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土掌房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huy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彝族,我们想到的就是凉山、瓦篷房。生长在被历史尘封的茶马古道旁的彝族,在彩云之南这样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大概会熏染出别样的民族风情吧,他们的建筑又是什么样的呢?跋山涉水,穿村越寨,我们已疲惫不堪,真需要停下来休整一番。山鹰组合的这首《七月火把节》从朋友的手机里传出,曲调热烈欢畅。我们对彝族的好奇心立马被唤起,身体的疲劳已不能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
  
  


  一路颠簸,我们到达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它地处云南高原腹地,位于滇池和洱海之间,景色粗犷雄浑且娇艳多姿,是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境内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河两岸,大都是一些小河谷、小平坝,其间田地阡陌纵横。大大小小的群山之上,则是优美风景的所在。顺山而上,梯田层层,白云深处藏着古朴秀美的彝寨,再往上直至山顶,一般不再有农作物栽培,也没有村寨分布,只有成片的冷杉林、灌木丛和草盛花繁的天然牧场,那是另一番风光。
  一路走来,对这样的自然风光我们都略微有些审美疲劳,这样的风光和其他民族并无二致,看不出彝族特色,我们稍稍有些沮丧。
  于是,我们下车,放弃了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探访,决定深入村寨,寻找我们心中的建筑。
  
  彝族建筑名片·土掌房
  
  下了车,我们朝路旁的一个村寨进发。村民们应该已经见多了前来探幽寻胜的人,所以对我们的到来并无惊讶,反倒是有几个热心的人凑上来,主动问我们要到哪里,要做什么。我们把来意一说明,人群中就窜出一个小伙子,憨憨的笑着说:到我家去吧,你们准能看到你们想看到的。并介绍说他叫沙马拉毅。看到我们迷惑的样子,他旋即给我们解释道:“拉”即彝语中的“虎”,“毅”是文明,合起来是“文明之虎”,想必他的父母对他有较高的期待吧。
  拉毅的父母都出去串门了,家里很安静,也很整洁。我们仔细的打量了他家的房子,是典型的“土掌房”,这也是彝族比较常见的建筑,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的建筑名片。一般来说这种房子墙壁用土坯筑成或用泥土舂成,墙上抬梁,梁上再辅以竹木茅草,上面覆以稀泥,再加上一层细土捶实抿平。此类房最大特点是房顶的建造,先是搭放圆木梁,梁上铺层松柏枝,然后再覆撒一层松毛再摊一层细泥,最后压一层沙土。这样的房顶可做到防晒、防寒、防雨,并由其铺建结实,又可作为夏日纳凉的阳台和晒粮食的晒台。这种房子结构简单,易于就地取材,建造起来较方便,而且冬暖夏凉,很适于居住。不过拉毅家的房子在建造时作了一些改进,屋顶上覆的是油毛毡,而且屋面是用水泥抿刷的。
  


  拉毅家条件较好,整个住宅由正房、面房、厢房组成,正房作为起居室,面房厢房作为畜圈和磨房;而一般的家庭则只有主要的正房。进入正房就看到了入门右上方设的火塘,习称“锅庄”,这是他们全家家居生活的中心。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我们参观完拉毅的家,临走前向他询问,周围是否有更有特色的彝族村寨供我们探访,他给我们指了一个地方:百草岭东南麓的桂花乡上坪村。
  
  水车、木罗罗
  
  上坪村群山环抱,山上树木苍翠,鸟语花香,山间溪流飞鸣,好一个“世外桃源”。
  走进村口,只见一座古老的用木料制成的水车在旋转,高山上的流水淌过一节又一节相连的木槽从高处跌落下来,水车在激流的冲击下,怡然自得地转悠。这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古朴之物现在竟活生生的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惊叹声一次又一次的从我们口中传出。更令人惊叹的是水车上面竟然还搭建了个石磨房,水车的转动带动了石磨的转动,两个穿着彝族服装的少女正轻松地往石磨里放荞麦,这真是一副古朴优美的画面。更令我们想不到的是,整个村子竟然全是木罗罗。所谓木罗罗就是房子结构全部都是用木料搭建而成的。一排排、一片片木罗罗在绿树红花中是那么耀眼,有的新建不久,有的则已经经历了多重岁月的洗礼,每座都美得让人猝不及防。我们以前在其他村寨也见过木罗罗,但往往都已无人居住,而是用作畜厩、厨房和柴房,有一股衰败的旧相,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被挟裹到历史的洪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这里的木罗罗虽然古朴却气势庞大、且美的一尘不染。让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有进入仙境的幻觉,“天上人间”,究竟是生活在脱离凡尘的天上,还是生活在充满烟火的人间?
  
  


  美食美酒:陀陀肉、转转酒
  
  我们往村子深处走去,也许是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习惯了穿他们自己缝制的彝族服饰,所以,我们满眼见到的都是着装艳丽的彝家人,我们很惊奇。于是,我们决定拜访村长。经人指点,我们来到了村长阿旺的家。村长阿旺是个爽朗的彝族汉子,一见面,就和我们热烈的攀谈起来。
  不知不觉我们已是饥肠辘辘,原来已是中午时分。村长阿旺极力挽留,没有太多推辞,我们留了下来。说实话,还真是愿意留下来亲自感受一下彝族人民的饮食习俗。
  没过多久,女主人就摆出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我们不约而同的拿了苦荞粑粑,来之前就听说过:这种由小麦、大麦和荞麦磨成面粉后做成的粑粑,蘸着蜂蜜特别好吃。一尝,果然是清香甘甜,细爽而有回味。这里的人民应该是喜食酸辣的,我们吃的菜都有这个特点,每吃一道菜,我们都要对女主人的厨艺大加赞赏一番,的确是好吃。
  不过最令人开心的是:我们今天这餐饭吃的极具彝族饮食特色,吃到了“陀陀肉”也喝到了“转转酒”。“陀陀肉”这种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时才做的佳肴,今天我们竟然有幸吃到。每块肉足有拳头大小,香味四溢,我们虽然是垂涎欲滴,但又有几分畏惧,那么大块的肉能吃的完吗?不过,没有过多的犹豫,我就拿起来吃了,真是又鲜又香,十分可口,平时不喜欢吃肉的我,也禁不住赞上几句。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并且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着喝一碗酒,即喝 “转转酒”。闻着香醇的美酒,我们几个和主人围坐一团,你传给我,我递给你,就这样一轮一轮地喝着,女主人还为我们唱了一首首酒歌,我们喝得不亦乐乎。当时真觉得自己颇有凉山好汉的气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真是人生一桩快事!
  高兴的事情被称作“快事”,大约是因为高兴的时候时间过的很快吧。还没有喝够转转酒,还没有吃够陀陀肉,还没有看够木罗罗,我们就已经被时间放逐到前进的汽车里。我们还需要继续前行。但这一切必将成为我们心底温暖的回忆。
  
  


  学者声音
  彝族这个崇拜火的能歌善舞的民族分布地域极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而彝族的建筑名片是土掌房。一般来说这种房子是墙壁用土坯筑成或用泥土舂成,墙上抬梁,梁上辅以竹木茅草,上面覆以稀泥,再加上一层细土捶实抿平。此类房最大特点是房顶的建造,先是搭放圆木梁,梁上铺层松柏枝,然后再覆撒一层松毛再摊一层细泥,最后压一层沙土。这样的房顶可做到防晒、防寒、防雨,并由于其铺建结实,又可作为夏日纳凉的阳台和晒粮食的晒台。这种房子结构简单,易于就地取材,建造起来较方便,而且冬暖夏凉,很适于居住。
  
  


  前往哀牢山哈尼族村寨的路上时,彝族人民醇香的转转酒在齿颊间仍有淡淡的余味。心里一边又一边的想念有关这个民族的一切: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得建筑神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木罗罗;土木结盟的土掌房;好客的人民;淳朴的民风;热情的火把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元素,正是因为这些,彝族才成为我们心中最独特的风景线。
其他文献
石窟从来都是神祗的天下,无论敦煌还是云冈,从来没有哪个王朝的统治者,敢于大张旗鼓地将自己的形象雕进石窟,与神们端坐在一起接受世人的顶礼膜拜,惟南诏国的国王们是个例外。在石宝山石窟,崇尚佛教的南诏国帝王们,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雕像与神祗排列在一起,标榜着文治武功的同时,也为后人保留着一段没有史书的王国记忆。  “北有敦煌,南有剑川”,透过地名与莫高窟相提并论的,是云南省剑川县境内的石宝山石窟。与那些声
期刊
田石而更为高雅。  几年前,鄙人由三尺杏坛无意转入石坛,不知不觉为之所动、所迷、所狂。五彩缤纷的青田石虽不能言,却真真切切教人许许多多的思想:其色和而不犯,与之神交愈久而愈妙,久而久之就有种与君子相处的感觉,就有种一日不同于一日的境界。不然,天生丽质的青田石怎能醉倒供石的东坡、拜石的米芾、赏石的白傅?!  诚哉斯言,“花如解语嫌事多,石不能言最可人。”(陆游诗句)玩石可充实人生,品石可陶冶情操,迷
期刊
印章是一个人诚信、承诺的象征。中国人崇尚它,是因为它熔书法、篆刻为一炉,有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传,印章最早出现在黄帝时代。汉朝以前,印章以铜铸为主,金玉次之,间有牙骨。可是无论铜、铁、牙骨还是各类翠玉,其材质都十分坚硬,非由专家和特制工具操作不可,文人墨客使用起来很是不便。  六朝以降,历经隋、唐、宋、元,官私印章新意迭出。至元明时期,文人开始以石刻印,风气渐起,并盛极一时,石章与书
期刊
常熟,位于长江三角洲,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而得名,她东倚上海,南接苏州,西通无锡,北望通州,交通便捷,商业发达,街市繁荣,物阜民丰,地灵人杰。“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人城”,古域常熟山、水、城融为一体,是太湖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常熟,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邦”之美誉,历代涌现了宰相9名、状元8名、进士483名、举人和
期刊
中国现代美术家庞薰栗(1906年-1985年)教授,江苏常熟人。他是一个世家之子,祖上原居西塘桥,后移住城中望仙桥。光绪二年进士、累官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并以纂修《常昭合志》著称的庞鸿文,是他的伯祖。庞鸿文因弟(光绪六年进士,官至贵州巡抚)庞鸿书无子,将幼子庞树革华嗣给了他,生二子二女,庞薰琹是次子。  庞薰琹出生后6年,即1911年,正值辛亥革命。这样的时代,会使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期刊
凉山彝族社会中,流传着一段颇富道德伦理的谚语:“父亲欠下儿子的债,就是替儿子成亲安家;儿子欠下父亲的债,就是为父亲送终超度”。每年岁末年初,凉山彝乡便进入操办儿女婚事的季节,演奏凉山彝家“喜背新娘”的独特乐章。  在凉山彝族民间传统习俗中,最富戏剧效果的便数婚礼了。我1982年从事摄影,最早拍摄的专题,就是“婚礼”和“火把节”。那是1983年深冬,“圣扎”中裤脚方言土语区的中普雄,冰封浅河,雪铺山
期刊
大致说来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这么两条:  一条是从云南普洱经出发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到西藏,另一条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在两条主线沿途,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蛛网般密布在这一地带的各个角落。  实际上,还有一条线路即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这是一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从大理出发,经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然后进藏。    每个拥有自由漂泊灵魂的人,总时刻渴
期刊
傈僳族的房屋大多建造在斜坡上,屋子的一端就用若干根木柱支撑起来,形成一个平面。这种支撑方式当地人称“千脚落地”。在一个霏霏细雨的日子,我们沿着怒江,从福贡县城往北20公里,来到怒江西岸,走进了一个名叫娃吐娃的傈僳族村寨。  天又飘起霏霏细雨,进入雨季的怒江峡谷迷迷蒙蒙。怒江峡谷以宏大的气势展示着自己的苍茫、自己的雄奇、自己的美丽,展示着自己富于变化的表情。  我们的云南之行就从这里走进云南高原,走
期刊
走马喜洲    早就听闻喜洲是大理白族民居保存最好、最多的地方,离开兰坪后我们一行人决定走马喜洲,在苍山洱海之间寻觅最具白族特色的民间建筑,去寻找书本和电视里看不到的风景,去领悟那隐藏在苍山洱海深处的“精妙”。    刚进喜洲城,就感觉到了它与众不同的魅力,只见青瓦白墙,绿树相映,田园如织,村落棋布,黑白分明的山水间,是黑白分明的村庄与田畴,远远望去那分明就是一幅意蕴深邃的水墨画,而画幅中最为浑厚
期刊
2009年3月3日下午四时许,在记者连线匡时国际负责人董国强时,他用“最高明的导演也想不出这样的结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而这样的心情几乎真实地写照了那一天每个中国人的情绪。就在这天上午,中华抢救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北京丰联广场丰联会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揭开自2月25日佳士得结束巴黎拍卖以来悬在人们心中许久的秘密,那个被舆论锁定为华人的神秘鼠首、兔首买家,竟然就是曾在三年前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