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素质就业,既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把“劳动者素质提高”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条件。农村发展也同样是这样。长期以来,吴江市在农村工作中,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牛鼻子”,通过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管理的创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吴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283元,大大超过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的水平。
农业现代化对提升农民素质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对农民素质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稳定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吴江有发达的工业,农民如果以同样的时间和劳动,从事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吴江的人口密度高,达到了每平方公里670人。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吴江必须把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到科学的发展方式上来,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收入,这是稳定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唯一出路。
农业生产流通市场化的要求。吴江紧邻上海,地处长三角腹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吴江农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围绕市场来组织生产,农业的效益必须在市场上得以体现。农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必须及时了解和预测市场的变化,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将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
农业生产组织社会化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推动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生产环节加速分工。目前,吴江已经出现的大量的由农户组织起来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和公司说明,农业分工已经成为生产中的常态,农业生产已经走向社会化。分工的专业化要求人员及其技能的专业化。
总而言之,吴江农村出现的新变化,要求农民必须具有现代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现代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职业素质,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也实现素质就业,是摆在吴江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个历史性的任务。
实用技术和素质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为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吴江市委宣传部从1999年起,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了“心系事业、志在富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暨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科技素质的培训。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做到五个“全覆盖”:
培训对象全覆盖。吴江市地少人多,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民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吴江市每年转移出来的农民平均达1万人以上。转移出来的农民要就业,仍在从事农业的农民要求进一步增收致富,这两个轮子互相影响,有一个不转动都难前进。吴江市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围绕这两大群体就业素质提高统筹规划,结合劳动力的技能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按照国家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增强他们的当前就业和就业发展的能力。
培训主体全覆盖。吴江市在培训工作中,积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增强基层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充分利用政府在资源、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培训工作注入原动力。吴江市每年安排6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积极扶持和推进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成人教育学校、社区学校以及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如吴江的众诚鸭业有限公司,设立了农民培训学校,每年举办培訓20余次,培训人员在3000人次以上。
培训重点全覆盖。自开展培训工作以来,吴江市每年有10万人次以上的农民受益,仅2006年,吴江市共组织各类科技素质培训1595期,培训16.8万人。在抓好普遍培训的同时,还注意重点培育示范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作用。多年来,吴江先后培育了1500多个种养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了近2.5万个种养大户。
培训模式全覆盖。吴江市的培训工作做到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内容上不断更新,将传统培训模式和现代培训模式相互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全时段的无缝化培训格局。吴江常年与中国农科院等多个农业教科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发挥专业人才和农民“土专家”的作用,建立起“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农户带农户”的技术指导示范网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通“专家咨询热线”电话“一线通”工程:建立农业知识网站,通过视频对农民全天候培训;通过手机短信群发开展农业短信服务,免费提供各种信息;建设精确农业科技入户系统,运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民种地也用上了PDA。
培训内容全覆盖。吴江市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将技能和素养共同提升,防止农民通过技能提升致富、素质不升反降现象的产生。2004年以来,该市在培训工作中,注意结合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健康知识、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培训,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常年坚持的培训促进了吴江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吴江市现有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无公害农、水产品基地189个,总面积55.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其产值已占吴江全市农业生产总值30%以上,粮油新品覆盖率95%以上,优质畜禽饲养率92%以上,林木果树新品推广率98%以上。
常年培训促进了吴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吴江市现有农民合作社31家,农村专业协会20家,农民合伙组织155家,入社社员2.5万人,带动5万多农民。市场+农户、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可谓遍地开花,从中涌现出39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年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与此同时,一大批农业经纪人活跃在农村市场。目前,经工商部门资格认定并发证的农村经纪人已超过5000人。他们走南闯北,捕捉市场信息,推销产品,在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常年培训促进了吴江农民现代市场意识的提升。吴江市在培训过程中,安排了法制、文明、诚信、道德等相关内容,编印赠送了《农民素质教育手册》、《农民法制读本》等材料,并在培训中开展事实教育。例如:在培训中一些营销有道的农业经纪人现身说法,促使广大农民明白市场经济就是信誉经济,诚信是最大的资本。由此,在农民的生产素质提升的同时,文明素质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意识也得到普遍加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质量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超前意识、广告意识、信息意识、科技意识、外向意识、安全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在吴江农民中扎下了根。在吴江,农民不仅自觉遵守《商标法》,反对假冒伪劣,还积极创立自己的产品商标,藉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现在全市农水产品注册品牌38个,拥有苏州市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9个,6个产品荣获全国放心粮油产品称号。吴江农民通过培训实现了口袋和脑袋的共同致富,实现了财富和幸福的共同增收。
责任编辑 邹宏仪
农业现代化对提升农民素质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对农民素质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稳定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吴江有发达的工业,农民如果以同样的时间和劳动,从事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吴江的人口密度高,达到了每平方公里670人。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吴江必须把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到科学的发展方式上来,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收入,这是稳定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唯一出路。
农业生产流通市场化的要求。吴江紧邻上海,地处长三角腹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吴江农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围绕市场来组织生产,农业的效益必须在市场上得以体现。农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必须及时了解和预测市场的变化,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将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
农业生产组织社会化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推动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生产环节加速分工。目前,吴江已经出现的大量的由农户组织起来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和公司说明,农业分工已经成为生产中的常态,农业生产已经走向社会化。分工的专业化要求人员及其技能的专业化。
总而言之,吴江农村出现的新变化,要求农民必须具有现代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现代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职业素质,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也实现素质就业,是摆在吴江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个历史性的任务。
实用技术和素质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为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吴江市委宣传部从1999年起,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了“心系事业、志在富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暨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科技素质的培训。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做到五个“全覆盖”:
培训对象全覆盖。吴江市地少人多,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民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吴江市每年转移出来的农民平均达1万人以上。转移出来的农民要就业,仍在从事农业的农民要求进一步增收致富,这两个轮子互相影响,有一个不转动都难前进。吴江市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围绕这两大群体就业素质提高统筹规划,结合劳动力的技能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按照国家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增强他们的当前就业和就业发展的能力。
培训主体全覆盖。吴江市在培训工作中,积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增强基层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充分利用政府在资源、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培训工作注入原动力。吴江市每年安排6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积极扶持和推进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成人教育学校、社区学校以及示范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如吴江的众诚鸭业有限公司,设立了农民培训学校,每年举办培訓20余次,培训人员在3000人次以上。
培训重点全覆盖。自开展培训工作以来,吴江市每年有10万人次以上的农民受益,仅2006年,吴江市共组织各类科技素质培训1595期,培训16.8万人。在抓好普遍培训的同时,还注意重点培育示范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作用。多年来,吴江先后培育了1500多个种养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了近2.5万个种养大户。
培训模式全覆盖。吴江市的培训工作做到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内容上不断更新,将传统培训模式和现代培训模式相互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全时段的无缝化培训格局。吴江常年与中国农科院等多个农业教科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发挥专业人才和农民“土专家”的作用,建立起“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农户带农户”的技术指导示范网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通“专家咨询热线”电话“一线通”工程:建立农业知识网站,通过视频对农民全天候培训;通过手机短信群发开展农业短信服务,免费提供各种信息;建设精确农业科技入户系统,运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民种地也用上了PDA。
培训内容全覆盖。吴江市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将技能和素养共同提升,防止农民通过技能提升致富、素质不升反降现象的产生。2004年以来,该市在培训工作中,注意结合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健康知识、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培训,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常年坚持的培训促进了吴江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吴江市现有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无公害农、水产品基地189个,总面积55.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其产值已占吴江全市农业生产总值30%以上,粮油新品覆盖率95%以上,优质畜禽饲养率92%以上,林木果树新品推广率98%以上。
常年培训促进了吴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吴江市现有农民合作社31家,农村专业协会20家,农民合伙组织155家,入社社员2.5万人,带动5万多农民。市场+农户、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可谓遍地开花,从中涌现出39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年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与此同时,一大批农业经纪人活跃在农村市场。目前,经工商部门资格认定并发证的农村经纪人已超过5000人。他们走南闯北,捕捉市场信息,推销产品,在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常年培训促进了吴江农民现代市场意识的提升。吴江市在培训过程中,安排了法制、文明、诚信、道德等相关内容,编印赠送了《农民素质教育手册》、《农民法制读本》等材料,并在培训中开展事实教育。例如:在培训中一些营销有道的农业经纪人现身说法,促使广大农民明白市场经济就是信誉经济,诚信是最大的资本。由此,在农民的生产素质提升的同时,文明素质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意识也得到普遍加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质量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超前意识、广告意识、信息意识、科技意识、外向意识、安全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在吴江农民中扎下了根。在吴江,农民不仅自觉遵守《商标法》,反对假冒伪劣,还积极创立自己的产品商标,藉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现在全市农水产品注册品牌38个,拥有苏州市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9个,6个产品荣获全国放心粮油产品称号。吴江农民通过培训实现了口袋和脑袋的共同致富,实现了财富和幸福的共同增收。
责任编辑 邹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