式,一个在玩电子游戏,一个在看电视台播出的娱乐节目。现实就是这般无情,甭管你忽悠得多热闹,花了多少钱,想得到万众瞩目的关注,除非是天灾人祸的重大事故,否则的话轰动效应别想。记得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从中央到民间要说不知道,除非大脑有问题。时隔20年,就关注度而言,奥运会有如当年的亚运会,亚运会变成了全运会,全运会变成了农民运动会,什么春晚?什么颁奖仪式真的可看可不看了。往往媒体的报道和关注点与一般人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而这所谓“一致”的话题通常都是些芝麻大的小事。首先是交通问题,一个从东三环垂杨柳赶到西四环外万达广场来吃饭的警察同志最清楚,周末晚6点横穿北京东西两极是个“神马”概念?紧跟着就是生育后代的问题、托儿所和学校的问题、家里老人的问题、工作和找工作的问题、单位体制变化的问题、如何买便宜货和房价的问题、男女关系问题、身体健康的问题等等。在生活中显而易见,喜欢男女关系问题的远大于国际关系,喜欢谈论毛主席、周总理的人远多于戴高乐和卡扎菲。
  主流媒体力量的强大,高投入,自然可以造势,但并不等于可以引导人们的兴趣点,特殊的身价又使得它们不能随意迎合社会上的所谓热点话题,这种“脱节”的情况,不是一时性的,而是长期性的。尤其是现代人的见识多、选择多、想法多,与老一辈人大不一样了。只要是感兴趣的事,至于是什么级别发布的,权不权威,确切不确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就像现在的吃到肚子里的食品,你再说垃圾食品,高糖高脂不利健康,还是大有人照样往嘴里送。如今的媒体受众,就像一个被惯坏了的任性女孩,你让她往东她偏往西,搞得大人没辙。一个英国人买了个iphone手机,发现里面测试手机照相功能的打工女孩的微笑特写竟然忘删了,这本是一场应该能引起退货纠纷的失误,但手机拥有者却得意至极,四处炫耀,以至于他所认识的许多想买iphone手机的人,都想要在自己的手机里也能看到这张女孩的笑脸。直至到第一代iphone手机早已过时的今天,还有人在寻找那个在流水线上微笑的打工姑娘。这个穿着粉色工作服的女孩,可能是中国南方一条流水线上的质检工人,那里接单生产苹果手机。在墨绿色的工作台旁,她向一个正在检测手机照相功能的同事微笑示意,画面被拍下来却忘了删除。姑娘的笑容,和手机、电源线一起打包,远赴重洋,最终到达英国的苹果迷库科马克的手中。他发现这张照片后,上传到网络,于是“iphone女孩”的笑容迅速走红。有人开玩笑,说要考虑将自己新买的手机退回厂家,“因为我们的手机里没有这个女孩”。英国一名撰稿人甚至在博客里写道:“iphone只是抓住了她的笑容,但她的笑容却抓住了无数她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的心”。直到现在人们只知道,她是一名从湖南农村来到深圳的打工妹,或许现在正在和她的男朋友在一个偏僻的小饭馆里吃着4块钱一碗的酸辣粉呢。
  现在发生的许多事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你想要的没有,它给你的你却不需要。这和有形商品还不太一样,后者可以打折销售,前者却过期无效。美国的米高梅怎么样?网罗人才不惜重金,拍电影开酒店无一不涉足,最后还是倒闭了。美国的《读者文摘》、《国家地理》都被提不起兴趣的现代人所抛弃,能说它们登的文章不好,拍的照片不棒吗?唯一能够站得住脚的解释就是现在时代变了,人们的兴趣已经呈多元化。纵然有一万个原因,归来倒去还是个人的问题,是人就有需求和不需求的权利,我们不是生活在专制社会里,媒体只能顺应潮流,而不可强行改变潮流。什么是现在的潮流,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快,仍是第一位的,准确详实紧跟其后,如果把这个顺序颠倒了而忽略了快,那就是属于报告文学了。而今整个社会都被快餐化了,细嚼慢咽的没有、从容耐心的没有、认真研读的没有、静思执教的没有、中华民族的“温良恭俭让”更是没几个人知道。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这样,但你慢他快,最终倒霉的是你。有些事也不是不想做,而是没工夫,等不及了。远的不论,北京出门堵车,停车交钱;上班信息大汇总,下班还得带回家;到家吃了晚饭饭碗泡在水池子里谁来洗还是个问题;一肚子食等着消化,一脑门子事等着办,还能剩下多少时间把好新闻、好文章、好照片琢磨个透?洗洗赶紧睡,明天又是一天。如今的人整个是一“信息动物”文字图片统统海量,马上这3D又要来了,想想看,一天就24小时,除去吃饭睡觉上厕所时间就那么多,再好的文化产品也受纳不起。
  远不止是摄影,所有的文化产品都面临数字化传播和接受手段的竞争,是搞文化产业的都想在人一天之中“醒着的”14至16小时里占有一席之地,现在肯定是电视占上风,因为它最符合人“一心多用”,即最大限度利用有限时间获取更多信息的进化趋势。再就是手机,君不见,大街上白领佳人贩夫走卒人手一部须臾不可离开。原来说人“一心不可二用”,后来发明了收音机,可以一面听广播一面做事情;后来又有了手机,刚一开始明令说驾车的时候不准打手机,现在太普遍了,法不责众,开车打手机已是家常便饭。以传统印刷形式出现的媒体,现在仍有生命力,关键在于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大,他们属于阅读的一代,对新媒体形式极不适应,随着老龄一代的逝去和年轻人成为信息消费的主流,传统媒体的式微是必然趋势。文字加插图的表现形式属于蒸汽机车时代的产物。文字加照片属于后工业和电子时代的产物,而于今的数字时代,摄影基本上还是依然挺立,很多人只看到其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其实摄影的新闻报道作用只是半壁江山,它的“众多玩者”的发烧和商业创意价值还有没受到影响,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只不过摄影成本的低廉化影响了传统评判标准,原来照相机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什么专业不专业的,照出来就是好样的。记得去年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新华社一位老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照相,刚端起相机对准他,就听到他大吼“照什么照,六斤小米呢!”现在照一张照片所要花费的成本,具体是多少钱已经很难算精确,其实钱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可以立马看效果,没照好还可以抹掉重拍,从心理上给人的感觉就跟没花钱一样。如果只是单纯的新闻报道,照相机的“摄影功能”的确正在被手机的“拍照功能”蚕食,但归根结底性质还是照片,赶上了还能发笔小财,今年6月北京陶然亭地铁站进水那张照片就是一例。
  再说文字,绝对算是老媒体的核心力量,但跟摄影的处境相比,在新闻报道方面,更显今不如昔。必须承认,纵然再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也是发挥有限。由于微博的出现和影响日甚,文字+文学=细腻、优雅的情感表达,这一人类经几千年练就成的文化人最值得骄傲的本领正面临重大挑战,有人甚至说是生死存亡的挑战,也许都不过分,反正遇到了大麻烦。现在140字的微博已能把一个新闻事件讲个大概,并且迅速会得到无数知情者、爆料者、旁证者、说三道四者、瞎掺乎者的形形色色,随时随地的补充,最终使一条原本非常粗糙和模糊的新闻渐渐清晰起来,从而形成强大影响力。类似恶少衙内开宝马车撞人打人这种事,大媒体不报微博报,照样让丑事无处可藏。微博这样的互动和大众参与模式,看来就是今后媒体的一个重要形式,弄好了可以震慑坏人坏事,弄不好也会添麻烦,但是它作为一种新媒介的存在,谁也不能视而不见。
其他文献
Gareth来自英国威尔士,在Gareth看来,也许多亚洲人并不能分清威尔士、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区别,只是通称英国人为英格兰人(English),但Gareth还是会强调自己是来自威尔士,因为威尔士比英格兰的历史更加悠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也许是来自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域的原因,Gareth身上也散发着一种用历史的纵深眼光看待现在事物的气质。在来到香港前,Gareth还在伦敦生活了15年。  Gare
期刊
认识索朗罗布的人,都叫他索朗拉(藏族称呼男人名字时,带“拉”字表示尊敬)。人们尊敬他,因为他出了名地敬业,是一个在工作中挑战极限的人,一个勇敢的人。  索朗罗布是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摄影记者。我刚认识他时他还是个小伙子,一个典型的藏族人,中等个,宽脸盘,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平和、朴实,平时话不多,偶尔憨憨一笑,便露出一排整洁的牙齿。  几年前,我和他一起到藏北高原当雄地区采访。那是海拔4800米的高原地带
期刊
一直有自由港之称的香港,不仅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那样是贸易自由港,其长期的英属殖民地历史也造就了其人口组成的多样性。在香港,至少有三种人日常可见:华人、英国人和前来务工的东南亚人。前两者组成了港人的主要组成部分。香港的地理位置便利,处在亚洲的核心地区,许多商业摄影师都选择在香港开设影棚,迎接全亚洲甚至是全球的客户。  经济的提早腾飞决定了商业摄影在香港的发展也较早。上世纪后期,留洋接受国外摄影教育的
期刊
这是一位对藏文化有着特殊情结的香港摄影师,十年间利用业余时间深入青海、云南、四川、甘肃、西藏,及中印边界山区的藏民居住区拍摄30多次。他喜欢使用较为接近人类眼睛、有“透视感”的传统8×10相机创作,以此表现更为人性化的人与人的连结。他本身是香港一名中医师,他叫黄天赐。    拍摄藏民始为证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黄天赐本是一名爱好摄影的中医师,有自己的家族品牌开展经营,但他对藏民拍摄的执着却在
期刊
现在的Jenifer Chau已经是一名成功的香港商业摄影师。她所拍摄的古玩玉器、名贵珠宝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并出现在像苏富比这样的大型拍卖行的手册中。她为拍卖行拍摄过累计价值数百亿元的古董玩件,和数吨重的青铜器。苏富比拍卖行、卡地亚、麦当劳等都是她的客户。从在美国接受教育到在加拿大试练,最后回到香港发展,Jenifer可谓是留洋归来在香港发展的一代商业摄影人的代表。美国的教育给予她专业的技术、
期刊
凌师傅的店铺在佐敦地铁站附近的一家老商场里,现在这样的老商场已经不再发挥商店的作用,而成为了一些老手工艺人的聚集地。凌师傅的“雅典相机”工作室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香港摄影界,特别是黑白和使用老相机镜头的摄影师们,都经常往来凌师傅的相机店。凌师傅店里的顾客说:“什么东西给他改都是有可能的。他不会说不可能,总可以试试。”  像凌师傅这样香港改装相机的老师傅大致有三名最知名的,凌师傅就是其中之一,非常
期刊
摄影画廊作为摄影作品走向市场的一个窗口,起到的不仅仅是展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影廊的种种情况,可以了解到影像市场和购买群体的一些情况。本刊记者关注了香港摄影师余伟健在本土开办的“上站”影廊,以及香港人钟旭东在北京798开办的东磊影廊。他们都是因为热爱并欣赏摄影艺术而开设画廊,但在不同的文化和购买氛围下,对影像市场有着相同或不同的观察和见解。通过他们的意见,也许我们能体会到他们各自对摄影的坚持,管窥港
期刊
我喜欢大山,喜欢它的雄伟磅礴,喜欢它的险秀神奇,喜欢它的妩媚俊丽。在我的心中,大山有永远说不完的动人故事,有永远吟唱不完的美丽诗篇。  尽管工作很忙,我还是经常在假日里,带上心爱的相机,去亲近自然,亲近大山。在大山的怀抱里,我呼吸着绿树野花的芬芳,吸吮着翠草松柏的馨香,静静体味大山的情感。当群峰起伏、云雾如海、波浮涛涌时,或者旭日染峰的时候,我的相机快门就会快乐地歌唱起来。  我喜欢大山,是因为对
期刊
殷纣身死,国都为墟,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273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等遗迹以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遗物,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
期刊
我19岁开始接触摄影,第一部相机是理光的。当时,我还是以和姐姐互拍“写真”照片为主,把每个月的零用钱都用在了买胶卷上,那是一种节省但很愉快的拍摄经历。当时看到最多的照片是唱片的封面,我曾进行过大量的模仿拍摄。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俨然已经成为了摄影发烧友。  之后的岁月可以简单概括为北漂,在北京学习摄影,当摄影助理,然后成为专业摄影师。但经过多年历练,我最终放弃了当专业摄影师,重新变回发烧友,因为我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