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险!小伙拒绝配合抢救
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对小鹏紧急做了常规化验、头颅CT及腰椎穿刺等检查,但是,一下子找不到病因。小鹏陷入昏迷,神志不清,而送来的室友也一问三不知,医生无法得到有效信息,只能暂时对小鹏进行对症处理,随即转入了急诊病房。
“医生,我只知道他近期情绪一直不高,他家人也不在这里,其他我真的不清楚。”小鹏室友的一句话,提醒了医生:会不会是中毒?比如某些灭鼠药,或者吸食了什么违禁品?而这些药物中毒也会出现神志不清的症状。医生马上做了相关检测,但是结果出来全部呈阴性。
急诊中毒病房主治医师骆萃斐表示,根据该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已经完善的检查结果,考虑其药物中毒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在没有明确诊断依据的情况下,不能对患者进行洗胃、血液净化等有一定风险的有创操作治疗。一时之间,抢救工作陷入了困境。
正在这个时候,小鹏醒了,不过依然头晕、恶心。医生赶紧问他:“你吃了什么药吗?”“没吃什么,就吃了晕车药。”小鹏情绪低落地回答。“什么晕车药?在哪里买的?吃了几颗?”医生察觉到了小鹏的消极态度,“你需要详细地告诉我们,这样我们才能给你治疗。”
“包装我早就扔了,什么药我也记不得了,我吃了几十颗。”小鹏回答完,直接把头扭向一边,怎么也不肯再说一个字。
面对倔强、赌气的年轻生命,急诊医生们心急如焚,但常常如破案般治病救人的他们,马上想到了办法。在医院里有一个群体,他们不仅能够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还能够以自身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原药物成分真相,成为药物的分析师和发现未知药物的“警察”,为临床医生的精准治疗提供最有利的依据———他们就是药师。
破案!药师抽丝剥茧破解未知药物
“联系临床药学部,看他们能不能帮忙明确是什么药物?”急诊科主任陆远强主任医师、副主任丁晨彦副主任医师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临床药学部,并与楼燕副主任药师进行了患者情况说明,请求协助。
“我们可以尝试化验血样,最好的结果是通过相关检测明确其中的药物成分。”楼燕副主任年龄不大,却已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并在治疗药物监测领域颇有建树。她立即提议通过血样分析来鉴定小鹏服用的中毒药物成分,辅助临床对症救治。
接下任务,药师们要面临的挑战非同一般:一方面,市面上多达八种类别的晕车药,其中涉及几十种化合物以及血样中成千上万种物质;另一方面,此时留给临床药学部的最大难题是非常有限的检测分析时间。想要精准识别出是哪种药物,简直像大海捞针。而且药物进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是肝药酶)的作用下,化学结构会发生改变。此时距离小鹏服药已有一段时间,这就意味着药物可能已经不断在代谢,在血液中检测到药物原型的可能性大幅降低,这也大大增加了查明结果的难度。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小鹏年轻的生命一刻也耽误不起。在没有任何相关标准品的情况下,药师只能基于代谢产物来推测原型药物。楼燕与其他两名药师立即制订紧急处理方案,根据小鹏的两管血液,通过实验室的高分辨质谱仪进行样本采集,同时采用没有服用过任何药物的“空白”血液样本作为对比,来凸显小鹏血液样本中的差异物质。在明确市面上有售的晕车药的化学结构后,药师们进一步推测这些晕车药可能的碎片结构及主要的代谢物结构,与患者血浆中未知物质的质谱性质进行分析、比对。紧锣密鼓的连续奋斗,药师们在血液里成千上万种物质中抽丝剥茧,最终确定了服用药物的两种分子结构———苯巴比妥与氢溴酸东莨菪碱。6小时后,药师们成功鉴定,一款叫“晕动”的晕车药浮出水面。
太好了!讓小鹏中毒的药物主动“投案自首”。根据这来之不易的检测结果,急诊医生们马上对小鹏进行了精准的治疗。小鹏18岁的年轻生命,在急诊科与临床药学部的联手“破案”和抢救下成功挽留住了。同时,医院的精神卫生科对小鹏进行了会诊,他被确诊为抑郁症,需要进行相关药物治疗。
“我们看病有时候跟警察破案一样,都需要寻找证据,这次在楼燕副主任团队的协助下明确了导致病人中毒的药物成分,对于临床的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急诊科骆萃斐主治医生同时表示,生命最珍贵,大家平时除了生理健康外,还要多关注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长期情绪低落要及时找专业医生帮助。像小鹏这样一下子服用大剂量的晕车药,如果不及时送医救治,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