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过一篇短文,讨论为什么外国人可以一个人带一群孩子,而在中国,一家人带一个孩子还觉得辛苦。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带孩子的方法欠妥,不够科学。但以我的亲身体验,国外的妈妈带孩子之所以略显轻松,很大原因是整个社会为新妈妈分担和考虑了很多。
首先是妈妈的工作问题。比如在德国,产妇可以享受分娩前后共14周的全薪产假,此后可以保留职位自愿休最多3年的育儿假。育儿假也可以由爸爸来休,全看家庭情况。在第一年育儿假期间,休假人可以领取全薪67%的津贴,但以每月1800欧元为上限。每个孩子还可以在政府领取每月180欧元的育儿费。这些措施可以基本打消新生儿家庭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在家带孩子的那“一个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亲子互动中去。
同时,整个社会的公共设施齐全周到,让带孩子的妈妈一个人也可以方便出门,不会因为有孩子而出现生活上的困难。例如公交车和火车上都有专门放置婴儿车的位置,火车上也有专门为有小孩的家庭准备的包厢。在很多学校、商店以及火车的卫生间都有给宝宝换尿布的桌台,在所有的dm店(一家很常见的德国日化用品连锁店)中还有免费的尿不湿、湿巾和护臀霜可以使用。这些措施都极大地保证了新妈妈的生活能够基本与之前一致,不会因为有了宝宝就被困在家里而变得抑郁。
当然,一个社会并不是非得为新生儿家庭准备得如此周到,宝宝和妈妈能不能出门散心买东西,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来说完全没有影响。但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对其中弱势群体的关照。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但要有健壮的经济体格,更要有深沉的责任感。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便是实现这种责任感,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便是这种责任感的一种体现方式。
除了新妈妈外,老年人和残疾人也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在德国,公交车都是可以向车门侧倾斜车身的,这样老年人便不需要颤颤巍巍地迈着大步子上车了。路口行人红绿灯的按键上还标记有过路方向的箭头,用以向盲人提示方向。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因为车道划分有时候比较复杂,因此红绿灯的扶手上会详细刻出面前的公路是几车道,每个方向几车道,在哪里有安全岛。我不知道盲人是否真的能够完全用到这些信息,但这些设计显然极其用心。
除了生活保障性公共设施方面,在很多非必须的设施中也能体会到他们的用心之处。例如,在很多教堂旁边,会有一个铜制的模型可以让盲人感受下教堂的外型,很多城市也会在广场边设置一个类似的城市模型帮助盲人了解这个城市的结构,不少公共展品也会有盲文搭配在一旁。
德国政府也设置了一些规定,引导所有的用人单位预留5%的职位给残疾人。我曾在火车上碰到一名到德国读书的印度盲人。他虽在马尔堡读书,但在法兰克福的博物馆找到一份兼职工作。每周有一天,他乘坐公交车、火车和地铁从学校赶往博物馆,按照预先背好的展品介绍和位置,给前来参观的学生进行讲解,晚上再坐车回家。他每次都是一个人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没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和路人的帮助,我很难想象这如何能够实现。
我们时常会提到一个词:文明。我们判断文明的标准有很多,得体的着装和礼仪、干净的街道、鲜明的秩序感、广博的知识、高雅的谈吐,这些都能反映一个人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还有一个现象也能反映文明程度的高低,那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大自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挑选强者,而超越这种法则的程度则标明了我们脱离野蛮的距离。一个社会自发自觉地关爱弱势群体,是这个社会成熟自信有责任感的一个表现。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几条法律法规就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温饱尚无法满足的社会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是,当我们变得逐渐强大,这是否应该作为我们努力的下一个目标呢?
首先是妈妈的工作问题。比如在德国,产妇可以享受分娩前后共14周的全薪产假,此后可以保留职位自愿休最多3年的育儿假。育儿假也可以由爸爸来休,全看家庭情况。在第一年育儿假期间,休假人可以领取全薪67%的津贴,但以每月1800欧元为上限。每个孩子还可以在政府领取每月180欧元的育儿费。这些措施可以基本打消新生儿家庭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在家带孩子的那“一个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亲子互动中去。
同时,整个社会的公共设施齐全周到,让带孩子的妈妈一个人也可以方便出门,不会因为有孩子而出现生活上的困难。例如公交车和火车上都有专门放置婴儿车的位置,火车上也有专门为有小孩的家庭准备的包厢。在很多学校、商店以及火车的卫生间都有给宝宝换尿布的桌台,在所有的dm店(一家很常见的德国日化用品连锁店)中还有免费的尿不湿、湿巾和护臀霜可以使用。这些措施都极大地保证了新妈妈的生活能够基本与之前一致,不会因为有了宝宝就被困在家里而变得抑郁。
当然,一个社会并不是非得为新生儿家庭准备得如此周到,宝宝和妈妈能不能出门散心买东西,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来说完全没有影响。但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对其中弱势群体的关照。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但要有健壮的经济体格,更要有深沉的责任感。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便是实现这种责任感,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便是这种责任感的一种体现方式。
除了新妈妈外,老年人和残疾人也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在德国,公交车都是可以向车门侧倾斜车身的,这样老年人便不需要颤颤巍巍地迈着大步子上车了。路口行人红绿灯的按键上还标记有过路方向的箭头,用以向盲人提示方向。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因为车道划分有时候比较复杂,因此红绿灯的扶手上会详细刻出面前的公路是几车道,每个方向几车道,在哪里有安全岛。我不知道盲人是否真的能够完全用到这些信息,但这些设计显然极其用心。
除了生活保障性公共设施方面,在很多非必须的设施中也能体会到他们的用心之处。例如,在很多教堂旁边,会有一个铜制的模型可以让盲人感受下教堂的外型,很多城市也会在广场边设置一个类似的城市模型帮助盲人了解这个城市的结构,不少公共展品也会有盲文搭配在一旁。
德国政府也设置了一些规定,引导所有的用人单位预留5%的职位给残疾人。我曾在火车上碰到一名到德国读书的印度盲人。他虽在马尔堡读书,但在法兰克福的博物馆找到一份兼职工作。每周有一天,他乘坐公交车、火车和地铁从学校赶往博物馆,按照预先背好的展品介绍和位置,给前来参观的学生进行讲解,晚上再坐车回家。他每次都是一个人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没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和路人的帮助,我很难想象这如何能够实现。
我们时常会提到一个词:文明。我们判断文明的标准有很多,得体的着装和礼仪、干净的街道、鲜明的秩序感、广博的知识、高雅的谈吐,这些都能反映一个人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还有一个现象也能反映文明程度的高低,那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大自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挑选强者,而超越这种法则的程度则标明了我们脱离野蛮的距离。一个社会自发自觉地关爱弱势群体,是这个社会成熟自信有责任感的一个表现。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几条法律法规就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温饱尚无法满足的社会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是,当我们变得逐渐强大,这是否应该作为我们努力的下一个目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