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高校问题透析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luck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捷,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扩散、穿透、反馈几乎没有“时滞”。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青年学子如何选择?主流与非主流、真伪、善恶难分的各种观念和信息横呈,需要具备相当的驾驭和筛选能力,社会是否有及时的疏导系统对此进行回应?对大学课堂的最直接冲击是网络与课堂比拼魅力:网络的魅力实在是难以拒绝?作为一种阅读和窥视世间一切的窗户,是一种难以抗拒的沟通世界、娱乐自我、宣泄内在的平台,其实网络干脆就是我们生活的细胞了。
  青年学子在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华丽转身后,其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在逐渐强大,人格自由空间在悄然趋于张扬,他们本能地迫切地渴求着与时间、空间、支配力相适应的个人领域。高校快速扩张和高校、教师、教学管理者、学子在主体身份定位上的日趋市场转向,使大学、大师、学子在主客观地完成着自我“矮化”、“世俗化”;扩招后就业压力和进一步扩招空间的“萎缩”,读书有用和教学纪律的自觉不自觉地松动;知识更新、换代速度不断提速,终身需要学习皆意味着教育本身的能力塑造空间的客观有限性。课堂教学和管理服务的不足,使网络“上位”成为个人价值观塑造、时空自由分割的载体。
  一、网络时代高校和青年学子之间问题的多角度剖析
  网络时代高校面临的社会问题源于国家、社会、家庭、个体等多个层面,就校园内部而言,有相互关联的两大层面:
  1. 当代学子应有的独立人格意识还很“错位”、很“易碎”
  当代学子独立意识确实很强,很自我,竞争意识很激烈,更追求个体解决问题,非组织化。但他们也稍微精神“缺钙”,在各种现实考验面前,蜗居族、啃老族、宅居族成为被打上的时代标签,映射着社会的不满和委婉谴责。独立人格意识的习得不能只凭法律的一纸规定和庄严仪式,正是有了青春的“易碎”和“错位”,所以独立人格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
  信息综合征。网络时代吸引和要求学子们有限靠近,可限度难于掌握,所以容易被“信息综合征”:信息迷信,即信息的功用被夸大、走形,甚至被无限扩大为“信息就是一切”;信息依赖,即对信息的依赖大大超过了正常的需求,被信息牵着鼻子走;信息焦虑,表现为缺乏正确的选择、鉴别信息的能力,面对“信息爆炸”无所适从。
  未来不确定性。怀揣梦想而梦想一次次“被破碎”所需要的打击承受力建设,学子们准备好了么?现实和预期的青年学子准备了足够多的梦想、激情、烦恼和不安踏入社会,可是在被不确定性风险缠绕的网络时代,他们要遭遇:失业、迷惘、愤怒、价值缺失。青年学子踌躇满志地准备了要推动社会发展的“可畏”力量,但前提是得到合适的条件和机会,得到社会的温情拥抱并感受自己的风姿。但是,他们没有准备好迎接不确定的将来。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本年度毕业生对“毕业而立”把握不大,过半人数甚至明确表示不能“毕业而立”。面对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转变,八成毕业生表示还没有心理断奶。独立人格需要独自行走江湖的勇气和承担,他们对取得独立人格应该支付的代价有充足的思想备份吗?高校对此是否有足够的义务和压力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依赖性。渴求着精神上的人格独立的学子是否准备好自己来承受经济上的人格独立,摆脱依附呢?显然,没有。对“父母是否应该承担你读书期间的学费”,小部分人选“应该”;多数人选“不好说”,态度摇摆不定;选“不应该”的更是少数。相当部分人没有准备好应有的独立,在关键问题上回避着责任意识。“父母愿意为儿女牺牲一切”的传统观念,成为他们的潜规则。
  道德底线。根据社会调查,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20.6%“对这种行为强烈鄙视”;20.8%“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56.5%“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2.1%认为“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对“天上人间”之类娱乐场所出现女大学生陪侍现象,17.4%“对这种行为强烈鄙视”;24.2%“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55.7%“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2.7%认为“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调查表明,就业状况与她们对待“被包养”的态度有联系。对女大学生被“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0%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理解意味着宽容、弹性、灵活,坚守意味着一如既往。网络时代的多维度观念时刻敲打着学子关于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道德防线,冲击、刺激、反馈、反对、反感、排斥、忍受、理解、接受,最后,道德防线的耐受力开始松弛,信念松动、蜕变。网络时代通过信息、观念的冲击波实现着对人格意识处于萌动中的青年学子的“和平演变”,潜移默化之功比以往更有风化的刚性。调查中的这种理解与切身利益挂钩时的吊诡状况令人忧虑,理解与堕落之间只是一念。
  权利义务观的“错位”。网络环境下的监管力量被实际弱化和非中心化,这为个性的张扬和行动的过度自由提供了条件。在网络环境中,个人本位和行动自由日益成为虚拟世界的价值观念之主基调,不自觉地跨入现实世界。对人格处于不成熟态的青年学子而言,这种效应更为明显。权利和自由本是有限度的,个人自由或行为“空间”本是有前提的,但相当一部分学子却处于“惑”然。权益观的“越位”,是指在权益诉求上超出了现实的法律规定和伦理底线,成为“苛求”。在面对自身利益的利害权衡时,有些人在取舍上具有明显“自利”倾向,对社会、学校和家庭提出“过分”要求,甚至跨越道德底线。如对“校方可否因学生在校期间有严重违纪、不道德行为而对学生开除学籍或勒令学生退学”,多数人表示“不可以”。基于网络时代社会转轨背景下的规则失范,敢于追求自身的合理利益的同时,却以自己为中心调低道德底线,提出对外在的不合理主张。直接穿越社会“应然”要求,是对他们所应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跨越,是一种角色越位。
  2. 高校、教师、教学管理者应对问题的准备“缺位”、“不就位”
  直面网络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挑战,作为网络社会、市场经济的后进国家之追赶者,我们得承认我们自己的准备与需要还存在差距,我们还有很大的不适应感和迷失。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于既有的以命令与服从为主要特色的隶属性教学管理模式,缺乏对青年学子需求和人格上发自内心的平视感。我们更多的是从“管”的角度来看待学校和学生问题,这就使二者关系的调节更多的是“刚性”回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使用的手段更多的是消极回应,是对问题的“堵截”和“掩饰”。如面对“就业难”,我们想方设法给予学生统计上的“被就业率”;对于学生日益普遍的违反校纪校规的“代考”等舞弊行为,我们采取的是尽量“大事化小”;对于学生反映教学大纲的明显滞后问题,我们依然要严守大纲的“刚性”不移;面对社会适应力、知识拓展力的教育短板,我们仍然坚持课本知识的灌输任务。社会问题已经逼近校门,无法推出和逃避,学校已经被社会深度侵蚀、风化。如何面对?
  高校、教学管理者、教师准备好以应有的平等性、灵活性、主动性原则,处理教学、管理过程中应有的挑战吗?显然,我们的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还严重不足。高校“根叔式演讲”逐渐流行,恰好体现着平视角度走进青年学子的柴米油盐和内心世界的难能可贵。
  就教学环节而言,教师、教学管理者还没有足够地配置好自己的内在素质。教学更多的仍然是显得双向交流、同步调整、及时解决问题等能力建设的不足。不是问你实际上要什么,而是我能够给你的是什么;不是问你对这个问题和行为个案有何种认识,而是我告诉你应该有何种观点和何种行为;不是问你会如何理解和行动,而是我要告诉你该如何抉择;对于网络时代的知识信息和社会问题的纷至沓来,教师、教学管理者各自在独立战斗和自恋,在守护着自己的“自留地”,缺乏突围意识和行动纲领,网络阵地仍然离我们若即若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和管理者不了解不参与网络时代的学生课题和社会问题,我们缺少的是有足够的设备投资、时间投入,我们可能还很缺乏团队沟通意识和集体回应意识。
  二、高校层面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应对思路
  1.切实加强有针对性的人格独立意识、责任意识教育,培养青年学子形成健康的理性的社会主体意识。要注重大学生独立人格精神的培育,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实现虚拟性与现实性的人格健全和统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独立人格意识,充分认识网络时代的社会利益关系,实现人对自我的有效主宰与控制。在高校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教学基础上,加强有针对性的独立人格意识、权利意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理性的问题认识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要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和筛选信息,提升信息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作用并避免其不利影响。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健全的人格、理性的正确的价值观,在他们走向人生的彼岸的关键时期,对他们从人格不成熟、人生不圆满走向人格成熟、人生圆满给予应有的引导、扶持、激励,对他们实现自己社会梦想的准备工作给点加速度。
  2.促进高校管理体制的理性转轨,建立健全对于社会问题的平等、参与、积极、主动、灵活的多元解决能力和机制。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转轨不是也不应该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但不排斥对其有利因素的移植;大学要出成品,但更应该坚持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大学要挺立起对知识和能力的信仰,而不是堕落于潜规则和关系学。网络时代的高等教育问题、社会问题需要装备网络时代的系统本领的体制机制和师资队伍。这首先就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网络素质建设,同时亟待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实质上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我们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在现有的救火式、被动式问题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引入弹性危机解决制度,建设校主管机关统筹协调下的预防式、主动式的管理服务机制。如,加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对应性的教育观培养,疏导、预防或避免由于管理人员的职务行为中的不当操作引发的权利义务纠纷甚至问题激化。
  3.扩大网络配套软件、硬件投资,尤其是要加强应对网络时代社会问题和学生问题解决的“软实力”建设。近年来,各高校对于网络的硬件建设力度是相当大的,这客观上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网络物质条件,但是在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上还比较滞后。网络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基本信息的沟通平台,是一种浅层次的低效率的应用,不仅没有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反而白白地背负了更高的学校运作成本;网络对于教学服务、管理服务、疏导服务等课题还有很多细致的“活”要做。硬件使学校、教师、学生的网络虚拟距离缩小了,但问题的解决距离没有靠近,反而因为个体生活的日益“碎片化、”“物质化”而疏离和陌生。我们本应该建立和拥有更为强大的专业团队,对于网络时代发生的与学生有关联的社会问题进行第一时间的分析、疏导、回应、反馈,如对于“富士康事件”、在校生“跳楼自杀”问题、情感纠葛问题、教学内容调整问题等及时的干预疏导,化解纷繁的问题于未然。就问题解决的直接针对性而言,这种“软实力”建设甚至比硬件建设还要关键。但是,我们的“软实力”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加强社会宣传,建设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独立、权利义务观良性构建的社会环境。高校不是孤立的,也不应该被孤立起来,网络时代的高校是透明的、界限模糊的社会载体。社会、家庭、个体通过种种触角在改造着我们的校园。青年学子面对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家庭、企业等个体的积极参与、互动、反馈,开门办学,引导、疏解是寻求问题解决的基础。大学学习生活只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阶段,大学生人格独立、权利义务观的良性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一个良性的社会互动环境。
  
  责任编辑:周振国
其他文献
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我们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制度管理的刚性与人文柔性相结合.文章从“性恶论”和“性善论”两个角度论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时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要充分发挥“中坚”作用,竭诚服务院校发展,重要的是从五个方面着力:一要精心策划,科学设计;二要积极执行,强力落实;三要热忱协调,有效沟通;四要勇于开拓,锐
今年是各高等学校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值此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以下简称).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源特别是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世纪难题。今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作为《纲要》提出的六大任务之一,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高等学校必须积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培养出足够数量
股利分配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一项必不可少的利润分配方式.股利分配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与企业相关各方面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公司的筹资和资本结构合理性的问题,更涉及到企业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军委主席胡锦涛着眼我军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以推进基层建设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使基层建设全面过硬和不断与时俱进。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发挥领导机关的指导和带动作用,提高领导机关抓基层的效能”。因此,研究如何发挥院校领导机关的指导和带动作用,提高抓基层的效能,是军队院校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提高指
文化产业是当前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它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其概念内涵的认识与表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基于对其概念演变与概念界定
在企业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却日趋脆弱.企业良好的生态道德责任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面对时代的要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时代赋予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的神圣使命。本文试从方法论角度对领导者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问题做点探讨。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灵魂  科学发展理念是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每位领导者努力追求的目标。领导者的发展理念是否科学,是领导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领导科学发展是领导者的神圣使命  领导工作
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一直都是领导活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要领导人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