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面向家庭的支持保障体系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起,我国结婚登记数出现七连降,从1347万对大幅下降到2020年的813万对,结婚率从9.92‰下降到2019年的6.6‰。这将直接影响未来我国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发展趋势,影响“三孩”政策的实施成效,影响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稳定。

一、多种因素导致结婚率逐年下降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婚晚婚人口会增多。当前我国结婚率下降有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导致的适婚人群下降的因素,更有不想结、不敢结、推迟结和结不起的经济社会因素。
  不想结。随着现代化推进,人们的婚育观念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单身文化,享受独立自由、不受拘束的高品质生活。与此同时,社会对不婚、晚婚、丁克等婚育观念也更加包容,这些构成年轻人结婚意愿低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得后代、精神伴侣的方式更加多样,生育、情感与婚姻的关系开始脱离,这也为不想结提供了支持。这其中,由于经济社会地位的快速提高,女性独立意识和能力增强,对家庭的依赖度在降低,促进了不想结比重的快速提高。1990-2000年,全国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2.7年,远高于男性的1.5年。2019年,我国女性本科生(含大专)和硕士生占比分别达到51.7%和52.2%。通过教育实现的人力资本提升,使得女性在职场上有更大发展,收入稳定、经济日趋独立,婚育观念深刻变革,对家庭和丈夫依赖降低,尤其是大城市的高知女性主动选择独身、不婚、晚婚的人群越来越多。
  不敢结。家庭不和、婚姻失败等现象有增多趋势,以及婚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挤出效应,也让部分年轻人不敢轻易步入婚姻殿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离婚率从1978年的0.18‰持续上升至2001年的0.98‰;进入新世纪,离婚率增长加速,2019年达到3.4‰。离婚的普遍性不仅对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也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甚至改变子女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受原生家庭夫妻、亲子、婆媳等关系不和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对亲密关系失去信心,惧怕恋爱、结婚和生育。我国家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较为普遍,婚育对女性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时间,职业发展会受到更多影响,这也让部分重视自我价值实现、追求事业有成的女性不敢轻易结婚。
  推迟结。教育年限和工作时长双上升导致平均结婚年龄不断推迟,也是当前结婚率低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1990-202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从6.45年增至9.91年。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周工作时间不断增加,2019年达到46.8小时,“996”工作模式成为常态,年轻人谈婚论嫁的时间也受到较大挤压。这些均导致结婚年龄的推迟。1990-2016年,我国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24.1岁升至27.2岁,女性则从22.0岁升至25.4岁。2013-2019年,我国20-24岁、25-29岁结婚的人数占比均有大幅下降,而30-34岁的结婚人数占比则从17.9%升至19.9%。结婚年龄推迟使得结婚率进一步被拉低。
  结不起。婚育成本不断增加是当前妨碍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房价长期居高不下,年轻人购置婚房压力大。数据显示,近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上升,2019年高达23.9。一些地区结婚彩礼高昂,攀比之风盛行,“天价彩礼”成为影响年轻人结婚的重要因素。2005-2019年,我国20-24岁适婚年龄人口的性别比(女性=100)已从93.1一路攀升至114.6,这使得彩礼攀升问题更加严重,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同时,当前我国养育托育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课外培训市场发展不规范,儿童养育教育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均在上升,也影响到年轻人的结婚意愿。

二、加快构建面向家庭的支持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婚育的政策环境


  加强面向家庭领域的顶层设计。建立婚姻与家庭变动数据监测平台,鼓励国家高端智库、科研院所开展婚姻与家庭领域的政策理论研究,及时解读重大政策,把握发展趋势,研判社会與情,疏导公众情绪。立足于新时期我国人口、家庭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局,以推进落实“三孩”政策为契机,统筹构建婚姻、住房、生育、养育、教育、就业等联动融合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婚姻与家庭发展的宏观引导。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由关注劳动者个人向关注流动家庭转变,健全人口流动引导机制,有序推进流动人口和新落户居民市民化,解除流动人口在婚育方面的后顾之忧。
  健全婚姻和家庭支持保障政策体系。研究适度缩短学制年限,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学历学位弹性获取机制,允许停学结婚生育。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人地挂钩制度,建立面向新婚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适度放宽对新婚家庭购房资格限制,有效降低住房成本。加快婚姻消费补贴专项基金由试点向全国推广,探索婚嫁金融服务,为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低于市场利率或免息小额贷款,用于婚育开支。探索对新婚夫妇在一定年限内给予个人所得税减免。适当延长婚假、男性陪产假,优化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尽量避免调休,允许双职工灵活安排假期,实现家庭和工作更好平衡。创新生育保险,探索养育保险和育儿补贴,加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保障力度,试点将普惠性的义务教育向学前、高中阶段延伸,降低“三育”成本。
  提升婚姻和家庭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基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婚姻服务类社会组织充当“红娘”,提供公益性、多样化单身男女交流平台。尽快向全国推广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成熟经验。鼓励合法跨国婚姻,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强化法律监督执行,严厉惩处市场对新婚、生育女性的就业歧视,保障女性就业权益。打通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数据平台,提高公民身份信息核查精准度,严厉打击骗婚、重婚、假结婚、重复登记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婚配秩序。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鼓励婚姻管理部门设置婚姻辅导室,提供专业、人性化的婚姻咨询、婚姻心理调适等服务,帮助结婚个人或家庭克服恐婚、亲密关系障碍等问题。
  鼓励婚姻和家庭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制定生活性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完善行业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行业国家标准,推进家庭服务规范化、信息化、连锁化、社区化发展,为家庭提供安全放心的社会化服务,减轻家庭负担,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鼓励发展婚姻产业、园区和婚介服务机构,支持新型数字化婚配资源整合平台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配对成功率。



  傳承和创新优秀家庭文化。尊重年轻人对婚姻、生育的多样化多元化选择,主流媒体要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挖掘中国传统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创新婚礼婚俗,提升结婚的仪式感、神圣感、幸福感。鼓励发展大家庭和多代同堂家庭。加强最美夫妻、最美家庭的评选,营造美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重视中国优秀传统婚姻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融合现代文明理念,倡导适龄婚育、性别平等、代际和谐、责任共担、共建共享的新型家庭文化。
其他文献
本文以杭州市为样本,对基层市场监管执法所面临的产生大气污染餐饮服务的许可和监管困境现状进行调研,并从法理、判例和治理三维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提出既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又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市场监管路径。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回望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传承“人民基因”。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财政根植于人民,始终与民族复兴、群众生活紧密相连,为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在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财
期刊
一、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加强调统筹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为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建立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承载新使命、面临新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在建党100周年、“后疫情”时代、中美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时间节点聚合下,“十四五”规划的方向和推进非常重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坚持中国发展模式,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模式。  中国经济模式有其重要特征: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有为政府引导、指导、服务市场;第四,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包容其他多种形式资本的现代公司制。  “十四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字字珠玑、振聋发聩,具有强大的政治引领力、思想感染力、理论穿透力,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发展迅速,其职能更为广泛,在参与政策制定、获取行业前沿动态、政企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调研课题组围绕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重点分析行业协会反垄断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厘清“行业协会”与“经营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并罚原则和免予处罚的情形;强化反垄断普法和规范行业协会职能,加强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建设;建立反垄断工作联动机制、协同监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表述。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在一系列会议和文件中,都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明确地给出重要
一、认识脚下的土壤  我们生活的星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却是从4亿年前陆地上长出蓝藻时开始的,此后经过无数次演化、侵蚀,我们脚下的土壤最少也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反观人类,现代人出现在20万年前,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农业也不到11000年;考古证实,中国最早出现稻作物种植是在7800年前,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与土壤相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要短得多,可以说,在土壤面前,人类还是
我们总说乡村要振兴,那么,什么样的区域才是乡村?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明确。2021年3月,联合国有关组织、欧盟、世界银行等国际6大机构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世界人口布局类型做了划分,有利于解决多年来关于城乡区分各说各话的问题。它们把人口布局分成了三个类别:城市——在连续区域的人口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1500人,人口总量超过5万人,且至少一半人口处于城市设施完全覆盖的中心区;市镇及人口半稠密区—
“十四五”时期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步期,是继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继续深入推进包括能源体制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十四五”时期也是进一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国将面临加快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提高能源效率、保障多元安全能源供应、创新引领能源科技发展等新的形势,对深化能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