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讲授古代诗文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厌烦情绪明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古诗文生硬死板,咬文嚼字,理解起来有难度,应用时又无从下手,毫无乐趣可言。对此,我也想过很多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但是如果想要学生达到入其境,明其理,用其说的境界。经过几年的尝试,我认为“情境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是最好的。
  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借“情境”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中自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篇目大大增加,高中尤为明显。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很显然,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它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第一种体现是教学观念滞后,新课标形同虚设。好多教师依然以传统教育观念为理论指导,在完成教学目标时仍然以词句注释为主,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感悟、个性阅读和鉴赏体验。
  第二种体现是教学的方法陈旧老套。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常采用“读——讲——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整体感知、品读和感悟。
  第三种体现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欠缺。由于现代学生在生活经验、文化积累甚至语言感悟能力都与古代作者相差甚远,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学生觉得古诗文枯燥乏味,理解起来有难度,实际应用无从下手。
  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在抽象中对古诗文有生动深刻的理解。而情境教学就能够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可知可感可联想的画面中拓展学生思维。
  二、落霞与孤鹜齐飞,“入境”共“生情”一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激发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在古诗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都会紧紧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但情感价值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讲授时学生往往不容易感知,这就需要我们以境生情,由情入境。下面是针对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为大家总结几种古诗文中常用的“创境”妙计:
  1图片入境,山水启情。图画是一种感性的、形象化的语言。图画可以生动的再现课文,使学生体会山水入情、情景交融的妙境,因此图画运用在讲解山水游记散文时有突出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峡》一课时,北方孩子因地区差异对三峡的概念很模糊,不管郦道元写的山水有多美,在学生心中却体会不到。于是我找了很多关于三峡的图片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直观印象,再运用古人的赞美三峡的诗句拓展迁移,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在三峡一课中相对应的文字有哪些?学生通过情境感悟,问题引导就能很快的走入文本,强化思维。
  2音乐入境,以想悟情。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来选择适当的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想象当时的画面,也可在音乐中去诵读文本,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我为学生播放一首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引导学生去体验漂泊在外的游子那种孤独无依、无家可归、有家难回的凄苦之情。
  事实证明,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在教学中确实能化无形为有形。在实际应用时,我喜欢提前布置学生学习某一首歌,在上课的时候齐唱,让集体的力量去感染每一个人的内心。
  3语言描述,以声触情。教材中的许多古诗文情境是无法用形象来表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朗读、语言描述来创设教学氛围,把课文描绘的情景变成“我情我景”,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地,触景生情,具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我用的课前导入就是一段抒情文字与音乐《琵琶语》的结合:
  圆月自明,好花自芳。
  如此良辰,心却幽幽荡在故国的土地上。
  是梦,在南唐。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盛况。
  恍然惊醒,依是满园的寂寞,深锁清秋的忧伤。
  华灯高悬,丝竹彻响。
  只是……
  故国已亡!身在异乡!
  却是不禁要忆,南唐的草木,是痛。
  却是无心闻听,南唐的丝竹,是伤。
  低低吟唱,嘤嘤成泣。一场庆生怎料得如此下场。
  一斛毒酒,映着烛光,在后主面前,不住的荡。
  荡碎了心,荡断了肠。
  亡国悲痛,换来竟是这无可回拒的“奖赏”。
  君愁几何?东流不尽,如春水一江。
  却永远,永远也流回不到你的故国,你的乡。
  我还记得当我在课堂上读完这段文字时,孩子们的表情一下子就严肃起来,眼神中透露出的点点哀伤,尽管李煜离他们比较遥远,但那个时候,大家都能被音乐和文字所感染,很快地融入到了文本中。
  4角色互换,以演动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毫无保留的将权利全部交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预习感悟交流学习心得,通过角色扮演感知人物形象,由此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掌握。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以对话、动作、表情为主的文章。 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学生课下自发的组织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排演了其中的几个小片段。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表演方式,对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就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会。这是通过其他教学手段都不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但是课本剧表演准备时间过长,不能经常运用。
  5改写创新,以笔生情。古诗文往往是以凝炼含蓄而流传至今的,但对于初涉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古代诗文毫无美感可言。学习之余,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即通过改编文本,适当的扩充情境,将学生带入可接受的比较适应的语境中去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我曾布置的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尝试写一首词牌散文诗,效果出奇的好!   为大家展示部分片段(课件视频展示教师习作《西湖冬游小记》):
  没有了春天那种游人如锦的繁华,更没有夏天那种绚丽多姿的颜色,冬天的西湖,安静而祥和,如水墨画般一下子泼洒在我眼前,山气、水气、雾气交织在一起,笼罩在西湖上空,一片弥漫,浑然一体,仿佛为西湖穿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衣,似梦似幻。冬天的西湖,静谧的让人觉得神圣。远远望去,雷峰塔依旧在如泣如诉着千百年来的美丽神话;不远处的钱塘江一直在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向世人证明自己;古刹灵隐的钟声一遍遍的撞击出凡夫俗子的尘念旧欲;那断桥残雪上又有多少痴儿怨女谱写出一曲曲缘起缘落的相偎相依!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理解了张岱那种孤高自傲,超凡脱俗的文人情趣,又在欣赏中获得一定的写作经验与体会,相比较常规的启发引导,这种创新尝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在平等中培养自我的审美情趣,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创境”要慎行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古诗文中的应用很广泛,但是在实际应用时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1“创境”不能“外强中干”,避重就轻。例如: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内容丰富,大量地运用多媒体展示资料,甚至将一些超出现有学生年龄可接受的内容展示出来,实际上古诗文的三维目标很明确,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应紧紧围绕本课的难点重点来学习,比如古诗词的背诵和文言实词的掌握。过多内容的导入理解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得不偿失。比如,一篇课文中音乐的选择和播放应该恰到好处,时间要计算好,不能把好好地一节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
  2“创境”不能耗时耗力,要做到有的放矢。有一些情境的运用需要教学前教师精心地设计和策划,这就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任务量。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而真正的有效课堂,不能分分秒秒都在创设情境,那么教师在选择创设情境时就应该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达成度最高。比如课本剧的安排,就应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提前布置好任务。
  (3)“创境”不能限制学生思考,阻碍自主发展。
  教师如果过分强调情境教学的功效,就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古诗文的语感培养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与理解,要给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以朗读和翻译为主,从中悟出课文中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比如有些教师在讲授古代诗文时,生怕学生不理解。因此,创设情境导入时,就在语言描述上有意无意地提供给学生过多信息,原本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解决的东西,全让老师一个人说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堂导入就失去了意义。.
  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事实证明,好的情境设计能消除学生畏惧古诗文的心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总之,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篇目的特点分析和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创设情境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思考自己的不足,并将实践转为理论,与同行们交流研讨,在时代发展中探索情境教学的新课题,将更新更好更有价值的情境教学手段深植入语文课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其他文献
做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曾在五四之后至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遭遇冷落。人们为什么反对文言,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中有许多封建思想糟粕与现代中国一段时期的政治思想相悖;  2文言是僵死的东西,禁锢学生的思想与精神;  3文言在这个崇尚“学以致用”的时代已经不用,不用的何必去学?  实际上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学会做人的丰富内涵,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
期刊
首先,此活动能极大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一年级主要讲有哲理的小故事,这样既适合初一学生的特点,难度又不大,既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增长不少知识;初二年级,我主要让学生讲名著中的主要内容,这种安排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三年级上学期,我主要让学生讲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相关的故事情节,从四大名著入手,再向中外名著拓展。初三下学期,我主要让学生找一些精美散文来讲,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深感语文配画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诗配画教学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每册都有课后推荐的十首古诗,为了扭转学生刻板记忆的方法,在和学生共同探究之后,力求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设计了诗配画这一教学方案,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十首古诗中任选一首诗配画。这一要求很宽泛,学生们没有任何压力,从内心出发,不论选哪一首,只要围绕诗的内容
期刊
对已经有过半年初中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初中生活动新鲜感已经消失,当初迈进初中门槛时许下的豪言壮语也早已经淡忘,这个学期正是他们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阶段。所以,新学期的语文课怎么上至关重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规律,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落到两点:一是激出语文情,二是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灵与活,语文老师应靠内在的修养和对语文教学执
期刊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做法。  一、切实打好基础知识  1让学生复习、巩固小学阶段学过的常用字、词。可以结合练钢笔字来进行,其间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测,保证每个学生都过关。  2让学生学会利用字、词典等工具书。  二、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开始学习第一册语文书时,即发给他们一张“阅读程序表”并组织学习,是学生明确“读什么”的问题。表格内容如下:  1借助工具书,疏通
期刊
绿是是清丽,是恬静,给人以和谐之感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以绿来化解心中之块垒。  陆蠡,一位生活在烽火四壁中的爱国作家,他苦闷,他彷徨,是什么给了他一丝丝 “宁静”,又是什么给他一点点心灵的“慰安”, 是窗边的那一抹绿。作者初到北平,只有“困倦的旅程”和“不快的记忆”,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得以和绿叶对语,这意外的相逢,当然绝不仅仅只是使得房间不再简陋,仿佛这样才能消除内心的“孤独和陌生”,心
期刊
一、激发阅读欲望  1叠设悬念。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觉得讲课更是如此。讲读每一篇文章,设置波澜起伏的悬念,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激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会急于读文,解决悬念,从而使学生感悟和领会文意,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悬念的设置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紧扣学生心弦又紧系课文,要巧妙、艺术,还要有深度。这样才能促动学生去课文中“觅宝”,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变教师的
期刊
目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中学阶段教育中显得越来越迫切。就语文教学来说,就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以文表情”的特长,用浓郁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不断提高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积极性。  1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真善美。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和能力的训练者,而且是整个语文活动的
期刊
新课改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也不愿接受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激情满怀,热情奔放,需要张扬个性,渴望自主,我校“四学”课堂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设了空间,提供了平台。而发展性教育理论犹如一泓汩汩的源头,为我校的清渠注入了潺潺的活水,使我校教学焕然一新。那么“四学”课堂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设计以学定教的
期刊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根据儿童爱动、爱唱、好奇的心理特点及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事物的认知特点,因此在拼音教学中宜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及良好的情境中,认识和掌握汉语拼音字母。  一、编儿歌、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会学、乐学,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单韵母“a、o、e,”时可用这样的儿歌;圆圆脸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