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ian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服务制度是迈向科学管理和高效服务的规范体系,也是新时期学科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选取我国39所985高校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理论探索 实践调查 对比分析”的研究思路,基于现阶段学科服务制度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探索我国高校在学科服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学科服务制度体系的对策及建议,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學科馆员;制度体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5.020
  〔中图分类号〕G2513;F2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5-0121-04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Service System of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the Survey of 39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Shen Yang
  (Library,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unyi 563003,China)
  〔Abstract〕Subject service discipline is a standard system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fficient service,and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service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selected 39 China 985 university libra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theoretical exploration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summary comparing analysis”,based o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scipline service system of subject service in universities library,to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bject service system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China.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system in our country,in order to improve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 service system of our country,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 escor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subject service;subject specialist;institutional system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信息用户需求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发展。学科服务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领域,同时主动式、专业化、知识化、个性化的学科服务也成为图书馆实现服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不同于以往仅由图书馆员提供的传统信息服务,学科服务则是以满足用户教学科研需求为基础,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化为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将用户视为服务中心,构建起以图书馆为主、其它部门为辅的资源重组、机构重组、系统架构、服务设计的全新运行机制,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保驾护航,以此来提升图书馆在学术科研领域中的影响力,为高校学科建设贡献图书馆自身的巨大力量。泛在知识环境下,学科服务的深化改革成为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转型的主流趋势,而完善学科服务制度建设是学科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大数据背景下学科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11学科服务的内涵
  大数据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价值,学科服务也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新时期的学科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馆员为主体,依托图书馆特有数据源、信息技术和公共信息资源,面向特定机构和用户群体,基于教学和科研,形成多方协同、面向一线、嵌入全程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1]。同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也是基于顺应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行为,将用户融入物理或虚拟社区,调动全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一个既能满足用户针对性需要,又有利于保障学术科研的信息服务环境。其目的是向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提升高校知识用户的信息能力,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和资源支撑[2]。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发展重大变革,带来巨大突破,新时期的学科服务应运而生,为高校学科建设勾勒出一个美好的蓝图。
  12学科服务的特点
  121主动式服务
  通过主动与用户建立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准确获取和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而不是被动等待用户来寻求帮助,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122动态式服务
  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种紧密围绕用户需求而进行开展的交互式服务,整合不同层次的分布式动态资源,将学科服务渗透到用户解决信息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而并不是基于固定资源或者固有系统去照本宣科[3]。   123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学科服务重视满足用户的需要,是一种针对在校教师、在读学生、科研人员等不同需求的用户所提供分层次、立体式专业信息服务。
  124增值型服务
  学科服务蕴含着学科馆员的创造性智慧和相关专业素质,也充分整合了图书馆及相关部门能够运用到学科服务当中的一切资源,从而开发出具有独特价值的新型服务[4]。
  2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的调查设计
  学科服务制度是学科服务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行的规范体系,也是学科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根据学科服务开展的发生顺序,可以将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划分为学科服务开展前的规范制度、学科服务过程中的保障制度、学科服务发生后的完善制度,即学科服务管理制度、学科馆员服务制度、学科服务评价制度,从这3个层面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制度体系展开调查,在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时,主要框架内容包括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主要包含学科服务制度体系的整体建设情况以及针对各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科服务管理制度、学科馆员服务制度、学科服务评价制度层面具体建设制度的实施进度、相关主体以及辅助运行机制以及个性化建设等项目。调查问卷主要问题框架内容如表1所示:
  学科服务管理制度是指基于高校、图书馆、院系3个层面共同建设针对图书馆学科服务规划和发展的统筹协调制度,对于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倾向于在学科服务开展之前所做出的具体规范,具有针对学科服务的高度指导意义,保障学科服务在理想状态良好开展,包括学科服务部门(机构)设置、学科服务协调机制、学科服务经费机制、学科馆员人才引进政策等;学科馆员制度主要指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定位,一方面明确学科馆员的工作方向,时刻规范学科馆员学科服务行为;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监督学科馆员服务水平的标准,也是考核学科馆员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学科服务评价制度主要指针对学科服务的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价所制定的政策制度,它规定了学科服务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考核指标、激励政策等,是及时获取学科服务反馈意见和激励学科馆员不断完善学科服务的有效途径。
  22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39所985高校对于图书馆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分别已完成了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建设。基于学科服务管理制度、学科馆员服务制度、学科服务评价制度3个层面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评价制度11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目前39所985高校普遍对于学科服务的制度建设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较多建设起来的制度还是基于对于学科馆员开展服务的规范约束,其中22所都对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定;而对于学科服务管理制度和学科服务评价制度,只有少数部分学校设置,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很多985高校图书馆即使有颁布学科服务相关制度,但也只是针对某一环节或部分环节,不够完善全面,现阶段真正做到拥有一套完备的学科服务制度体系的只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同时这几所大学在学科服务制度建设中各具特色和先进性,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学习。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率先将学科服务管理推向深化改革的院校,在学科服务开展初期,采用挂靠式管理过渡,并在2002年学校组织学科服务深化改革之际,图书馆立足自身现行管理模式制定出对于学科馆员的管理策略——集中式管理制度,成立专业的学科馆员小组,实行集中式管理模式[5]。同时设置学科馆员服务制度,明确规定了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同时颁布兼职学科馆员的聘任制度,辅助设置学科服务教师顾问与学生顾问岗位,旨在有效获取学科服务中的意见反馈,从而保障学科服务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科服务制度建设中则是由图书馆牵头制定,学校和相关院系给予支持和配合,最终由学校层面出台《学科服务长期规划》,对该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制度建设与运行发展作出规划,也表明校方会在学科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上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同时规定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各项工作,从而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保障相关主体形成合力共助学科服务建设[6];同济大学基于学校层面设立学科服务委员会制度体系,构成学科服务监督及管理人员除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还包括学校分管教学领导以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从组织机构层面上保障学科服务制度的完善与落实。目前,同济大学通过学科服务委员会已建设形成学科服务监督与管理制度,学科馆员聘任与考核制度,以及学科服务评价与反馈制度等,从制度体系层面推动了学科服务在实践中的发展与完善。
  根据985高校图书馆之间开展学科服务制度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務是一个涉及学校、图书馆、院系3个主体的系统工程,三者精诚合作需要有合理完备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这不仅需要图书馆牵头建设和制定,还需要学校和院系的统筹和支持。特别针对一些与学科服务相适应的关联性制度,既包括图书馆内部相关配套的制度规程,也包括学校层面所给予的支持统筹政策以及各院系对口专业的学科服务对接制度。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性所在,在各个层面为学科服务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也是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而对于制度体系尚未完备的高校来说,学科服务由于缺乏来自高校、图书馆、院系“三维一体”制度体系的保障和支持,难免会遭遇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
  3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探索
  31学校缺乏统筹制度,院系缺乏对接制度
  对于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学科服务制度体系,通过对985高校的部分走访,其中有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很多因素的阻碍,学科服务真正价值仍无法完全彰显,学科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的助力无法明显发挥,在这种状况下,学校会对学科服务的定位不明确,无法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学校习惯把学科服务完全归属到图书馆内部的“全职”工作,认为制度体系也应该全权由图书馆内部制定实施,如此导致的尴尬局面是,学校方面对于学科服务的制度体系一直空白,学科服务没有学校方面的全面统筹和调控,图书馆与有关院系只能各自为营,缺乏整体的制度体系保障,始终无法达到精诚合作。有很多图书馆管理者都提出图书馆自身力量有限,缺少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学科服务开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形成障碍,最常见的就是在服务中会遇到与院系或者其他部门难以协调的矛盾、在激励学科馆员力度不足、学科服务缺乏专项经费、学校统一的招聘政策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深层次人才参与学科服务[7]。   32图书馆内部制度体系尚未完善
  对于很多985高校图书馆自身来说,对于学科服务的制度体系还处于亟待完善的状态,不仅导致管理机制频频出现漏洞,同时经费机制、学科服务工作制度也尚未完善,即使有些高校图书馆对此有所行动,但也只是沿袭学校对于所有部门的统一管理制度,缺乏基于学科服务特质的针对性,使学科服务始终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尤其是缺乏最重要的评价制度,直接影响激励效果以及服务水平。而对于学科服务,学科馆员需要从事专业性较强并且具有高度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工作,即便有些高校图书馆明确了学科馆员的工作任务以及责任,但缺乏对学科服务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以及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致使学科馆员的价值不能完全发挥[8]。此外,学科馆员的工资体系并没有做到按劳分配,工资待遇也没有合理的标准,致使该岗位的吸引力没有发挥出来,工作激情和主观能动性也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科馆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会阻碍学科服务的深入开展,使学科馆员提供的学科服务流于形式。
  4大数据背景下学科服务制度体系构建策略
  事实上,从学科服务的目的、定位及服务用户的需求来看,全部单纯由图书馆来开展服务工作是不现实的,即使图书馆各方面政策和工作都做到位,但是要平衡各方关系,满足各方的利益和需要,图书馆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完成。为了协调图书馆服务和其他部门的关系,保障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顺利实施与开展,不仅要得到学校的鼎力支持,制定相关规章统筹调控,还要依托院系制定相关政策与学科服务主动对接。
  41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
  411将学科服务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
  高校首先要基于学校层面对图书馆开展的学科服务有高度而且明确的定位,把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融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去,然后通过学校进行综合分析和顶层设计,为学科服务的正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学科服务在人才、经费、成果激励等方面无后顾之忧。
  412建立部门协调制度
  虽然图书馆和有关工作人员是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主力军,但事实上还有许多主体也是学科服务涉及的范围,院系、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信息部门的保障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学校对学科服务出现的各种困难,应该成立专门的学科服务工作委员会去协调处理问题,从而为学科服务的推进群策群力。
  413建立学科服务绩效与教师科研挂钩制度
  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的发展趋势是加入并参与教学科研中,给予教学和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支持,从而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助力。但学科馆员也会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尤其是兼职学科馆员的教授,由于学科馆员工作的特殊性,会消耗和占用他们原本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时间和精力,而是在助力他人完成科研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了学科服务当中[9],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融入了有学科馆员的功劳,因此学校应该制定激励政策,将学科馆员的业绩考核与服务对象的科研成果成绩挂钩,并实施科研成果联合署名制度,就是如果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学科馆员提供的服务有关联,那么除作者之外也要体现相应的学科馆员署名,使科研成果的著作权由他们共同享有,以此激励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提供学科服务中全心投入,尽职尽责。同时,院系做好上下照应,制定学科服务对接保障制度,比如院系学科服务相关活动制度、院系与学科馆员的联系制度,科研成果的共享制度等。
  42图书馆层面
  从图书馆层面讲,健全的学科服务制度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学科服务工作机制、评价与激励制度、学科馆员培养制度、学科服务团队化制度。
  421学科服务工作机制
  图书馆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以及自身学科服务实际情况,设立起管理学科服务的专门组织机构,形成与本校学科建设特点相契合的学科服务工作运行模式。除了组建学科服务部门或工作组,还要明确学科服务的目标和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以及学科馆员的管理体制,同时也要对其服务对象和内容进行明确界定。
  422学科馆员的评价机制及激励制度
  图书馆要设立对应的奖励政策来保障学科馆员的权益,这样才能增强岗位的吸引力和服务效率,刺激馆员的工作兴趣和激情。而这种富有奖惩性质的激励制度必须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基础之上。以定量与定性两种方式为基础,从图书馆与服务对象的双方面以制度化的评估来考核学科馆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图书馆采取的奖惩制度以相应的评估考核结果为依据,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奖惩,都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这样才能在学科馆员队伍中突出先进的带动作用。
  423学科馆员培养制度
  学科馆员被号称为“活的智慧”,是学科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而学科馆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水平是图书馆健全学科服务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依托于学校特征和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的较为完备的学科馆员培养制度[10]。对于图书馆现阶段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要全面培养学科馆员的综合水平,最少也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某一学科完备的知识;组织信息能力;宣传推广资源能力;较高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通过完备的培训制度,可以适当弥补和提高学科馆员在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不足之处。
  424学科服务团队化制度
  学科服务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程。首先,学科馆员发出服务指令,然后其他部门合作完成。单纯由某个馆员或部门承担,不仅阻碍了工作的进程,而且也不能供给需求者更深入的信息。因此需要制定学科服务的团队化制度,包括由学科馆员、参考咨询、技术、流通、采编、阅览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的队伍,各自承担学科联络、知识组织、情报研究、个性化服务等任务,通力配合,相互合作,提供全面、深入的学科服务。
  5结语
  我国学科服务已走过十余载的发展历程,虽然学科服务的理论研究已逐渐深入,实践探索也已积累一定成果及經验,但面临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学科服务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寻求可持续发展。而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是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学科服务走向标准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眼光制定全面系统的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基于制度体系的优势整合和长效机制,全面统筹协调学科服务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及人才队伍在学科服务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学科服务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系统化建设,为新时期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林静.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研究——学科馆员工作案例解析[J].现代情报,2015,35(12):65-69.
  [2]李桂贞.高校图书馆多元协同学科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4,(3):147-151.
  [3]黎明.高校学科服务新视角:基于科技查新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2,(4):77-79.
  [4]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4):61-63.
  [5]雷欢.基于现状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保障机制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4,(9):72-76.
  [6]陆莉.“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4):59-63.
  [7]苏靖靖.高校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及其评价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41-46.
  [8]唐淑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分析[J].图书馆,2013,(4):98-100.
  [9]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基准服务指南的制定[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3):59-62.
  [10]钱蔚蔚,史美静.高校图书馆发现服务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7):127-129.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其他文献
据新华社消息,1月26日,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正式签署。这意味着双方对彼此开放领域更大、水平更高,将给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开放红利。  据了解,升级议定书实现了中新自贸关系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在货物贸易领域,新增部分木材和纸制品的市场开放,进一步优化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海关便利化等贸易规则。  服务贸易领域,中方在RCEP基础上,进一步扩
〔摘 要〕本文从在线品牌社群的角度出发,研究UGC互动效用与用户品牌态度的关系,分析人际易感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UGC社会效用、UGC信息效用以及UGC娱乐效用对用户品牌态度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际易感性中的规范易感性在UGC社会效用与用户品牌态度之间,以及UGC娱乐效用与用户品牌态度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人际易感性中的信息易感性在UGC信息效用与用户品牌态度之间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摘要〕借鉴“认知—情感—意动”理论框架,从社区信息与网站特性、个体和群体3个方面探索在线用户社区成员认知因素对其社区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通过国内智能手机产品在线用户社区的问卷调查收集329份有效问卷,应用PL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发现,社区信息与网站特性方面的感知信息质量、感知网站互动性以及个体层面的感知自我效能、感知社会提升对社区成员的社会存在感有显著促进作用;群体层面的感知相似性和
11月16日,第六届中外合作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在温州肯恩大学(简称温肯,WKU)举行,九所中外合作大学相关负责人共同“发声”,主动应对后疫情时代国际化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探讨中外合作大学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路径,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 策。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锦,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温州市副市长汤筱疏等应邀出席。  2020年的中外合作大学联盟理事
扶贫带来契机,教育改变命运。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留学》杂志作为留学行业一线的专业垂直媒体,发起了针对留学行业的摸底与探查活动。  7月7日,我们开启了西南区域探营之旅的第四站,探访启扬创想教育日语考试研究院。通过采访,《留学》记者了解到这所研究院的老师曾经深入贵州山区,为贫困学生提供日语培训,帮助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本期探营我们对启扬创想教育日语考试研究院理事长符金华
2018年7月12日,兴业银行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下属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在北京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一带一路·普惠留学”个人留学专项服务项目和国内首个国际教育一站式服务平台,为莘莘学子出国深造尤其是赴“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留学提供出国金融服务。  全球化大潮下,跨国教育需求更加旺盛。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在文化教育、经贸往来方面的合作力度不断增
“傻瓜”意味着与众不同,而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傻瓜伊万”(Иван-дурак)在俄罗斯的民间传说里形象尤其突出,这位被亲切地称为“伊万奴什卡”(伊万小名)的人物,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这种喜爱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俄罗斯人的一些民族心理。  尽管被人称为“傻瓜”,但伊万其实是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英雄式人物。在故事中,总有人试图欺骗他,但即便他们能得逞,结果也总是不尽如人意——伊万就是有这种不可思
[摘要][目的/意义]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从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方法手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概括。同时,分析了影响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手段有效性的情景要素,为政府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过程]在梳理国内外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相关研究成果之上,基于4R理论设计了通用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场景下的应对手段。以丽江政府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为例,探讨危机应对手段的具体
〔摘 要〕高校构建各个学科的核心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分析图书和学科核心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论述高校建立学科核心图书目录的重要意义。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核心图书目录为例,介绍一种基于图书馆藏信息的学科核心图书提取系统。  〔关键词〕核心知识;图书;借阅信息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2-0144-03    Books C
〔摘 要〕[目的/意义]知识交流效率衡量学术期刊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对于考察学术期刊在知识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跨学科学术期刊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方法/过程]采用非参数形式Super-SBM与参数形式SFA方法,测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结果/结论]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均发现2009-2013年间30种重要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整体水平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