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国家繁荣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正因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党和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针对当前学生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不妨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地理教学中、落实到地理学科上,探究切实可行的安全应急对策,促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加大安全管理工作。
【关 键 词】 地理教学;应对自然灾害;安全应急教育;挖掘
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受到党和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为全社会所关注。针对当前学生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可以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地理教学中、落实到地理学科上,探究切实可行的安全应急对策,促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加大安全管理工作。地理学科中的安全教育就是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传递: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应对灾难,获得生存方法,避免在遇到突发自然灾害时手足无措、盲目行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安全教育。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学校安全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在校学生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保护。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而且影响范围广,尤其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最为突出。这是我国地理方面的重要国情,针对这一国情,我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各种自然灾害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培养学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我在讲授“板块构造学说”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地震及有关防护知识”的重视,应用充足的论据: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7.8级有24万人丧生。2008年我国的“5.12”汶川大地震,四川省教育系統共死亡6581人,其中学生死亡6376人;并有1274人失踪,1107人被埋。2014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1744人死亡,失踪313人,9110人受伤,其中634人重伤。这些灾难给多少人带来不堪回首的痛楚!而这些血的事实也更易唤起学生对地震防护意识。灾难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孩子们面对灾难时不知如何应对。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作为中学生必修的地理学科,更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二、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途径
根据安全问题具有自然、人为的两重性,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为贯彻新课标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选择好教学内容和安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捕捉时机,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如在学习《自然灾害》这一内容时,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泥石流发生时如何逃生,地震发生了来不及逃生时寻找“地震活命三角区”, 小震时,防砸伤,找掩蔽物;大震时,防压伤,找三角区;在学习“天气符号”这一内容时,告诉学生遇到雷雨、沙尘暴天气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在学习“野外辨别方向”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等等。
(二)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充分利用地理活动课、第二课堂安排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开展应急疏散演习训练等开放性教育,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灾难避险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讲授学科内容,要使学生对所涉及内容建立正确的认知观。例如,由《海陆变迁》一章可知,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教学中应使学生对地震建立正确的认知:①地震是自然现象,只有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②目前人们还不能十分准确得预报地震。③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个人应树立防震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听、多看、多观察。较大的地震,阵前一般都有预兆,在气象、地下水、动物等方面会产生不少异常现象。不迷信、不谣传。
(三)制定应对措施,组织进行实战演练
如制定紧急预案,设计合理的疏散示意图,师生配合实际操练等。我们学校定期开展地震逃生演练,火灾逃生演练,安全讲座等活动,因此每个学生在听到警报后能紧张、有序、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有序、迅速地从教室前后两个门撤离,在安全区域排列好一个个方队。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防范、自我防护和应急自救教育,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急技能,从而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生存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的内容,我们所在学校的地理环境,我们区、镇、村所处的地理环境,活学活用所学地理知识,融合安全应急知识,使安全应急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仇奔波. 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丽.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文集[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 曾菊新,李家清,李星明. 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关 键 词】 地理教学;应对自然灾害;安全应急教育;挖掘
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受到党和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为全社会所关注。针对当前学生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可以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地理教学中、落实到地理学科上,探究切实可行的安全应急对策,促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加大安全管理工作。地理学科中的安全教育就是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传递: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应对灾难,获得生存方法,避免在遇到突发自然灾害时手足无措、盲目行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安全教育。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学校安全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在校学生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保护。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而且影响范围广,尤其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最为突出。这是我国地理方面的重要国情,针对这一国情,我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各种自然灾害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培养学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我在讲授“板块构造学说”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地震及有关防护知识”的重视,应用充足的论据: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7.8级有24万人丧生。2008年我国的“5.12”汶川大地震,四川省教育系統共死亡6581人,其中学生死亡6376人;并有1274人失踪,1107人被埋。2014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1744人死亡,失踪313人,9110人受伤,其中634人重伤。这些灾难给多少人带来不堪回首的痛楚!而这些血的事实也更易唤起学生对地震防护意识。灾难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孩子们面对灾难时不知如何应对。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作为中学生必修的地理学科,更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二、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途径
根据安全问题具有自然、人为的两重性,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为贯彻新课标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选择好教学内容和安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捕捉时机,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如在学习《自然灾害》这一内容时,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泥石流发生时如何逃生,地震发生了来不及逃生时寻找“地震活命三角区”, 小震时,防砸伤,找掩蔽物;大震时,防压伤,找三角区;在学习“天气符号”这一内容时,告诉学生遇到雷雨、沙尘暴天气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在学习“野外辨别方向”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等等。
(二)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充分利用地理活动课、第二课堂安排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开展应急疏散演习训练等开放性教育,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灾难避险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讲授学科内容,要使学生对所涉及内容建立正确的认知观。例如,由《海陆变迁》一章可知,我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教学中应使学生对地震建立正确的认知:①地震是自然现象,只有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②目前人们还不能十分准确得预报地震。③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个人应树立防震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听、多看、多观察。较大的地震,阵前一般都有预兆,在气象、地下水、动物等方面会产生不少异常现象。不迷信、不谣传。
(三)制定应对措施,组织进行实战演练
如制定紧急预案,设计合理的疏散示意图,师生配合实际操练等。我们学校定期开展地震逃生演练,火灾逃生演练,安全讲座等活动,因此每个学生在听到警报后能紧张、有序、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有序、迅速地从教室前后两个门撤离,在安全区域排列好一个个方队。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防范、自我防护和应急自救教育,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急技能,从而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生存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的内容,我们所在学校的地理环境,我们区、镇、村所处的地理环境,活学活用所学地理知识,融合安全应急知识,使安全应急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仇奔波. 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丽.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文集[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 曾菊新,李家清,李星明. 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