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而高效课堂强调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它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更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自开展高校课堂改革实践以来,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为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焕发活力,我觉得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注重课前预习
新课程标准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很好地领悟,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因此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为了做好预习,我都是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在刚开始预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找出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因此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和预习作业,并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在预习提纲中,有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出来,有的问题可能还不太明白;同时,在预习作业中,有些类型的题目学生会解决,有些类型的题目学生无法解决,要求学生在不懂之处做上标记,有待课上解决。我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疑问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2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是某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高效教学。
3 充分预设并注重生成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记得在上《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从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认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还有的认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当时,我没有马上否定说错的学生,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4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有一次我教《解决问题的练习》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读题,二是分析,三是说出解题思路,四是解答。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
5 注重动手实践操作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所以,我特别强调学生能说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并依次记下数据,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再比较四个结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6 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以如下例题为例:“有30米绳子,剪下12米做了两根长跳绳,剩下的做短跳绳,每根2米,可以做几根?”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根据一个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学生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明白两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这要求学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要研究的方面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努力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1注重课前预习
新课程标准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很好地领悟,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因此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为了做好预习,我都是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在刚开始预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找出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因此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和预习作业,并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在预习提纲中,有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出来,有的问题可能还不太明白;同时,在预习作业中,有些类型的题目学生会解决,有些类型的题目学生无法解决,要求学生在不懂之处做上标记,有待课上解决。我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疑问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2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是某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高效教学。
3 充分预设并注重生成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记得在上《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从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认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还有的认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当时,我没有马上否定说错的学生,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4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有一次我教《解决问题的练习》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读题,二是分析,三是说出解题思路,四是解答。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
5 注重动手实践操作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所以,我特别强调学生能说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并依次记下数据,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再比较四个结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6 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以如下例题为例:“有30米绳子,剪下12米做了两根长跳绳,剩下的做短跳绳,每根2米,可以做几根?”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根据一个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学生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明白两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这要求学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要研究的方面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努力打造高效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