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没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w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姐,我妈没了!”我拉着大姐的上衣角,对大姐说。大姐呆呆地立在我的面前,像一堵墙挡住了我模糊的视线,让我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二姐,我妈没了!”我扯着二姐的袖筒,对二姐说。二姐只顾自己哭泣,任凭泪水滴在我的脸颊上,和我的泪水混合在一起,流进我的嘴角。
  “三姐,我妈没了!”我依偎在三姐的怀里,对三姐说。三姐把我的头紧紧地抱住,和我一起大声哭了起来:“我妈没了!我妈没了……”
  按照老屋钱冲的风俗,母亲已经从厢房挪到了堂屋用稻草垫着的地铺上。屋角旁的火盆里烧着银杏树蔸(它熬火无烟),这也是老屋钱冲的风俗,据说,银杏树蔸的火光能一直照亮通往天堂前的黑洞。母亲的后事也由家族里的长辈长兄们提前准备着。同时,家族大叔把我们姊妹八个招集到小院里,他除了给我们一些安慰外,还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你妈的棉签水不用再蘸了,这样让你妈少受折磨,早走是个解脱。”听完大叔的话,我们姊妹几个在心里疑惑,反抗的同时,一齐睁大着眼睛望着大叔,也望着肿瘤专家大姐,只见大姐微微地点着头回应着家族的大叔。
  轮流守候母亲的最后时刻到了,大姐把我们阻拦在连着母亲隔壁的大厢房里休息,她开始了第一个“尽孝”。夜深了,在惦记着母亲的夜晚,我晕晕地做着梦,眯眯地睡着。远方隐隐约约的鸡叫声,把我惊醒。我揉着半睁半闭的眼睛,忍不住透过厢房窗户的缝隙瞅着堂屋。在暗暗的灯光下,只见大姐双腿跪在母亲的地铺旁,用棉签蘸着水,把保温杯里的水一滴滴地送到母亲嘴边,大姐的嘴角挂着堆砌的泪水。大姐不是点头同意家族大叔的意见,不给母亲蘸水吗?我心里疑惑着,睜开双眼从窗户缝里观察着大姐的一举一动,大姐一次次蘸着水送到母亲的嘴角边,母亲干裂的嘴角微微地张开着,我离开窗台,推门走到母亲的地铺前,拿着棉签蘸着温水也送到母亲的嘴角,大姐斜望了我一眼,点了点头,又开始继续给母亲喂着一滴一滴的水……不一会儿,二姐来了,拿着棉签给母亲蘸着水,三姐来了给母亲蘸着水,四姐来了给母亲蘸着水,我们争先恐后地把一滴滴水送到母亲的嘴角……
  五姐来了,挤在大姐的身旁……
  六姐来了,靠在二姐的肩头……
  七姐来了,跪在母亲的地铺前……
  姊妹八个都来了,八根小小的棉签一根接着一根,把那一滴滴水送进母亲的嘴角,母亲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了一条缝,我们知道,母亲是想好好多看我们一眼;母亲的手动了几下,想抬起来的样子,我们知道,母亲是想拥抱自己的孩子;母亲的脸上轻轻地挂着一丝丝笑容,我们知道,那是母亲知道我们长大了;母亲的眼角噙着泪水,我们知道,那是母亲舍不得离开我们……
  屋外还在飘着雪花,偶尔有豆大的雪子落在老屋的布瓦上,屋角里的银杏树蔸烧出一束束火焰,红红的,没有烟雾,整个堂屋特别温暖。我们姊妹八个轮番给母亲蘸着滴滴水珠,我们想极力挽回母亲的生命,当我们八根棉签又一次同时落在母亲的嘴角时,母亲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我们把母亲安葬在老屋的山坡上,紧挨着父亲的坟墓。按照老屋的规矩,三天“扶山”后,我们开始清理母亲的遗物,父亲走后的十余年里,母亲一直住在老屋的厢房里,厢房里摆着一个老式的木制柜子,柜子旁边各放着一个木箱子,那是母亲出嫁时的嫁妆。柜子和木箱子上面的红油漆早就脱落得白一块花一块,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点滴红色的影子。
  大姐打开左边的那只木箱子,箱子里全是我们姊妹八个成长过程中的照片,还有一摞我们儿时读书用过的旧书和练习本。大姐把整个箱子里的东西倒在桌子上,我们各自找着自己过去的痕迹,厢房里一时安静起来。
  二姐和三姐一起打开柜子右边的箱子,箱子面上是母亲的一件棉袄和一件棉裤,那是母亲出嫁时的嫁衣。棉袄上补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补丁,补丁面料和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红色的灯芯绒、蓝色的卡,但多半补丁用的是旧棉布。棉裤上的裤筒一只上面镶嵌了圆圆的大补丁,那是用针线缝上去的,另一只裤筒则套上了一截完整的灰色旧裤筒,那灰色的旧裤筒是从父亲曾经穿过的裤子上剪下来的,被套上去的裤筒看上去被母亲刚刚缝连了几针,针和线还落在上面。
  柜子门被母亲用麻绳系上了,大姐解开那道麻绳拉开柜子门后,发现里面全是母亲腌渍的咸菜:有白花菜、红辣椒丝、大蒜头、萝卜干、霉豆腐,还有一包包晒干的咸菜,每一种菜被母亲分类存放着,且每一类咸菜都被分成了八份。几个姐姐把咸菜抱在怀里,贴在胸口,齐声哭喊着:
  “妈妈!”
  “妈……妈……”
  清理完母亲厢房地上的遗物后,大姐发现厢房的阁楼上还挂着一个装过化肥的塑料袋子,二姐搬来木梯,三姐从过梁上取下塑料袋子,另外几个姐姐帮忙把那塑料袋子接下放在地上。袋子口被母亲用麻绳系了个活扣,大姐拉开那个活扣后,开始清理袋子里面的东西。
  “袋子里装的是鞋子。”大姐一边清理,一边说出了声。
  不一会儿,大姐把袋子里的鞋子全部摆放在地上,那鞋子全是崭新的布鞋,鞋底是母亲一针针纳成的,鞋帮是母亲用旧面料糊成帮底,然后缝上帮面,再将鞋底和鞋帮一针一针接纳上去的,一共有八双。
  姐姐们望着地上的鞋子,一个个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接下来又一起跟着大姐哭喊着:
  “妈……妈……妈……”
  大姐把手伸进布鞋里面,她发现每双布鞋里面都放着干绷绷的黄豆,只是数量不同,布鞋里面最少的是一颗,最多的是八颗,我们明白了,那是母亲为我们姊妹八个做的标记。
  责任编辑:秀 丽
其他文献
1975年,我从辽宁省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一中毕业时,正赶上高中、初中学生都要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的家是农村的,自然回到家乡的农村劳动。  1977年的初冬,下着小雪,我赶着牛车往生产队的田里送粪。晚上收工,在四里外北村读初中的妹妹回来对我说要高考了,她们学校的民办老师参加高考的都请假在家复习了,说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建议我不要再等,马上在家复习。我什
期刊
一只小蚊子一动不动地上了6楼,好像乖宝宝似的,趴在我后脖领子和乱乱的头发之间,六个爪子死死抓住我那根粗壮的头发丝儿,孙悟空抱紧了金箍棒,一屁颠地一屁颠地唱着歌,逛超市,买菜打酱油,骑单车,等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进小区,钻楼道,坐电梯,“嗖”一下,火箭似的升了空。  是601。  这个家伙,从我家的小小菜地里蹿出来,爬到一片藿香叶的阴面,风一来,阴面朝上了,身子被风刮歪了,爪子却钉进了叶子的肉里,牛!
期刊
很久前看过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女主人公松子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大野岛的一个小康家庭,父亲的工作类似于现今的公务员,是一个非常偏心的人,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久病在床的、和妻子有相似眼睛的小女儿久美及调皮捣蛋的儿子纪夫,却对大女儿松子视若无睹。  松子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渴望着被爱,她小心翼翼伸出敏感的触角,希望与家人产生联结。她大多时候都一个人对着筑后川唱歌。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等着父亲下班,
期刊
正月初一上坟,是家乡的传统。一大早,我和儿子就驱车去了城东的公墓祭拜父亲。  父亲离开我已有十七个年头了,想当年,我作为长子将父亲的墓地选在城里的公墓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父亲不想在山里。父亲十八岁招工去金华建筑公司工作,三年后,爷爷病重,三封信催父亲回家,父亲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的岗位,回家担当起长子如父的重任。二是因为父亲在老家的山村受尽了冤屈和苦难,这冤屈和苦难还是当村书记的堂伯给我们造成的,让
期刊
“爷爷在哪儿?”每天清晨听得桐桐这一声唤,60 岁的我,心灵就打开了一条缝,感觉到心智的幼芽在那一束生命之光的照射下,摇曳着灵动的光芒。  “爷爷,什么是灯火阑珊处?”两岁的桐桐再也不满足跟着大人牙牙学语了,总爱问个为什么。一知半解的我,自以为是地回答:“是辉煌的灯火五颜六色地闪烁着。”说完心虚,翻书一查,十万八千里,赶紧红着脸给他重新解释了一遍。爸爸妈妈不让他看电视,但我又禁不住《诗词大会》的诱
期刊
万物皆有情趣,对于丰子恺先生,需要多费些笔墨。  丰先生是浙江桐乡人,自幼喜欢画画,边读《千家诗》,边临摹《芥子园画谱》,10岁时就有私塾先生请他画孔子像,挂在塾中供人礼拜。1924年,他的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杂志上发表,画中近处仅有桌子、茶器,远方一轮弯月宁静悠远,如钩的新月预示着将来重逢的圆满,画面中仿佛有余音袅袅。他的画造型洗练,含蓄深挚,万物在他笔下,不但富有情趣,而且具有灵
期刊
我一直有两只隐形的翅膀,助我前行。  读小学时,母亲扯了一尺哔叽布在煤油灯下给我缝了一个书包,书包里除了装有课本外,一直有两样与课文无关的东西,一样是竹笛,一样是一本课外读物。在放学的路上爬坡爬累了歇气时,就取出竹笛,对着大山,对着森林,对着夕阳,对着小溪,在石头上,在大树下,苦练《北风吹》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曲子,后来还在县文工团表演过竹笛独奏,这是我自己认为苦练的最高奖赏。还有一样是课外读物
期刊
都十一月了,南方才略晕染出点秋天的韵致。  和朋友在公园散步,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吹得路两旁的树叶如骤雨般纷纷坠落。我们惊呼壮观的同时,纷纷举起手机,意欲抓拍这难得一见的瞬间。  上世纪80年代的东北农村,都是睡的火炕。取暖烧饭的燃料大都是玉米的秸秆和脱粒后的玉米瓤。当年收割的农作物还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冰天雪地里存放着,取用的时候冰冷不说,也不易燃,而且每年收割的柴火数量也极其有限。有些人家若是自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在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女孩子上学的少,我能顺利地上完学,多亏了父亲的坚持。父亲自己没文化,他希望孩子们不要像他。他说,不能当睁眼瞎,谁能上学供应谁,砸锅卖铁也供应,上到什么步数看各人的本事。  初一时,我考上了重点班,须到十里外的村子里去上,父亲显得很高兴,托亲告友地找好了房东。  开学那天,父亲虽然得忙着种麦子,还是决定要送我去。那个四方凳子不知什么木头做的,很沉,我搬着也就走几步
期刊
看山是山,看山又不是山。这是老人峰给我的感觉。  轻雾缥缈,再望老人峰,它分明又是一位起舞翩翩的少女。发髻低垂,长裙曳地,扬起优美的颈项,眺望远方。少女浪漫如花,她还处在憧憬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年龄,她遭遇命定的一见钟情。她的背影凝固千年的期盼。  它既是老人峰、少女峰,又是武士峰、村姑峰。一峰数看,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啊!我陷入视觉的混沌中,陷入时空的交错中。大自然的神奇在于它创造万物而又使万物归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