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楷书艺术

来源 :中国艺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楷书发展至唐代已经高度成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学楷者无不以唐楷为则,难以逾越。直到元代,赵孟炬用行书的笔法,对唐楷进行改造,楷书为之一变,从此书法史上便有了与唐楷“颜、柳、欧、褚”相题并论的“赵楷”之说。清代邓石如出,楷书取六朝碑法,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在唐楷之外另辟新路。其楷书作品的成就虽未能与“颜、柳、欧、赵”相提并论,但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认识,其开创性的楷书取法,成为清代碑学运动之实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知道,汉魏六朝,正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正是隶书向楷书的过度时期。楷书到了唐代才全面成熟。邓石如的楷书取法迥异于当时书家,不取成熟的唐楷,而是取法于楷书形成期的六朝楷法。这其中有时代书风的大背景,也有邓氏个人追求等因素在起作用。那么,时代书风的大背景是怎样的呢?邓氏的个人追求又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邓石如所处的时代书风大背景。清代初期的书法继承明代之余绪,书坛上有影响的书家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皆擅长行草书,其中王铎、傅山、朱耷之影响尤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书风,清代没有得到发展。书风是时代之反映,清代禁锢文化的政策使狂放书风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所以清代书法家中写狂放草书者也少。清代皇帝中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乾隆皇帝推崇赵孟炬书法,受此影响,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清代科举所使用的馆阁体要求乌、方、光,一时书风出现靡弱妍媚之风气。当时代表书家有沈荃、高士奇、陈奕禧,以及号称“康熙四大家”的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桠。
  清代中期书法家张照、汪由敦、孔继涑等,皆以帖学为本。其中,张照行楷初学董其昌,继学颜真卿、米芾,有所成就。这一时期的帖学四大家为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刘墉书法取法董其昌,晚年涉及碑学,力求沉稳厚重。王文治书法以风神取胜,稳健中透发出秀逸之气。梁同书的楷、行书,皆以秀逸取胜。翁方纲书法擅长小正楷,学唐碑不佘遗力,亦涉猎汉碑。此外,姚鼐行书的萧疏澹宕,成亲王(永藜)楷书、行草的典雅端丽,钱澧颜体楷书的丰腴厚润,铁保行草书的雄厚道丽,以及张问陶、郭尚先等,书法皆颇有名。当时的主流书风有“翁、刘、成、铁”四大家之说,即翁方纲、刘墉、成亲王(永藜)、铁保四位书法家,他们的知名度在当时也是无人能够相比的。
  乾隆、嘉庆年间,学者们研究金石考据之风兴起,书法家们也从金石考据学中开阔了眼界,碑学风气渐开。邓石如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事着他的书法创作。
  邓石如的楷书主要取法六朝之《张猛龙》、《贾使君》、《梁始兴王碑》、《石门铭》、《瘗鹤铭》等碑。起收笔处多表现为外方而内蕴,结体上中下平直,稳健中有疏朗之韵致,并间以汉隶之波挑笔划出之,在气格上往往较篆隶书来得清雅灵秀,在活泼中彰显大气。邓氏楷书在清人学唐书碑帖和馆阁之风盛行之时,专习魏隋碑版,在结体谨严之中,显现变化疏朗,由刚狠而致秀劲中的开张,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复古之风,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清人杨翰《息柯杂著》中谓,完白“真书深入六朝人,盖以篆隶之法行之。姿媚中别饶古泽,固非近今所有。”我们在故宫博物院藏邓石如54岁所书《楷书沧海少陵长联》的下联右下读到康有为跋:“完白山人篆分固为近世集大成,即楷书亦原本南北碑而创新体,笔力如铸铁,画法尤厚。”此联杀锋起笔,转折锐利,顿挫分明,有刀刻斧斫之爽利。字法上取纵势较多,中宫颇紧,撇捺舒展,精神外耀,一派崭新貌,体现出深厚碑学基础上之所创新体。《赠肯园四体书册》由其中隶书册年款己未(1799年)盂冬月,可知是邓石如57岁时创作的,其楷书册部分堪称为邓石如的楷书代表作品。此作用笔中锋,结字方正,有平和之境,书卷之气。邓氏62岁时所作《楷书不知时有七言联》,用笔平实而厚重,结字严谨而洒脱,有庙堂之气,是邓石如晚年难得之楷书佳作。
  邓石如作为碑派书法的旗帜,其楷书以独特的风貌一直影响着清代中期以来的书法。他对由唐楷转向魏楷的开创性取法,使后来学书者得到更多方面的启发,在思想上较少受到禁锢,开启了书法创作心灵自由的大门。
其他文献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安徽省立儿童医院的门诊住院综合楼于2010年5月28日正式启用了。以前的门诊部以及12个病区、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检验科、药房、功能科、病理科先后搬入新大楼。  该楼总建筑面积25828㎡,其中地上部分21185㎡,地下部分4643㎡。地上15层,地下1层,建筑总高度56.1m。楼内开设床位600张。  该楼是目前安徽省条件最好、设施最完备、全数字化的儿童门诊住院综合病房大楼。其
期刊
在“消费社会”这个主题上,他(陈文令)的全部努力都落实在如何塑造“欲望的形象”这个具体的命题上,使一种社会现实的特征得到形象的表述。可以说,陈文令的艺术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的特征。他敏感于在一个极速膨胀的消费时代里社会滋生的享乐主义,一直在寻找表达、揭露并批判这种世俗现实的语言,其结果是在人与动物的“生物性”上找到了表达的契机。  陈文令已经不是在雕塑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运用雕塑的语言形成一
期刊
刘国松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化,被两岸艺术界誉为“水墨现代化之父”,曾获得2008年台湾国家文艺奖,作品被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在内的全球70几个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其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不但已经被载入各个版本的中国美术史,更广泛影响了两岸四地的艺术家。  刘国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受业于水墨大师溥儒、黄君壁,抽象艺术家朱德群,其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美术系教授及主任,并于198
期刊
在新中国军事写实油画创作领域,何孔德先生堪称是一面旗帜。他的名字,对于美术圈外的人来讲也许是陌生的,但提到他创作的经典作品如《祖国来信》《出击之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古田会议》《井冈山会师》等,对于许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何孔德先生是四川人,生于1925年。1942年在国立重庆师范学校美术科学习,1945年在四川省立艺专学习。1950年加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做美术宣传工作。1955年考
期刊
5月23日至26日,“为了人民的影像”摄影展在湖北武当山举行。  这是一个特别的展览。  她是一个纪念展,也是一个致敬展。  这些珍贵的影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代红镜头,是国家影像档案中最浓重的一笔。  这些泛黄的影像来源于70年来用命和血换来的底片,它们流淌着岁月,也泛红了精神。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随后,会议精神如东风一般迅速在各解放区传播开
期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随着上世纪90年代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热播,这首主题歌的演唱者——总政歌剧团演员杨洪基,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尽管是明星,杨洪基为党和人民歌唱的心没有变,为兵服务的热情没有变。50年来,他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金唱片奖等,6次荣立三等功,是总政治部表彰的“德艺双馨”名家,年过七十仍活跃在为兵民服务的大舞台上。  “腕
期刊
前不久,由尹力执导,刘恒编剧,王志飞、丁柳元、刘佩琦、王成阳等主演的电影《雨中的树》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是根据原中共四川省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林森的真实故事改编。片中李林森的扮演者王志飞用心、用出色的演技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民好公仆形象。  用“笨”办法演活角色  从艺20余年,王志飞饰演过若干角色:教师、蒙古族教官、公司老总、校长、吴王、小贩、检察官、犯罪心理学教授、刑警队长、侦查
期刊
何东君,一九四四年生。浙江江山人。新华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书画院院长。自幼酷爱书画,尤喜草书。无师承,自学碑帖,涉历较广。对张旭、怀素、祝允明、王铎、林散之、毛泽东等人的草书怀有特殊感情,常读常临,爱不释卷。过去虽然工作繁杂,但仍然坚持学字读帖。近两年,更加认真研读各类碑帖和书论,并每日坚持临池习字。经常参加书画院开展的书画作品展览,积极参加书画界的笔会和书画展活动。  
期刊
李迪,生卒年不详。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北宋宣和时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历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活跃于宫廷画鸟几十年,画多艺精,颇负盛名。工花乌竹石、鹰鹘犬猫、耕牛山鸡,长于写生,间作山水小景,构思精妙,功力深厚,雄伟处动人心魄。  “归牧”是画牛的画作中常见的题材,但擅画花鸟走兽而长于写生的李迪,却赋予这个传统画题以崭新的绘画语言和深邃的表现意趣。画作笔墨精细,有工有写,足
期刊
樊洲隐居终南山,看山读山画山,寻找独特的表现方式。他画终南,同长安画派和后长安画派名家相比,大不相同。比如以代表作而论,赵望云是写生山水,石鲁是性情山水,何海霞是结构山水,罗平安是符号山水,崔振宽是解构山水,陈国勇是心象山水,樊洲是人文山水。  樊洲的山水画分为三型,都具有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书写山水,三是乐律山水。其中,寓意山水和以行书笔法入画的山水画,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同传统山水画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