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电影导演”艺术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成长阅历和生活习惯影响,电影艺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鲁迅的文学创作,这也是有迹可寻的。而《故事新编》以其独特的文本样式更具故事性和空间性,这就为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的融通提供了可能。因此,以解构电影的方式来解析《故事新编》,会发现其中的“剧本”“画面”与“声音”均以别样的面貌展现了出来,从而反映出鲁迅深藏不露的“电影导演”艺术。
  关键词:鲁迅 “电影导演” 《故事新编》
  一、作为“电影导演”出现的鲁迅
  当读者看到电影导演与鲁迅两个词眼组合出现时,也许会感到一定的诧异:明明以文字见功夫的鲁迅,怎会与导演相适呢?疑问的出现是合乎常理的,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异质的艺术方式和审美体系,一个是用文字进行的讲述,是用抽象对读者想象力与经验值的召唤;一个是用视听进行的表现,是用具象对观众感官的撞击与局限。{1}但笔者在这里强调的“电影导演”又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职位,它更多地偏指一种思维,像导演之于电影那样,鲁迅之于文学作品,也有着自己的组织调度,像制作电影一样,鲁迅也在创作着自己的文学作品。
  这种说法的依据可以运用洪子诚老师在《当代文学与苏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相关性”理论加以支撑,即两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发生虽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但通过相似的发生背景和表现特征等相关性因素可以将它们联系起来。{2}据此,证据有二:
  一是在鲁迅早期的成长和以后的生命岁月中,电影确实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藤野先生》中所回忆的日本学医时发生的“幻灯片事件”。这一次无意之中的观影,给少年鲁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他最终选择了弃医从文的道路。而后来真正踏上文学道路以后,鲁迅的“电影情结”依然不减,这在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可见端倪,比如1927年10月20日,鲁迅致信廖立峨:“我到上海已十多天,因为熟人太多,一直静不下,几乎日日喝酒,看电影。”{3}甚至在病重期间,鲁迅依然观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电影《复仇艳遇》,并且将这次观影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4}。古远清、高进贤所著《鲁迅与电影》一文,更是将鲁迅与中国电影史联系在一起,从宏观层面予以了观照。{5}凡此种种,只是为了说明在鲁迅那里,电影与“烟”“黄包车”一样都是其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艺术是相通的,这就为电影艺术起码在思维层面影响鲁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个证据与今日选取的研究对象《故事新编》有关。按照鲁迅自己的说法,《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6},“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7}。它是文学作品,却又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现实生活的景象往往会投射其中,这就使得《故事新编》有两个叙事系统:一个是神话、传说、历史的,一个是当代人的语言、行为。文体的自由彰显的是作者个人对文本决定能力的提高,这就和导演制作电影一般,他们同由创作者统筹全局,直接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水准。
  二、悬念遍布:三种话语力量相博弈的“剧本”
  话语,在语言学意义上,本意指言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西方学者福柯等人权力话语体系的建构,“话语”一词便不单单归于语言学的范畴,它是“由一组符号序列构成的,它们被加以陈述,被确定为特定的存在方式”,更有社会学、政治学的延伸,“不只是涉及内容或表征的符号,而且被视为系统形成种种话语谈论对象的复杂实践”{8}。
  前文所述,《故事新编》可以看作是鲁迅精心安排的一场电影戏码,具体到每一篇目,又有相应的场景、人物、对话、动作,等等。那些字里行间所流露的话语力量,悄无声息地在其中博弈,此消彼长中代表了各自势力的发展。通览《故事新编》中的这八篇文章,蕴藏其中的话语力量基本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首先,以历史故事为己身的“历史话语”必然是其中的一方力量。其次,现实环境中不和谐元素的植入则是第二种话语力量的存在,在这里姑且将其称之为“现实话语”。第三种基本存在的话语力量则是与“现实话语”所对应的“理想话语”,这种话语应从作者鲁迅那里去寻,它代表了作者希冀超越现实芜杂过后的那种理性追寻。
  这三种基本话语力量的建立,可以说盘活了整个文本,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博弈才使得每一则故事曲折、紧张。如果要在《故事新编》中寻找最为明显的话语碰撞,首当其冲的便是当代话语与历史话语的交锋。作为故事的底本,原初的话语系统势必要对文学再创作施加影响,本来的思想、内蕴潜移默化地对“改编”活动进行着干预,特别是《补天》《奔月》《理水》,它本来就有中华民族古老的原型神话隐藏其中,所以历史话语力量更加强大。而当代话语力量的根本任务则是要进入并占领,并不断地削弱历史话语,将自身的当代诉求注入其中。这样的碰撞结果便是当代话语不断进入并占据整个小说系统,历史话语到最后提供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古典文化空壳,而内蕴则是现代意识、现代思想。
  同属于当代话语范畴,以现实矛盾对象为根基的“现实话语”和以作家美好希冀为寄寓的“理想话语”之间则是另外一组碰撞。拿《故事新编》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铸剑》来说,里面两种话语的交锋便十分典型。这是一篇极具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通篇充满着紧张的气氛,交锋处既凌厉迅猛又不动声色。比如,宴之敖者刚刚和眉间尺交接完毕,此时树林深处突然来了一群饿狼,“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形势陡变,趋于紧张,此时宴之敖者“用青剑一挥,狼头便坠在地面的青苔上。别的狼们第一口撕尽了它的皮,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激战的冷酷,同类相食的残忍,立马显现。待宴之敖者离开之际,“狼们站定了,耸着肩,伸出舌头,咻咻地喘着,放着绿的眼光看他扬长而去”,这些莫名出现的狼群隐喻性极强,它们象征的是潜伏在黑暗深处的一股势力,不必追问来处,它们要做的就是阻挠复仇计划。待到后来的鼎镬头颅大战,更是极尽恐怖与惊骇。除此之外,《补天》《理水》《非攻》《出关》诸篇中现实与理想的话语交锋更为猛烈,女娲、禹、墨子、老子最终孤寂落寞的收场,恐怕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鲁迅的某种疲惫。
其他文献
那一院子的灿烂,是俗世里最庸常的温暖啊,照得见人世间的爱与永恒。  ——题记  远远的就是一团粉,云里雾里,土砌墙前。花都开好了,如粉如霞,那般脱俗,宛若仙子。  是桃花。  我望着相片里梦幻的场景,眼角不觉淌下两行清泪。悄然无声。手一点点挪到心房处,紧紧揪住。阵阵抽茧剥丝般的蚀骨之痛不时涌上心头。  泪眼朦胧中,脑海深处最为美好却也埋藏最深的回忆,如同一场迟到多年的洪汛,时至今日终于漫到我眼前。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有道德有素质的接班人,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在当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路径多种多样,而巧用红色资源、延伸德育路径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以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努力探索本地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德育路径,以拓宽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内涵,培养更多合格的新时代的学生。尤其,对地方学校而
摘 要:《春秋》是鲁国的一部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的可信编年史,《春秋左氏传》为其作注。《左传》不仅生动再现了历史,为我们构筑了春秋时代历史发展的框架,同时还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作为“叙事之最”的《左传》在叙述语言、材料剪裁、行文逻辑等方面都堪称叙事典范。鲁桓公六年楚随交锋,仅此一事便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以此为例,能够初步探寻一些关于《左传》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左传》 叙事 楚随交锋
摘 要:这位现世的罹难者、孤凄者终于再次梦醒,再次面对“人生如梦”“人生无意义”的残酷现实。不止如此,在本部分中,我们看到她似乎根本没有回归现实,或者说她的生命、她的叙事此刻只能存在于更悠远、更深长的往昔梦境中。如果说前面锺书许“我”的那个万里长梦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做梦,那么,此刻的重温可就是先生有意的选择,固执的坚守,是以昨日之是反衬今日之非,以见出人生的没有意义,以见出“往昔”的不可再得,或
摘 要:《废都》作为出版后饱受争议的一部小说,其女性形象却极少有人专门论之。小说中最主要的女性人物便是唐宛儿,本文试通过作者理念的践行者、庄之蝶之镜像和小说之结构关节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唐宛儿这一重要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废都》 唐宛儿 人物形象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出版以来,历经坎坷,赞骂者皆有,庄之蝶是其中的主心骨,通过男性主人公庄之蝶来论说其中的主题思想的更是不计其数,但在文本中和庄之
秋天,是一首精美而又婉转的诗。碧水映晴空,清夜画月明。盈一杯婉约,将一笺心语吟成满纸风情,听斑驳的印痕诉说着秋水长天的故事,轻叩一扉木门,问:“时代变迁,有何不变?”   秋阳杲杲,踏着一路晨露去往那熟悉的小巷,也曾听闻“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此等香味却是满含质朴与甜美。   “外婆,我来啦!”我从门后探出脑袋,外婆应声来答,脸上的欣喜早已溢出,唤着我的乳名:“来啦,我正煮粥呢,快来尝尝!”我闻
摘 要:李宗仁,民国时期最后一位代总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1949年,国民党战败,李宗仁前往美国。1965年7月携夫人回国,并在临终之前,留下一封遗信。这封信包含着对祖国统一的希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肯定,也包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期盼。这是一份伟大的历史文件。  关键词:李宗仁 遗信 蒋桂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遗言是一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活动的实施,不仅需要有学校的教育管理,还需要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在当前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导致有效地培育孩子受到了限制。作者以家校合作为切入点,就如何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阶段;家校合作;家长配合;实施对策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突飞猛进。但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还有不少家长受到传统教育理念
摘 要:林海音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为数不多的小说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这些作品或多或少与林海音的北平生活相关,既生动地描绘了“老北京”的风采古韵,又细腻地刻画了北平人的人情物事,身为“异乡人”的她融入了北平这座古城,尽显其特殊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林海音 人文关怀 异乡人  林海音被形容为“台湾的半个文坛”,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她先后担任《联合副刊》的主编,编辑《纯文学》月刊及《纯文学丛书》,提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主人公马骥人生经历的梳理分析,探讨了在权力、财富、爱情的追逐过程中,蒲松龄“世情如鬼”的深切体验,揭示了作家在对抗苦难命运时遭遇的人生幻灭,为《聊斋志异》具体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幻灭意識 心路探析 文化特质  生活的坎坷、科场的淹蹇、创作的艰辛,无疑成为一道道附加在蒲松龄身上的枷锁,如何在这苦难的人生中获得解脱?一直是作家在《聊斋志异》创作中追寻的问题。从这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