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原野是可开发的 残缺的美是永恒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z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39-01
  赵若芸老师作为“跨越式”教学研究和“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在这一节课中,体现了“跨越式”教学“大容量”的特点和“少教多学”课题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念。我窃以为,“少教多学”是教学的理念,“跨越式”是教学的方式,二者没有冲突。相反,“少教多学”为“跨越式”指明了方向,而“跨越式”实践了“少教多学”理念。二者是灵魂与躯体的关系。为此,针对本课教学,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应该在“激发学生历史情感”和“重视学生课堂生成”两个方面加以铺开。
  第一,教师激情导入,创造情感碰撞氛围,激发学生历史情感
  《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的方法应该是理解后诵读。理解应该包括作者、背景、语句等,尤其是对作者和背景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学生离这段歷史有一定的时间隔阂,他们对中国人民抗日的事是从电视剧中的故事得知的,从历史课本中有所了解只是语言性历史轮廓,缺乏感性认识。记得有一次五四节学校组织学生到电影院观看抗日主体的电影,当学生们看到日本兵砍杀中国百姓头颅、枪挑小孩、奸淫妇女等情节时,学生群中有响亮的口哨声、“哇塞”的怪叫声、哈哈的嬉笑声……而且这些声音不是很单一,看完后表情严肃的不多,流泪的屈指可数。这种情形对于远离抗日历史的中国少年来说,可能是很少的,但在我尤其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听着是那么的刺耳、心痛和震撼,我问自己我们在教学生什么:尽管我们没有忘记抗日的历史,但我们教的学生为何如此缺乏民族历史的感情?他们可能为一次跌倒哭泣,为一次朦胧的所谓的失恋失去笑容,为何面对民族的屠杀却能笑出声?
   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学生对历史的情感陌生,有待于老师疏通、张扬。像《土地的誓言》这类背景的文章,一定先要让学生进入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氛围,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的原野。这就需要老师,细读文本,跟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然后走出来,在课堂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情感,相信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阶段,等学生自己进入文本跟作者进行情感对话和交流后,定能激发历史情感。因此,在诵读时才能体现出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二,教师适时引导,突出学生主体学习,重视学生课堂生成
  不管是“跨越式”教学方法,还是“少教多学”理念,都朝着一个目标即高效的课堂教学,可谓是殊途同归。而要达到“高效”,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重视学生在课堂的所有生成:听、思、说、读、写。在课堂观察中,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会加快课堂节奏,尤其是利用幻灯片教学更为如此。试想一下,一节课四十几分钟,要完成八九个教学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要达到“听、思、说、读、写”中的任何一两个目标,并且在学生的思考合作下完成,有可能吗?即使在快节奏下完成,会有什么实效呢?
  因此,首先,教师应该优化设计,在学生思考时根据时机及时引导,比如这篇课文要在理解作者情感的时机教师进行引导,这种引导就是像法国语文教育家皮埃尔·克拉腊可所说的:“通过课堂讲解要使作品在学生面前复活,使学生感觉到文章中思想脉搏的跳动,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感悟后思考,思考后表达,定能在“思、说”方面有精彩的生成。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整理,这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必然过程。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担忧,给学生时间就完成不了教学进度和任务,这一考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这一方面去完成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更没有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效果即学生的“听、思、说、读、写”等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感情涵养、品德陶冶等人格特征是否得到锻炼,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论从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从小练笔上,都能体现出“听、思、说、读、写”等能力之一二(或散文诗的诵读方法,或美文美句的赏析),尽管不尽善尽美,我们感觉到学生对作者失去家园而流浪的同情、对民族受到蹂躏屠杀时的满腔愤怒、为中国强大而努力奋斗的真挚情感。我想这应该是此种文本所蕴含的意义,也许学生的这些生成不尽人意,但这是课堂的真实,就像女神维拉斯断臂雕像,虽然是残缺的,但给人的美感却是永恒的。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的形势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
期刊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与生活最贴近的表现形式,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目前,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德育的融合比较多的体现在主题班会、节日茶话会、观赏民族节目表演等方面,在结合的方式、深度等方面需要改进。研究以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改进途径进行研究。提出基于传统文化节日,
期刊
【摘要】合格的大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纪录片作为新兴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纪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本文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出发,解析纪录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高度发展,现代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将“CDIO理论”与“微时代手段”相结合,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特点对其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得到高效高质的培养。  【关键词】CDIO理论 微时代手段 工程造价专业  【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XJK18CGD00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本文以提升成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首先研究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成人学生英语教学现状,然后分析了英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研究了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结合问题详细探讨了解决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成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问题的策略,结合上述研究做出反思,希望通过研究有效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成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环境 成人 学生 英语 自主学习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所谓乡土小说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鲁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
期刊
【摘要】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中职学校为更好的向社会输出人才,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人才模式,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目前,中职农机专业怎样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成为学校主要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职农机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S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通过设计适合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词汇和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的微课,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相关微课视频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高职学生大学英语学习障碍,提高了其学习英语的热情。  【关键词】大学英语 微课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25-01  1.引言  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各类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中整合现代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优势,可以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媒体互动等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使语文阅读课堂开放而有激情,使学生更加灵动而有智慧。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语文阅读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04-02  引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中数学课的“探究”之道思考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为依据,从高中数学课研究对作用与高中数学课的“探究”之道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说明并探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 思考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37-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