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暗道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生的那天,正是腊八节。母亲早上还忙着为一家人煮腊八粥,八样材料还没拣齐,肚子就痛了。那时乡下还兴让接生婆上门接生,想到母亲前一胎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却得了七风,那孩子硬生生地死在了父亲的怀里。轮到生他时,父亲就像是看到了井绳,无论如何都不肯让人上门接生了。
  七风,就是破伤风。初生婴儿染了七风,大都在七天内起病,等起病后送去医院,婴儿的口就打不开了,不吃不喝,不哭不闹,却疯狂地抽搐,抽得严重时,小身子会像皮球一样弹起老高,从空中落下,狠狠地砸在床上。那情形是令亲人们心碎的。那年头,得了七风的孩子多半是没救的,十个九夭。他那可怜的小哥哥照例没逃过大概率事件,走了。听他母亲后来讲,他父亲哭得很揪心。“比死了爹都伤心一百倍。”母亲平静地笑着,好像那死去的婴儿不曾在她肚子里呆过,不是她诞出。可是母亲看着他的眼神是多么慈爱啊,不止是这样看他,也这样看他的两个姐姐。他只能猜,是他的到来安抚了母亲的悲伤,就像母亲那永远闭合的子宫。生完他,母亲被迫上了环,再也没有怀过孕。他属于非法出生,那年月计划生育已经开始了,不过管得还不算严,但村干部还是上他家赶走了一头猪,年底多收了一百块钱的提留,算是罚款。
  那天,父亲赶紧把母亲送去小镇的医院。他是他们家第一个在医院里出生的孩子。医院里消毒严格,自然不会得七风。母亲生完他还在医院里住了三天,医院给他打了新生儿必须接种的疫苗,然后母子俩就平平安安地回家了。父亲当时有多欢乐,他只能凭空去想象。他后来特别留意过那些新生儿的父亲,他们脸上的笑容,大约和他父亲的差不多。在他的想象中,父亲的笑脸还要灿烂一些,大悲后的大喜,总会有些失真的。
  父亲为他取名根生。他高中时迷上了文学,觉得这个名字实在可笑,就在作业本上篡改了自己的名字,写作更声。在他老家,根与更同音。这样改也没什么深意,就觉得没那么可笑,非要附会一个什么意思,就是打更的声音吧。那种午夜的敲击声,还是令人想起一种宁静,一种时光的幽远与绵长。那时期,他还不敢公开反抗父亲,也就是作业本上这么写,上大学迁走户口后,他就向所在地的公安局申请,改了户口和身份证上的名字。所以,他后来一看见某个牛奶大王的名字,就会心地笑了,想起那个被他摒弃的名字。
  户口上的出生年月是1979年12月8日。实际上这是他的阴历生日,老家人习惯记阴历生日,他们总是错把阴历当着阳历来报。这样,他的身份证也只能将错就错地写成这个日期了。因为这个阴阳差错,文坛在做代际划分时,称他为七O后作家。他对代际划分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作品本身。他的习惯分法是一流作品,一流作家;二流作品,二流作家;三流作品,三流作家以及不入流作品和不入流作家。作品的档次确定作家的档次,这让他在读研时就得罪了不少人。不过,如今他已经在文坛消失两年了,人们不仅没再见过他发表的文字,他的去向和踪迹也成了迷。好在这年头谁也不关心谁的存在,除了亲人,其他都可以是人生中的过客。唯一和他还有联系的是他的导师。每年的重要节日,他总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他的导师发去问候。导师理解他的隐匿之选,对于他的境况,导师也从不多做打听。偶有人向导师八卦他的去向时,导师都选择了沉默,或干脆表现出同样的困惑:“出国了?又也许,改行干别的什么去了?总之,我也不知道。”后问的人少了,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对于他的导师而言,他的离去,对对方也是个打击。事实上,他这一届的博士,的确对导师构成了深刻的打击,乃至于导师停招了一届博士。
  有真心想知道他情况的朋友,上网检索,但只能搜到他两年前发表的文章。他的博客日志停留在两年前再也没有更新过。至于微博,他有过一个实名制的微博,但那也是两年前了,他原本就只是转发过几条别人的,两年没动静,不多几个关注过他的人,要么取关,要么在刷屏过程中,忘了这个用户的存在。况且两年前的那些微博控,如今大都成为微信控了。他们自己都不来微博,多一个少一个也引不起注意。至于他是否有匿名微博,也没人去想这个问题。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人们忘记了。这是一个猎奇的年代,也是一个遗忘的年代。一个身上缺乏热点的人,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他厌恶热点,任何成为热点的东西,都不会是什么好东西,无论是人还是事件。
  他想,这样最好。世界之大,一个人存心想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是太容易了。在南城,没有任何熟人知悉他的存在,除了他的妻子小雨。事实上,小雨比他更不希望熟人知道他的存在。
  刚到南城时,更声毫无目的地在南城的街上走,有时是大街,有时是小巷。从老区到新区,他都走了个遍。内心有些麻木,表情也是淡漠的,他在心里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晃来晃去的人”。他似乎是在看这座陌生的城市,但他心里明白,这样晃来晃去,只是为了把一些事情想清楚。他需要时间为自己做出打算。
  有时看到一所高校,他站在校门口停顿一会儿,犹豫着自己要不要进去看看,又最终放弃——进高校就意味着他得重拾自己的专业,重回原来的圈子。
  以前,他是很喜欢去高校里走走看看的。北京那些高校,他几乎都去过,潜意识里也许怀着某种考察的愿望:他是不是要到这所学校来工作?事实是,北京差不多任何一所像样的高校,教职岗位都饱和了,像他这样刚毕业的文科博士,几乎没有可能进。但以他发表的论文数和作品在圈内的影响力,进一所二三流的大学,还是有可能的。退一步,真要想留北京,找一家出版单位,或进一家文学或社科类的杂志或研究机构,问题是不大的。问题是他突然不想留北京了。不止是不想留北京,连他曾经熟悉的那些人,那些物事,他都不想见了。
  小雨的出现是一次意外。那时,他对管理自己的博客还有热情,经常会把自己新发表或新写的一些文章贴上去,自然会有一些人来看。有一批访客是固定的。有一些是无意闯入的,闯入后就留下了。也有一些匆匆的过客,踩踩,发两句牢骚,一句无关痛痒的赞美,或干脆连招呼都懒得打,就悄然离去。但像他这样的人的博客,来的大都是跟文学沾边,至少是对文学有兴趣的。来看的也多是冲着他的作家身份来的。   突然就发生了那件事。这件事中断了他的恋情。是的,他三十岁那年,有过一段恋情。恋人是他的同系师妹,他叫她橙子,因她的名字里有个成字,他就这么叫上了。他说每次这么叫,唇间都像尝到了一种水果的酸甜味,“就想吃你一口。”她笑了。成英,她的名字实在太无趣。她不想破坏他的感觉,就由着他这么叫了。
  橙子固然可口,现实的峥嵘却是要面对的。
  成英比他小三岁,他认识她时,她尚在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就去了一家报纸当编辑,算是留在了北京。去报纸比去杂志收入高些,不过事情也要芜杂许多,她的兴趣点就慢慢脱离了原来的专业。她原本也是有些才气的,不然不会注意到他。人总会本能地关注自己擅长的那个领域中的强人——在她看来,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学校的论坛上,他的文章的点击率总是极高,很多文章都被版主置顶。她的留言很别致,让他从众多的激赏中一下就识别出某种不同来。他们很快熟络起来,并迅速成为恋人。
  “你一定要想办法留在北京。否则我爸妈那里说不过去。”成英刚工作就开始暗示他了。他当时还差一年毕业,但已经感到前路的曲折跟凶险。留北京不是问题,他心里想的是北京的房价。他知道,成英现在只是跟他提留北京的事,留北京后就该跟他提房子了。这一点,他不能不有所考虑。
  相处得越深,他的顾虑也越深。
  成英是唐山人。“从唐山考到北京来,就是想成为北京人。”她说这是她的愿望,更是她父母的愿望。“他们都是地震的幸存者,对那个地方总是心存余悸。再说,谁不想来北京分杯羹呢?你不也是嘛,好好的公务员不当,非跑北京来回一下炉,再出去可就不知道是块什么铁了,咯咯咯——”她清脆地笑着,他也跟着傻笑,心里却想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不留北京,他们是不是就会分手?如果留北京,他们怎么安家?
  想到北京的房价,他就恐惧。这种恐惧,也是很多像他一样在北京打拼,和想留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的恐惧。对这种恐惧,和他聊得最多的,当然是和他同门的博士同学宁夏。宁夏比他小两岁,不像他有过一段工作经历。他是从入学开始就一步步读上来的,小学,中学,大学,读研,读博。他对社会的经验还停留在一种简单的认知和想象中。宁夏的女友是个北京女孩儿,女友声明她只能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
  “如果只能留北京,就得在北京买房。”宁夏有些恼怒地说,“恋爱简直就是一场战争,一场面对高房价的战争。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打赢。”宁夏咬着他那坚毅的嘴角,有些迷茫地看着他发牢骚。
  “我们注定都要参战吗?”他略感不安地反问,心里想起了他的女朋友成英。
  “当然。除非你不想恋爱,也不准备结婚。我女友她妈已经明确表示过了,如果不能在北京买房,她是不会把女儿嫁给我的。我们的学位在她们眼里就不算什么,这些恶俗的小市民,他们的眼里就只有房子和钱,他们只想摘现成的果子,却没有耐心等果子长大。”宁夏透着他那一贯轻蔑的眼神,摊开一只手,有些古怪地看着他:“更声,你说我该怎么办?像你我这样的人,要在北京买房,眼下怎么可能?”
  “那就让你女友做做她家人的工作,她不是爱你吗?”
  “爱我?是的。可是她也爱她妈,也爱房子。我得理解她,她、你、我,包括成英,我们都爱房子,都需要房子,是不是?”
  更声沉默,这其实是他一直都在回避想的问题。回避,不等于不去面对。
  宁夏最后垂下头,似问他,又似自语:“我、我们是不是搞错了方向?是不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我是说,我们的专业,文学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奉献一生?”宁夏抬起头,有些不解地看住他:“你当初不是公务员吗?为什么要来考研读博?”
  他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想说,那种生活是他不堪忍受的,不逃离,毋宁死。
  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大学毕业后,他留在毕业的城市到处找工作。他先后找到三份不同的工作,其中一份是被骗。他不仅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资,还被骗去一笔中介费,差点连身份证也被扣押,连带还害了他的一名女同学。公司是做劳务介绍的,所谓劳务介绍,就是向求职者收取一笔中介费,出一份荐工证明,让求职者去某个单位应聘。事实上,双方从未有过任何委托荐工的协议——被荐的多是一些公开过招聘信息的单位。公司一大半员工的工作,就是在各种场合包括公开的媒体、网络、人才市场,甚至街头小广告上搜集招聘信息,再把这些信息汇集到他所在的办公室。他的身份是办公室文员,只是负责把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再逐一“卖”给那些虔诚的求职者。起先他信以为真,还私底下把一个看起来还体面的公司,介绍给了他一位也在求职的女同学。结果,女同学去后却把他大骂一通,说差点上了他的当。原来那地方是个夜总会,人家要招的就是小姐。直到他又亲睹几位找上门来声称被骗,要求退钱的求职者,他这才明白这家公司根本就是个骗子公司。他想,这样的工作他绝不能再干了,于是提出辞职。对方说辞职可以,他必须交一笔中介费,因为他进来工作时并没有交中介费,只是押了一张身份证。对方说得振振有词,并拿出和他签订的合同:“我们也是公司,我们没有说要辞退你,是你自己不干,你不干就是违约,按理得交违约金。你工作了十天,工资还不够交违约金。你走可以,但你必须交中介费。”他气得要命,手抖着那张充满黑洞的合同,大叫:“你们这是霸王条款!”对方露出满口的烟牙,冷笑着说:“当初我们可没逼你签合同,你签的时候也没这样说呀!” 他说:“你们根本就是一家骗子公司!我要报警!”对方收起脸上的冷笑,说:“你报吧,只要你能走出这道门。”说完按了一下桌上的铃,两个手持警棍穿迷彩服的家伙就过来了,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他全身发冷。此前,他曾亲眼见到这两个人是怎么将找上门来退要中介费的人弄走的。他不明白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还会允许这种黑恶公司的公然存在。他乖乖地交了中介费,取走了自己的身份证。他委屈地想,就当是买个教训吧,人总是在教训中成长的。
  后来的两份工作,虽然不是骗局,却工资低廉,不是“被加班”,就是没日没夜赶写稿件——最后的那份工作,是在一个小报当记者,事实上是拉小广告,顺带写软性广告文章。   在他最灰心的时候,他姐姐突然来了电话,让他回老家报考公务员。他姐姐嫁了县里的一个副局长,姐姐说:“既然在外面不好混,就回来考公务员吧,你姐夫好歹是个副局长。”他于是打道回府,回到那个他叫“根生”地方。
  他的考试成绩不错。至于背后是不是有副局长姐夫的功劳,他不知道。反正他当上了公务员,被分到一个小镇的秘书科工作。任务就是给几位镇领导写材料。会议报告、工作总结、成绩汇报等等他以前从来没有写过的公文。名目之繁多,令他瞠目。他的文学才华在这些文体中完全无用,可却被镇领导们赞不绝口,夸他“到底是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嘱他“好好干,干好了提拔!”他冲着“提拔”两个字,又“好好干”了一段时间,终于发现他就是颗被人支来使去的棋子。
  “好好干”不如“好好陪”,也不如“好好喝”,更不如“好好拍”。这三样他都不会,不屑会。他天生骨头里比别人少一根媚骨,文学没有教给他世俗的那套,却把他的魂荡到了半空。所谓“扯着头发往天上飞”。
  他颓唐地想,在小镇,他不会有出头之日。除了写材料,他别无所长。他发现从上到下,所有的人都在对他出损招,因为越来越多的材料开始汇集到他手上。他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加班,睡眠经常不足六小时。堪比高考前那段黑暗的岁月。他不堪重负,几近崩溃。
  他悲哀地想起他的父母。他当上公务员,最高兴的是他的父母,尤其他的父亲,和人说起,总是笑出一脸皱纹:“我这儿子还算争气,他两个姐姐没白疼他。”言下之意,他上了大学,又考上了公务员,除了儿子的努力,还有女儿们的付出。炫了儿子,又夸了女儿。是的,为了供他上大学,他两个姐姐一个高考没参加,一个考上了干脆就没去读。所幸那个考上了没去读的姐姐最终还是当上了“副局长夫人”,否则,他内心会一辈子不安。
  他当上公务员唯一的好处就是,他的父母不用排队去卖粮了,去医院不用等了,只要他事先打个电话,人家还是会给他些面子。毕竟是镇长的秘书。不知情的人,看的是他的面子。知情的人,识的是他的里子。
  他苦不堪言,打电话给姐姐诉苦,姐姐直接把电话递给姐夫。姐夫劈头盖脸给他一顿骂:“你是死脑筋吗?写个材料还能写出花来?你纸上花有什么用,你得嘴上花!嘴上花不了,酒你总会喝吧?不会喝给我学着喝!喝不死人!我们谁不是这么过来的?人说在领导身边工作,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话不能多说,废话不能少说。尤其在基层,都是些土八路,你把他们哄开心了,路就开了。你姐夫我也是这么干上来的。记住:心眼活点,私底下多和领导套套近乎,酒桌上多给领导代代酒,看他们还有多少材料让你写?亏你还是中文系毕业的,人从书里乖,你读了那么多小说,怎么就没学着点呢?都是读小说,你把那些爱情小说给我少读点,那些官场小说和历史小说多读点!读完了就学,学多了就精了。我只能给你指点这么多!”
  他闷着头听完姐夫的训导,突然觉得他不仅不能像父亲期望的那样,在这里“根生”,反而是要把他连根拔起。就是这一天,他决定考研。
  他想,与其这么分裂地活着,不如现在就死一回。备考的过程就像是又被剥了一层皮,因为一切都只能背地里进行,只能在那些材料的缝隙里挤时间。搞笑的是,他有次来不及,把自己几个月前写过的一份材料交上去应付,领导居然一字不改地照念了一遍,根本就没有发现他上的是一道“剩菜”。他终于理解了他姐夫说的那些话。他想起加谬和他的一些作品,不觉哑然失笑。
  他不再那么认真写材料了,时不时给领导上几道剩菜。有的只是更换了一下菜式,增加或减少了几样调味料,比如时间、地点、重要的人和事,略做更改。领导们照吃不误,而且永远津津有味。于是,他明白,皇帝光着屁股,根本就不需要穿新衣服。
  他腾出了大把的时间复习。因为内心抱着决一死战的信念,他出人意料地考去了京城,还不是一般的大学。他不仅惊着了自己的同事和领导,也惊着了自己的家人。一场旷日持久的家庭讨论会一直开到他提交辞职报告的那一天。他让他们兀自开着,内心却进入从未有过的澄明之境。他宽容地看着这个他从小生长、离开了又回来的地方,他要再次离开,无疑将再不会回来。
  终因那所大学的牌子之响亮,让他的父母放弃了挣扎,也让他的父母脸上有了新的荣光。
  可是他N年前竭尽所能的一场逃离,果真奔赴的是一次光明的旅程吗?他发现他并未逃离,也从未真正逃离,他只是行走在逃离的路上。
  他和宁夏共同的境遇是:出身低微,学历与学位居高,选择了错误的专业。他们拼命地报考学位,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却像是取了票,急匆匆地上了一列正在往前疾驶的火车,上车后才发现自己搞错了乘车的方向。这种错位,让他们注定只能“扯着头发往天上飞。”就像牛本是吃草,却错嚼了牡丹。
  出身低微,幻想通过学业来战胜这种低微,在眼下是虚妄的。何况他们所从事的是严肃的写作与文学研究。所谓精英文学。这个时代,各种文学刊物的生存都已岌岌可危,依靠这些刊物生存的作家和出版单位还能支撑多久,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拥有广泛受众的网络写手,才是读者们熟知的作家——他们以为文学就是那样的一种存在。
  那些靠文学获得了声名与地位的作家,无不是赶上了文学鼎盛的时代。文学只是彼一时代的泅渡之舟。和搭错车一样,他们踏上的是一段不幸的旅程。
  因为绝望,或是反抗(宁夏要反抗什么呢?他的反抗有效吗?),宁夏从学校的图书馆上方坠楼。宁夏死前发给他的最后一条微博私信是“买不起楼,不如坠楼”,并且给他附了一张滑稽的带嘲讽的笑脸做表情,仿佛他不是去赴死,而是和他开个小玩笑。他把宁夏的私信留着,再也没有更新过微博。他要和宁夏一起停博。以此来纪念他,纪念他们共同的境遇。
  他终止了和成英的恋情。
  宁夏的死因是公开的。他的微博遗言是一首短诗:我要用结束反抗开始,用死亡反抗活着。用下坠反抗上升,用爱情反抗房价。标题是《我们时代的童话》。
  宁夏的死讯迅速传开。学校的论坛、各种QQ群,以及微博和一些网站。学校曾努力出来辟谣。辟谣只会使谣言传播得更快。微博时代,所有人都知道“谣言倒逼真相”这句笑话。宁夏微博的点击量迅速超过十万,有人在后台做了统计,仅那晚的点击量,就超出了他此前微博点击量的总和。   宁夏终于成了热点。成了热点的,还有他们共同的导师。
  他和他的导师一起坐在宁夏的尸体前,除了回答一些必要的问题,他们始终无语。他想,导师一定是在那晚预先洞见了他的去向。
  这对导师无疑是个打击。打击导师的,不只是宁夏,还有他。
  之后,成英给他打来电话,她说:“更声,你还好吗?”
  他叫了一声“橙子”,舌尖上泛起一种苦味。他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这样叫她“橙子”。
  他写不出“我们时代的童话”。相比于宁夏,他是一个俗人,一个懦夫。他不想写我们时代的童话。
  就像看到了他思维的运行,成英说:“更声,我们分手吧。为了不让你……,我想我们还是分手。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宁夏的女朋友那样——逼你。你知道,我们都有那样一个妈。你也知道,我们的妈妈都只有我们一个孩子。”
  他突然眼含热泪,说:“成英,此刻还是你最懂我!再见吧,祝你幸福!”
  他真该谢谢成英告诉他真话。她解放了他。他再也不用逃离了,因为他将再不用恐惧。他不用像宁夏那样,写这个时代的童话。
  小雨就是这时期出现的。她先是在他的博客上给他发小纸条,向他要QQ号。她说她是小雨,是他在以前的同学,问他是否记得。他当然记得,她曾经是他第一个暗恋过的女孩,是第一个唤醒他性意识的异性,也是他的第一个性梦。那时,她长得那么美,作文又写得特别好,常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差不多是全班男生的偶像。他从不敢奢望她的青睐,不过是在梦里放纵一下而已。
  那些,都属于青春期的情绪了。懵懂。纯真。离本能更近。遗憾的是,他后来听到的,都是关于她的一些不好的消息。在家乡做公务员的那两年,他不止一次地听人说,她在南城做小姐。他听说后也不是很难过,因为世易时移,她早就淡出了他的视野。
  他和小雨的对话是从QQ上开始的。
  宁夏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和任何人谈话的欲望,也提不起兴趣去做任何事。他不确定自己和小雨能聊什么。他并不歧视她的身份,只是和一个分别多年,生活轨迹完全处于不同维度的人(一个性工作者)通过QQ聊天多少有些荒唐。他不可能成为她的客户,就算他要寻求这样的消费,他也不会去找她。而她呢,他相信她也不会无聊到找自己的老同学做生意。
  果然,她一上来就说:“你知道我在南城干什么吧?他们说的都是真的。是的,我在南城做小姐。”
  他回复:“谢谢你的坦诚。我想,那只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自由。”事实上,他心里想的是权利,但还是打出了自由两个字。
  她说:“谢谢你的理解。你不会歧视我吧?”
  他说:“你认为呢?”
  她说:“我认为你不会。我每天都看你的博客,熟悉你所有的文字。我觉得你不会歧视我的身份。”
  他沉默。内心却感到惊讶,她看他的博客?而且熟悉他所有的文字?除了那些熟悉的朋友,他从来没有注意过他博客里的那些访问者,也不曾留意过给他留言的陌生人。她在他的博里潜水,他浑然无觉。他在明处,她在暗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对等?
  她问:“你的生活中发生什么了吗?你为什么不更新博客了?我注意到你的微博也沉默了。”
  她用的居然是“沉默”二字,就像看到了他的心里。原来,每个人都无法不被别人观看。观看与被观看,都如此简单。不可回避,除非你与世隔绝,成为一个彻底的隐匿者。
  他说:“你看出什么了?我不知道你在看我。” 被人打量有时是种不幸。
  她说:“你的生活中一定发生了什么。我只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习惯了从你的文字中获得某种力量,我不希望看到这种力量的悄然消失。”
  他黯淡的目光顿时明亮起来,仿佛在黑暗中突然望见某处光源。由一个小姐想到光,他奇怪自己会有这样的想象。
  他说:“是发生了一些事。我的一位同学死了,跳楼自杀。”
  她说:“是宁夏吗?你们一定有很多共同语言吧?否则你不会这么颓废。”她不说悲伤,说颓废。被人在暗处观看,的确有些可怕。她一定是从他微博的关注中猜出的,宁夏曾经在某个时期成为热点,虽然如今这热点早已过去,人们不再关心一个叫宁夏的人,或逝者。这是所有热点的共同命运。作为一名潜在的他的观看者,她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点。
  他说:“是的,因为他就是我的镜像。以前我并不觉得,现在他却一天天在我的记忆里复活,越来越真切:他的瘦削的苍白的脸,北方人特有的挺直鼻梁,总是竖立不肯服帖的硬发,刮得发青的下巴,仿佛总带着嘲讽、蔑视一切的眼睛,以及隐藏在嘴角的那种特有的坚毅,甚至他眼角的一粒黑痣,他生前我从未留意过这粒黑痣,他死后我才从我们的合影中发现了它。还有他那细长的宛若钢琴家的手指,曾令我无比羡慕,好像他背后天生就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可他却是东北平原上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不断地来到我的眼前,有时我都弄不清他是他,还是我是他。”他不屈不挠地打着字,好像他面对的不是一个QQ窗口,而是一个文档,一篇迫不及待地等着他完成的文章:“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一个在前半小时还坐在你面前,和你面对面地聊天,有说有笑地和你谈着话,骂着娘,骂着北京的高房价的人,突然就直挺挺地躺在血泊中。残酷的好像不是生活,而是生命本身。你没法不问自己,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就像一场从未见过的战争,你没有经历,可它却发生了,而你偏偏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参战者。是的,它不是战争,却比真正的战争更惨烈。我们生活在一个看起来和平的时代,但事实上很多战争都已悄然发生了,它没有让我们流血,却并不比我们经历过一场真正的战争更轻松。是的,宁夏死了,可我觉得他没死,他就是我。”他兀自写着,不看屏幕,只管一段一段地往上发,也不看对方有无回应。
  她就像是坐在他的跟前,看透了他的心思,一声不吭,只默默地凝视着他,听他在她的面前说着话,一句也不去打断他。直到不再有新的文字从窗口上跳出来,她才说:“不,他不是你,他是无。你也不是他,你是你,我知道你是你。”   他说:“但是他正在我的身体里复活……”
  她说:“不,宁夏不是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他也不能在你这里复活,不能在任何人那里复活。宁夏不过像昆丁一样,活着时身躯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大厅,回响着一连串响亮的,失败者的名字’,死后也只是一个‘充满了受到伤害和挫折的鬼魂’。如果黑鸽子能活着替代白鸽子充当信使,它就不用哭泣着向乌鸦求情,它只需把灵魂寄托在乌鸦身上飞行。”后面的几句来自他的一首诗。
  他真的相信她看过他所有的文字了,她甚至阅读了他的阅读。她不仅跟循着他的文字,也跟循着他文字中的阅读。
  他问:“你读福克纳?”
  她说:“我读你。因为读你,所以读福克纳,还读很多的别人。”
  他说:“我明白了,受之有愧。”
  她说:“你为什么要有愧呢?你应该感到慈悲,充当一个人的救世者,不好吗?”
  他再次沉默。内心里震撼而羞愧。
  她说:“我出卖自己的肉身,但不出卖灵魂。如果没有你这个人,一个我曾经认识,相熟,在同一片土地上长大,同一间教室里呼吸过的人,我就不会注意那些文字,不会从那些文字里获得力量。我就没有力量守住我不应该出卖的。我就会把不该卖的也一起卖了。”
  他突然不知该说什么,只好说:“谢谢你,我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价值。”
  她说:“只要你的灵魂能发出声音,就会有人听到。这是我的一个客人告诉我的。他是一个画家。”
  他惊讶地看着屏幕上她的头像,似乎突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谈话对象,有了聊下去的欲望。
  他说:“你是在拯救我吗?”
  她说:“不是,一个妓女怎么能拯救人呢?我是在颂扬你,赞美你,就像信徒颂赞基督。”
  他的羞愧更深了。他说:“为什么我如此厌恶自己的文字,如此厌恶我所处的那个圈子,如此厌恶他们给我的作家身份?”
  她说:“因为你的眼睛被黑暗遮住了,看不见光。看不见你以外的光,也看不见你自己的光。”
  他说:“我有光吗?宁夏呢?你认为宁夏能看见那个世界的光吗?”
  她说:“你看过艾丽丝·门罗的《空间》吗?她说,那里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看不见,和我们不在一个维度。我想,宁夏在那里也许能找到他的幸福。”
  那时门罗还没有得诺奖,这位加拿大女作家的文本还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她却注意到了。这是他后来想起来就觉得羞愧的。他说:“我没有读过这篇。哪里发的?”
  她说:“09年4期的《外国文艺》上登的,我刚看过,特别喜欢,所以印象深刻。”
  他有些汗颜。像他这样一个专业的阅读者,竟不如一个性工作者涉猎广泛。他说:“你不是跟循我的文字在阅读,也许我该跟循你的阅读而阅读。”
  她发来一个害羞的表情,谦虚道:“微小的差异说明不了什么。世界如此丰富,我们怎么可能穷尽这种丰富呢?何况人只是万物之一种,相比于宇宙的存在,我们何其卑微与渺小。”
  他说:“你写作吗?我猜你一定也写作。”
  她迟疑了一会儿,说:“我画画。”
  他说:“你是一个让人惊讶的存在。我们总是习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你却不。”
  她发来一个笑脸。说:“当然,为什么要找借口呢?我也不为我的职业找借口。没人逼我这样做。但你知道,我有一个从小就瘫痪在床的姐姐,是的,你见过她。脑瘫,在我们老家,叫软宝。我还有一个在上学的弟弟,我得为他筹学费,越来越多的学费,我还想让我那可怜的父母过上好点的日子。这些仅靠我找一份正当职业是不能完成的。”
  聊天的过程中,他逐渐忘了她的身份,可她却不时地提醒他,她是小姐,是一个靠出卖身体过活的人。她既然不避讳谈她的职业,他也没必要绕着这个话题走。他对她那一行来了兴趣。
  他问:“你的客人,都是些什么人?你会和他们聊这些吗?”
  她又发来一张笑脸,是那种狡黠的带眨眼的笑。说:“什么人都有。官员、商人、学者、艺术家、大学生、小偷和民工,还有外国人。黑人,白人,棕色人,黄种人,都有。外国人少点,民工最多,因为他们最需要。偶尔也会聊天,但极少。聊得最多的是一个画家。”
  他再次为她的坦诚感到惊讶。他以为她会轻描淡写,她却如数家珍。他担心地问:“他们伤害过你吗?”
  她说:“偶尔吧。这很正常,就像人偶尔也会生病。吃吃药,严重时打打针,就过去了,就好了。当然也会有人得绝症,无论怎么治,都会死去。”她又发来一张笑脸,这次是龇牙:“好在我目前还没碰上。碰上了也会死,不过这种小概率事件只会青睐少数人。”
  他说:“碰上这些坏人,你就躲起来吧,不要睬他们。”
  她说:“这是我的工作,遇上再刁钻的客人也要应付啊,这也是职业道德。再说,事前你怎么知道他是人是鬼呢?”
  他沉默了。内心无法想象那些嫖客们的样子,什么样的嫖客是人,什么样的是鬼。是鬼,会有怎样的嘴脸。
  这样的聊天,后来又有过好几次。一次比一次无忌,一次比一次深入。他就像隔着屏幕看到了那个印象中的女孩,依然那么年轻,那么貌美,就像走进他最初的性梦一样,她又一次来到了他的梦里。醒来后,他为自己的梦感到羞愧。他相信自己对她没有任何亵渎之心,但人最不能掌控自己的,恰恰就是他的梦。
  他放弃了京郊一所二类本科院校对他的邀请,来到了南城。南城是一座滨海城市,也是一座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城市。这里植被葱茏,四季花开,温暖的海风常年吹拂着这里的海水、沙滩、树木、土地、人群和建筑。这里的天空很蓝,这里的云朵很白。到的那天,他见到了小雨。从火车站出来,小雨站在人群外向他挥手。小雨不再是他印象中的那个样子,脸上有了岁月的沉静和沧桑。想想也是,三十岁的女人了,怎么还会是过去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
  但小雨仍然是漂亮的,甚至是美的。这里的海风没有把她的皮肤吹皱,炽烈的阳光也没有把她的皮肤烤黑。她一袭淡紫的长裙,长发松松地绾在脑后,脸上沉静地微笑着,杏仁色的瞳仁迎着南城温暖的日光,衬出她脸上的肤色愈加白皙。那样子是端庄的,无法与她的职业相联系。   小雨把他带到她的住处,让他先冲洗一下身上的疲惫,好好休息一下。他有些不安,望着她那洁净得有些过头的房间不敢落座,甚至不敢轻易放下手中的行李。事实上,他也没办法落座,客厅里没有沙发,只有一把椅子,上面立着一副画框。画布上涂了一些颜色,看得出是一副刚开始还没成形的画作。她把画拿开,把它靠墙立在地上。画笔和油彩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客厅一隅的竹篮里。靠窗的地方摆着一张书桌,靠墙立着一排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图书。这是一套一居室的房子,坐落在城北一个安静的小区。在北京,他见过一些朋友的画室,那种零乱,让他不敢下脚,生怕踩坏了他们什么重要的宝贝。可这客厅多么像是一间雅致的书房,就像他在导师家里见过的:丰富,却不零乱。他有些恍惚,有些疑惑地看着眼前这个分别多年的女同学,不能想象她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客。
  真该死,他还是想到了“接客”两个字。是啊,她当然要接客的,那是她的工作。可把嫖客带到这种地方,就像把他带到这里,这不是很滑稽吗?在他的知识积累中,嫖客们在干那种事时可不是把玩高雅的动物——无论走出去多么高雅的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脱去他们的高雅。向妓女们寻求高雅,那是旧时代文人雅士们的事情,这个时代还有那样的文人雅士吗?
  就像看穿了他的心思,她微笑着说:“别乱想,这里是我的家,我不会把客人往这里带。我在城西租了一间工作室,在那里接客。”
  接客。她那么坦然地说出来,他倒是有些阴暗了,不洁的更像是他。
  他环顾一下四周,问:“你这房子,也是,租的?”
  她未置可否,只是微微一笑,说:“你就放心在这里住吧!”
  他略显惶然,说:“我住这里,合适吗?”
  “当然,你要是嫌我这里……,也可以去住酒店。”那个“脏”字,小雨没有说出来,但他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
  他赶紧摇头:“我不是这个意思,否则我就不会来。我是在想,我住在这里,会不会打扰你的生活。”
  她立即笑了,说:“怎么会呢?”眼神快乐地看着他,似乎在说,“我高兴这种打扰.”
  他心里释然了。可是仍然对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感到困扰。他们算是同学?知己?恋人?是,又好像都不是。如果什么都不是,他凭什么住到她的私密空间里来?
  他说:“那好吧。”提起他的行李,却又不知往哪里放。他看了看她,她始终笑着,说:“拿到房间去吧,把要穿的衣物拿到卫生间去,其它,你可以放在房间的柜子里。”
  他只得从命。
  洗完澡出来,她已经离开了,桌子上放着给他的字条:什么也别想,先好好睡一觉,我出去了,晚餐前回来看你。
  他看着那手似曾相识的字,像她的人一样漂亮。也像她的容貌一样,有了岁月的沉静,更老道,更苍劲了。
  他在她的卧室里坐下,打量着她的床铺,洁净的单人床,素净的浅紫色,像少女的闺房一样温馨。墙壁洁白得有些耀眼,上面没有任何挂饰,只有一幅尺幅略小的油画。画面上是静物:一个杯子,杯子里面有半杯水,水里面插着一束浅紫色野菊花,杯子的旁边,是一本打开的书。衣柜是嵌进墙里的,装修时似乎出于节省空间的考虑,突出来的部分,拉着一道浅紫色的帘子。他把帘子拉开,中间部分,一层层摆放着她的私人用品。一侧挂着她的衣服:几件式样简单但质地不错的裙子,配套的衬衣。其中的一侧,像是专门为他空出来的。他的衣物不多,只有简单的几套。他把它们从箱子里取出,抻平,再小心地挂上去。衣服在包里被压得皱巴巴的,挂在里面很没有看相。他管不了那么多了,毫不迟疑地躺上了她的床。他的确有些累了,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在车上他睡得一点都不好。
  他很快就睡着了。内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连梦都没有做一个。醒来时,他有一种恍惚感,不知身之何处,看到墙上的那幅油画,才想起自己是躺在她的床上。他已经很久没有睡得这么好了,长期的失眠把他折磨得够呛。
  厨房里有轻微的响动,她已经回来了。听见响动,她从厨房里探出头来,说:“醒了?我做了些家乡菜,肚子早饿了吧,咱们吃。”
  饭菜的香味刺激着他的食欲,又是合口的家乡味,他顾不上多客气,先干了两碗。吃得差不多时,他才想起赞美她的厨艺。
  她大度地笑着,说:“更声,你有多久没回去过了?”
  “多久?快一年了吧,你呢?”他想起他父亲,头发已然花白的母亲,想起他的两个姐姐,还有那个总是教训他的副局长姐夫。现在,姐夫已经是局长了,按他的说法:“到头了,除非想法子往市里调。”他总有向上攀爬的目标和计划。上次见面,他姐夫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男人,活在这世上,得有点进取心。” 似劝他,又似自勉,语气里多了些忠告,少了些教训。在他姐夫眼里,他如今是博士了,读的又是京城的名校,自然不能再受他的训导。
  事实上,有一种人永远是对的。就像他的姐夫,他们的价值观总能和这个世界的一些节点卯上,吃紧,和这个世界结成牢固的一体。他不属于这种人,永远也不行。他不会像宁夏那样反抗,但也绝没有结成一体的可能。
  她说:“我快五年没回去了。再上一次回去,还是十二年前。”也就是说,小雨在这十二年里,只回过两次家。她不回家,但她的钱会准时回家。这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她不为自己的职业感到羞耻,但她的家人会。她不想回去让他们现眼。上一次回去,是她的母亲生病入院,再上一次回去,则是她的父亲生病入院。两次回去,她都没有走进家门,她是在医院里见的父母。她在心里恨着她那一天都没有下过地的姐姐。这个软宝,她在床上躺了一辈子,也拖累了她的父母一辈子。他们两个,必须有一个人在家,否则她就会挨饿,会把屎尿拉在床上。在她眼里,她姐姐就是一个只会吃和拉的软体动物。她什么好吃吃什么,能多吃就不少吃。她歪嘴斜眼,就像对这个世界永远怀着不满与仇恨。她又肥又重,让她的父母过早弯下了脊背。事实上,她只是个脑瘫,她在母亲的产道内受了委屈,她比她们姐弟俩更可怜。正因这样,她母亲永远对这个女儿怀着歉疚。从小,她和弟弟就不敢与姐姐争食。父亲也是,对她这个软宝姐姐,喂饭洗澡,端屎端尿,从无怨言。他说,这笔债一直要还到他们死,他死了,母亲还,母亲死了,她和弟弟还。她曾恳求他们把姐姐送去福利院,没想到父亲暴跳如雷,母亲声嘶力竭,他们一起指着她怒骂,似乎她长着一副毒蛇心肠。她从他们的暴怒里看到了父母之爱的悲壮和伟大。她在暗地里为他们哭泣,内心里对他们更加尊重和疼爱。她想,换了是她,她弟弟,而不是她姐姐,他们一样会无怨无悔。   自从五年前她母亲累病住院后,她就专门为姐姐请了个上门的护工,让他在父母的眼皮下帮忙护理(就算有人护理,他们仍会不放心地在一旁搭手),又花高价为姐姐买了一张特制的床,托人送到家里。这些苦乐,即便熟知如更声,又未必能体味?
  她擦去脸上的泪,说:“更声,有时候我真希望我姐姐能快点死。她死了,我父母才能过几天舒服日子。她死了,我就能把我父母接来身边,像他们伺候我姐姐一样伺候他们。我再也不把自己当商品卖,出多少钱也不卖,就在他们眼前干干净净地过日子。”说到后面,她几乎有些咬牙切齿。
  他无言。
  这晚,她关了手机,留下来陪他。她把自己洗了又洗,冲了又冲,临了,习惯性地掏出一只避孕套,又把它放回去了。她说:“我没病,我经常检查。”像个犯错的小女孩,有点羞惭地看着他。
  他把她揽进怀里,心里泛起从未有过的疼痛。她在高潮中哭泣,把眼泪涂在他光裸的胸口,他则想起了宁夏那张苍白瘦削的脸,在高潮中体验着他下坠的姿势。完毕,他说:“小雨,我们结婚吧。我来南城就是来和你结婚的。真的,如果你不嫌弃我一无所有的话。你知道的,除了写过一些文章,我一无所长。一个一无所有的男人,在今天是没有资格向女人求婚的。”
  她愣住了,怔忡地看着他。有那么一会儿,他们都听到了对方的呼吸:平静,均匀。她说:“更声,你没弄错吧?你一个堂堂的名校博士,和我结婚?”
  他说:“我说的是真心话。”
  她说:“你不嫌我脏?”
  “有什么嫌弃的呢?我并不比你高贵,你忘了我们是同一块土地上出来的?其实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出身卑微。”
  “可我是个妓女,妓女!你傻了?” 她突然提高音量,强调道。
  他说:“你好好考虑考虑吧,不用急着回答我。等你想通了,我们就结婚。”
  她突然扑进他怀里,伤心地哭起来,边哭边念叨:“早知道有今天,我何必走这条路?我真该死啊,更声!你杀了我吧,让我死在你手里,让我再干干净净地投胎一次,那样我就有资格嫁给你了……”
  他紧搂住她,任她哭泣,任她喃喃自语。
  她哭够了,说够了,开始坐在床上发呆。他不说话,也陷入沉思。他们都默坐着,谁也不看谁,各想各的心事。
  后来,小雨问他:“更声,你相信爱情吗?你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情?”她看着他,眼神是怀疑的。
  他摇摇头,又点点头,说:“也许吧。”他看着她的眼神也是怀疑的。但他们彼此需要,不是吗?
  她突然问:“宁夏为什么会死?是因为爱情吗?网上说是因为他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女友要和他分手,是这样吗?”
  他说:“是,又不完全是。”他想起那个搭错车的比喻。
  她问询地看着他,等着他解释,他却转移了话题,问起她的弟弟:“你说他在北京读研?”
  她点点头:“你就是他的榜样,我一直拿你激励他,他也是这么做的,考到了北京。老家谁都知道,我们村里出了两个人才,一个是你,一个就是我弟弟。”
  他苦笑,问:“他是什么专业?”
  “建筑。清华建筑系。”她有些骄傲地说,双眸发亮,溢满笑意。
  “还好,他没有搭错车。将来,他也许会是少数那种可以完成屌丝逆袭的人。”
  她说:“更声,你太悲观了,这点不好。你还没有回答我宁夏自杀的原因。如果真像网上说的那样,宁夏就不是一个反抗者,而是一个怯懦者,一个失败者。我看过他微博上的那首短诗,我觉得他的所谓反抗是无力的,可笑的。如果爱情的基础建立在一套房子上,建立在个人的功成名就上,那就不是爱情。人活着,不是为了房子,也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你们活着没有我艰辛吧? 我的心中尚有梦想,你们不该有吗?你们都是社会的精英。”
  他惊奇地看着她,她的脸孔因为激动而泛红,嘴唇下意识地颤动着:“是的,你一定在想,我的弟弟会不会又是下一个你,下一个宁夏。我告诉你,不会的。我出卖自己的身体,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弱者,一个懦夫。这一点,我弟弟他深深地知道。”
  她再一次骄傲地看着他,说:“你不总说身体只是一具人形之器吗?我以为,一副没有灵魂的身体,才是一具真正的人形之器。”
  他哑口无言地看着她,一个卖身的女子,却骄傲地跟他谈着灵魂,没有矫情,也没有伪饰。奇怪的是,他的心却宁静下来。
  这一夜,他躺在她身边,一年多来头一次没有失眠。他奇怪自己的内心竟会如此安宁。早上,他在阳光中醒来,小雨已经在厨房里给他做早餐。他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一句话来:此心安处是故乡。
  有一段时间,他在南城的街上晃来晃去,大街上车水马龙,他却有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有一天,他晃进了南城美术馆。走进去,才发现里面正在办一个画展。
  客人不多,有来看展出的,也有来买画的。他在各种画作前流连,说实话,他对那些作品并不太懂得欣赏。偶有几张触动他,他就站下来多看一会儿。展会很安静,大家都只是看画,鲜有人作交流,也没有任何人前来介绍作品或做推销。
  就在他准备离去之时,突然看到一幅画——这幅画挂在一处僻静的角落,几乎都不在正式的展区内。他就像被电击了一样立住了,他看着画面上的人像,惊奇得说不出话。
  他向前紧走几步,站在画的近前。那是宁夏,是的,画面上的人就是宁夏。宁夏张着惊人的大嘴,眼神里充满令人绝望的恐惧,高挺的鼻子略显扭曲,左眼角的一粒黑痣就像放在高倍显微镜下,微微下垂的嘴角失去了往日的坚毅,没有任何建筑作为参照,却保持着一种下坠的姿势。画面的背景是一片黑暗,下坠的姿势却呈现出惊人的空间感。整个形体呈现出极度的痛苦状,似乎里面蕴藏着一颗即将破裂的灵魂。
  画题是《落魄者》。左下方的落款字体怪异难辩,印鉴也是难认的小篆,印面小得像一滴鲜血,藏在那怪异的落款里。
  裂帛。他想到两个字。画面的冲击感令他窒息,震颤。   他找到展会的工作人员,要求买下这幅画。到南城以来,他花的都是当初攒下的稿费,他手上的钱已所剩无多。他必须买下这幅画。如果开价太高,他也许得向小雨求助。
  展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幅画不是参展的作品,画是展会的负责人挂在这里的。工作人员把他带到展会的负责人面前,他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对方说:“这画是我的一个朋友送来的。他没有说价,只说如果有人要买它,得先给他打个电话。”对方把电话号码写下来递给他。
  他拨通了那个手机号码,开口询价。那边没有回答,却问他为什么要买这幅画。
  他说,不为什么,就是喜欢。
  那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知道看上它的人买它的原因。老实说,它不是用来卖的,是送的。
  他犹豫了一会儿,说,非要说原因吗?原因就是画上的人是我一个死去的朋友,但其实也不是他,是我自己。我就是画上的那个人。
  那边说,这幅画归你了,它要找的,正是它的主人。你把它拿走吧。
  他不敢相信地看着自己的手机,可对方已经挂断了。随后,展会负责人的手机响了,对方接完电话,对他说,你把它拿走吧。
  他突然有些不安,问:不要钱?
  对方说:不要钱。
  他又问了一句:真的不要钱?
  对方笑起来,说,我已经说了不要钱,你还要我怎么说呢?
  他耸耸肩,拿起了那幅画。
  回去,他把那幅画拿给小雨看,小雨的震惊不亚于他,她惊问:“你从哪里拿到的?”
  他说:“我买的,在南城美术馆买的。但其实是画的原作者送的。”他把买画的经历说给小雨听,小雨听后沉默了许久,她说:“明天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他似有所感,问:“是不是这幅画的作者?他是不是就是你说的那个客人,那个画家?”
  小雨说:“你见到他就知道是谁了。”
  他疑惑起来。他一贯是个对悬念有足够耐心的人,在阅读中,他甚至对悬念感到痴迷:那是作者的叙事迷宫。他喜欢在这样的迷宫里穿行。但现在,此刻,这悬念却让他感到焦虑——因为他本能地觉得,这幅画跟小雨有关系,他甚至怀疑小雨才是画作的原作者。
  但小雨不告诉他,任他在内心里挣扎。
  第二天,他们坐车出城,到了南湖边的一处果园。果园里长满了高大的荔枝树,枝头挂着密实的红色果实,一股甜甜的荔枝香味在果园里弥漫着,一些蜜蜂和蝴蝶在半空里嗡鸣、飞舞。他在北方出生,从未见过真正的荔枝树,头一次亲睹那神奇的果实是怎样长在枝头。
  他们在果园里穿行。小雨把他带到一所木屋前,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一个五十岁出头的男人从里面走出,微笑着给他们开门。男人身高一米七左右,穿月白色的中式对襟绸褂,留着浅浅的胡子,头发异常黑亮与浓密,似乎与他的年龄有些不太相称。保养良好的手上,拿着一把藤编的蒲扇。他在北京798见过太多这样穿着的艺术家们,小雨不介绍,他也已经猜出几分。与他过去见过的那些艺术家不同的是,男人的脚上穿的是一双木屐。见到他和小雨,男人弯腰深鞠一躬,客气地说:欢迎光临。
  那一刻,他脑中似有微光一闪,陡然想到了那个叫日本的邻国。
  是的,他是个日本人。他讲流利的汉语,如果不注意他身上呈露出的一些细节,他不会怀疑他是日本人。
  小雨转头对他说:“你猜得没错,他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画家。你肯定已经猜出来了,他是日本人。大江先生。”
  他给对方还礼。在大江的画室内,他看到了许多和昨天那幅画上同样落款和印鉴的画。他不能理解的是,对方是如何那样逼真地画出了宁夏的样子。
  大江给他们沏上好的菊花茶。说到那幅画,大江哈哈大笑,说:“我猜像您这样一位博士,肯定有一天会与这幅画相遇的,只是没想到会这么早。能与您这样一位优秀的年轻人相伴,是小雨的福气啊!”那语气,仿佛他不曾是小雨的客人,而像是一位父亲。
  他心里还不能适应这种感觉。和他睡过的女人,和睡过同一个女人的男人,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而那个女人就在他们身边默默喝茶。他心里的感觉是怪异的。他不知道对方是否感觉怪异,小雨又是什么感觉。他得不断排除这种古怪的联想,以适应眼前这一切。
  对方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博士。和他谈中国文化,谈日本文学。对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一点也不逊于他。他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不多,只熟知几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作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谈话的热烈,因为对方很知道让客人展现自己的长处。大江不断向他请教中国的当代文学,听完他的谈论,每次都会向他表达感谢,并由衷表达自己的赞叹。
  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愉快地和人谈过话了。他从大江身上感觉到一种国人所缺乏的精神,具体是一种什么精神,他无法准确描述。就像打开了一条闭合的暗道,他觉得发掘到了以前未探知到的一些人性的特点。这是他在一些中国艺术家身上所看不到的。
  艺术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它是超越一切物质价值的精神力量,绝不是我们向生活索要回报的理由。他,宁夏,他们所有这些以艺术为追求的人,他们在乎的其实是各种形式的肯定:名、利、成功,幸福的爱情与婚姻。所以他们才会在居高的房价面前感到失败,在失败面前感到落魄。真正的艺术是不朽。它蔑视的恰恰是这些庸常的价值。
  艺术永远鄙弃它以外的一切东西。
  他的思维在谈话中活跃,也在谈话中游离。中途,大江支开小雨,请他和自己下一盘棋。
  他同意了。他虽不是围棋高手,硕博几年里,闲暇里也没少手谈。
  对弈的结果:和棋。
  果真是和棋吗?他看出对方至少有三次出手的机会置他于死地,却没有一次出手。各自的实力其实已在对弈的过程中显露。不战,不意味着不能战。就像不出手,不意味着不能出手。这是他在棋局中获得的感慨。
  输赢其实就摆在那里。人生也好,世界也罢,唯有艺术能够超越输赢,通达人心,成为不死的精魂。   回去的路上,小雨问他:“你们谈了什么?”
  他说:“谈人生,谈世界,也谈艺术。”
  小雨说:“有没有谈到我?”
  他突然明白,大江那三次让棋意味着什么。他问小雨:“你也爱过他吧?”
  小雨愣愣地看着远处的天空,荔园远去,车已经过了南湖进入城区。她说:“和你联系之前,我曾想嫁给他。他在日本有妻子和女儿,和我熟悉后,他一心准备回日本去离婚。我也准备好了将来去日本和他一起生活。”
  他沉默,等待她继续往下说。
  “我想,我留在国内的印记是耻辱的,和他去日本,就不会有人知道我的过去了。”
  “后来为什么没去呢?”
  她侧过头看着他,问:“你真的想知道?”
  他问:“可以告诉我吗?”
  眼泪从她的眼里悄然淌下:“因为就在他打算回日本去离婚的那天,你来了,你向我求婚,你说你来南城就是来和我结婚的。”
  “你应该告诉我,不然我就不来了。”他沮丧地说。
  “不。正是你的到来,让我有勇气阻止他离婚。你都有那样的勇气面对我的耻辱,我有什么不能面对呢?虽然我并不会嫁给你,也不打算再嫁给他,但我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好、最珍贵的一次表白。”她擦去眼角的泪,咧开嘴笑了笑,继续道:“原来我觉得我的人生贱如蝼蚁,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觉得我比很多女人活得有价值,她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像我这样,获得这么多的珍惜。”
  他说:“如果我再向你求婚呢?你还是不嫁吗?”
  小雨说:“如果你爱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就得替他们想想。这一年多来,有你陪在我身边,我已经很幸福了。我要把这段日子当一生来过。”
  他警惕地看着她,问:“你这是什么意思?是想和我分开?”
  她说:“从你昨天拿回那幅画,我就觉得你有什么要改变了。刚又听了你和大江先生的谈话,我就知道,你已经改变了。我真的高兴看到这种改变!更声,你找个地方开始工作吧,你应该回到你原来的生活中去,只有那样,你才是你,才是那个充满光芒的你。你不知道你和大江谈话时身上所散发的那种光芒!更声,你真的太优秀了。离开我吧,去过一份属于你的有尊严的日子。”
  他说:“我是打算去工作了,就在南城找个地方,高校,媒体,或者研究院,差一点的也行。但是,我不会离开你。”他轻轻地握住她的手,说:“小雨,原谅我打开了你的电脑。你那些童话,写得真好!我背着你把它们投出去了,给了我几个做编辑的朋友,他们有的已经回复要用。小雨,你真的很了不起,我没想到你会写童话,而且是那么美的童话。”他的眼睛湿润了。也许越是身陷污浊,内心就越向往洁净吧,他想,写出这样的童话的人,该有一颗多么洁净的心!
  她说:“真的吗?你又开始跟你那些朋友联系了?”
  他点点头:“你不是说过吗?逃避是怯懦者的行为。”他诚挚地说,“小雨,我们结婚吧。结婚了,我们一起还房贷,一起负担双方的父母。你就在家里写作和画画儿,我去上班。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
  她再次落泪。把头靠向他的肩头,咬着下唇,点头。
  他说:“你还没告诉我,大江是怎样画出了那幅画,画出了宁夏?”
  她说:“我把你在QQ上的那段话发给了他,你还记不记得你在那段话里是怎样描述宁夏的?还有,我在他的微博上下载了他的头像,又把你保留的那张你们的合影拿给了他看,他就画出了那幅画。”
  他说:“他很了不起。为了对得起他对我的给予,我一定要娶你!”
  他们悄悄地结婚了。他进了一家高校,工资不算太高,但加上他们共同的稿费,生活和还贷已足够。他重新杀回圈里,在南城很快就显出了的强劲势头。他开始被邀请参加一些讲座、论坛、研讨会和笔会。他在圈里的人脉又起来了,就像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更重要的是,人们在他脸上再也看不出任何焦虑,他的眼神平静,过早透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睿智和宁静。那种智者特有的睿智与宁静。
  偶有同代人想起他隐匿起来的那两年时光,跟他打趣:“你小子都干什么混球事儿了?这事儿给你丫打击不小吧,瞧把你成熟的,都跟你爹似的,滚瓜儿烂了!”
  他便露出他那智者般的微笑。
  他三十五岁这一年,世界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他们的女儿漂亮极了,就像妈妈童话中的孩子。他的妻子小雨已经是国内很有名的童话作家。
  他三十八岁这一年,互联网技术又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微博和微信都已经过时,人们开始玩微视。微视不仅具有微博和微信的所有功能,还能同步接收各个电视台的音频与视频,随时随地转换频道,选择我们所要收看的节目,可以聊天,打电话,发邮件,网络支付……他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学者和硕士生导师。他们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妻子小雨则在南城美术馆进行了第一次个人画展,画展的主办人,正是大江。画展大获成功,作品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们买走。与此同时,她的童话更是蜚声海内外,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在全世界流行。书籍并没有消失,相反,人们开始厌倦网络,回归读书的乐趣。不止是孩子,连成年人都迷上了她写的那些美丽童话。因为她的童话把人带入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有医生发现了它对病人的安慰作用,请人把它们编写成应用软件进行临床使用,发现效果居然奇佳。于是这种软件开始在医学界风靡,后来又被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用来治疗我们这个时代广泛的各种精神疾病。许多身患绝症的人,听了这些童话,疼痛得到了减轻。那些弥留之际的人,则听着这些童话,带着美丽的幻想,踏上了去往天国的旅程。
  他四十岁这一年当上了教授。女儿已上小学一年级。我们的时代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电子产品,人们再也不需要手机和电脑,而是一种可折叠的电子布。数码照相机、iPhone 6S等这些老古董已经成为文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而艺术则显出了它强劲的生命力,所有经过人手落在画布的精美作品,都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宝贝。作为享誉世界的画家与作家,小雨却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从不在任何公众场合露面。同行们对他无比羡慕,认为他有一个才华惊人,却惊人低调的妻子。他微笑着给人解释:艺术家是通过他的作品建立与世界的联系,而不是艺术家本身。对于他的解释,人们心服口服,满怀赞许。   他五十岁这一年,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的女儿正上中学,出落得比她母亲年轻时更美,也像她母亲一样成为全班男生们的偶像。各种电子产品又发生了新的革命。人们只需要随身携带一块芯片,就能享受到过去那些有形电子产品的一切服务。把这块芯片戴在脑部,按一下胸前的活动钮扣,芯片就能向空中接收信号,并迅速把这种信号通过空气进行合成,自动形成声音和影像,就像眼前有一块有形的电子屏。“屏幕”可根据需求放大与缩小。人的手指只要触摸胸前的金属纽扣,就能遥控“屏幕”上的感应光标,提取所需要的一切网络服务,成为实实在在的无线网络。即便如此,人们仍然需要一切以人为主体的传统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他的妻子小雨被称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女神。她不仅创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画作,更是写出了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童话。
  他六十岁这一年,我们的时代已经实行了月地穿行。他的女儿结婚了,婚礼是在月球上举行的。他和妻子小雨的头上都有了斑驳的白发,生命并不因为时代的进步而停止老去。国家为了奖励她的艺术成就,在她生日那天,以官方形式,在我国的月球基地为小雨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画展。有一个白发苍苍,手持日本国通行证的老人,一次性地买走了她的五十幅画。他和妻子经过仔细辨认,终于认出他就是大江先生。此时的大江,也早就是享誉全球的画家和收藏家。
  他们一起前去拥抱了他——三个人都热泪盈眶。
  大江先是用日语,后又改用汉语说:“我们都会死去,但艺术不朽。”
  他也感叹:“是的,无论我们的时代怎么变化,但艺术永生!”
  她说:“还有童话。”紧接着又笑了,说:“童话也是艺术。”
  第二年,他们就得到了大江离世的不幸消息。他们都很伤感,感叹岁月的无情。
  他七十岁的那年,他们的女儿三十五岁,像他们当年生她时一样的年纪。但是,因为常年的画画,写作,他的妻子小雨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有一天,他在她的画室里整理她的画作,突然发现了一幅画:《落魄者》。画面的冲击感依旧像当初一样令他震颤。
  画上的宁夏三十岁,依旧年轻,永远年轻,痛苦扭曲的身体里,仿佛蕴藏着一颗破裂的灵魂。他回忆起宁夏在微博上的遗言,那首题名《我们时代的童话》的短诗:
  我要用结束反抗开始,
  用死亡反抗活着。
  用下坠反抗上升,
  用爱情反抗房价。
  我们时代的年轻人,实在无法想象:什么是微博。房价是什么,他们也表示困惑。
  这幅画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一幅名作、巨作,价值连城。它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每个来中国旅游的日本游客都会去观瞻。它成为中日关系友好的最新见证。
  看来,宁夏没有死去,他在艺术中永生。
  责任编辑 杨静南
其他文献
第31届国际空间法学会(IISL)于1988年10月8~15日在印度班加洛举行。我国外交部邵天任、贺其治前往参加。会议有4项议题:①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法律问题;②空间法与发展中国家
英国是以善于创立新的科学思想、开拓新的科学领域而闻名全球的国家。英国还是电子技术的发源地,并是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先驱。然而英国高技术产业却进展缓慢,直到70年代末
《中国地质》于1987年8期上刊登了施林道同志有关《“隐伏矿”的分类找矿途径和找矿方法刍议》的文章,学习后很受启发,本人愿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参加讨论.当前,寻找隐伏矿
一三九厂是航天部第一个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的企业。对此,我们表示热烈祝贺!该厂之所以能在质量管理上获得国家最高荣誉是全体职工具有坚定的“质量第一”信念,以及在推行全面
根据当前国际新能源发展动向,为适应科研体制改革要求,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促进科研、生产和开发应用的紧密结合,集中国内生物质能科研和生产的优势力量,进行高水平的科研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武部党委认真落实中办发24号文件,全区15个乡镇的专武干部有9名被提升使用,其中提升正科级3人,改任纪委书记和副乡长各一人,另有3人被列入下半 Zaozhu
一客运索道的安全性安全性是任何一种运输工具所必需考虑的问题,任何运输工具要完全杜绝事故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尽量设法防止或减少,如因发生过事故而不敢使用
全国现有二百多个城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城市已建有公共交通设施。建国三十八年来,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是以公共汽车为主的。据据111个城市的统计,1985年末有各型公共汽车337
1.地域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建设必须科学地进行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区域划分;2.经济区是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基础上,通过社会生产地域分工过程逐
冬至的曙光从窗帘透进来前,玉琴奶奶已经醒了。她本能地伸出左脚往另一个被窝伸过去,碰碰老头的脚,却什么也没碰到,只碰到了清晨五点半凉凉的空气。老头在老家农村里。这是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