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这些年我们用过的顶级摄影器材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摄影师,赵嘉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利用尽可能最好的器材。他在技术方面知识渊博,曾出版过多本摄影畅销书。当得知本刊此次采访的主题是相机收藏时,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相机的价值多不在于器材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摄影者更轻松地记录更加优质的影像。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在在赵嘉编写的《顶级摄影器材》一书中,发现了不少值得收藏的器材,它们堪称工业设计的典范,在使用之余也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把玩。经典的器材和经典影像一样,时间的流逝反而愈加凸显它的价值。摄影是一项记录时间的艺术,如果希望几十年后看到现在的照片还会被影像中细腻的情感和熠熠生辉的细节打动,那么顶级摄影器材就是你应该了解的内容。
  从摄影爱好者到器材专家
  赵嘉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按快门是6岁的时候,那是家里借来的一台禄来双反相机,透过毛玻璃取景屏,自家四合院里桃树的影像由模糊变为清晰,那一刻他觉得摄影非常神奇。少年时代的赵嘉还用过华光、红梅、佳能等相机,经常去中山公园,颐和园等地拍照。一开始是拍摄花花草草,后来又尝试了天文摄影等题材,对摄影的爱好一直持续了下来。虽然从未正式学习摄影,但赵嘉在自学中不断积累摄影和器材方面的知识,上大学期间还曾经得到一位老师长达一年的私下授课,学到不少有关精确曝光的知识,这些从他后来对摄影的钻研中可见一斑。
  1999年赵嘉27岁,在美国的一家投资公司做财务工作。这时他经常在新浪摄影论坛发表器材文章,写出了《七种武器》系列文章,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与此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把摄影当作自己的半个职业,接受一些委托拍摄。几年后他到一家国有传媒公司任职时,提出的条件之一是每年有30个工作日的年假,以便自己专心拍照片。
  到了2004年,
  《中国摄影》杂志向赵嘉发出邀请,让他撰写一年的专栏文章。后来他将这一年的专栏连载结集出书,取名为《兵书十二卷》,成为那一年的畅销摄影书籍。这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关于摄影器材与技术的许多核心问题,穿插赵嘉作为摄影师的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作者的摄影观念以及对于摄影本质的理解。从此,赵嘉开始了他的出书生涯。被摄影爱好者津津乐道的《顶级摄影器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书大约有40万字,他要求自己每天下班后写5000宇才能睡觉,每周写5天,1个月能写10万字,4个月后赵嘉把书写出来了。第一版《顶级摄影器材》印了5000册,3个月就卖完了,远远超过出版社的预期。这也奠定了赵嘉后来出版摄影器材书的基础。如今再版的《顶级摄影器材》分为传统卷和数码卷两册,每年都印,销量可观,还出了繁体字版本卖到台湾市场。
  器材是拿来使用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从事摄影,器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购买器材方面,赵嘉建议先弄明白自己的摄影出发点再作决定,不应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高档摄影器材。摄影的领域非常宽泛,报道、体育、商业等领域对器材的要求完全不一样,比如有些相机也许对于报道摄影师来说不好用,却非常适合商业摄影师。
  赵嘉担任过伽玛图片社的签约摄影师,也曾给地理和旅游类的杂志拍摄图片故事,同时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摄影顾问。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个人兴趣让他接触到不少顶级器材。《顶级摄影器材》书中提到的器材,有80%以上都是赵嘉自己买来使用的,只有少数器材是从厂家处借用。他甚至有过一个库房,专门用来放自己购置的相机和镜头。虽然热衷于研究摄影器材,但赵嘉还是更看重器材的实用价值,认为够用即可。他对相机的要求是:隐蔽、方便,可靠,成像质量好,电池耐用,像素越高越好。例如他拍摄人文题材,有时候要长时间徒步旅行,那就带16—35毫米,70—200毫米两只变焦头:如果去熟悉的地方,则定焦头是更好的选择。前不久赵嘉去藏区拍摄,带上了尼康D800、D800E两台机身,加上3只镜头,分别是16-35、35.85毫米,这就足够满足他的拍摄需要了。有时为国外杂志拍报道故事,也偶尔被要求使用中画幅相机或哈苏数码后背,但毕竟属少数情况。
  如今,赵嘉常用的有8套相机,分别是佳能5D,尼康DS00,徕卡M9,哈苏H3Dll-50,索尼α900,索尼Nex7、富士Xpro 1,以及一台612胶片相机。每当有委托或自由的拍摄项目,他就从这个名单里找出适合的那台相机使用。就个人工作而言,他的底线是必须使用全画幅相机,以保证画面质量。
  对于预算有限的摄影师和爱好者,赵嘉也给出了器材建议:想要低成本拍摄风光,可以使用胶片相机,事实上顶级风光摄影师基本上都是用胶片的:杂志投稿或用于出版印刷应使用全画幅相机,如佳能5D Mark等,或者120胶片相机也可;拍摄鸟类、体育题材要用速度快的相机,如佳能7D等等。在明白自己的需要后,就可以构建起合理的器材体系,找到得心应手的那台相机。附:
  顶级摄影器材精选介绍
  以下是《顶级摄影器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几款摄影器材,本刊从中节选了部分内容,并附上产品图和试拍照片以供参考。
  阿尔帕12STC
  “Things are simpIe at the top”——万物在极致处归于简单。
  “简单”是阿尔帕最重要的成功秘诀。“Things are simpIe at the top”,意思是“到顶级之后的事物都很简单”。这句话挂在阿尔帕的网页上,也印刷在阿尔帕的宣传册上。同时,阿尔帕相机也是世界上价格最贵的商业相机(不要去比较特殊的限量版本,那和器材本身关系不大)。但阿尔帕显然不止于此,虽然它有世界上最好的做工(甚至有人用它来和瑞士著名的钟表比较)和成像质量,但它并不是一台供收藏的相机,而是一台真的可以供摄影师高效工作而且绝对可靠的产品。
  阿尔帕的用途早已超越了一般的旁轴相机,用于纪实、新闻,旅游、艺术摄影,时装,建筑摄影等多个领域,而黑白摄影师对它更是宠爱有加。虽然结构出奇地简单,但是阿尔帕公司安然度过了胶片时代向数码时代的转型期,每年的产品供不应求,如果你订购的产品有一点特殊性的话。甚至要在订购之后等待半年才能拿到梦寐以求的器材。   阿尔帕的机身本身非常小,从上面可以很容易地装上或拆下不同的镜头、后背和取景器。其相机系统的所有主要组件都是可以通用的,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使用不同时代的镜头、机身、后背(无论是胶片的或者数码的)和取景器搭配使用,以满足你独特的摄影需求。而且从未来的发展上看,阿尔帕也是一个容易升级的产品。得益于它的平台系统,目前已经有好几个厂家开发的多款数码摄影专用的镜头和数码后背可以用在阿尔帕上面。而阿尔帕也是现在世界上所有中画幅相机里面最容易实现数码化的一家,因此在它上面的投资可以相对稳定地持续到数码后背时代。这也是很多人心仪阿尔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阿尔帕12STC是目前世界上在产的类似相机中体积和重量上最小的,因此极适合手持操作。当然,它也可以架在三脚架上做拼接或移轴。移轴拍摄除了众所周知的对于建筑摄影的特殊意义外,在城市风景,自然风景等领域也有很多可以施展空间。
  和阿尔帕12SWA,12MAX。金宝WRS等同类相机相比,12STC的优势还是快速拍摄。它的多种操作模式(移轴扳手快调或者旋钮细调)使得摄影师在任何时候——不论是手持拍。还是在三脚架上拍摄,都可以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如果你从来没有买过阿尔帕,那么从12STC入门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一台12STC机身的价格在3万以上,加上镜头、取景器、后背等价格在5-6万元人民币之间。相比功能简单的12 TC,12 STC更容易扩展你的摄影创作,移轴摄影和接片的确是有趣许多的摄影领域。
  徕卡M9
  2009年下半年,徕卡发布了全画幅的旁轴数码相机M9,这是M系列在数码时代的里程碑。M9是世界上体积和重量最小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带一台M9和三四只镜头只需要一个很小的摄影腰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就色彩表现来说,M9可以打败一切35毫米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尤其在表现蓝绿色的时候,没有任何一台35毫米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可以比它的效果好。这主要归功于它的感光元件使用的是CCD,而不是常规35毫米单反相机使用的CMOS传感器。不过,正是因为使用CCD,M9的影像有时候显得和其他相机都不同——它记录细节的能力极强;曝光过度之后的感觉怪怪的,而曝光不足的时候,则非常有胶片味道,非常迷人。如果你格外追求画质,总的来讲,M9使用的CCD在低ISO时的效果要远远比其他顶级35毫米相机的CMOS效果好。
  当然,M9也不是没有缺点。
  首先,M9很“慢”。一方面很多人并不太习惯它的手动对焦方式,当然,对于有经验的摄影师,依靠景深和对于主体的估计能力,很多时候对焦速度是比自动对焦快的。但如果使用最大光圈在暗光下拍照,甚至f/1.4下对焦的成功率都很低。不过,多数徕卡镜头即便对焦不实的成像也很迷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另一方面的慢就完全是硬件的问题了,比如M9的存储,回放等功能都慢。回放的时候要等两三秒才能精确显示。
  当然,最重要的差异在于,M9的高ISO画质远远没有主流的35毫米单反顶级机好。这是CCD的特性,高ISO就是拼不过CMOS,所有的中画幅数码后背也是这样。你就是要面临两难的选择:是要更好的低ISO画质,还是要少的发热量换来减少高ISO的噪点?
  总体来说,徕卡M9非常适合对影像质量和便携性有超高要求的报道摄影,纪实摄影和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摄影领域。不过,现实来看,M9目前的使用者很少有职业摄影师了。它的价格介乎5~8万元之间,这和性能接近的佳能5D Mark或者索尼α900比起来,实在让不是徕卡死忠的摄影者很难接受。机身和镜头,开始在这个领域失去竞争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飞思公司和日本著名的中画幅相机生产厂家玛米亚公司走到了一起。2009年3月26日,飞思公司和日本的玛米亚数码影像公司宣布,飞思公司入股玛米亚数码影像公司。从此,飞思没有机身镜头的缺陷得到了缓解,再销售的相机分别使用玛米亚和飞思的品牌。两家开始全面联手打造更好的中画幅数码单反相机系统。
  说到和哈苏的竞争,2009年6月25日,飞思公司宣布正式收购了另一个仅存的顶级数码后背厂家利图(Leaf)公司及附属产品线。从此,全球中画幅数码相机市场形成飞思对哈苏的局面。
  飞思IQ180于2011年发布上市,除了提供8000万像素的分辨率以外,它是一台完全重新设计的数码后背,在操控性和易用性上的细节优势达到了其他数码后背目前无法企及的水平。
  IQ180使用了一块目前数码相机中最高分辨率的Retina(视网膜)型显示屏。如果你是苹果iPhone4手机的用户,想必完全懂得Retina显示屏的细腻效果。Retina屏幕是一种具备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屏,它可以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一个3.5英寸的显示屏内。也就是说,该屏幕的像素密度达到326像素/英寸(ppi),这已经比大多数画册的印刷分辨率还要高了。而在透光屏幕上看到高分辨率图片的感觉几平如同过去在观片器上看中画幅幻灯片般的美妙。
  同时,飞思还宣布,IQ180是他们有史以来生产的最坚固的数码机背,使用了航空级别的铝材,超高精度数控加工成型,黑色阳极氧化光面耐划表面可以抵挡大部分划痕。当然,本来就有很多野外摄影师喜欢飞思后背,这方面原来也是飞思的强项。
  在画质方面,飞思公司对IQ180的画质有着充分的信心,8000万像素的CCD会带来更高的分辨率、更少的摩尔纹、更高的动态范围和更好的色彩重现。总体来说,JQ180是一款划时代的数码后背,如果你主要使用阿尔帕、金宝、林哈夫之类的技术相机,和另外两家后背厂家相比,飞思后背IQ系列后背更容易使用,配合Capture One图片处理软件也更容易得到顶级的画质。
  哈苏500系列
  500系列是哈苏最经典的代表,曾经是代表哈苏王国的耀眼王冠。1957年,哈苏公司推出了500C。这是一款非常著名的相机,使用的是组件式设计,可更换镜头,取景器及片盒,但采用镜问快门,改用了新型的镜头接环并沿用至今。“500”表示最高快门速度为1/500秒。   进入太空,可能是这个世界对哈苏500系列水准最大的肯定。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宇航员WaIter Schirra携带着他的哈苏相机随着“水星号”飞船升空并拍摄了第一张太空照片,那是1962年10月的事情。这台最早进入太空的哈苏相机并不是什么特制的版本,只不过是一台从商店里买的普通的哈苏503C,仅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做了很少的改动,从此便将“哈苏”及摄影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包括我们常见的蓝色地球以及第一次人类在太空行走的照片都是用哈苏相机拍摄的。
  而后,在NASA的邀请下,哈苏公司改装了多款相机用于航天事业。开始时太空相机主要是500EL及其改进型。选择EL型的原因,除了哈苏性能可靠,镜头像质优异,也因为EL相机使用自动过片方式,更适于宇航员戴着手套操作。
  正式登陆月球使用的版本是EDC(有时候也称为500EL/70),这是一种500EL的改进型号。包括1969年“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着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后,记录“个人一小步,人类大步”的宇航员月球脚印的照片,也是EDC的杰作。阿波罗登月之后NASA还使用过多款哈苏相机,包括ELS、203S、205TCC等,都是专为太空飞行设计的。踏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NASA也开始使用一些其他品牌的相机拍摄太空图片,但哈苏相机依然是太空相机中最可信赖的品牌。
  现在哈苏还在生产的500系列是503CW和501CM,它们最重要的差别其实主要是在价格上,而作为专业相机的要素几乎是相同的:都可以使用哈苏的CF/CFi/CFE/CB系列的镜间快门镜头,提供高达1/500秒的闪光同步速度和坚固可靠的外壳,而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503CW有更好的反光镜结构,可以使用额外的过片马达。
  在世纪交替的几年,哈苏503CW套机(连同一只80毫米F2.8标准镜头)的价格曾经一度低到18000元左右,因而迅速成为国内爱好者的新宠。随着一系列成功的市场活动,哈苏的产品在中国遍地开花。不过2003年以后,它的价格暴涨了50%以上,这对哈苏的拥趸来说实在是太令人伤心了。
  林哈夫Technorama系列相机
  德国林哈夫是大画幅相机里的全球第一品牌,相当于35毫米单反相机中的佳能或者35毫米旁轴相机领域的徕卡。
  除了大画幅技术相机之外,林哈夫现在还有一类相机在国内受到广泛欢迎,这就是它的Technorama系列的宽画幅相机:Technorama 612和Technorama 617。这两个规格的相机被广泛地应用在风光摄影(包括自然风光和城市风光)、建筑摄影以及纪实摄影中。
  不同的画幅比例给人的视觉感觉是不同的,1:2和1:3的比例其实很适合人眼的生理结构和观看习惯(眼科医生告诉我们,人眼的横向视角超过纵向视角大约30°)。宽幅的照片不仅仅是看起来舒服的问题,而且视觉感受更强烈。
  Technorama相机有着不合常规的巨大体积,不过仔细分析,你就会明白原因。Technorama的机身都是从一块完整的铝合金里铣出来的,整体性非常好。构件越少刚性和可靠性都会更好,但是会造成制造成本的提高。
  矛口Tech no ram a 61 7相比,除了Technorama 612的画幅是1:2的以外,两者操控上没有什么差别,光圈,快门的调整以及快门上弦都在镜头上:机内没有测光,因此需要使用额外的测光表;也没有测距对焦方式,需要目测对焦;需要使用外置的取景器取景。但重要的不同是Technorama 612可以在一个胶卷的拍摄中间更换镜头。考虑到使用的是镜间快门,它需要通过一个长的插板遮住镜头和机身的连接部分来保证更换镜头的时候不会漏光。如果你在拍摄的时候忘记抽出这个插板,是按不下快门的。
  6×12画幅虽然方便好用,但是在“宽幅”的感觉上还是觉得不够,因此,更多宽幅相机的使用者还是更喜欢6×17的画幅。
  要特别提到的是,林哈夫并不是使用常规的施耐德镜头在Technorama 617上,Technorama 617配套的镜头是由林哈夫逐一测试后安装在镜头转接板上的。
  每一代的Technorama 617都能适合要求严格的摄影师拍摄建筑、工业、科技和旅游等题材,既方便手持拍摄,又可在三脚架上进行精确对焦和构图。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Technorama 617系列多年来的变化并不大,我曾经听林哈夫的人讲过,倒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再提高617的技术,只不过现在全球617相机的市场太小了。改设计、更换一次模具的代价根本没法从新款的利润中获得补偿。不过也好,这样给了吉尔得和骑士的宽幅相机多一些的生存机会,也不错!
  从购买的角度来讲,不能更换镜头的Technorama 617E经足够好了,镜头规格也能适应绝大多数拍摄的需要。当然,如果你打算使用6×17画幅做主力相机或者有明确的拍摄目的,强力推荐Technorama 6175,它可以伴随你一生的拍摄。
  玛米亚7上市于1995年,是可以更换镜头能够测距的旁轴取景6×7厘米画幅照相机。
  玛米亚公司特别推崇6×7厘米的画幅,而实际上的确这一画幅比例很适合标准摄影用和工业印刷用规格的放大,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胶片面积。根据这一理念推出的Mamiya RB67在市场上获得很大的成功,不过它实在是太大太重。为了在达到高画质的同时,又能够具备易于携带,操作便利,机动灵活的特性,玛米亚开发了Mamiya 7系列。
  Mamiya 7最初有4只新的镜头,包括65毫米F4、80毫米F4、150毫米F4.5和广受称赞的43毫米F4.5,后来又增加了50毫米F4.5和210毫米F8。其中,65毫米F4、80毫米F4,150毫米F4.5可以不使用外置取景器,在换镜头时取景器里相应的取景框线可以自动切换,而其他镜头的则需要外置取景器。
  玛米亚7上市于1999年,是玛米亚7的小改版,沿用了玛米米亚7的所有镜头。和玛米亚7相比,玛米亚7增加了多次曝光,机身下的帘布旋纽变大而容易转动了,此外,曝光补偿也可以单手操作了。玛米亚7和7使用1 20胶片可以拍摄10张底片,使用220胶片可以拍摄20张底片。另有还有135胶片宽幅附件,装上它后可以使用135胶片拍摄24×65毫米尺寸的宽幅画面,这一点很受一些摄影者的喜爱。   玛米亚7系列的优势主要在于6×7厘米的片幅。以及在此片幅中独一无二的轻巧和便利性,另外在价钱上也很超值(带标准镜头的套机价格在12,000元左右)。如果你一直用35毫米相机,不打算使用沉重、繁琐的哈苏之类的中画幅单反,你会发现玛米亚7可以在你接受的便利程度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画面质量。
  相对于其6×7厘米的画幅来讲,玛米业7的机身很小,很轻,机身的尺寸仅为宽160毫米,高112毫米,厚66毫米,重920克,带80毫米的标头也仅重1210克,和专业的35毫米单反相机的体积重量实际上都相差不多。
  操控上它也很方便。握持感、对焦和装卷速度和35毫米手动相机都没有太大差别,由于使用的是镜间快门,快门声音非常轻。很多人认为它就是大一号的徕卡,很适合人文题材的拍摄。而实际上,它也适合某些格外需要轻便装备的风光摄影师。
  玛米亚7系列相机最适于有专门用途的摄影师或者有明确拍摄目的的摄影爱好者,而对于拍摄面比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恐怕不是很合心意。毕竟旁轴相机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如果你是35毫米单反相机的用户,偶尔需要较大片幅,因而想选择一款较为便利的中画幅相机,那么玛米亚7则是上佳的选择。
  禄来6008系列
  6×6厘米画幅的120单反相机在二战之后一直是哈苏的天下,很久都没有厂家能对它的地位提出真正有力的挑战。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之后电子化的发展,特别是35毫米单反相机的巨大技术进步,也暴露出哈苏中画幅相机相对的技术落后。
  和高速的35毫米单反相机相比,经典的哈苏500系列是一个相当“缓慢”的相机,比如它的“豆腐刀”式后背挡光插片,繁琐的胶卷装卸程序,只有使用棱镜取景器才能进行测光的方式,以及使用电动卷片的不便,都给摄影师带来了麻烦。
  而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它并不容易进行突破性的改动,因此,哈苏改弦易辙,推出了新的200系列。但是200系列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价格昂贵,因而给了禄来6008成功的机会。
  禄来公司在1988年推出了创世纪的120单反照相机6008,随即很快又推出了6008SRC1000型,它们都是完全电子化的中画幅相机。它结合了现代的可靠的电子技术和35毫米相机的设计思想,融合了丰富便利的操作方式,高速的马达卷片,测光和微电脑控制和显示装置等,使禄来6008成为摄影师创意顺畅的延伸。它和蔡司、施耐德两大光学厂家的顶级光学产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价格也并不难接受。
  它的20余只镜头都是由德国最著名的镜头公司——蔡司、施耐德及禄来公司制造的。在进行全速同步闪光的同时,若配接禄来的SRC356转接器,禄来6008 SRC1000可使用多种牌号的自动闪光灯以实现TTL自动闪光。同时,禄来6008SRC1000具有快速的可交换后背,此外,各种专业功能一应俱全,包括:反光镜预升、后背锁、景深预测,高速过片,多次曝光等等,而且操控上比之前所有的6×6厘米画幅的相机都方便许多。
  1990年,禄来6008跟随美国宇航员进入太空,在太空中表现相当完美,被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而随后多年的使用证明了它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禄来6008系列从1989年起获得奖项无数,包括欧洲“最佳照相机设计大奖”。“最佳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大奖”等多项桂冠,特别是连续6年获得欧洲“最佳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大奖”。通过6008系列,禄来终于确立了在120单反相机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对于刚刚进入中画幅领域的人,不论你之前有多少摄影经验,禄来6008都更容易让你上手并且熟练地拍摄,这也是其他6×6厘米画幅的单反相机难以企及的。当然,它也具备与哈苏相机同样的优点:高质量的镜头体系、更加易于更换的胶卷后背和取景器,等等。
  禄来公司始终很重视产品的研发,2002年3月,它们又推出了60081的升级版禄来6008AF,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可以自动对焦的6×6厘米中幅单反相机。禄来6008AF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画幅的自动对焦相机,而且是一台相当先进的机型,可惜最近几年6×6厘米的画幅没有原来那么受欢迎。所以市场反应不温不火。
其他文献
在数码微单和单反相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尺寸的CCD/CMOS传感器是其影像质量的核心保证。但频繁更换拆卸镜头,势必可能使传感器沾染上灰尘,使照片上出现难看的黑斑,增加后期处理的工作量。因此,如何保护保养好这个关键部件非常重要。  以往,多数影友会把相机送到维修站进行清洁保养,花钱事小,耽误时间事大,甚至有人曾被技术不佳的新手搞坏相机。正好,2012的China P&E展会上,我见到一款来自奥地利的
期刊
相机店和互联网上充斥着数不清的各种闪光灯附件,争相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有些附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一些则价值有限。本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光线修整附件,用于小型便携式闪光灯。  此类配件大多被设计用来实现一种基本的用途:扩大与被摄物体表面相关的发光区域的面积,以此来柔化和驯服闪光灯发出的耀眼光线。其他一些附件则用于限制光线或改变光线的颜色,  有一点必须记住的是,对于使用TTL的相机来说,在任何自动
期刊
2012年夏季奥运会马上将要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如果你带着相机来到这里观看比赛,那么伦敦奥运会的34个场馆将是这个夏天不错的留影地;如果来不了,那也没关系,跟着我们一起在这里对其中的一些主要场馆做个了解吧。  伦敦奥运会的34个比赛场馆包含了14个新建场馆(8个临时场馆和6个永久性场馆)、已建成的场馆以及英国一些著名的景点中设置的临时场地。这34个场馆分布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伦敦市区以及英国其他地区
期刊
前段时间我在ebay网上淘到一台外观已呈现氧化迹象的柯达35RF(Kodak 35 Rangefinder)(以下简称柯达35)。对我来讲那纯属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怀旧行为,最初购买的原因就是受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影响。像我这样一个经历传统相机最辉煌时代又曾依赖于柯达胶卷的半职业摄影者来说,面对柯达这一谢幕之举着实有种说不出的伤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1970年代因工作关系,我一直用着一台单位的柯达35
期刊
近年来,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自带的照相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虽然它们不及单反相机专业,但便于携带,有能提供很多创意图像效果的应用程序,内置摄像头成像画质也有所提升,因而成为都市男女拍照的利器。今年《实用摄影》3月号为读者带来了iPhone手机摄影方面的一些知识,本刊选编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为何用手机拍照  就在几年前,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没带相机而时常会错过一些很好的影像,并因此而
期刊
我的目标是定格那些决定性的瞬间,与此同时我总是希望尝试不一样的角度。这也是我拍体育项目的最大动力。  ——亚当·普雷迪  刚刚获得2012年“荷赛“体育动作类组照二等奖的亚当 · 普雷迪(Adam Pretty)是盖蒂图片社的当家摄影师之一,已经采访过3届夏季奥运会和两届冬季奥运会,而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55个项目拍摄的主题图片更是令他在中国的人气大增。作为盖蒂图片社摄影团队的一员,亚当不久后将
期刊
在奥运会,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特的,每一张照片也都无法替代。  ——安迪·霍珀  49岁的英国体育摄影师安迪 · 霍珀(Andy Hooper)曾四次获得英国年度最佳体育摄影师,现在供职于《每日邮报》,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将是这位本土摄影师今年最关键的战役。  安迪已经有25年的体育摄影拍摄经验,参加过悉尼、雅典和北京的三届奥运会。他表示,虽然体育摄影对于所有摄影师而言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最
期刊
焦卫平是个专业运动员出身的摄影记者。  我第一次见焦卫平,是他刚进新华社,来摄影部领相机之时,在这之前,听说他是乒乓球运动员出身,在西藏工作十多年,先是打球,后又当记者;又听说他以体育摄影见长,是被当时新华社“大腕儿”级的体育摄影记者官天一推荐,招进新华社的,等到他进了我的办公室,我看见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不魁梧也不粗犷,脸膛黝黑,一身深色西装,很难看准他的实际年龄。与他交谈几句后,也会发现他眉宇间
期刊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是一项以室内为主的运动,也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乒乓球第一次作为正式项目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是1988年的第24届汉城奥运会。奥运会乒乓球赛原设有4个比赛项目: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宣布,在不增加参赛人数的情况下,在2008年奥运会上以团体比赛取代双打比赛。  前期准备  熟悉比赛场地和规程  首先要熟悉比
期刊
足球运动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这项游戏被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在公元10世纪以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一些国家有了足球游戏。到15世纪末有了“足球”之称,后逐渐发展成现代的足球运动。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国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足球规则,人们称这一天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从1900年的第2届奥运会开始,足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