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际经验来看,不管是鲜明的民族特色,还是新潮的艺术范,对于电影人来说,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始终是拍摄影片的终极目标,也是外界衡量一部电影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
这里曾经只有一栋房屋。偏僻、荒凉,人迹罕至。十几年后,陆续搬来几户人家,周围开始出现了农田。
又过了十几年,来了一个房地产商。他被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买下了一大块地,搞了一个农庄。这个人叫哈维·威尔考克斯。
当时,这里除了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什么都没有。
有一天,哈维的夫人外出旅行,与坐在身旁的人聊天,对方说她来自俄亥俄州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家,她立刻将丈夫的农庄命名为“好莱坞”。
为了应景,哈维夫人专门从英国运来一大批冬青树,想把这里弄成名副其实的“好莱坞”(冬青树林)。可惜这些冬青树换了地方水土不服,没过多久,全死了。
之后,哈维有了一个更宏大的计划,他要将这里建成一座小城。在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一条街道做为城市的主街,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哈维一直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到1900年,这里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张报纸、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居民人数达到500人。
这是好莱坞的前世。当时,没人会想到这座小小的城市日后会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美国
好莱坞
搅拌混合机
现如今,这里聚集着众多影视公司,已经成为美国影视业的代称。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探寻好莱坞的发展历史,以期能够发现美国影视业称雄全球的秘密。
好莱坞与影视挂上钩,是在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发现了这个光线充足的小镇。1910年,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带着丽莲·吉许、玛丽·璧克馥等演员也来到洛杉矶,他们一路向北寻觅拍摄地点,找到好莱坞,在回纽约前又在这里陆续拍了好几部电影。
从此以后,好莱坞正式与影视结缘。
当时,美国电影的中心在东部,纽约是大本营。自从许多业内人士都知道了这块“宝地”后,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等电影公司纷纷落户好莱坞,这个寂寂无声的小镇一夜间声名大振。
1927年,在米高梅影业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的指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议设立学院奖来鼓励并表彰那些对电影事业做出突出成就的电影人。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学院奖。奖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镀金裸体人像。
1931年,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看到这尊金像时吃惊地说:“它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从此,“奥斯卡”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从第七届起,学院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
在好莱坞,电影被当作文化商品来处理。这里就像一台巨大的搅拌混合机,它吸纳、咀嚼一切,然后生产出整齐划一的娱乐消费品——电影。它在影像和音响中制造无穷的梦幻和耀眼的明星,也为自己制造出源源不断的财富。
日本
艺术上的
二次消费
在亚洲,好莱坞电影最强劲的对手是日本。日本本土电影发展成熟,票房高,因产生过黑泽明、北野武等电影大师,在全球范围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在好莱坞电影一统天下的今天,日本本土电影却能够占据优势,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据统计,2010年,日本一共有44部影片票房超过10亿日元。在这44部作品中,有26部是日本的本土电影,好莱坞影片只占18部。
以2010年为例,当年3部票房在6亿人民币以上的片子,包括动画片《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3D电影《海猿3:最后的讯息》和《跳跃大搜查线3:开释罪犯》,都是日本本土电影。
此外,日本电影在全球范围的影响也仅次于美国。如果仅以奥斯卡为衡量标准,日本电影堪称奥斯卡的常客,有多部电影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9年,其本土电影《夜雨》更是摘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动画片《千与千寻》则在2002年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在日本看电影很便宜。通常票价在1000-1800日元之间,相当于人民币82-148元之间。这个票价看似比中国还高,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平均票价接近40元,普通票价介于40-80元之间。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2009年和2010年,日本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0倍多。也就是说,如果论购买力,日本观众花82-148元看场电影,只不过相当于中国观众花了8.2-14.8元,这在北京只不过就是一碗牛肉面的价格。
同时,日本鼓励艺术上的二次消费。譬如《钢琴师》、《女魔头》等艺术片,看第二遍时,凭第一遍的票根能优惠到1300日元左右。
令人惊讶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日本的影院和银幕数几乎可以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但在平均银幕产出方面,日本却居世界第一。目前日本全国影院不足1000家,银幕总数只有3000多块,且增长幅度极其微小,美国总银幕数为40000余块。2010年,美国总票房为110亿美元,日本总票房约28亿美元,单块银幕产出竟是美国的一倍多。
韩国
观影人次
大过天
最近,一种名叫“铁线虫”的寄生虫在韩国引发“灾难”,通过在人体内寄生繁殖,铁线虫最终能够控制人类意识并致人死亡。
这是韩国新近上映的灾难片《铁线虫入侵》的剧情。截止7月21日,该片共吸引了400多万名观众前来观影,这也是今年第5部观影数突破400万人次的韩国本土电影。
韩国统计票房排名的方式十分特别,与其他国家不同,他们是以“观影人次”来计算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韩国每年都有约1.5亿人次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而韩国约有5000万人口,如此算来,平均每个韩国人一年会在电影院看3部影片。
这样计算“票房”的好处显而易见。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韩国电影研究者周健蔚认为,“观影人次”更强调了一部影片真正的受关注程度,而不会受到票价、制作成本、银幕档次等因素的影响。比如高投资、主打视觉效果的大片单张票价往往高于低成本喜剧或文艺片,3D电影也肯定比2D电影贵。那么同样卖票卖出1亿元的影片,受观众欢迎的程度绝对不同。这也进一步鼓励了韩国电影人不断努力拍出更好的影片,而不在乎多高的投资、多火爆的场面,只有观众爱看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曾经只有一栋房屋。偏僻、荒凉,人迹罕至。十几年后,陆续搬来几户人家,周围开始出现了农田。
又过了十几年,来了一个房地产商。他被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买下了一大块地,搞了一个农庄。这个人叫哈维·威尔考克斯。
当时,这里除了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什么都没有。
有一天,哈维的夫人外出旅行,与坐在身旁的人聊天,对方说她来自俄亥俄州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家,她立刻将丈夫的农庄命名为“好莱坞”。
为了应景,哈维夫人专门从英国运来一大批冬青树,想把这里弄成名副其实的“好莱坞”(冬青树林)。可惜这些冬青树换了地方水土不服,没过多久,全死了。
之后,哈维有了一个更宏大的计划,他要将这里建成一座小城。在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一条街道做为城市的主街,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哈维一直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到1900年,这里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张报纸、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居民人数达到500人。
这是好莱坞的前世。当时,没人会想到这座小小的城市日后会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美国
好莱坞
搅拌混合机
现如今,这里聚集着众多影视公司,已经成为美国影视业的代称。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探寻好莱坞的发展历史,以期能够发现美国影视业称雄全球的秘密。
好莱坞与影视挂上钩,是在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发现了这个光线充足的小镇。1910年,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带着丽莲·吉许、玛丽·璧克馥等演员也来到洛杉矶,他们一路向北寻觅拍摄地点,找到好莱坞,在回纽约前又在这里陆续拍了好几部电影。
从此以后,好莱坞正式与影视结缘。
当时,美国电影的中心在东部,纽约是大本营。自从许多业内人士都知道了这块“宝地”后,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等电影公司纷纷落户好莱坞,这个寂寂无声的小镇一夜间声名大振。
1927年,在米高梅影业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的指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议设立学院奖来鼓励并表彰那些对电影事业做出突出成就的电影人。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学院奖。奖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镀金裸体人像。
1931年,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看到这尊金像时吃惊地说:“它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从此,“奥斯卡”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从第七届起,学院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
在好莱坞,电影被当作文化商品来处理。这里就像一台巨大的搅拌混合机,它吸纳、咀嚼一切,然后生产出整齐划一的娱乐消费品——电影。它在影像和音响中制造无穷的梦幻和耀眼的明星,也为自己制造出源源不断的财富。
日本
艺术上的
二次消费
在亚洲,好莱坞电影最强劲的对手是日本。日本本土电影发展成熟,票房高,因产生过黑泽明、北野武等电影大师,在全球范围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在好莱坞电影一统天下的今天,日本本土电影却能够占据优势,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据统计,2010年,日本一共有44部影片票房超过10亿日元。在这44部作品中,有26部是日本的本土电影,好莱坞影片只占18部。
以2010年为例,当年3部票房在6亿人民币以上的片子,包括动画片《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3D电影《海猿3:最后的讯息》和《跳跃大搜查线3:开释罪犯》,都是日本本土电影。
此外,日本电影在全球范围的影响也仅次于美国。如果仅以奥斯卡为衡量标准,日本电影堪称奥斯卡的常客,有多部电影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9年,其本土电影《夜雨》更是摘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动画片《千与千寻》则在2002年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在日本看电影很便宜。通常票价在1000-1800日元之间,相当于人民币82-148元之间。这个票价看似比中国还高,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平均票价接近40元,普通票价介于40-80元之间。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2009年和2010年,日本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0倍多。也就是说,如果论购买力,日本观众花82-148元看场电影,只不过相当于中国观众花了8.2-14.8元,这在北京只不过就是一碗牛肉面的价格。
同时,日本鼓励艺术上的二次消费。譬如《钢琴师》、《女魔头》等艺术片,看第二遍时,凭第一遍的票根能优惠到1300日元左右。
令人惊讶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日本的影院和银幕数几乎可以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但在平均银幕产出方面,日本却居世界第一。目前日本全国影院不足1000家,银幕总数只有3000多块,且增长幅度极其微小,美国总银幕数为40000余块。2010年,美国总票房为110亿美元,日本总票房约28亿美元,单块银幕产出竟是美国的一倍多。
韩国
观影人次
大过天
最近,一种名叫“铁线虫”的寄生虫在韩国引发“灾难”,通过在人体内寄生繁殖,铁线虫最终能够控制人类意识并致人死亡。
这是韩国新近上映的灾难片《铁线虫入侵》的剧情。截止7月21日,该片共吸引了400多万名观众前来观影,这也是今年第5部观影数突破400万人次的韩国本土电影。
韩国统计票房排名的方式十分特别,与其他国家不同,他们是以“观影人次”来计算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韩国每年都有约1.5亿人次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而韩国约有5000万人口,如此算来,平均每个韩国人一年会在电影院看3部影片。
这样计算“票房”的好处显而易见。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韩国电影研究者周健蔚认为,“观影人次”更强调了一部影片真正的受关注程度,而不会受到票价、制作成本、银幕档次等因素的影响。比如高投资、主打视觉效果的大片单张票价往往高于低成本喜剧或文艺片,3D电影也肯定比2D电影贵。那么同样卖票卖出1亿元的影片,受观众欢迎的程度绝对不同。这也进一步鼓励了韩国电影人不断努力拍出更好的影片,而不在乎多高的投资、多火爆的场面,只有观众爱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