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窑洞里的四大婚礼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 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于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许多红军老战士、老革命开始寻找人生的伴侣。陈云、彭德怀、邓小平、王稼祥都是在延安喜结良缘,留下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洞房里讲党课”
  
  陈云与于若木是在延安相识、相知、相爱的。
  大约在1937年底或1938年初,陈云流鼻血的旧病复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从陕北公学女生队找一个人担负护理工作,结果选中了于若木。据于若木回忆,在此之前,她曾三次见到陈云,“虽然都是听他讲话,互相之间没有交流,但他给我的印象却一次比一次深,一次比一次好。陈云同志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又是中央组织部长,这对于我这个普通党员来说,已经是闻之肃然起敬了”。
  于若木护理陈云,只是按时往鼻子里滴滴药水,并没有更多的事做。陈云因医生要求静养,也不能做更多的工作,所以两人便经常聊天。于若木刚到时,陈云就询问于若木的经历,随后也介绍了自己的历史,两人有了初步的认识。于若木回忆说:“我们最初只是相互介绍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彼此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来,比较熟悉了,谈的话题就多了起来,从理想、工作谈到生活、爱好。”陈云得知于若木会唱歌时,便请她唱歌给他听。于若木十分大方地唱了一首当时流行的苏联歌曲《祖国进行曲》,悦耳的歌声在窑洞中回荡。
  一次,陈云问起于若木有没有爱人,谈过恋爱没有。于若木羞涩地回答:“我还不懂。”陈云便小心地说,他现在也没有爱人,问她愿不愿意交个朋友。陈云还说 :“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能够合得来。”
  陈云与于若木从相识到相爱,就像陕北高原的春天到来那样自然。
  不久,于若木的二哥来到延安,陈云把他作为于家的代表,郑重其事地向他说明打算结婚的想法,征求他的意见。于若木的二哥对陈云的印象甚佳,欣然同意。
  1938年3月,他们幸福地结婚了。那一年,陈云33岁,于若木19岁。
  他们的婚礼简朴。陈云只花了一块钱,买了些糖果、花生,请中央组织部的同志热闹了一下,就算是婚礼了。事后,消息传开,有人嚷着让陈云请客。陈云当时手头还有点钱,请得起,但他不愿意摆排场,所以没有请。
  对于他们的结合,双方都很满意。陈云在给于若木的大哥的信中写到:“我们在政治上与性格上一切均很合适。唯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35岁。”于若木则在信中写到:“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
  婚后,彼此如何称呼,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在家里,陈云总是喊她原名“陆华”。在陈云看来,别人都喊她于若木,而他喊她“陆华”,显得亲切,成了爱称。至于于若木呢,当着别人的面,总是称“陈云同志”,两人相处时,叫“陈云同志”当然显得很别扭,直呼“陈云”又觉得不尊重,因为在她眼里,陈云如同兄长。她实在找不到恰如其分的称呼,所以干脆在家里无称呼。这种“无称呼”,在于若木看来,是因为两人的政治水平、政治地位相差悬殊且年龄相差较大而造成的。当然,两人有时异地分处,写信时,她则称他“云兄”。
  婚后不久,陈云专门用了几个晚上给于若木讲党史。
  煤油灯映照着窑洞雪白的墙,窗户纸上的红喜字放着红光。
  窑洞的炕上放着一张小炕桌,炕桌一边坐着陈云,一边坐着他的新娘于若木。
  陈云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由于陈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非常熟悉并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讲大革命失败后盲动错误给党造成的损失;讲向忠发、顾顺章叛变对党中央的威胁;讲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讲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挽救等等。
  


  于若木则严肃认真,聚精会神地听着。虽然她不是新党员,但却是第一次如此系统地接受党史教育,而且讲得那样的生动、那样的深刻。她听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对敌斗争的故事,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党内斗争的情况,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性质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信念。
  某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本来想偷听洞房里面的悄悄话,没想到听到的却是严肃的党史课,非常惊讶。于是“陈云同志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一时被中央组织部的干部传为佳话。
  
  “六中全会的喜事”
  
  1939年9月,彭德怀风尘仆仆地从太行山来到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这年,他已年过40,还是孑然一身,战友们不免又关心起来。延安不乏从全国各地拥来的优秀女性,但敌后烽火正烈,彭德怀无意寻觅爱情。
  会议期间, 彭德怀接受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老战友李富春邀请, 参加了后方知识分子与华北前线军政干部的茶话会。
  彭德怀由李富春陪同,与十几个青年知识分子兴致勃勃地交谈着。这时,彭德怀发现角落里坐着一位白皙秀丽、仪态文静的姑娘,心底不免涌起多年未曾涌动过的春潮,于是,走过去,坐在姑娘身边,并与之攀谈起来。
   他问:“这位同志贵姓?”
   面带腼腆的姑娘连忙站起身, 有些拘束地回道:“我叫浦安修。”
   “浦安修。”彭德怀重复了一遍, 将手一摆, 说:“你坐吧。”
   随在后面的李富春介绍说:“小浦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卢沟桥事变后到山西参加抗日救亡, 是山西党组织派到延安来的。”
   “这么说,你在大学就加入了党的组织?”
  浦安修一边点头一边说:“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参加了民族先锋队, 进到北平女师大就入了党, 担任地下交通员,负责文件、情报的传递。”
  彭德怀对这位外貌腼腆、体质纤弱的姑娘,竟有从事地下工作的勇气与经历感到惊讶。从接下来的谈话中,他还知道,浦安修少年失母,父亲续后去南京谋职,她就由边读大学边教小学的两个姐姐抚养,也饱尝生活的艰辛。一种爱慕之情在彭德怀心中油然而生。
  瞬间的相识拨动了彭德怀的心弦,催生了他们之间那份催人泪下的情缘。
  他们之间的谈话时间很短,一问一答,并不缠绵,但在座的细心人仍然发现彭德怀对浦安修似乎倾注了特别的关注。
  李富春第二天就把情况汇报给中组部部长陈云。陈云也十分赞成这件事:“这个情况要向中央反映, 是该帮助德怀同志解决婚姻问题了。”
  毛泽东听说大家要为彭德怀解决婚姻问题,非常赞同, 说:“现在, 中央就两个人的婚姻问题没有解决, 一个是王稼祥,另一个就是彭德怀。彭德怀比王稼祥大8岁, 应当优先考虑。这件任务就交给李富春, 要来个速战速决,争取在六中全会期间拿下来,把这件事当成六中全会的一件喜事。坚决不能让彭德怀单身回到太行山前线去! ”
  有李富春主动牵线搭桥,在彭德怀的窑洞前,两人第二次见面。彭德怀向浦安修诚恳地介绍了自己,他的经历、追求、性格,第一次婚姻以及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就像竹筒倒黄豆一样,哗啦啦倒个一干二净。
  说完之后,便纵马而去。不久,浦安修收到彭德怀写给她的第一封信,毛笔字洋洋洒洒写了两页,以独特的情怀向她明确表达了相伴终生的愿望:“我爱你的家乡,愿与你同归……”
  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缠绵细语,却不乏炽热的感情。
  1939年10月10日,在彭德怀返回前方之际,彭德怀与浦安修结为夫妻。浦安修怕人闹洞房,彭德怀不愿声张,但红三军团老政委滕代远又不答应草率从事。于是,滕代远拿出自己一个月的津贴5元钱,让炊事班炖了一大盆猪肉,买了一堆红枣、花生。参加婚礼的有新郎新娘双方的朋友:三军团的几个老部下,中组部的几个青年干部,李富春自动做主婚人。热闹了一阵,大家及时告辞,彭德怀素来威严,没人敢闹洞房。
其他文献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威信还在巩固中    确立毛泽东军事领袖地位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是在长征的时候,其起点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终点在洛川会议,其中会理会议也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能够得到几乎一致的拥护,是因为毛泽东在井冈山、中央苏区积累起来的领导威信尤其是其指挥作战的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遵义会议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军事战略问题,是如何尽快解决中央红军的出路,如何使中央红军尽快地走
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强调以服务作为构建公共行政模式的一项基本目标导向.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管制行政模式向服务行政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
作者详细论述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构架,分析了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之间关系,最后还说明法院应当如何帮助当事人举证。
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书刊质量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民族院校的学报校对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把校"异同"的功能提升为校"是非",体现编辑工作
目的:探求13例结核性腹膜炎漏诊误诊的原因。
很多学生存在"害怕"作文心理。因此,我一直在作文教学方面努力实践,寻求各种有效的路径,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课外阅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了西藏妇女接受教育的基本状况,指出西藏妇女受教育状况的改善是提高西藏人口素质的关键因素,要大力提倡妇女教育,以利于发挥妇女的整体
本文强调了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