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科素养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xw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到的,而不是“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住的。教师应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教会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
  校本课程是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校本课程既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延伸,也是德育渗透的又一途径。本人以校本课程“合理消费”为例,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构建有效又有意义的课堂开展研究,落实三维目标,进行了研究。
  通过观察,我发现现在的孩子的消费观念和我们之前有很大不同,花钱比较大手大脚,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物质生活的提高使得学生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我决定给学生上一堂关于如何合理消费的校本课。“合理消费”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两种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瞳得如何消费是合理的,适度消费的同时发扬勤俭节约精神。

一、采取螺旋递进的方式.强化教育效果


  很多学生都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教师也容易在课堂上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直接念给学生,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想学,教师没兴趣教。最后,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不得不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硬着头皮死记硬背。我想,如果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自由,让他们在讨论中发挥出无限的潜能。这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能力,也能够给校本课堂增添更多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选了一个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在引导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
  首先,我提出了两个观点。
  观点一:消费能拉动内需,促进生产,不消费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会走向萧条。
  觀点二: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点?试加以分析。
  然后,我让大家小范围讨论,学生可以畅所欲口。
  生1:第一个材料的说法有道理,消费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是都不消费,产品生产出来没有人买,那企业就会倒闭,社会的繁荣就无从谈起。
  生2:节俭是对的,但是如果人们都节俭的话,那社会真的要“衰落”了。
  生3:德基广场里面有很多奢侈品店,购物的人对店铺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他们交了很多税。如果没有人买,商场就要倒闭了……
  大多数孩子都提倡要消费,也有孩子说如果家庭条件不好那就要节俭,但是可能当下孩子们的生活条件都比以往有很大提高,因而,提倡消费的孩子要多于提倡节俭的孩子。
  大家积极地参与讨论,我很高兴这堂课的气氛已经被带动起来了,我给了他们自由,他们也给了我丰富多彩的答案。但是孩子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仅仅是从自己的理解的角度发言,回答的条理性和深度是不够的,理论高度虽然比较欠缺,但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二)分析问题
  于是我决定把问题再分几个步骤和层次提出,我请同学先回答“这两种观点都是怎样的消费观”这一问题。
  学生不假思索地举手回答:第一个是提倡花钱的观点,第二个是提倡节俭的观点。
  这个问题不难,学生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观点哪个对?”学生开始七嘴八舌,有的说第一个观点对,多消费好。有的说第二个观点对,消费太多不好,节俭好。大家各执一词,我便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一名学生说:“两个观点都有对有错,过度消费和过度节俭都不好。过度消费容易导致好逸恶劳,过度节俭又会影响商品的销售和经济的发展,所以适度才是最好的。”
  “标准答案”出炉了!本来到这里我就可以“收手”,因为知识目标已经达成了。但是,如果就这么结束,也许题目有了“标准答案”,但是学生却没有进行更深的思考。所以,我决定继续把问题引向深入。
  我再次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奢侈和节俭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我一个月收入是3000元,那我一个月花多少算是奢侈,花多少又算节俭呢?”
  “花2000是奢侈,花500是节俭。”“全花光是奢侈,尽量不花是节俭。”学生你一句我一句。
  “对呀,老师,假设我一个月收入20000,如果我就愿意勤俭节约,就喜欢吃咸菜萝卜;我一个月收入3000,我就喜欢做“月光族”,这有什么不好呢?我也没影响别人呀。”有一个孩子顺着我的思路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其他学生楞了一下,都陷入了思考中。
  学生已经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思考问题,“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先不判断谁对谁错,我们先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
  学生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声地讨论起来。这时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这两段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可能是不同身份的人说的不同的观点,也可能是不同处境下的人说的不同的观点。”
  我点头鼓励:“非常好,想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但是,仅仅是从身份处境角度来考虑吗?”
  “还有,第一个材料说消费的优点,第二个材料说节俭的优点,其实各有优缺点。”
  “可能社会发展不好的时候需要提倡大家消费,带动生产和社会繁荣;如果通货膨胀了,那可能就要控制一下了。”
  到此,我逐步引导,让学生从“为什么”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发现了问题的另一面,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了。
  (三)引申问题
  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理解问题、剖析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对与错上面进行思考,我给他们的表现点赞,同时又提出了下一步的思路:“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其实这个问题能从很多角度来进行分析,不同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对象,对这两个观点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对一个观点的分析判断可能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不要限制自己的思维。”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果社会经济不景气的话,消费能带动经济发展,如果社会经济发展不好的话,要提倡节俭,不能奢侈浪费。”
  “有经济实力的人适当的消费能改善生活,也能带动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创造社会财富。”
  “合理消费并不是要铺张浪费,而是要注意适度,这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不矛盾。”
  “节约是美德,过度就不好了,这样会影响生活质量,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
  这时,学生已经从“怎么办”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了。
  到这里,我觉得是时候进行总结了:“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讨论非常精彩,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已经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我们先解读了两种消费观点是什么样的消费观点,回答了‘是什么’,接着又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消费观念,最后还从‘怎么办’的角度理解了要如何看待我们的消费观,做到合理消费。我们在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和辨别,答案没有绝对的错与对,换个角度,换个情景,也许答案又是不一样的,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你们才能真正学懂知识。”
  (四)实践应用
  总结之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iPhone和華为现在都已经出了新的系列,你们想不想买啊?”
  这次学生们都学灵活了,不再立刻回答“买”或者“不买”了,不少学生都说“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说:“如果我是真的需要这个手机,而且我家的经济条件也能承受的话,我就买。但如果仅是为了炫耀、耍酷,那就没有必要买。”有的说:“我家条件好我就买,条件不允许就不买。”还有的说:“等我以后自己挣钱了,有这个能力就买,现在不用爸爸妈妈的钱买。”“如果产品物超所值我就买,有些功能虽强大,但我用不到,所以不一定要买那么好的手机。”……

二、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思并举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能力渗透、思维渗透。这个问题的讨论思路是课前预设的,但是课堂的学生反馈是现场生成的,这个过程中,我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堂讨论中一步一步学会了道德与法治的思维方式。
  两种观点、几个问题,串起了这堂课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让学生识记和理解了消费的意义、合理消费等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思维碰撞,让学生把例子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了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自身、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认知并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不可否认的是,这节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讨论很激烈,所以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局面不太容易控制;有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是有些学生趁乱说话、做小动作,被提问时随意回答;由于讨论时间比较长,我在时间控制上有所欠缺。
  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到的,而不是“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住的。教师应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教会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本节课中,问题的层层引入、思维的步步纵深,既增加了课堂的乐趣,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满足感,教师有成就感。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一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为了学生能有效地学到东西,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维的自由,让学生有机会被塑造,被开发。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变通,不能用书本知识限制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三是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阵地,同时也是教师进步的领地,好的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也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与学生共同成长。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继续,校本课程作为主体课程的有效补充,作为德育的拓展延伸,同样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用心去做,相信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能收获更多惊喜。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研究视域也在不断发生转变:由“教教材”的研究到“用教材教”的研究;从“用教材教”的研究正在走向“用教材学”的研究。应该说,每一次研究视角的转变,都在接近教育的本质——为促进学生生命更好地成长。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小学生“用语文教材学”的意义、可行性及其实践路径。   关键词:用语文教材学;学生;课堂建构;有效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期刊
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科学课而言,重在培养以下三方面素养: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结论是有局限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论也是可以改变的;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它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来判断并得出结果,可以重复多次、反复检验的;三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可
期刊
摘要:基于小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小学品德课中的问题设计也需要分层:小学低段问题的设计切入口小,指向明确;小学中段问题的设计以渐进引导式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小学高段问题的设计开放度更高,延伸空间更大。所以,教师可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合理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考采取不同策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品德课堂;问题;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思想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使课
期刊
《庄子·秋水篇》中记有庄周和惠施同游濠梁观鱼辩斗的故事。与此类似的以动物作为叙述对象的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占据了不少的篇幅,如老舍的《猫》和丰子恺的《白鹅》,还有《母鸡》《白公鹅》和《珍珠鸟》等。这类文章,看似通篇描摹的是动物,实则抒发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在教学中,师生往往会着眼于动物,如同庄子起初的那样,仅仅关注“鱼之乐也”。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还不够,更需要关注作者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同
期刊
摘要: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实施的支持环境,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还是教学活动的展开条件。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依据基本的原则,有策略地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资源;核心素养;罗斯福新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期刊
在观摩洪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之后,我深深地被洪老師的教学理念、活动组织、细节雕琢、课堂调控、习题精选等所折服。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交流互动、上台展示,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课堂,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高效课堂——来自对教材的解读  教材虽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才能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有效素材,
期刊
大连金石滩实验学校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一元价值,三元特色,五整合”课程体系的“宇商教育”。集团不忘初心,以脚踏实地的“三个三”微课程作为积跬步致千里的发展基石,以仰望星空的“421”宇宙关怀课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创新路径,使集团课程体系凸显民族化、国际化特征。  一、“宇商教育”的提出  从1990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到习近平主席提出
期刊
摘要:单元教材的解读是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研制教学内容、精心遴选教学策略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切不可自我解读,更不能脱离学情而深度解读。教师只有真正揣摩教材编者的真实用意,凸显文本的内在价值,才能真正发挥教材载体的价值意蕴,才能真正地用好教材来教语文,也更好地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从人文主题、聚焦细节、关注状态、策略解构四个方面解读童话类文本,为童话类文本单元整体教学奠定基
期刊
2019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新中国诞生7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很容易让人回忆起百年以来我们祖国经历的沧桑岁月,联想到每位国人身后的缕缕屐痕。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自然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因为我们的语文考试,绝非单单考查一名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看他的家国情怀、道德素养和人文底蕴,从国家建设和个人成长的双重角度去考量一个人的价值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既是以深化改革创新带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是当前中国金融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不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已经出台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性成果。毫无疑问,金融税制创新应是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但是,我国现行金融税制陈旧滞后,远不能适应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战略要求。深化金融税制改革,已成为当前金融领域创新改革的迫切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