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概念的传统回归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实践概念的内涵从利用理性对自然、对他物不断的研究、征服最终回归到其传统——通过实践使人过一种完满生活。实践概念向传统的回归,不仅仅确定了人生的意义,而且回归了哲学的传统——追究人生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实践;传统;回归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2-0179-03
  
   在中国,“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政治上,邓小平曾鲜明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实践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美学中更有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实践概念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在哲学思想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实践”的重要性相反的是,很少有人去追问到底什么是“实践”。本文拟回顾实践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并以此为契机反思一下人文世界。
   一、传统的实践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实践”
   “实践”是什么,通俗点来说,“实践”就是“行”。在古希腊“行”不仅仅指人的“行”,它可用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上帝、众神、花草树木等等。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虽然在古典文献中出现,但还没有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更没有被人用来作为反思自己行为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实践”已和人的道德伦理密切相关,是伦理学研究的范围。正是出于此,一般把亚里士多德看作是实践哲学的鼻祖。
   人的“行”和动物的“行”不同,动物的“行”是在自然生理的引导下,没有选择的可能,它们的目的就是满足自然生理的欲求,吃、喝、繁衍后代等。人的“行”却具有可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就是自由,但人的自由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指向在生活各个方面起引导作用的种种生活秩序” [1],也就是说这种选择关系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选择行为的目的就是善。人不是单个的人、孤零零的人,单个的孤零零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需求,为了防备自然和他人侵害就必须寻求一个共同体。在互相帮助的需要和共同利益的希望中,为了更完美的生活,人们联合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仅仅是为了战争、商业和生产才组成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幸福——完满自足的生活手段。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人和整个共同体都有同样的目标——善。也就是说,为了活下去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而形成共同体后人们的主要目的不再只是活着,而有了更高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善。从这个意义上,如何“行”不仅是单个人的选择,而且是生活在共同体中的单个人的选择。实践哲学必然从属于伦理学,那种依据伦理德性的“行”才是实践。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技术和生产与实践的区别,在他看来,“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2]而不同在于,“一切技术和科学都有目的。目的种类繁多。从属的技术以主导技术的目的为目的。”“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以其自身而被期求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3]这也意味着对技术和生产而言,它的选择是为他物做出的,它的目的在它之外,衡量技术和生产的标准是看它的结果,看它的有效性;而实践自身就是目的,它的目的就在它的行为中。而实践,目的就在自身之中,这个目的就是善,在实践中,人不为自己之外的目的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
   生产与实践固然有根本的区别,但二者也彼此渗透。在生产技术中,人们会遵循一些职业道德,比如不做假货、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救死扶伤等等,这些职业道德中就有伦理,实践的意义。就是在实践行为的实现过程中,人们把伦理之知转化为行为时,也要技术的分析当时具体的客观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然而,不能因为实践和生产之间的互相渗透就否认二者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随着西方思想的发展而趋向消失。实践的概念越来越指向生产,强调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人是为他自身之外的目的活着,人的价值大小的标准是看他改造物质世界能力的大小,完全丧失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所指向的所有人的最终目的——最高的善,幸福。当传统的实践的概念被生产概念所取代时,人也就成了物的奴隶,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意义。
   二、实践概念的转变
   这种转变首先表现在霍布斯的哲学中,霍布斯认为,人的行为没有约束性目的,而是由意欲和情感好恶来引导,所以人的行为必须靠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否则将零乱无序。休谟更认为人的行为如同任何自然事件一样,是根据一定规律产生的。这种规律在动机与行为之间产生了一种“持久”与“确定”的关系。很明显,在霍布斯和休谟那里,人在“行”时,已不需要选择,行的目的、如何行,都由客观的外部因素决定,和人的理性、伦理没有丝毫关系。
   在启蒙运动的偶像牛顿(物理学)和爱尔维修、休谟(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康德的实践哲学显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康德实践哲学的最高原则是理性的自主性。康德关于启蒙的著名公式“敢于使用你的理智”对实践哲学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人的“行”所依据的就是人的理性——绝对律令。绝对律令具有先天普遍的有效性,在任何时候都要无条件的执行。也就是说,人的行所依据的是一个先验的、先于人的行为早就存在的律令。一方面,康德的观点是对霍布斯、休谟经验主义忽视人的选择能力的驳斥;另一方面,他的观点也偏离了传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选择行为既是理智的肯定又是欲望的追求,它是实践的真理。选择既离不开理智或理解,也离不开伦理品质。理智自身并不能使任何事物运动,只有这种思考有所为才是实践的,伦理品质不是天赋的,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强调行为的选择是人理性的选择,同时又强调是有所为的,要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去做,受具体的条件限制。也就是说,康德的实践理性具有先天的普遍有效性,是先验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则受具体因素的限制,是人们在习惯风俗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组合而成的共同体对人的实践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样,“康德实践哲学的对象显然不直接是人的行为,而是理性反思实践行为的超历史的先验的形式。因此在康德那儿很难找到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那种实质伦理。”“正因为康德把实践理性的无条件性与人本性的有条件性对立起来并使之相脱离,他的实践哲学实际上远离了人基本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实践行为,而只是盘桓在高于尘世的理性王国,以理性的产物为唯一的反思对象,以理性及其自主性为最高原则。” [4]这样以来,古老的实践传统丧失了,真正的实践问题也被取消了。
   尽管康德的实践概念取消了真正的实践问题,但有一点还是要肯定,他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道德伦理看做人之为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启蒙运动以后,西方实践概念的越来越指向技术和生产。人们崇拜技术,着迷于技术,使用技术制造各种机器作为人各种器官的延伸,不断在人之外的自然打上人的各种印记。人的行为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取幸福,为了善,而在于攫取更多的金钱和财富,攫取金钱和财富的目的在于怎样更奢侈地生活。目的不是在行为自身之中,而是目的之外还有目的,为了无穷尽的目的,人们焦头烂额地去追求,人的一生都是为了自身之外的某个目的活着,而不是为他自己活着。对金钱和财富的需求在马尔库塞看来是“虚假需求”。在“当今工业社会中极其盲目的对自动化的信仰以及价格对社会的统治” [5]的不成熟状态中,人被扼杀了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了物的奴隶。近代实践概念更多的指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和生产。
   三、传统实践概念的回归
   当人们发现单纯的技术和生产并不能使人自我得到完善,技术和生产控制下的人们失去了真正选择的自由时,实践开始回归传统了。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看似和实践无关,但深入看来,他的思想却在回归传统。海德格尔认为,作为存在者,人与动物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在于人有理性,而在于只要人活着,他和他的生命就有一种主动的总体关系,他就要谋划自己的生命。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来,就是人是自我相关的,而且只有人才是自我相关的。人在思维与追求时已经始终在一种他自身本质的展开性中,这种展现意义上的人的展开性海德格尔称之为人的所在,它构成了人存在的基本规定性。展开性并不只是展现,而是此在自在自为地展现,也就是说,人在开放性的事实性中与其开放性自我相关,人在其展开性中与自身相关,他是他的所在。所在、展开性指的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
   但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人本质上要和其他存在者发生关系。但人并不是其他存在者的中心,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不是首先从理论和认识上与存在者发生关系的,人在与存在者发生关系之前,就已经开始与存在者有实际性的接触了。比如一张桌子,我们可以用他吃饭、写字,它究竟是什么,要让我们怎样用它,也就是说人的实践行为决定了桌子(存在者)的意义。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人的世界使存在者显露出来,而人的世界是实践的。
   伽达默尔的哲学是解释学或叫释义学,他的实践哲学思想不是凭空就有的,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在他的解释学中就蕴涵着实践哲学的发端。与以前的解释学不同,伽达默尔认为不应用还原法来阐释历史(文本),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因素都是特定的,解释者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时代限制像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回到历史中去,所以解释者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不是还原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生成的关系,历史和解释者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是对话主题而不是对话的哪一方在引着对话的双方走,对于对话双方而言,他们都是对话的参与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向对方敞开自己的视野,对话的成果是二者视野的融合。由此可见,伽达默尔的释义学并非单纯的是对历史的阐释,他没有忽略历史和阐释者双方特殊的不可复制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历史(文本)对他来说不是对主体相对的客体或对象,而是作为生命本身的历史。伽达默尔对待文本(历史)的态度实际是实践的,人在解释时,并非是被动的接受历史,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在创造、生成着历史,所以人不仅是历史的解释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生成者。人之所以能创造生成历史在于解释者有自己特定历史背景、特定的语言、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风俗和习惯等等。这些共同组成了人特定的生活方式,在特定生活方式中生活的人对历史的解读当然有特定的方式,伽达默尔的释义学的出发点正在与人们的特定,在于真正的生活,在于实践,他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去解读历史,去生成历史。
   随着伽达默尔思想发展,在与哈贝马斯的论辩中,他实际已经明确转向了实践哲学。从另一方面来说,释义学固然研究理解和阐释的现象,但释义学的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并非只有理解和阐释两个因素,它必然还包括应用。不管是对法律、圣经、还是其他典范的理解上,都不仅仅是肯定传统,而且创造性地积极建设着同一个传统,而这个被创造性建设着的传统构成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伽达默尔认为,近代之知和古代时间之知和伦理之知是截然不同的,近代的知和它的对象是可以分开的,而古代实践之知则是同一的,近代的实践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和生产。近代科学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固定的和不变的,而像伦理、道德等人文知识的研究对象则是固定的、不变的。所以,近代不把人文知识列为科学的范围。在这个问题上,伽达默尔确立了人文知识的科学性。伽达默尔认为,知识不仅仅意味着对客观对象的控制,在“人文科学”中,重要的不是对象的客观性,而是与对象发生着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平等的、生成的、双向的,是实践的。伽达默尔认为,实践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本质的相通之处,一方面,实践科学是人文科学的基础和根据;另一方面,人文科学与实践科学又有共同的对象和原则。实践哲学的最终理想也就是人文科学的最终理想。这样以来,伽达默尔不仅确立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而且确立了所有的知识包括技术与自然科学的基础——伦理之知。因为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终的目的和根据应是人的完善。
   四、总结
   实践概念转变和回归的代表人物有很多,本文所阐述的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位。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以上本文的阐释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的总结。
   实践的概念在古希腊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人们的研究对象随着毕达哥拉斯对数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笼统的、不确定的、关系着人类长远利益的伦理,而是增加了对固定的、精确的、与人类近期物质利益相关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启蒙运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实践的主导思想从伦理而转为技术和生产。技术和生产并非对人不重要,而是在技术和生产占据实践主导地位之后,人们沉溺于其中,把物质利益奉为人生的要义而顶礼膜拜,人完全臣服于其下,把它设为最高目的。人之为人的根本要素在于人的理性,人不仅被动受自然的支配,面对自然和人自身,人还有选择的权力。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承认,在实践问题上他们的不同就在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过一种完满生活,还是利用理性对自然、对他物不断的研究、征服,把外物拿来为人所用,使人处于一种中心地位,并把此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如果把技术和自然科学叫做真的话,现代哲学意识到科技带给人的诸多弊端,则逐渐把人的行为引向人生的完满和意义,引向善。与真相较而言,善更具有属人的特性。实践概念向传统的回归,不仅仅确定了人生的意义,而且回归了哲学的传统——追究人生的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5:216.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论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
  [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论理学[M].苗力田,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4] 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55-157.
  [5]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夏镇平,译. 上海:三联书店分店,1988:95.
  
  The traditional return of the practice concept
  ——Taking Jiadamoer as an example
  
  WANG Ying-li
  (Social science section,Xuchang college,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The fulfillment is a count for much philosophy concept, practic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ncept from make use of the reasonableness to the nature, to the continuous research of his thing, conquer end return to return it tradition- pass practice to make person lead a kind of satisfactory life.Practice the concept to return to return traditionally, not only made sure the meaning of the life only, but also return to return the tradition of the philosophy- pursue ultimate end meaning of the life.
  Key words: practice; tradition; return
  
  [责任编辑 杜 娟]
其他文献
摘 要: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也纳入本课程教学设计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团体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随着区域金融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的关系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采用重庆市1996—2010年的金融相关比率、证券化程度、金融发展效率等数据和指标对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证券化程度、金融相关比率呈正相关关系,与金融发展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对结论进行分析,并试图分析重庆建设长江中上游金融中心不足。   关键词:区域金融;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期刊
摘 要:“低碳”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理念也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倡导。本研究以武汉在校大学生为目标群体,发放问卷采集数据,通过频数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的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低碳内涵的了解不够充分;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看法较为积极,但低碳生活理念有待加强;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树立低碳理念的主要动机;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实践低碳
期刊
摘 要:城市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合并,而是两个地缘接近、功能相对独立的城市,在扩张中相互衔接,以至最终融合的过程。目的是通过产业优势互补与区域协作的方式促进两个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除了各地方政府因行政壁垒导致利益纠葛之外,还有更复杂的部门和行业利益纠葛,这显然超出了当地政府的协调能力范围。   关键词:城市群;一体化;协调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适度流转,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实际走访和问卷调查,对当地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影响当地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针对克服这些限制性因素,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关键词:舞钢市;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辽宁省的温泉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打造出了冰雪温泉、温泉小镇、主题文化节等多项品牌。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中端项目短缺、低端项目品质堪忧、产业链拓展不足、人才匮乏等。应当深度挖掘多样化开发模式,打造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特色温泉品牌,实现温泉企业品牌化、温泉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调整温泉产业结构,完善温泉产业链,提高温泉服务产业增加值,实现温泉市场层次化
期刊
摘 要: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分析了1981—2008年苏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发现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运用ECM模型定量分析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调整系数则以-0.267的力度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波动,从而使两者间呈现不断向均衡状态变化的总体趋势。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协整;ECM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
期刊
摘 要:由于行业特点不同,不同行业的收入必然会有差距。影响行业收入的因素主要由劳动强度、技术水平、劳动环境、职业风险、受教育程度等,因此,给出相应的等级系数和权重,使用云南省数据,以最低收入的住宿和餐饮业为基数,测算出各行业的合理差距倍数;并以2008年云南省分行业平均工资为个例,计算出云南省分行业实际收入与合理差距倍数偏离的指数。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测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期刊
摘 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政府出资和补贴。福利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基础,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通过谋求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而进行各种政策的倾向性选择。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改革创新居民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实践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政府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宝贵的改革经验,从而为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奠定基础。   关键词:福利
期刊
摘 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中国法史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在这部著作里,瞿同祖先生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国家制定法和诉讼案件来考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基本精神,对于中国法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瞿著因看不到社会、法律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对于制定法和民间法之间的互动博弈存在失之专断的简单化倾向,因而其法律史解释也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关键词: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国家制定法;民间习惯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