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时刻在总结和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发现主要表现这样几种情况:有部分学生虽然遵守课堂纪律,但整节课都坐着,从来都不主动发言,“安安静静”地当听众,“心甘情愿”地当观众。举手的总这么几个人。有时,课堂安静得让人觉得如一潭死水。教师在滔滔不绝,而学生不善于教学过程的参与,数胆子很小;分组放手让学生讨论,但积极讨论者占少数,大多学生只把自己当作是旁观者;教师课前作了大量准备,课堂里创设了情境,学生却是毫无兴致,思绪脱离了课堂。这些表现,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对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理念,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极为不利的。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呢?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其次,不仅自己要富有激情,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记得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上课的开始我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小鸟落到井沿上,井底的小青蛙好像在和它说话,青蛙和小鸟在说什么?你们想知道吗?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课文《坐井观天》。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来设计导语,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愿望。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处理对话中对重点词“无边无际”的理解,用小鸟飞翔的情景画面来表示。并且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说说你见过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巧设问题,这个问题起到一个牵一线动全篇的作用。解决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里我又采用了实践体验法。卷一个纸筒,用它来看天,你发现了什么?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揭示是因为高高的井壁遮住了它的视线。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不仅教师与学生有相互的呼应和信息的交流,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的交流与呼应,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网络。这样,课堂气氛才能热烈,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心灵和智慧的碰撞中得到激活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增进教学效果。从“七上八下”到“七嘴八舌”——有效促进数学课堂交流的分析与方略研究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曾看过一本教学杂志上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呢?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黄山奇石》一课中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展示美丽黄山,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总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像生命一样充满活力的涌动,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其他文献
一、多功能的美术区角环境,让幼儿主动地寻找创作契机  多功能的区角环境是把活动区划分成具有各种不同创造功能的活动角,使活动角的活动功能具有多样化、广泛化的特点,“包罗万象”的活动角,给予了幼儿多种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如:既可画画、又可创作,既可游戏、又可装饰。激发幼儿参与环境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各方面的美感、经验和情绪的体验。  1.装饰角:提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彩色纸张、双面胶、剪刀、收集来的各种画
期刊
看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深有感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也谈谈转变后进生的体会。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当然希望学生个个优秀,出类抜粹。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面对后进生是别无选择的事情。孔子的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按比例,“三好学生”只占千分之二十四,哪有子弟个个贤的?面对良莠不齐的生源状况,我采取“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的正确态度。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
期刊
在这个暑假,我找出之前看过的有关班主任管理书籍再细细品读,可以说收获颇丰。再读《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书,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已经当了23年的班主任,但是,我对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怎样批评学生、怎样使批评更“美丽”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是思考该不该批评,而是该思考如何进行教育,这首先是一个价值问题,然后才是一个讲究艺术的技巧问题。  在23年的班主任工
期刊
升职!加薪!21世纪许多人的人生目标。  在社会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大呼“公平、公正”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人们内心对国家、政府以及用人单位的期望,为什么是期望?因为没有实现,至少没有绝对实现。  我们是教师。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实是士兵可以有千千万万,将军却数量有限。在这个讲求奉献的行业里,即使独占鳌头,升职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何况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普通教师,升职,基本就是一
期刊
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其他各项建设具有统领、决定作用,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各地中小学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一、连云港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1.在思想认识
期刊
现就我园幼儿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70以上的幼儿均由祖辈承担着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祖辈家长中还有部分被我们称为:“难弄家长”,他们给我们的家园合作带来了严重挑战。我们如何才能让隔代教育化弊为利呢?  一、尊重理解、赞赏孝敬祖辈家长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从过去的社会走来,经历了许多的磨难,这个时候的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子孙的孝敬和周围人的尊重,他们也想体现自己生存的价值。因此作为合作伙
期刊
这里涉及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亦然:为什么需要“活”和如何去探索、创造这种“活”?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更思想化便顿觉意义深刻。  一、探讨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源头”和“活”的规律  (一)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注意与兴趣”教学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如何在政治课上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使他们感兴趣呢?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收益颇多。1.讲好开头,引起“注意”。2.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
期刊
一、引言  《爱弥儿》的作者卢梭(1712——1778)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是启蒙思想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想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爱弥尔》发表于17
期刊
成功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设计恰到好处,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精讲”意识,做到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练题”的任务派给学生,把“写作”的使命交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精讲就是要有重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讲解  在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弄清
期刊
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与之伴随,为抢占世界教育高地,为未来培养现代化、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日益凸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日渐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