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是整体经验获得的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教学方法,是符合幼儿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儿童的整体性认知特点、身心的整体性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使得综合教学成为幼儿园最佳的教学方式;音乐的综合性使幼儿园音乐欣赏综合教学有了学科最基础的支撑;幼儿通过学习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多样化音乐能获得整体性发展。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充发挥分综合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的。
幼儿时期是儿童表现力发展的萌芽时期,音乐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对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表现力培育有独特作用。新课程改革对幼儿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阶段,教师要能够充分尊重幼儿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新幼儿发展策略,通过利用生活元素,渗透音乐教育;创新活动手段,强化鉴赏能力;开展丰富活动,获得情感激励;强化家园联系,营造音乐氛围等手段提高幼儿音乐教学质量,丰富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有效提升幼儿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 渗透音乐教育 音乐表现力; 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元素,渗透音乐教育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发展不足,教师要能够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声音、物品、颜色、动植物等生活元素中挖掘能进行音乐创作的要点,将生活元素作为音乐创造的源泉,在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充分挖掘适宜幼儿进行音乐创作的生活元素,在音乐教育渗透中让幼儿尽情表现。比如,教师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声音中引导幼儿找到音乐快乐源泉,下雨声、流水声,动物叫声都能成为教育资源,通过自然原始声音的模仿,激发幼儿创造音乐的兴趣。比如,让幼儿找音色不同的石头,在石头的敲击中发出不同的声音;还可以通过筷子在锅碗瓢盆的敲击声中掌握节奏感,在声音认知能力的敏锐训练中渗透音乐教育。
二、创新活动手段,强化鉴赏能力
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导致幼儿丧失积极表现自我的兴趣,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能够充分遵循新课改倡导的儿童本位思想创新活动手段,在多样化教学中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以此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有效丰富其音乐想象力,强化音乐鉴赏能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比如,在大班音乐活动《魔法师与树精灵》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首先进行了活动目标预设:让幼儿在鉴赏中初步感知舞曲ABA结构,感知断顿、缓慢、柔和、连贯及快速、紧张的音乐特性,能在音乐活动中创编小树成长及小精灵跳舞的动作,学会协调自身及他人关系。并精心准备了活动所需的材料:《挪威舞曲》磁带,魔法师和树精灵的课件,头饰、帽子、魔法棒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乐曲,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拍手打节奏,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其中想象的故事给幼儿讲解,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结构,在分段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并发挥想象充实故事情节,在表演的过程中感知、学习与创造。
三、开展丰富活动,获得情感激励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有利于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多种教学主题活动,针对幼儿特点,教师可以组织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演奏活动,并在一日活动中将音乐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整合起来,在丰富的活动实施中让幼儿获得快乐与情感激励。以韵律活动为例,为了加强幼儿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伴随着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和旋律节奏,展开身体运动,通过对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发展,引导幼儿自如地随着音乐节奏的轻重快慢变化调整自己的动作,在基本韵律动作的模仿中逐渐演变,进行简单的创编动作。
四、强化家园联系,营造音乐氛围
幼儿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模仿,家长是与幼儿接触最多,对其影响最深的人,在亲子互动中家长随口哼出的曲调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行为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家长关注音乐,在无形中孩子也会愿意将注意力放在音乐上,久而久之对音乐产生热爱。因此,教师在培育幼儿音乐表现力时要能够充分发挥家长力量,在家园联系中让家长认识到并非受过正规音乐教育才能引导孩子,家长也不一定是要教宝宝唱歌、打节拍、演奏各类专业乐器等专业知识,而是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为幼儿创造音乐氛围,比如给幼儿播放音乐乐曲,自己哼唱引导幼儿开口跟着哼唱,同时在音乐背景声中鼓励幼儿一起舞蹈,让幼儿在充满音乐和歌声曲调的环境中成长,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綜上所述,教师在设计组织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能够基于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表现能力,在教学中遵循以儿童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创新多种教学手段培育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空间,在多样策略的循序渐进推动下保证幼儿获得成长,真正实现其表现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文青.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陆君. 幼儿园音乐欣赏综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静雅. 幼儿音乐教育中体验学习的价值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幼儿时期是儿童表现力发展的萌芽时期,音乐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对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表现力培育有独特作用。新课程改革对幼儿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阶段,教师要能够充分尊重幼儿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新幼儿发展策略,通过利用生活元素,渗透音乐教育;创新活动手段,强化鉴赏能力;开展丰富活动,获得情感激励;强化家园联系,营造音乐氛围等手段提高幼儿音乐教学质量,丰富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有效提升幼儿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 渗透音乐教育 音乐表现力; 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元素,渗透音乐教育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发展不足,教师要能够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声音、物品、颜色、动植物等生活元素中挖掘能进行音乐创作的要点,将生活元素作为音乐创造的源泉,在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充分挖掘适宜幼儿进行音乐创作的生活元素,在音乐教育渗透中让幼儿尽情表现。比如,教师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声音中引导幼儿找到音乐快乐源泉,下雨声、流水声,动物叫声都能成为教育资源,通过自然原始声音的模仿,激发幼儿创造音乐的兴趣。比如,让幼儿找音色不同的石头,在石头的敲击中发出不同的声音;还可以通过筷子在锅碗瓢盆的敲击声中掌握节奏感,在声音认知能力的敏锐训练中渗透音乐教育。
二、创新活动手段,强化鉴赏能力
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导致幼儿丧失积极表现自我的兴趣,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能够充分遵循新课改倡导的儿童本位思想创新活动手段,在多样化教学中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以此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有效丰富其音乐想象力,强化音乐鉴赏能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比如,在大班音乐活动《魔法师与树精灵》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首先进行了活动目标预设:让幼儿在鉴赏中初步感知舞曲ABA结构,感知断顿、缓慢、柔和、连贯及快速、紧张的音乐特性,能在音乐活动中创编小树成长及小精灵跳舞的动作,学会协调自身及他人关系。并精心准备了活动所需的材料:《挪威舞曲》磁带,魔法师和树精灵的课件,头饰、帽子、魔法棒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乐曲,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拍手打节奏,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其中想象的故事给幼儿讲解,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结构,在分段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并发挥想象充实故事情节,在表演的过程中感知、学习与创造。
三、开展丰富活动,获得情感激励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有利于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多种教学主题活动,针对幼儿特点,教师可以组织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演奏活动,并在一日活动中将音乐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整合起来,在丰富的活动实施中让幼儿获得快乐与情感激励。以韵律活动为例,为了加强幼儿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伴随着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和旋律节奏,展开身体运动,通过对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发展,引导幼儿自如地随着音乐节奏的轻重快慢变化调整自己的动作,在基本韵律动作的模仿中逐渐演变,进行简单的创编动作。
四、强化家园联系,营造音乐氛围
幼儿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模仿,家长是与幼儿接触最多,对其影响最深的人,在亲子互动中家长随口哼出的曲调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行为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家长关注音乐,在无形中孩子也会愿意将注意力放在音乐上,久而久之对音乐产生热爱。因此,教师在培育幼儿音乐表现力时要能够充分发挥家长力量,在家园联系中让家长认识到并非受过正规音乐教育才能引导孩子,家长也不一定是要教宝宝唱歌、打节拍、演奏各类专业乐器等专业知识,而是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为幼儿创造音乐氛围,比如给幼儿播放音乐乐曲,自己哼唱引导幼儿开口跟着哼唱,同时在音乐背景声中鼓励幼儿一起舞蹈,让幼儿在充满音乐和歌声曲调的环境中成长,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綜上所述,教师在设计组织音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能够基于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表现能力,在教学中遵循以儿童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创新多种教学手段培育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空间,在多样策略的循序渐进推动下保证幼儿获得成长,真正实现其表现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文青.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陆君. 幼儿园音乐欣赏综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静雅. 幼儿音乐教育中体验学习的价值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