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维点亮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42016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按照常规教学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从而一步步实现事先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四平八稳,看似完整和谐,却时常遭遇这些现象:很多知识点都要教给学生,然而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篇篇教学形式雷同,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激不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总是启而不发,课堂一度陷入“独角戏”的尴尬境地;教学中遭遇瓶颈,学生缺乏情感共鸣,学会了却并未真正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此时换一种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下,我将结合统编本三年级下册《肥皂泡》的教学具体谈四点看法。
  一、减法思维——明晰目标
  《肥皂泡》一文记叙了冰心小时候吹肥皂泡的童年往事,文章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读来甚是美好。全文主要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吹泡泡、看泡泡、想泡泡。这是冰心这样一位大家写出来的美文,就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让人情不自禁想去细细把玩。细究起来,课文每一部分都有值得训练之处,作为教师也总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甚至希望带领他们咀嚼出文章每一字每一句的味道。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仅有40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课时目标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的高效,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综合考验。若想有所得必然有所失,此时,减去芜杂,方能让教学目标更明晰。
  如何减?当然是减掉那些在别的课文中也经常会训练到的内容。如“吹泡泡”部分中的顺序词“……然后……再……”的句式训练,这样的句式在这堂课之前就训练过,之后也仍然有训练的机会,在本课中因为有更为重要的内容要讲,这里就可以省去不教。再如“想泡泡”部分有好几处可进行拓展的想象训练,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也没必要一一展开,要精选出既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紧扣课文主题思想的这部分内容来展开训练。而“看泡泡”部分出现了好几个重点词语“轻清透明”“玲珑娇软”“光影零乱”,这几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不仅读起来有点拗口,其意思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学时不花费多的时间精力进行详解,学生就会有种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感觉,最终不仅影响到他们课文朗读的顺畅性,更会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此一来,教学的实效性便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则万万减不得。
  当然,这里的“减”并不是说“吹泡泡”和“想泡泡”这两部分内容就完全不教了,在这里只是变成了略教,是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看泡泡”部分,为重点难点让路。教学目标更加明朗了,实现高效课堂便有了基础和保证。
  二、聚焦思维——突出重点
  一旦确定下来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就要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到这部分内容上,深挖细掘,充分发挥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价值,将训练点真正地落实到位,让学生“真懂得”“真领悟”“真收获”。
  “看泡泡”部分的训练点很多,除了要对难以理解的重点词语进行音、形、义上的详解,某些句子学生也不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樣的情景仿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里教师可进行实践活动,事先准备好泡泡水,让学生亲自去吹一吹,然后细细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是不是和作者所描写的一样,可用亲身体验这种最直观的学习方式来领悟句子的意思。还有作者对看泡泡时人物的表现描写得极为细致——“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这里也可以发散开来,进一步追问:“吹肥皂泡的学生们心里可能在对肥皂泡说什么呢?”
  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互动,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不仅能理解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词句,还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从形态多姿、颜色多彩、变化多样几个方面深刻感受到泡泡的美丽。再穿插吹泡泡的实践活动,既让课堂鲜活度得到增强,又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而对浮光百转、色彩斑斓的泡泡有了更为全面的感受。而正因为泡泡如此美丽可爱,最后的追问学生也就更加有话可说了,他们会更能理解冰心和小伙伴们怕泡泡消失,想挽留住这美丽的肥皂泡的紧张、专注、担心、期待的心理。这样层层推进、一环套一环的精细琢磨之后,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教学的重点难点便能真正得以突破,而学生的收获也自然不言而喻。
  三、调序思维——营造情趣
  学生总是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一成不变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会让他们产生厌倦心理。阅读教学中,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虽平稳但有时也易平淡,学生学习的热情通常会大打折扣。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时候调整一下教学的顺序会起到神奇的效果。
  《肥皂泡》一课的“吹泡泡”部分在第3自然段,“看泡泡”部分在第4自然段,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不妨变一变换一换,先教“看泡泡”部分。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吹泡泡游戏吗?你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冰心在介绍肥皂泡样子时用的词语可和你们不一样哦,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最多?”学生的小脑袋立马开动起来,他们会迅速将目光定格在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顺势切入第4自然段“看泡泡”部分的学习。如果学生找到词语并能读准,就奖励他吹一口泡泡,为营造竞争气氛,不给多吹,只给吹一口。接着将“看泡泡”部分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及训练逐项完成,并且进行巧妙过渡:“冰心和她的小伙伴们吹泡泡的方式和你们是一样的吗?”随着教师的引导提问,学生心中的问号也瞬间产生,此时,带着疑问,再回到第3自然段“吹泡泡”部分的学习。
  别小看这简单的顺序颠倒,学生在学习“看泡泡”部分时已有了被奖励“吹泡泡”的体验,此时再学第3自然段的吹泡泡,学生就会带着一种好奇心去学习,他们会更想了解冰心的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更容易在脑中形成画面。学生在趣味盎然又悬念丛生的课堂里不断思考与探索,必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如此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轻松,学生快乐,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比较思维——内化主题
  教师揭示完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之后,看到的若只是学生似懂非懂、茫然无措的眼神,那定是会产生挫败感的。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数是因为教师未能为学生搭好一座与作者或文中的“主人公”心灵互通的“桥”,学生虽然表面上读懂了学会了,但文字背后潜藏的情感却并没有真正感悟到。如何“搭桥”?我们不妨让学生与作者或文中的“主人公”在一起比一比。
  《肥皂泡》的最后一自然段“想泡泡”部分不仅充满诗意与想象,还富有深刻的内涵。若想让学生深层次地领悟其中秘妙,这里一定要有一个深入灵魂的追问——“飞到明月、夕阳、睡婴身边的仅仅是肥皂泡吗?”而要引到这个问题,那就要从比较开始。比较什么?比较童年冰心吹泡泡与我们吹泡泡有哪些不同。童年的冰心吹泡泡是在雨天,雨天更容易引发各种遐想,我们吹泡泡时看到的可能只是泡泡的外在美,而冰心吹泡泡不仅看到了泡泡的外在美,更可贵的是她内在的想象之美。冰心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看到了泡泡背后的美——飞到明月、夕阳、睡婴身边的还有同伴们的梦想、祝福和希望。而此时,那些肥皂泡仿佛就是学生的化身,带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飞起来了,飞上蓝天,亲近明月,渡过天河,追逐太阳,漂过大海,飞越山巅……冰心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吹出了希望。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自己与冰心吹泡泡的最大不同在于想象的不同,从而由学习看泡泡和吹泡泡时的欢腾自然而然地跟随冰心的遐想安静下来,不知不觉地走进冰心所带来的梦幻般的泡泡世界,真正地明白为什么冰心的心里会充满快乐、骄傲与希望。由此,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在比较中便慢慢呈现出来。然后再配上音乐有感情朗读“想泡泡”部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是一项智慧的工程,教师千万不要被教学的惯性思维所固化,千万不要在教学的惯性思维里迷失自己,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只要学会转换思维,就能将课堂点亮。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  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内容,梳理故事场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慈母情深》,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吗?  师:这一个一个的场景,感人至深。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晓声的笔触,走进那些感人的细节和场景,去体会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
回顾近期我校开展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例的展示活动”,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回放着每一堂课,有一个问题令我陷入深思:怎样让“优质课”更“优质”?怎样让语文课堂更具实效性?我不知不觉地想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反思着每一节“优质课”。下面我谈几点最深的感受。  一、课堂应突出学生“自主”的“学”  1.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伴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虚语文、伪语文、假语文等学习现象,课堂教学也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是教师的越位,要么是教师的缺失,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课程与教学改革呼唤学生的“真学”,吁求建立学生的“真学”课堂,让课堂教学显现出本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为原料,通过创设文本解读的“真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真探究”,助推学生对文本进行“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实践也表明:语感强的学生,说话、作文有条理,读课文不仅通顺、畅达,而且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作者的情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文意;语感弱的学生,读课文有时会添字、漏字,句子读不连贯、读不通顺,阻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朗读入手,具
课标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崔恋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的讨论交流。”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导向作用,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让课堂绽放活力。  一、导出兴趣,激发主体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興趣决定的,因
《小壁虎借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作者主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形。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用处,还把小壁虎的有礼貌等行为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其他小动物尾巴作用的资料,再让学生借助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仿照着文本的样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一、找准切入时机,适时拓展资料  在
同事的儿子——志浩,从小就在这座校园里长大。幼时呆萌可爱,灵气逼人,同事们都喜欢他。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他的“玩伴儿”,校园就是他的“游乐园”。  皆因熟之,何来怕之?转眼间志浩已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校规于他就是虚设,纪律在他眼里就是浮云。为这事儿,他没少挨妈妈的“竹板加肉”,可三天两头又故态萌发。今年我接任他们班的班级工作,同事们跟我开玩笑:“糙皮蛋”得小心“对付”!  开学头一天大扫除。可能许久
阅读指向习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围绕语文核心任务,从教学角度加以选择,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遗憾的是当前教学,不少教师就教材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莫泊桑拜师》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如何通过语用教学来聚焦表达技巧,渗透语文“茶香”。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研读课文后你们就會发现,福楼拜与莫泊桑之间的对话是贯串文本始
《山中访友》一文文质兼美,其作者著名的作家李汉荣先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自己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教学这篇经典佳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达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下面,就是笔者在
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反过来,高效的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有效的问题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有效突破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关注质疑发现,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高效阅读的基础。发现的起点是质疑,因此,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