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便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显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拓展教材,灵活生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呢?
一、积极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儿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因此,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如教学“秋游去”,教师首先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几幅图,说说这些同学到哪里进行了秋游,他们有什么收获。然后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拓展,让学生回忆秋天曾经有过的类似活动,在小组交流上说说期间发生的难忘的或有趣的故事,最后全班分享不同方式的秋游给大家带来的愉快体验。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秋天外出游玩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二、有效地开发利用教师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传授者、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之中,同时要善于与学生合作;然后要很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及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方案;最后,创造性地拓展一些主题活动。有时候教师还必须亲自动手查阅资料、收集图片等等。如在教“中秋与重阳”一主题时,教师先说说重阳节的含义及风俗,再讲述自己在老年节这一天为家里的老人准备做些什么;接着,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你为老人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是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感受、谈体会,将敬老爱老的活动由老年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深度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叶澜教授提出:“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必须进行深度的开发。”显然,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可见,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体资源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提升生活。如教学“我们班里故事多”这一主题时,教师充分利用班级学生资源,让学生回忆“我们班的同学互相帮助”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上台讲同学关心、帮助自己的故事。最后画“互助树”及制作“感谢卡”,送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学生兴趣盎然,体会到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这一环节里,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活动和教学情境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等等这一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四、充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看教材,可以清楚地发现教材在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这也正是教师联系本地实际和儿童实际,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开发环境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如教学“规则在校园安家”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最熟悉的“校园铃声”,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将课前进行的校园规则大搜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认真寻找、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对校园规则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比教师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一、积极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儿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因此,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如教学“秋游去”,教师首先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几幅图,说说这些同学到哪里进行了秋游,他们有什么收获。然后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拓展,让学生回忆秋天曾经有过的类似活动,在小组交流上说说期间发生的难忘的或有趣的故事,最后全班分享不同方式的秋游给大家带来的愉快体验。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秋天外出游玩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二、有效地开发利用教师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传授者、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之中,同时要善于与学生合作;然后要很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及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方案;最后,创造性地拓展一些主题活动。有时候教师还必须亲自动手查阅资料、收集图片等等。如在教“中秋与重阳”一主题时,教师先说说重阳节的含义及风俗,再讲述自己在老年节这一天为家里的老人准备做些什么;接着,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你为老人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是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感受、谈体会,将敬老爱老的活动由老年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深度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叶澜教授提出:“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必须进行深度的开发。”显然,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可见,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体资源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提升生活。如教学“我们班里故事多”这一主题时,教师充分利用班级学生资源,让学生回忆“我们班的同学互相帮助”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上台讲同学关心、帮助自己的故事。最后画“互助树”及制作“感谢卡”,送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学生兴趣盎然,体会到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这一环节里,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活动和教学情境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等等这一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四、充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看教材,可以清楚地发现教材在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这也正是教师联系本地实际和儿童实际,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开发环境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如教学“规则在校园安家”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最熟悉的“校园铃声”,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将课前进行的校园规则大搜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认真寻找、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对校园规则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比教师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