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魏墓志是墓志书法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也被称为书法艺术的自觉期,也是楷书形体与笔法的确立期,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无论刀功、笔法技巧还是墓志内容都极尽精致奢华,书法艺术水平精湛高超,蔚为壮观。
【关键词】:北魏墓志;笔法;结构;墓志书法
魏晋南北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动荡、多灾多难的时代,然其书法艺术却熠熠生辉、炫彩夺目。其中南朝以帖为主,书家不胜枚举、灿若群星;北朝以碑制胜,造像记、碑碣、摩崖、墓志铭广布中原。魏晋佛道玄学盛行,佛学甚为传播,中原大地遍处建塔造像、凿石制碣、摩崖刻文,以期积功累德、泽被后世。拓跋氏建魏,百余年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锐意改革,极力推动少数民族大举汉化,自己也行为世范,带头改皇族姓氏拓跋为元。故北魏皇族墓志绝大多数都以“元”字为头,洛阳以北、黄河以南的邙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则成为北魏墓志的最大集中地。古人常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形容北魏墓志,数量多,品类多,集秀逸俊美,豪放不羁于一身。它特征鲜明,无论渊流广泛还是艺术价值,在书法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地位,而魏碑中的墓志书法更是难得的艺术瑰宝。
一、墓志简介
墓志,也称“墓志铭”“埋铭”“葬铭”“圹铭”等,是一种记载墓主身份及墓址的物件,是跟随墓主一起下葬的附葬品。入葬的时候与主人棺椁一起埋于墓穴中,墓志材质多为石质,也有砖、坯、陶及瓷质,历史上保存最多的当属石质方形墓志,上面刻有墓主姓名事迹卒葬卒年月等,这就是所谓的“志石”。另外志石上往往还覆盖一块方形石用来保护志石上的文字不受损坏,此为“志盖”。墓志盖上往往以篆隶刻写墓主姓名、官职及年代,墓志盖的周围也常常雕画一些精美的纹饰。
我国历史上盛行土葬。祖先崇拜,慎终追远、“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所以形成了牢固的道德观念。墓志则是生者给予亡灵最后的悼念、抚慰、论定和旌表。墓志形制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以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墓志分析
二十世纪初,墓志被大量发掘出土,因深埋地下,幸得石刻保存都较完好,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北魏时期书法展开新的思路,对我们研究楷书演变提供了更为重要有价值的资料。当时出土较多的还有隋唐时期墓志,但与之相较,北魏墓志少了一些法度的束缚,多了一些生动活泼,萧散多致。甚至出现让人感到不合理法的怪怪奇奇,与具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优点,袁枚云:“不从糟粕,安得精华”,此语真不可为外道言矣。当然,这与西北民族剽悍强劲的性格,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论笔法。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曾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他提出了用笔与结字问题,这是书法艺术最具本质意义的一个命题。而墓志用笔一般以方笔为主,长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露锋起笔,呈左低右高,昂起之势,最后回锋收笔。竖画起笔皆笔锋下倾,直下竖写,有一种瀑布倾下之感。点画则如高空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起、行、收处的用笔方向转换法度十分严谨,每个点画不同的方向在整个字中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或平直或陡峭或倾斜,各种不同的体势形态变化。而组合在一块儿的点画则一般气息连贯,首尾呼应。而撇画断如犀象,处理方法与隶书截然不同,隶书起笔轻,落笔重,而墓志则起笔较重,力量到底,当然也有部分墓志撇画因寻求一种力量的特殊美感会戛然而止。如《元显儁墓志》中“欢”字,左半部分中,撇画短而精妙有力,与右偏旁“欠”捺画形成强烈对比,使整个字形斜而不歪,重心不失,左密右散,形尽而意无穷。为整篇墓志增添几分峻利清劲,使得整体锋颖秀拔,精整言人。
王僧虔《笔意势》中说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元珽妻穆玉容墓志》的笔法特征与男性北魏墓志较为接近,笔画方起方收,两端顿切(如“王”、“大”、“下”等),中段行笔刚劲果断,较之两端稍细(如“素、“央”、“仁”等),点画采用切翻之法完成,即先切笔入锋,尔后随着点的走向进行翻锋,翻锋的同时往往伴随捻管的动作(如“参”、“志”、“龄”等)。线质爽利劲健,线条轮廓微妙起伏。另外,有些笔画的衔接率意自然,不拘小节,甚至两个笔画交叉成“十”字状或“X”状(如“子”、“祖”、“孝”等),增添丝丝活力。单就其中“丽”字为例,丽 字上部结构以收为主,循序而就,意味深远,下部结构左右打开,使整个字形重心不倒,撇画出笔酣畅,形态舒张,多了份潇洒随脱,捺画有增了份收笔欲停之态,整个字形稳重,棱角分明,取势排宕,一波挑一起落,含蓄之处耐人寻味,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令人意消。
2、论结构。
书法是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线条不仅是时间的陈述,表示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且也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学总论中曾提出:北魏莫盛于魏,莫备于魏。而独尊魏碑的审美选择,他也曾提出魏碑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对北魏墓志的空间造型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仍以《元珽妻穆玉容墓志》为例,《元珽妻穆玉容墓志》中宫适度收紧,外画相对拓展(如“荣”、“丽”、“光”等),结体疏密相宜、小大错落、欹正摆布(如“不”和“朽”的欹正对比)。字体边缘处笔画起止点充分占满字体外部空间,整体给人感觉宽约舒朗。结体大多左收右放,左半部分横向拓展,右半部分控制长度(如“宁”、“春”、“矣”等),这样一来使得左半部分绰约博大,右半部分笔画有节制的上挑,整体字形在坚挺的中轴笔画的牵引下不失欹侧怡丽之美。 再如《元桢墓志》,《元桢墓志》整体结构开张雄健,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雄强无匹,整体特征明显,每个字都是精进挺峭,横划起笔多做侧锋斜入,捺划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作悬针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字形长扁结合,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甚于造像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结语
北魏墓志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近现代。它促进了清代碑学的兴盛,也影响催生了一批书法名家。北魏洛阳墓志,因其质朴、奇崛、洒脱、豪迈等艺术特点,受到清末以来尤其是当今社会书家的青睐和推崇,成为书家们的取法对象。在今天的墓志书法学习与取法中,应把握其核心精神内涵,力避以丑为美的“丑书”怪现象。
参考文献:
[1]于明詮.墓志十讲[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2]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M] ,商务印书馆,2014.06
[3]张志和.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01
[4]刘东平 、段志凌:南书北传的典范之作——北魏《元珽妻穆玉容墓志》[J],文博,2012.12.15
[5]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
[6]牛莉:文字学视野下的北魏墓志楷书[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0
[7]梁鸿.中国书法[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8]王岳川,金开诚.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志平.中国书法艺术[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北魏墓志;笔法;结构;墓志书法
魏晋南北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动荡、多灾多难的时代,然其书法艺术却熠熠生辉、炫彩夺目。其中南朝以帖为主,书家不胜枚举、灿若群星;北朝以碑制胜,造像记、碑碣、摩崖、墓志铭广布中原。魏晋佛道玄学盛行,佛学甚为传播,中原大地遍处建塔造像、凿石制碣、摩崖刻文,以期积功累德、泽被后世。拓跋氏建魏,百余年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锐意改革,极力推动少数民族大举汉化,自己也行为世范,带头改皇族姓氏拓跋为元。故北魏皇族墓志绝大多数都以“元”字为头,洛阳以北、黄河以南的邙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则成为北魏墓志的最大集中地。古人常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形容北魏墓志,数量多,品类多,集秀逸俊美,豪放不羁于一身。它特征鲜明,无论渊流广泛还是艺术价值,在书法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地位,而魏碑中的墓志书法更是难得的艺术瑰宝。
一、墓志简介
墓志,也称“墓志铭”“埋铭”“葬铭”“圹铭”等,是一种记载墓主身份及墓址的物件,是跟随墓主一起下葬的附葬品。入葬的时候与主人棺椁一起埋于墓穴中,墓志材质多为石质,也有砖、坯、陶及瓷质,历史上保存最多的当属石质方形墓志,上面刻有墓主姓名事迹卒葬卒年月等,这就是所谓的“志石”。另外志石上往往还覆盖一块方形石用来保护志石上的文字不受损坏,此为“志盖”。墓志盖上往往以篆隶刻写墓主姓名、官职及年代,墓志盖的周围也常常雕画一些精美的纹饰。
我国历史上盛行土葬。祖先崇拜,慎终追远、“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所以形成了牢固的道德观念。墓志则是生者给予亡灵最后的悼念、抚慰、论定和旌表。墓志形制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以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墓志分析
二十世纪初,墓志被大量发掘出土,因深埋地下,幸得石刻保存都较完好,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北魏时期书法展开新的思路,对我们研究楷书演变提供了更为重要有价值的资料。当时出土较多的还有隋唐时期墓志,但与之相较,北魏墓志少了一些法度的束缚,多了一些生动活泼,萧散多致。甚至出现让人感到不合理法的怪怪奇奇,与具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优点,袁枚云:“不从糟粕,安得精华”,此语真不可为外道言矣。当然,这与西北民族剽悍强劲的性格,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论笔法。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曾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他提出了用笔与结字问题,这是书法艺术最具本质意义的一个命题。而墓志用笔一般以方笔为主,长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露锋起笔,呈左低右高,昂起之势,最后回锋收笔。竖画起笔皆笔锋下倾,直下竖写,有一种瀑布倾下之感。点画则如高空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起、行、收处的用笔方向转换法度十分严谨,每个点画不同的方向在整个字中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或平直或陡峭或倾斜,各种不同的体势形态变化。而组合在一块儿的点画则一般气息连贯,首尾呼应。而撇画断如犀象,处理方法与隶书截然不同,隶书起笔轻,落笔重,而墓志则起笔较重,力量到底,当然也有部分墓志撇画因寻求一种力量的特殊美感会戛然而止。如《元显儁墓志》中“欢”字,左半部分中,撇画短而精妙有力,与右偏旁“欠”捺画形成强烈对比,使整个字形斜而不歪,重心不失,左密右散,形尽而意无穷。为整篇墓志增添几分峻利清劲,使得整体锋颖秀拔,精整言人。
王僧虔《笔意势》中说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元珽妻穆玉容墓志》的笔法特征与男性北魏墓志较为接近,笔画方起方收,两端顿切(如“王”、“大”、“下”等),中段行笔刚劲果断,较之两端稍细(如“素、“央”、“仁”等),点画采用切翻之法完成,即先切笔入锋,尔后随着点的走向进行翻锋,翻锋的同时往往伴随捻管的动作(如“参”、“志”、“龄”等)。线质爽利劲健,线条轮廓微妙起伏。另外,有些笔画的衔接率意自然,不拘小节,甚至两个笔画交叉成“十”字状或“X”状(如“子”、“祖”、“孝”等),增添丝丝活力。单就其中“丽”字为例,丽 字上部结构以收为主,循序而就,意味深远,下部结构左右打开,使整个字形重心不倒,撇画出笔酣畅,形态舒张,多了份潇洒随脱,捺画有增了份收笔欲停之态,整个字形稳重,棱角分明,取势排宕,一波挑一起落,含蓄之处耐人寻味,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令人意消。
2、论结构。
书法是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线条不仅是时间的陈述,表示一个流动的过程,而且也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学总论中曾提出:北魏莫盛于魏,莫备于魏。而独尊魏碑的审美选择,他也曾提出魏碑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对北魏墓志的空间造型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仍以《元珽妻穆玉容墓志》为例,《元珽妻穆玉容墓志》中宫适度收紧,外画相对拓展(如“荣”、“丽”、“光”等),结体疏密相宜、小大错落、欹正摆布(如“不”和“朽”的欹正对比)。字体边缘处笔画起止点充分占满字体外部空间,整体给人感觉宽约舒朗。结体大多左收右放,左半部分横向拓展,右半部分控制长度(如“宁”、“春”、“矣”等),这样一来使得左半部分绰约博大,右半部分笔画有节制的上挑,整体字形在坚挺的中轴笔画的牵引下不失欹侧怡丽之美。 再如《元桢墓志》,《元桢墓志》整体结构开张雄健,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雄强无匹,整体特征明显,每个字都是精进挺峭,横划起笔多做侧锋斜入,捺划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作悬针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字形长扁结合,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甚于造像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结语
北魏墓志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近现代。它促进了清代碑学的兴盛,也影响催生了一批书法名家。北魏洛阳墓志,因其质朴、奇崛、洒脱、豪迈等艺术特点,受到清末以来尤其是当今社会书家的青睐和推崇,成为书家们的取法对象。在今天的墓志书法学习与取法中,应把握其核心精神内涵,力避以丑为美的“丑书”怪现象。
参考文献:
[1]于明詮.墓志十讲[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2]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M] ,商务印书馆,2014.06
[3]张志和.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01
[4]刘东平 、段志凌:南书北传的典范之作——北魏《元珽妻穆玉容墓志》[J],文博,2012.12.15
[5]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
[6]牛莉:文字学视野下的北魏墓志楷书[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0
[7]梁鸿.中国书法[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8]王岳川,金开诚.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志平.中国书法艺术[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