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存款准备金的特点及潜在的缺陷性,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哪些因素削弱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法定存款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是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备金率。
下面将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哪些因素削弱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从这两个方面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一方面,是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手持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同商业银行现有的超额准备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使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收缩或扩张,达到调控目的,这是该项政策的作用重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各国中央银行很少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个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主要原因是: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通常过于猛烈并且缺乏弹性,威力巨大,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剧烈变动,容易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较大震荡。
(2)如果一个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整个融资体系的比例较高,社会融资总量中大部分不是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媒介作用而发生,出现所谓的“脱媒”现象,此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社会信用总量的调节作用就局限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这一工具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3)如果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较高比例的超额准备金,此时,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不会对银行流动性及资产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化,其功效收到很大限制。
(4)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统计和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繁地调整势必会扰乱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同时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
二、削弱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
削弱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可以从其制度本身、经济环境和传导机制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1.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的缺陷。我国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其具体内容为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2.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传导机制效率低下。商业银行和企业是传导链中的新主体,其经营状况和反应灵敏度对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商业银行面对银行市场的强烈竞争,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仍在进行放贷,货币收缩效果甚微。
3.当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近年来GDP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对外贸易额,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悲痛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
4.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加强。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是指央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由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公众持有的通货量会受到公众对资产流动性偏好的影响,央行发型同伙还会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影响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有效性分析
1.有效性的界定。可以从两个层面界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第一,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否对市场流动性、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第二,央行能否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目标。即探讨我国的中央银行能否根据宏观经济情况,预测相应的调整幅度,并独立自主地使用工具。存款准备金在我国的功能即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控制,央行如果由于其他的原因被动地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或无法准确地确定调节目标,则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失效。
2.有效性的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是指经济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在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假设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量变化对是指经济的实际产出能否产生影响,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导致实质经济变量如产出、投资、消费的实际值的变化,则认为其有效。若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第一层次的衡量标准以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为依据。在使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情况下,如果流动性有所紧收,可认为该政策起到了作用。通常判断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的变动可以选取银行业的存贷款差额作为相应指数。一般地,选取M2作为进行判断的指标。货币供应量可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为狭义货币,等于M0 活期存款;M2为广义货币,等于M1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其中三者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是选取货币政策目标的依据。相对来说,M2作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在三方面优于其他,因此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来衡量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对第二层次有效性的衡量可通过央行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制定、执行及政策对产出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如果央行能通过回收流动性、调整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则政策有效。
四、对央行准备金政策的综合评价
存款准备金对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控制作用效果越来越弱。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走高,固定投资额、货币信贷额大幅增长,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等原因使得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逐步减弱。
作者简介:刘伊林(1993-),女,湖北仙桃人,本科。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法定存款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是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备金率。
下面将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哪些因素削弱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从这两个方面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一方面,是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手持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同商业银行现有的超额准备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使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收缩或扩张,达到调控目的,这是该项政策的作用重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各国中央银行很少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个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主要原因是: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通常过于猛烈并且缺乏弹性,威力巨大,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剧烈变动,容易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较大震荡。
(2)如果一个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整个融资体系的比例较高,社会融资总量中大部分不是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媒介作用而发生,出现所谓的“脱媒”现象,此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社会信用总量的调节作用就局限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这一工具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3)如果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较高比例的超额准备金,此时,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不会对银行流动性及资产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化,其功效收到很大限制。
(4)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统计和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繁地调整势必会扰乱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同时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
二、削弱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
削弱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可以从其制度本身、经济环境和传导机制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1.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的缺陷。我国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其具体内容为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2.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传导机制效率低下。商业银行和企业是传导链中的新主体,其经营状况和反应灵敏度对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商业银行面对银行市场的强烈竞争,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仍在进行放贷,货币收缩效果甚微。
3.当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近年来GDP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对外贸易额,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悲痛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
4.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加强。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是指央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由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公众持有的通货量会受到公众对资产流动性偏好的影响,央行发型同伙还会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影响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有效性分析
1.有效性的界定。可以从两个层面界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第一,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否对市场流动性、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第二,央行能否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目标。即探讨我国的中央银行能否根据宏观经济情况,预测相应的调整幅度,并独立自主地使用工具。存款准备金在我国的功能即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控制,央行如果由于其他的原因被动地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或无法准确地确定调节目标,则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失效。
2.有效性的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是指经济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在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假设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量变化对是指经济的实际产出能否产生影响,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导致实质经济变量如产出、投资、消费的实际值的变化,则认为其有效。若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第一层次的衡量标准以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为依据。在使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情况下,如果流动性有所紧收,可认为该政策起到了作用。通常判断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的变动可以选取银行业的存贷款差额作为相应指数。一般地,选取M2作为进行判断的指标。货币供应量可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为狭义货币,等于M0 活期存款;M2为广义货币,等于M1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其中三者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是选取货币政策目标的依据。相对来说,M2作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在三方面优于其他,因此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来衡量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对第二层次有效性的衡量可通过央行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制定、执行及政策对产出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如果央行能通过回收流动性、调整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则政策有效。
四、对央行准备金政策的综合评价
存款准备金对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控制作用效果越来越弱。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走高,固定投资额、货币信贷额大幅增长,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等原因使得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逐步减弱。
作者简介:刘伊林(1993-),女,湖北仙桃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