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发布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其中,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8亿平方米。
专家称,这是我国政府履行国际低碳环保公约的最大行动。一直以来,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偏大。据统计,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房地产业、建筑业在碳排放占的比重达到了50%到60%。
绿色,无疑成为了城市建设和住宅开发的新标准。然而,目前市场上对于绿色建筑、绿色住宅的概念十分模糊,如何区别和判定“绿色住宅”,大部分的消费者存在疑惑或者误解。不少人也质疑,“绿色住宅”会不会成为房地产商提升房价的理由。
绿色住宅,是噱头还是趋势?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绿色环保概念,众说纷纭
近些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些房地产商纷纷打出了“绿色牌”,以“绿色住宅”为卖点吸引消费者。记者调查了解到,“环保小区”、“生态社区”、“绿色家园”等等概念,几乎成为了新楼盘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号。
在北京房山区一家名为“生态小区”的售楼办公室里,一名经纪人向记者介绍,该小区的“绿色住宅”墙体采用的是国内环保节能产品,既可以解决夏季墙体吸热造成的室内高温问题,又可以减少冬季低温对室内降温的影响。
这就是“绿色住宅”的概念吗?与记者一样,在场的很多消费者,对房地产商宣传的“绿色住宅”概念,一知半解,分辨不清。
一位准备买房的张小姐表示,这半年来,她陆续看了10多个楼盘,每个楼盘对“绿色社区”的定义都不同。比如有些社区说种了多少树,就达到了“绿色社区”的标准;或者是使用了某些环保产品,能够有效实现节能、低碳、环保;有些甚至连树都没植上,草坪也没有铺好,就冠以“绿色社区”、“环保社区”的名号,对外进行销售。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组组长开彦在最近一次主题为“弘扬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人居会客厅论坛上提到,现阶段实行“绿色建筑”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其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问题。
据开彦介绍,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社会整体对接纳绿色建筑的认知度较差。长期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等原因制约,过去常常被定位在“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很多人只把绿色建筑的方式单纯归结于“节约”、“绿色”,从而出现了“绿色建筑”流于形式,简单强调绿化的问题。
开彦强调,绿色住区的目的是有效地创造居住者的绿色生活环境、绿色行为方式,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因此,人居委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导则》从场地整合、开放街区、交通效能、人文和谐、资源能源、舒适环境、长效居住七大方面设置引导性实施条文,为生态城市与绿色住区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怎样才算“绿色建筑”?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韩秀琦认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绿色”归根结底还是关注人健康的问题。
她介绍,住宅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如必须有充足的日照实现杀毒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这些标准在“绿色建筑”中更为严苛,例如日照时间,必须考虑住宅间距和高度的关系,要合理分配。
据记者了解,绿色标识星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二星、三星。评价内容共为6大项40小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绿色一星需要达到18项,绿色二星需达到24项,绿色三星则需达到30项标准。
“然而,对于房地产开发而言,绿色、低碳意味着更高的成本。”韩秀琦介绍,房地产商为了节省成本,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地建更多的建筑。例如,日照时间的标准,就出现了连续照射5分钟以上就足够了的说法。
在韩秀琦看来,倡导绿色生活,政府除了通过适度的补贴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外,还应该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方式让真正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利益群体中。
绿色建筑,推广依然很艰难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一些未达标的楼盘也逐渐向绿色建筑靠拢。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绿色建筑或低碳社区的成本和造价产生疑问,绿色建筑是不是比传统建筑高出很多?
记者在北京选取了10家楼盘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住宅地理位置和商机等等原因,其中5家标榜着“绿色建筑”、“低碳社区”的楼盘的价格并没有比另外5家传统社区高出多少。据一位建筑师介绍,相比传统社区,绿色建筑的成本,单位建筑面积增量相差不到150元。
王有为,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和起草者之一,他对绿色建筑造价进行了长期跟踪和分析。
据他介绍,用人民币计算成本,绿色水平一星级每平米增加50元,二星级约100多元,三星级200多元。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如果在设计时采用适当技术、合理统筹,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比普通商品房的造价并没有太多增加。
然而,由于缺乏引导和示范效应,很多开发商主动推广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北京首个低碳社区凯德·锦绣,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在节能上,该小区会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段,从而间接降低驾车率,减少环境污染;对于节材,也会优先选择旧建筑物原址地块,不占用耕地和森林等资源。
“除此之外,小区还通过使用环保建材、耐久材料、减少材料用量、采用光伏发电等措施,践行绿色理念。”凯德置地华北区域副总经理韩维表示。
对此,不少人表示,除了建筑材料上可以看出“绿色”、“低碳”迹象外,其他的方面与传统社区的差异性不大,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
“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消费者,对待绿色建筑都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房地产商表示,这种认识不足,使得推广绿色社区,变得复杂而艰难。
专家称,这是我国政府履行国际低碳环保公约的最大行动。一直以来,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偏大。据统计,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房地产业、建筑业在碳排放占的比重达到了50%到60%。
绿色,无疑成为了城市建设和住宅开发的新标准。然而,目前市场上对于绿色建筑、绿色住宅的概念十分模糊,如何区别和判定“绿色住宅”,大部分的消费者存在疑惑或者误解。不少人也质疑,“绿色住宅”会不会成为房地产商提升房价的理由。
绿色住宅,是噱头还是趋势?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绿色环保概念,众说纷纭
近些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加剧,一些房地产商纷纷打出了“绿色牌”,以“绿色住宅”为卖点吸引消费者。记者调查了解到,“环保小区”、“生态社区”、“绿色家园”等等概念,几乎成为了新楼盘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号。
在北京房山区一家名为“生态小区”的售楼办公室里,一名经纪人向记者介绍,该小区的“绿色住宅”墙体采用的是国内环保节能产品,既可以解决夏季墙体吸热造成的室内高温问题,又可以减少冬季低温对室内降温的影响。
这就是“绿色住宅”的概念吗?与记者一样,在场的很多消费者,对房地产商宣传的“绿色住宅”概念,一知半解,分辨不清。
一位准备买房的张小姐表示,这半年来,她陆续看了10多个楼盘,每个楼盘对“绿色社区”的定义都不同。比如有些社区说种了多少树,就达到了“绿色社区”的标准;或者是使用了某些环保产品,能够有效实现节能、低碳、环保;有些甚至连树都没植上,草坪也没有铺好,就冠以“绿色社区”、“环保社区”的名号,对外进行销售。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组组长开彦在最近一次主题为“弘扬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人居会客厅论坛上提到,现阶段实行“绿色建筑”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其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问题。
据开彦介绍,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社会整体对接纳绿色建筑的认知度较差。长期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等原因制约,过去常常被定位在“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很多人只把绿色建筑的方式单纯归结于“节约”、“绿色”,从而出现了“绿色建筑”流于形式,简单强调绿化的问题。
开彦强调,绿色住区的目的是有效地创造居住者的绿色生活环境、绿色行为方式,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因此,人居委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区建设导则》从场地整合、开放街区、交通效能、人文和谐、资源能源、舒适环境、长效居住七大方面设置引导性实施条文,为生态城市与绿色住区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怎样才算“绿色建筑”?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韩秀琦认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绿色”归根结底还是关注人健康的问题。
她介绍,住宅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如必须有充足的日照实现杀毒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这些标准在“绿色建筑”中更为严苛,例如日照时间,必须考虑住宅间距和高度的关系,要合理分配。
据记者了解,绿色标识星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二星、三星。评价内容共为6大项40小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绿色一星需要达到18项,绿色二星需达到24项,绿色三星则需达到30项标准。
“然而,对于房地产开发而言,绿色、低碳意味着更高的成本。”韩秀琦介绍,房地产商为了节省成本,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地建更多的建筑。例如,日照时间的标准,就出现了连续照射5分钟以上就足够了的说法。
在韩秀琦看来,倡导绿色生活,政府除了通过适度的补贴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外,还应该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方式让真正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利益群体中。
绿色建筑,推广依然很艰难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一些未达标的楼盘也逐渐向绿色建筑靠拢。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绿色建筑或低碳社区的成本和造价产生疑问,绿色建筑是不是比传统建筑高出很多?
记者在北京选取了10家楼盘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住宅地理位置和商机等等原因,其中5家标榜着“绿色建筑”、“低碳社区”的楼盘的价格并没有比另外5家传统社区高出多少。据一位建筑师介绍,相比传统社区,绿色建筑的成本,单位建筑面积增量相差不到150元。
王有为,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和起草者之一,他对绿色建筑造价进行了长期跟踪和分析。
据他介绍,用人民币计算成本,绿色水平一星级每平米增加50元,二星级约100多元,三星级200多元。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如果在设计时采用适当技术、合理统筹,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比普通商品房的造价并没有太多增加。
然而,由于缺乏引导和示范效应,很多开发商主动推广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北京首个低碳社区凯德·锦绣,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在节能上,该小区会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段,从而间接降低驾车率,减少环境污染;对于节材,也会优先选择旧建筑物原址地块,不占用耕地和森林等资源。
“除此之外,小区还通过使用环保建材、耐久材料、减少材料用量、采用光伏发电等措施,践行绿色理念。”凯德置地华北区域副总经理韩维表示。
对此,不少人表示,除了建筑材料上可以看出“绿色”、“低碳”迹象外,其他的方面与传统社区的差异性不大,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
“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消费者,对待绿色建筑都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房地产商表示,这种认识不足,使得推广绿色社区,变得复杂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