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均八瓶”,我们为啥输液这么多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u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篇:“年人均输液八瓶”折射看病误区
  
  1.现象 不少患者主动要求打吊针
  近日,记者在浙江省儿童医院看到,输液室内坐得满满当当。每个孩子旁边都有两名以上的家长在陪同着“打吊针”。
  记者随机询问了五六位家长。家长们均表示,孩子如果有点感冒,会在家里先吃几天药,“管”不住了才会进医院。一位奶奶说:“现在的孩子不比我们那时候,吃两天药就好了,非得打针才管用。”另一位妈妈说:“打针快一些,看着孩子遭罪我心里也难受。”
  在杭州各大医院,均可看到这种“吊瓶森林”。一旦赶上感冒高发季节,输液大厅里往往人满为患。
  某医院急诊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上了年纪家人陪着来的,很多人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还会拍桌子。”他曾经接诊过一名七旬老教授,当时患者只是手指不小心割破,伤口并不深,不需要缝合,所以只是给他清创处理了下伤口,并给他开了一块钱的消炎片。没想到,一个星期后,该患者就写了材料递交到了省纪委,认为医生不给他打吊针消炎,让该医生哭笑不得。该医生说这样的患者他碰到过,只是这次最极端。
  
  2.原因
  医生热衷于给病人输液多是“利”字在作怪
  
  中国人生病特别喜欢输液,其实大多数是一种“被输液”。输液被一些医生美化成见效快的医疗手段。殊不知,在输液过程中,蕴藏着难以估量的风险。为什么国外对输液慎之又慎,而中国人却“乐此不疲”,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利”字。试想一下,中国13亿人,平均每人8瓶,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从原料供应商,到生产商再到医院以及医生,每个环节都有着巨大的利益纠缠。
  据业内人士透露,医院和一些医生热衷于让病人输液,多是“利”字在作怪。有人算了一笔账,以普通的感冒为例,在所有治疗方法中,“输液治疗”医院可以从中获得最大利益。治感冒的口服药有许多种,一般西药有感康、白加黑等,中药有羚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中西药混合的有维C银翘片等。这些感冒药中最贵的要数西药白加黑,售价也不过十几元,其他列举的药品均不超过10元,每盒都可以服6日左右。也就是说,口服药物治感冒最多花费不超过20元。而肌肉注射常用的有安痛定、地塞米松、病毒唑、洁霉素或阿米卡星等,有的干脆混合一针肌注(错误用法),也有分别注射的,价格在10~15元,一般不超过6天,费用不到100元钱。而静脉输液就更暴利了,静脉输液一般都是抗病毒药+抗感染药+协同药(如VC0)+液体+输液器+床位费+输液手续费。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抗生素的档次,最便宜的每天也要60~120元。如果输上6天,患者就要支出700多元。由此不难看出,静脉输液的费用是口服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难怪经常有人抱怨,治一个感冒竟要花上千元。在这上千元的费用里,除了必要的检查外,都花在静脉给药上。
  
  中篇:盲目输液如同“大炮打蚊子”
  
  3.真相 打吊针风险远高于吃药
  一家网站最新调查显示,盲目输液多因输液风险无人告知。
  浙江省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王建平介绍,“打吊针”在体内的吸收过程短或根本没有吸收过程,药效迅速,因此,产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远远超过口服制剂。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高热等。
  此外,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给药中不溶性微粒累加、配液浓度、注射剂之间的配伍等,更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专家介绍,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的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致死。
  2010年11月15日,重庆的一名护士在输液的过程中私自将药品加替沙星换成甲磺酸帕珠沙星,从而造成47岁的重庆妇女罗友菊病情加重,甚至一度“全身发乌”。一个月后,呼和浩特的一个一岁大的小男孩因为拉肚子被父母送往医院,结果在输液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哭闹、呕吐,随后呼吸越来越微弱,并最终死亡。“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王建平说。
  记者在能查阅到的最新的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得知,其中59%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品种为注射剂。此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注射剂使用率为58.5%,而与之对照的11个亚非国家的注射剂使用率则在0.2%至48%。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输液,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另一些风险潜藏在操作环节中。如果输液器具在生产和储藏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输液部位的皮肤没有经过完全消毒,输液的过程还会成为一道桥梁,让病毒、病菌能够轻松进入人体。最严重的时候,这可能会造成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发威胁生命的败血症。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的工作人员曾经介绍说,在中国的某些省份,不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注射的比例达到30%。
  即使完全消毒,输液依然存在着其他风险:如果打点滴时使用的药液浓度过稀或者过浓,就可能在进入人体后,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过多药液,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甚至,如果在针管的药液中混入了气泡或者血凝块,还会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专家说:感冒打吊针如大炮打蚊子
  浙江省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王建平介绍,“打吊针”泛滥会给患者自身免疫力带来伤害。王建平介绍,近年来,细菌耐药的快速发生和发展已成为抗生素的一大挑战,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耐药菌比比皆是。
  专家称,感冒、发烧“打吊针”就如大炮打蚊子。长此以往,当疾病严重时,“大炮”就会不管用了。
  
  4.危害 滥用输液存在五大潜在危害
  发热反应 发热是输液中的一种常见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在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肺水肿 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严重时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这是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如果不停止输液并采取急救措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静脉炎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也可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是输液时空气未排净、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只要有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和缺氧,并可立即导致死亡。
  微粒栓塞 我国《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10个,粒径大于20微米的不得超过2个。目前除英国和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均未对粒径10微米以下微粒做出限量规定,而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10微米,因此药液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巨噬细胞吞食,导致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国外学者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升输液的患者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芽肿。国内曾有报道称,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病人可出现肺张力过度及呼吸衰竭。药液微粒的潜在危害不可轻视。
  
  下篇:避免滥输液体的用药原则和对策
  
  5.用药原则
   “能口服不注射”仍是权威的用药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即使是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原则?首先,三种用药方式中,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最轻、最慢,因此最安全。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最猛也最快,有的在几分钟之内就可置人于死地。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个体诊所,由于抢救设施缺乏,人员的抢救知识匮乏,一旦出事很难逆转。其次,输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输液进行静脉穿刺时会引起疼痛。最后,输液成本最高,用于输液的抗菌药费用往往高出口服药很多,甚至是数倍。
  只要消化系统没问题,口服和输液效果相当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的最大好处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医生也会做出这样的解释。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因为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种情况。”专家认为,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大部分药物口服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三种情况一定要输液
  专家指出,只有三种情况病人是必须接受输液治疗的。首先,当病人上吐下泻导致脱水时,要通过补液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其次,当病人身体里有有毒物质时,比如吃了相当数量的安眠药,必须洗胃,同时需要补液以促进有毒物质加速排出体外。最后,完全出于治疗原因,有些药不适合口服,或者有少数药物需要稀释以后进行静脉点滴。
  
  6.对策 减少“吊瓶森林”需从三方面着手
  公共卫生专家黄建始教授认为,要从大健康观来减少“吊瓶森林”,至少有三样事情是可以做的:
  第一,供的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在定价等政策方面,不鼓励输液,而是应该鼓励科学用药。以中国台湾为例,在台湾输液只需付相当于人民币十几块钱,因此医院没有人愿意去给病人输液了,赚不到钱。
  第二,需的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在分配医疗资料的时候,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我们国人抗病和管理自己健康的智慧。
  第三,医疗部门专业人员。还有社会的其他部门,整个社会要形成一个风气,让我们中国人都能知道聪明地看病,聪明地管理健康,而不是傻乎乎地被误导去干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
  
  卫生部回应“年人均输液八瓶”的问题
  
  针对近期关于我国“年人均输液8瓶”的报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例行的发布会上表示:“这种情况确实要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加以改善。”
  有媒体提问,国民已把输液当成喝可乐,我国也被称之为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和药品滥用大国,对此,下一步医改中,卫生部将有何应对措施?
  邓海华回应说,公立医院改革从2010年试点启动以来,已经在一些易操作、群众比较满意的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2011年将在全国推广这些措施。卫生部还将继续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方面严格要求,依据疾病的临床路径进行医疗活动,加强控费工作,这种滥用药和开大处方的情况将得到有效的遏制。
  邓海华说,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陈竺特别强调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要控制医药费用,把控费作为2011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各地深入分析研究本地区医药费用上涨的趋势和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的控制目标和指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措施,重点控制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以及一些重点专科医疗费用较快上涨的现象。
  
  相关链接一:
  静脉输液的作用
  医学上把输液叫做静脉点滴或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把液体输入到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静脉输液的作用包括:1.可以补充人体的水分和电解质的需要从而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正常。2.可以作为静脉给药的载体。3.在抢救各种休克病人时起到一种扩充血容量的作用。4.对于长期不能口服、饮食或危重病人,通过输液补充能量,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
  
  相关链接二:
  决定静脉输液速度三要素
  文/陈军
  静脉输液的速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种类等三方面情况来确定。
  年龄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常在40~60滴/分钟,小儿、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差,输液速度不宜过快,通常不超过40滴/分钟。
  病情 患有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的患者,输液速度要慢,如果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液体过多,会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引起急性心衰或肺水肿。
  药物 有些药物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硝酸酯类,常用的有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一般以每分钟15滴左右的速度点滴,若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药物剂量过多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颜面潮红等。再如静滴氯化钾,如速度过快,一方面会对血管产生刺激,患者会感到局部疼痛;另一方面可使血钾突然上升,血钾水平过高会抑制心肌活动,严重时可以造成心脏停搏,危及生命,所以氯化钾的输注速度,每分钟应小于40滴。抗菌药物中的左氧氟沙星等喹喏酮类药物,输液速度也不能过快,否则可能引起血管炎性病变,导致局部不适。而有些药物则需要快速静滴,如降颅压药物甘露醇,临床上一般要求,20%甘露醇250毫升的输液时间不超过30分钟,否则会影响其降低颅压的效果。在救治严重脱水的病人时,只要患者的心肺功能良好,补液也宜快速进行。血容量严重不足的休克病人,抢救时的输液速度可以在每分钟100滴以上,速度过慢则对治疗休克无济于事。
  
  相关链接三:
  输液很多小细节要注意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 张国强
  
  哪些人不宜输液
  患严重心肾疾病者不宜 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尽量不要打点滴,以免加重心肾负担。这类患者主要包括冠心病患者、心衰患者、肺癌患者、各类肾病患者。另外,有白内障病史、青光眼家族病史等眼部疾病和糖尿病等高危人群,输液前最好检查一下眼睛,防止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或失明。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要事先跟医生说清楚,让医生调整输液速度,一般来说,老年人输液时应每分钟20~40滴,心脏疾病患者非打点滴不可时,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
  去哪里输液好
  家里、小诊所都不好 患者在家输液,因为输液属于有创治疗,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万一出状况,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应急抢救。小诊所可能不卫生,最好还是去大医院或附属卫生站。
  输液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输液前排次尿 输液前吃点东西和排次尿。空腹输液会诱发和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泛酸、恶心等。如在输液前吃点东西,这些不良反应就能减轻。如输液需要3~4个小时,也可随身携带零食用来充饥。输液时身体会摄入大量水分,因此在输液前老人最好排次尿。
  输液时,老人最好采取躺位,输液过程中需要走动、上厕所时,要保证瓶子处于心脏以上的高度。
  输液后要用棉签按压针眼足够的时间,一般人需要3~5分钟,老年人由于凝血功能差,需要6~10分钟。
  (据《医药养生保健报》、《健康之友报》、
  《福建卫生报》、《家庭保健报》等)
  编辑/王翠萍 延一 平湖秋月
其他文献
感冒患者常常伴有发烧,这也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以38.5℃为轻重界限。
据统计,在女性不孕患者当中,输卵管不通占到了1/3左右。有些治疗不孕不育的医院就瞄上了这个“市场”,开展所谓疏通输卵管的治疗。但事实上,输卵管通液术、输卵管介入疏通术适应证有限。    输卵管反复通液  会加重病情    在很多小医院,一看到输卵管不通的患者,医生就积极给患者灌输所谓的“疏导”概念,称坚持多次通液就能治好。  输卵管通液术虽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但存在一些缺点:1.通液术是一种盲通
电视里正在播放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谈及一个幽默。他说,联合国某组织在全球各大洲的儿童中搞了一个调查——“请谈一谈对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独特看法。”你猜怎么着,结果是
1运行方式、保护整定工作1.1编制检修计划危险点.运行方式考虑不周,倒闸操作误甩负荷,未事先做好特殊检修联系,未考虑检修方式下的事故预想.
每当读起冰心奶奶这酋绮丽的小诗,总会使我们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重温那段难忘的时光……
天热,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种时尚的拖鞋,无论是早期风靡的人字拖,还是时下流行的洞洞鞋,都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首选。就在现今拖鞋制作的重心都放在了时尚设计上时,却忽略了拖鞋的一个重要作用——缓解脚部疲劳。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骨科主任郭新辉提醒市民,穿着不舒适的拖鞋容易造成扁平足。  肥胖人群不宜长时间穿拖鞋  在许多人看来,炎炎夏日穿拖鞋外出散步是很舒适的,特别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更是每天都穿着拖鞋。然而
我家收藏着一个袖珍小宝塔,之所以称它为袖珍,是因为它的高度只有8.5厘米,把它横放在手掌中轻握,小宝塔可以很好地隐藏于人的拳头中不外露,如同捉迷藏一般。  小宝塔共五层,造型逼真,每一层塔壁上都镌刻有仿砖块砌就的印迹,且每一层塔身上相同的一面都刻有清晰的仿圆形拱门的印痕,层与层之间有平缓的六角形屋檐隔挡,这些仿屋檐的倾斜度设计得刚刚好,似乎这样的角度既不会影响光照,又能遮挡风雨,塔底处有着宽阔而坚
牛奶在超市冷柜的灯光下,“最佳保鲜期”只有4小时左右;绿叶菜和苹果放在一起,叶子会很快变黄、变烂;果汁开封后放回冰箱,即使瓶盖已拧紧,一周内也会损失一半维生素C……台湾最新一期《康健》杂志刊文指出,很多食物一旦放错了地方,即使外观、气味仍然正常,营养却在不断“蒸发”。只有学会正确保存,才能为食物营养上一层“双保险”。    牛奶:躲着光线储藏  光线不仅能杀菌,也会“杀死”牛奶中的营养素。研究发现
零缺陷管理是一套系统的经营哲学和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满意和六西格玛目标,改变人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引导人们“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简要介绍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