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材简析:
钟表的认识是第一册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课前有好多孩子都有自己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尽管他们不能准确地看时间,但是基本了解钟面内容,认识表面的基本元素。因此,本节课让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鱼水之亲”。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2.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出示:猜闹钟的谜语。
1问导入:谁能告诉老师今天你几点起床的呢?你是怎么知道起床的时间的?老师收集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钟表,你们想看看吗?(课件播放“漂亮的钟表”)
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钟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识钟表:观察钟面,找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1)有1—12个数。
(2)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3)有一格一格的。
(4)观察针的走动方向:顺时针行走。
教师用手势进行笔画,让学生对顺时针走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有时针分针秒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又细又长的是秒针。
2.认识整时
(1)我们了解到了那么多钟面上的知识,怎么看时间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
课件出示几个整时的钟面,让学生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数学中,我们把几点说成几时,让学生懂得几点就是几时。
归纳总结学生看时间的方法(并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请同桌互相拨动时间,说出时间。交流学习,动手操作。
3.认识电子钟上的整时
在生活当中,除了这样的钟表以外,还有像这样的钟表,请学生看大屏幕:出示收集到的一些电子钟。同学们还在哪见过这样的电子钟呢?电脑,电视,等等。
两种时间表示方式的记录,对比。
三、课外的延伸、拓展练习
1.谈话小结:看来呀,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钟表,它可以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时间改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老师早晨6时起床,7时我该上班了,大约中午12时我要下班回家 。孩子们,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度过的,怎么安排的,你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2.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准确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还有描述表达几时做了什么。理解上午的9时和晚上9时的不同之处。
四、课堂小结:时间就这样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小朋友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让我们做时间的小主人。
送小朋友一句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五、课后的作业:跟爸爸妈妈设计安排星期六一天的时间安排。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横州镇中心学校 覃秋艳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大部分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上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發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早上几时上学,上午几时放学,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学生语言组织需要加强。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材简析:
钟表的认识是第一册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课前有好多孩子都有自己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尽管他们不能准确地看时间,但是基本了解钟面内容,认识表面的基本元素。因此,本节课让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鱼水之亲”。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2.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出示:猜闹钟的谜语。
1问导入:谁能告诉老师今天你几点起床的呢?你是怎么知道起床的时间的?老师收集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钟表,你们想看看吗?(课件播放“漂亮的钟表”)
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钟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识钟表:观察钟面,找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1)有1—12个数。
(2)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3)有一格一格的。
(4)观察针的走动方向:顺时针行走。
教师用手势进行笔画,让学生对顺时针走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有时针分针秒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又细又长的是秒针。
2.认识整时
(1)我们了解到了那么多钟面上的知识,怎么看时间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
课件出示几个整时的钟面,让学生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数学中,我们把几点说成几时,让学生懂得几点就是几时。
归纳总结学生看时间的方法(并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请同桌互相拨动时间,说出时间。交流学习,动手操作。
3.认识电子钟上的整时
在生活当中,除了这样的钟表以外,还有像这样的钟表,请学生看大屏幕:出示收集到的一些电子钟。同学们还在哪见过这样的电子钟呢?电脑,电视,等等。
两种时间表示方式的记录,对比。
三、课外的延伸、拓展练习
1.谈话小结:看来呀,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钟表,它可以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时间改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老师早晨6时起床,7时我该上班了,大约中午12时我要下班回家 。孩子们,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度过的,怎么安排的,你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2.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准确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还有描述表达几时做了什么。理解上午的9时和晚上9时的不同之处。
四、课堂小结:时间就这样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小朋友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让我们做时间的小主人。
送小朋友一句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五、课后的作业:跟爸爸妈妈设计安排星期六一天的时间安排。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横州镇中心学校 覃秋艳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大部分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上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發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早上几时上学,上午几时放学,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学生语言组织需要加强。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