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是长期、复杂而尖锐的。高校始终是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破坏和渗透的重点,做好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不仅是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关键词】新疆 高校 宗教 渗透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新疆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点地区,其中高校又首当其冲,成为其利用人权、民族、宗教进行干扰破坏和颠覆渗透、实现其“不战而胜”战略目标的重点。在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进程中,高校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同时也肩负着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历史使命。
一、宗教渗透及新疆高校基本情况
宗教渗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宗教作为社会文化载体,在民族内部及族际间与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互相影响、交融发展而形成的积极的自然而然的活动,其结果是宗教作为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沉淀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生活中,这种渗透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宗教文化渗透。另一种也是本文所指的“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与活动,来腐蚀和扭变人们的思想,以此来干涉和控制我国的宗教事务、挑拨民族关系、离间干群关系,破坏我国的统一及领土的完整,最终达到颠覆我国政权的目的。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是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和颠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高校一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目标,也是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争夺青年学生的主要战场。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和《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3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3所,高职(专科)院校21所;在校生284172人,毛入学率27.29%。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疆内院校就读的在校生达33万人;到2020年,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全疆高校在校生规模还会持续扩张。近年来专家学者开展的各类调查显示,新疆在校大学生信教和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在持续增加,高校反渗透工作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宗教对新疆高校渗透的途径和特点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全国对口支援既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向高校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同全国其他高校相比,宗教向新疆高校的渗透既有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
1.利用学术交流和对外交流等多种渠道公开宣传教义教规。随着各高校“国际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师生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些具有海外留学或学习经历的师生很容易成为境外宗教团体渗透的主要对象。通过他们向学生讲解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传播西方宗教观念和意识形态,兜售西方价值观和政治观,并且以学术交流和对外交往的方式进行合作,从而达到传教和培养教徒的目的,以至影响新疆经济社会正常秩序。
2.利用各类沙龙和外语角传播教义教规。青年学术沙龙和外语角是大学生流动比较频繁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通过这个平台,各种思想观点得到传播。90后已成为大学的主力,都盼望通过沙龙和外语角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语言水平,因此他们渴望去认识和接触不同的人。宗教团体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主导举办或着混入学术沙龙及外语角,借此平台向大学生宣传教义教规,发展教徒,从而掌控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3.利用与大学生交友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在校大学生有着拓宽人际关系网的积极性,他们热衷于交友,只要有人对他们表示出关心和欢迎,单纯的他们往往会毫无戒心的与之成为朋友。宗教组织和人士会利用大学生交友不慎及疏忽的特点进行传教。最初,他们会带着诚意与大学生交友,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一些宗教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拿出来交流,并对自己的歪理邪说进行辩驳,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学生的思想。
4.凭借各类宣传品扩大其影响力。宗教组织和人士利用制作精美的宣传资料,如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通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制作精美、外表华丽的宣传资料所迷惑,在强大的吸引力和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接受其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有些知情的学生即便知道是邮寄的宗教宣传品,对之仍然抱有既不抵制,也不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的态度,听之任之,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社会责任感差。
5.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博取学生好感。有些地区,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士利用庆祝学生升学的时机,大力给予学生经济支持,博取学生的好感与兴趣,从而使其影响力扩大,达到传教的目的。此外,通过资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对其表示关心和帮助,利用学生感恩的心理进行传教。
6.通过网络和新媒体进行渗透和价值推广。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电子邮箱眼下已成为大学生“爱不释手”的通讯工具和交流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收发微博、微信和电邮的方式去影响在校大学生,不受时空限制,且传播的信息海量,宣传效果更加迅速、高效,方式更加隐蔽,不易监管,为高校进行反宗教渗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讯交流平台,也为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和手段。 7.通过专业人员进行渗透。从事宗教渗透的人员一般都隶属于某个宗教团体,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遵从于宗教教义和宗教领袖。他们具有双重身份,平时从事正当职业,但是传教专业人士才是他们的真实身份,在境外他们是宗教信徒,到我国他们大力开展宗教活动,寻找活动据点,发展宗教信徒,通过传教对我国人民进行政治思想的渗透,企图颠覆我国政权、破坏我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他们的专业化手段和技巧,很容易误导大学生,使学生误入歧途。
三、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是新疆高校的一项长期任务
民族宗教无小事。对于高校来讲,民族宗教工作同样是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决定了未来中国的信仰格局,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同时还必须采取积极稳当的应对措施。
1.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疏通与引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校院不能成为传播宗教教义、发展宗教的工具,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持续开展整治“三非”活动专项行动使之常态化;教师必须忠诚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与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不得利用课堂或其他形式传播散布宗教教义及反马克思主义等奇谈怪论;同时要求学生不得在校参与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得向周围的同学及朋友传播歪理邪说。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一时无法排解,就以宗教为精神寄托寻求心灵安慰。因此高校对宗教的精神慰藉功能要此起注意,通过疏通和引导,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择业交友、健康生活、学习成才等具体问题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抛弃幻觉,从而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活动。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和专业课程对科学精神的培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苦练内功,以实际行动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我国宗教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及鉴别能力。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样不仅可能使大学生将已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一些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解释的离奇现象或奇谈怪论抱有客观的态度,使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伪科学所迷惑。
3.建立学校领导层、专兼职队伍结合、全员参与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学校党委行政要忠实履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高等教育法》赋予的职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上充分保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按照专业化建设、统一化管理的要求,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思政工作队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学校教职员工都要切实肩负起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工作合力。
4.重视做好高校民族宗教工作。高校统战部门肩负着做好校园民族宗教工作的重任,要注意研究学校中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由于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要妥善处置、积极防范,积极应对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注意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对宗教渗透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总结,提高高校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这是当前高校统战部门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当前,全疆各高校统战部门普遍存在与组织部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情况,人员少、工作量大问题较为突出,这显然制约了其担负的现实及潜在的各项职责的履行。
5.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大学生风华正茂、可塑性强,对未来充满希望,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又缺乏艰苦环境的历练,抗挫折能力不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他们不再是天之骄子,反而面临就业、生存、爱情婚姻等各种压力,对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恐惧,在这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因此,在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断排遣心理压力,不断增强自我调适和环境适应的能力,明确人生目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理想。
6.建立健全校内外抵御渗透联动工作、信息预警和监管体系。抵御和防范宗教向高校渗透,是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系统性工作。应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下,高校组织、统战、宣传、人事、学工、安保、信息化、外事等部门应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协调上级相应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信息,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化联动网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社会民族宗教动态,及时准确搜集掌握校内外相关信息,尤其要特别关注一些明显的宗教易渗透的领域,为学校民族宗教工作形势研判提供有力依据,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工作格局。
宗教的长期性、特殊性、复杂性特点和新疆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决定了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必将是一场长期、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既不能诚惶诚恐,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要承认渗透的客观存在和做好抵御防范工作的难度,绝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只要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各职能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校,高校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必将走上规范化、常态化、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孙浩然.“宗教渗透”概念辨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1).
[2]李建生.宗教对新疆高校的渗透、影响及对策[J].科学与无神论,2012,(3).
[3]杨松.高校应对宗教对大学生群体渗透影响的对策[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4]宋新伟.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抵御宗教向学校渗透的相关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关键词】新疆 高校 宗教 渗透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新疆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点地区,其中高校又首当其冲,成为其利用人权、民族、宗教进行干扰破坏和颠覆渗透、实现其“不战而胜”战略目标的重点。在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进程中,高校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同时也肩负着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历史使命。
一、宗教渗透及新疆高校基本情况
宗教渗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宗教作为社会文化载体,在民族内部及族际间与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互相影响、交融发展而形成的积极的自然而然的活动,其结果是宗教作为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沉淀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生活中,这种渗透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宗教文化渗透。另一种也是本文所指的“宗教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与活动,来腐蚀和扭变人们的思想,以此来干涉和控制我国的宗教事务、挑拨民族关系、离间干群关系,破坏我国的统一及领土的完整,最终达到颠覆我国政权的目的。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是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和颠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高校一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目标,也是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争夺青年学生的主要战场。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和《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3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3所,高职(专科)院校21所;在校生284172人,毛入学率27.29%。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疆内院校就读的在校生达33万人;到2020年,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全疆高校在校生规模还会持续扩张。近年来专家学者开展的各类调查显示,新疆在校大学生信教和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在持续增加,高校反渗透工作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宗教对新疆高校渗透的途径和特点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全国对口支援既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向高校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同全国其他高校相比,宗教向新疆高校的渗透既有共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
1.利用学术交流和对外交流等多种渠道公开宣传教义教规。随着各高校“国际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师生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些具有海外留学或学习经历的师生很容易成为境外宗教团体渗透的主要对象。通过他们向学生讲解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传播西方宗教观念和意识形态,兜售西方价值观和政治观,并且以学术交流和对外交往的方式进行合作,从而达到传教和培养教徒的目的,以至影响新疆经济社会正常秩序。
2.利用各类沙龙和外语角传播教义教规。青年学术沙龙和外语角是大学生流动比较频繁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通过这个平台,各种思想观点得到传播。90后已成为大学的主力,都盼望通过沙龙和外语角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语言水平,因此他们渴望去认识和接触不同的人。宗教团体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主导举办或着混入学术沙龙及外语角,借此平台向大学生宣传教义教规,发展教徒,从而掌控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3.利用与大学生交友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在校大学生有着拓宽人际关系网的积极性,他们热衷于交友,只要有人对他们表示出关心和欢迎,单纯的他们往往会毫无戒心的与之成为朋友。宗教组织和人士会利用大学生交友不慎及疏忽的特点进行传教。最初,他们会带着诚意与大学生交友,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一些宗教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拿出来交流,并对自己的歪理邪说进行辩驳,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学生的思想。
4.凭借各类宣传品扩大其影响力。宗教组织和人士利用制作精美的宣传资料,如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通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制作精美、外表华丽的宣传资料所迷惑,在强大的吸引力和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接受其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有些知情的学生即便知道是邮寄的宗教宣传品,对之仍然抱有既不抵制,也不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的态度,听之任之,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社会责任感差。
5.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博取学生好感。有些地区,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士利用庆祝学生升学的时机,大力给予学生经济支持,博取学生的好感与兴趣,从而使其影响力扩大,达到传教的目的。此外,通过资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对其表示关心和帮助,利用学生感恩的心理进行传教。
6.通过网络和新媒体进行渗透和价值推广。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电子邮箱眼下已成为大学生“爱不释手”的通讯工具和交流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收发微博、微信和电邮的方式去影响在校大学生,不受时空限制,且传播的信息海量,宣传效果更加迅速、高效,方式更加隐蔽,不易监管,为高校进行反宗教渗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讯交流平台,也为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和手段。 7.通过专业人员进行渗透。从事宗教渗透的人员一般都隶属于某个宗教团体,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遵从于宗教教义和宗教领袖。他们具有双重身份,平时从事正当职业,但是传教专业人士才是他们的真实身份,在境外他们是宗教信徒,到我国他们大力开展宗教活动,寻找活动据点,发展宗教信徒,通过传教对我国人民进行政治思想的渗透,企图颠覆我国政权、破坏我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他们的专业化手段和技巧,很容易误导大学生,使学生误入歧途。
三、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是新疆高校的一项长期任务
民族宗教无小事。对于高校来讲,民族宗教工作同样是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决定了未来中国的信仰格局,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同时还必须采取积极稳当的应对措施。
1.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疏通与引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校院不能成为传播宗教教义、发展宗教的工具,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持续开展整治“三非”活动专项行动使之常态化;教师必须忠诚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与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不得利用课堂或其他形式传播散布宗教教义及反马克思主义等奇谈怪论;同时要求学生不得在校参与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得向周围的同学及朋友传播歪理邪说。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一时无法排解,就以宗教为精神寄托寻求心灵安慰。因此高校对宗教的精神慰藉功能要此起注意,通过疏通和引导,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择业交友、健康生活、学习成才等具体问题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抛弃幻觉,从而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活动。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和专业课程对科学精神的培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苦练内功,以实际行动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我国宗教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及鉴别能力。同时,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样不仅可能使大学生将已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一些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解释的离奇现象或奇谈怪论抱有客观的态度,使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伪科学所迷惑。
3.建立学校领导层、专兼职队伍结合、全员参与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学校党委行政要忠实履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高等教育法》赋予的职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上充分保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按照专业化建设、统一化管理的要求,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思政工作队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学校教职员工都要切实肩负起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工作合力。
4.重视做好高校民族宗教工作。高校统战部门肩负着做好校园民族宗教工作的重任,要注意研究学校中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由于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要妥善处置、积极防范,积极应对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注意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对宗教渗透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总结,提高高校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这是当前高校统战部门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当前,全疆各高校统战部门普遍存在与组织部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情况,人员少、工作量大问题较为突出,这显然制约了其担负的现实及潜在的各项职责的履行。
5.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大学生风华正茂、可塑性强,对未来充满希望,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又缺乏艰苦环境的历练,抗挫折能力不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他们不再是天之骄子,反而面临就业、生存、爱情婚姻等各种压力,对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恐惧,在这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因此,在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断排遣心理压力,不断增强自我调适和环境适应的能力,明确人生目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理想。
6.建立健全校内外抵御渗透联动工作、信息预警和监管体系。抵御和防范宗教向高校渗透,是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系统性工作。应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下,高校组织、统战、宣传、人事、学工、安保、信息化、外事等部门应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协调上级相应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信息,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化联动网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社会民族宗教动态,及时准确搜集掌握校内外相关信息,尤其要特别关注一些明显的宗教易渗透的领域,为学校民族宗教工作形势研判提供有力依据,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工作格局。
宗教的长期性、特殊性、复杂性特点和新疆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决定了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必将是一场长期、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既不能诚惶诚恐,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要承认渗透的客观存在和做好抵御防范工作的难度,绝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只要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各职能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校,高校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必将走上规范化、常态化、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孙浩然.“宗教渗透”概念辨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1).
[2]李建生.宗教对新疆高校的渗透、影响及对策[J].科学与无神论,2012,(3).
[3]杨松.高校应对宗教对大学生群体渗透影响的对策[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4]宋新伟.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抵御宗教向学校渗透的相关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