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导出”,让课堂绽放活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崔恋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的讨论交流。”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导向作用,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让课堂绽放活力。
  一、导出兴趣,激发主体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興趣决定的,因而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一些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文本。如在教学《邓爷爷植树》时,为了激起学“趣”,我首先播放歌曲《邓爷爷栽下的树》,让学生阅读课前查阅的介绍邓爷爷的事迹。这样学生带着对邓爷爷的了解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课文。在初读、熟读课文后,我又出示小铁锹、小树等道具。道具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表演不但表现出了“兴致勃勃”这一抽象的词语的意思,而且表演出了如“小心地移入”等细节。正因为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前准备、自发地深入研读课文、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在语文实践中迸发出璀璨的思想火花。
  二、导出问题,引导主体主动探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强烈,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这种需要,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美丽的小路》时,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环节。学生表演得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第8自然段中“他看着看着,忽然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是学生理解与表演的难点,而“小演员”和“小评委”表演得都不到位,我并不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而是加入一个小环节,装作寻找我的语文书。突然,我一拍脑袋说,“唉!我怎么忘了,我根本就没拿书来嘛!”接着,我提问:“看到老师刚才发生的事,联系刚才鸭先生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呢?”随即,有的学生打开书研读课文;有的学生举手说,刚才鸭先生突然明白的样子没有表现出来……
  在教学中,我及时导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研读文本,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鸭先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和原因,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导出机智,引领学生正确体验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阅读文本时,极易出现理解的偏差。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元理解、激发学生大胆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有悖于文本和社会论理的价值取向给予引导,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童话《精卫填海》时,我让学生谈谈对精卫的看法,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精卫的做法不好。学《浪娃娃》时,我知道海水可以发电,海里有许多小动物,把它填平了,那多不好啊!”学生一片哗然……如此独特的阅读体验,显然是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怎样及时将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向“精卫填海是勇敢的行为呢” ?我沉思片刻说:“这位同学对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得真好,大家现在讨论一下,你能不能帮精卫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
  “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但真正要做这些事情时,会面临什么?”
  “会面临困难和危险。老师,我明白了,要具有精卫一样勇敢的行为!”
  ……
  看到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渐趋一致,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播放了《大禹治水》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再次感受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
  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课堂,呼唤“师生的正确角色定位”。教师不妨来做一回“导演”,导出兴趣,导出问题,导出教育机智,让每节课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新牟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目前,在小学阶段,经典童书的赏读,已经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激活”,给种子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把种子蕴藏的价值和资源作为它自身的成长动力。在童书赏读中,怎样的方式才能给学生“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呢?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童书阅读的种子呢?笔者认为,“读、写、演”互动,是调动学生童书赏读兴趣,提高学生童书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三年级是习作指导的关键时期,从当前习作教学来看,存在着重指导轻修改的现象。其原因有很多,诸如教师自身业务素养不高,对习作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等等,但更多在于旧版教材中对习作修改重视程度不够。翻开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我们能欣喜地发现教材对习作修改非常重视,并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笔者依据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词句段运用”,结合自己
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内容之一。在阅读中汲取习作知识,用口语催生习作知识,在创作中实践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着力点。习作知识的丰盈能让学生主动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促进学生主动表达,并提升习作水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作知识的黄金时间。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只有博闻广記、厚积薄发,才能学会习作。毫无疑问,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对习作发挥着根基性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回避习作方法
进入高年级之后,统编本教材中具有文学性的课文大幅增加,其中小说就是一个重头戏。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设计了一个小说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的形象”,这就与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小说的阅读方法。笔者结合该单元中《桥》这篇微型小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尝试。  一、梳理情节,感知小说的一波三折  1.厘清冲突,展现感性魅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种体裁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在有效丰富古诗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论:“诗”与“文”孰重孰轻?不少教师认为,无论是“诗”,还是“文”,都是课文的一部分,同等重要。因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其核心价值不仅是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中借鉴,学会言语表达与运用。回到《黄鹤楼送别》一文,笔者认为,要摆正“诗”与“文”之间的关系,前提是必须明确该文本内在的核心价值。
1 起因  我的女儿花出生并生活在美国,4岁多的她喜欢“乱涂乱画”。最近,她居然拿着小石子在车子上“画”起来,结果当然是划坏了车子。我严肃地跟她说明不能这么做。花表示明白了,并向我道歉。但我没有因此而“放过”她,跟她商量起善后处理事宜。  花:我已经很努力地擦了,但划痕擦不掉。  我:那我们得花钱修车,谁应该为这事负责?  花:我。  我:谁应该去赚修车的钱?  花:我,可是我不会赚钱,你能教我吗
【教学目标】  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  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内容,梳理故事场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慈母情深》,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吗?  师:这一个一个的场景,感人至深。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晓声的笔触,走进那些感人的细节和场景,去体会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
回顾近期我校开展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例的展示活动”,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回放着每一堂课,有一个问题令我陷入深思:怎样让“优质课”更“优质”?怎样让语文课堂更具实效性?我不知不觉地想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反思着每一节“优质课”。下面我谈几点最深的感受。  一、课堂应突出学生“自主”的“学”  1.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伴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虚语文、伪语文、假语文等学习现象,课堂教学也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是教师的越位,要么是教师的缺失,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课程与教学改革呼唤学生的“真学”,吁求建立学生的“真学”课堂,让课堂教学显现出本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为原料,通过创设文本解读的“真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真探究”,助推学生对文本进行“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实践也表明:语感强的学生,说话、作文有条理,读课文不仅通顺、畅达,而且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作者的情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文意;语感弱的学生,读课文有时会添字、漏字,句子读不连贯、读不通顺,阻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朗读入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