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铜达意寄知音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件书画佳作,经镌刻者不爽毫厘、传神达意的雕刻,变成一件震慑人心的写铜作品,极富金石之美。近代,刻铜艺术受到诸多书画大家的青睐,齐白石也不例外。
  本文精选了几件白石老人的写铜作品,笔意清新典雅、别有情趣,构图各具匠心,系白石老人书画作品中出类拔萃者,且经过刻铜高手以刀法追笔意成功地将画作原貌与气韵再现于铜板之上,溢于纸绢之外,愈显弥足珍贵。而刻铜艺人以一柄神刀将画作墨迹与气韵表现得如此酣畅淋漓,实在令人叹服不已。此外,因这几件作品皆为白石老人绘赠友人之作,从中也可看出其间蕴含的真挚情谊。
  墨盒绘友朋之谊
  齐白石曾为清末词人文廷式之子、国民党高级将领、著名碑帖鉴赏家、收藏家文素松绘一“风帆齐发图”墨盒,题款“舟虚仁弟清正”。此盒画面取平远法构图,近树、中帆、远山渐次展开。白石老人以横生的树木铺画底,使作品显得扎实。满帆之舟轻驰于浩淼烟波之上。水面空白处寓意江湖阔无际涯,精细稠密的平行水波纹则展现出浩淼烟波与浮光动感,意境辽阔旷远。远景则以大笔写意,绘出连绵远山。此图用笔凝练洒脱,在一方12.5厘米的小墨盒面上却能表现出宏伟开阔的气势,正所谓“咫尺见千里之妙”,非大手笔不能为。此盒底铭“北京同古堂”。其精湛的刻工显系出自刻铜名家张樾丞或张寿丞之手。
  文素松,字舟虚,号寅斋,江西萍乡人,虽长期供职于国民党军界高层,却平生嗜古,精鉴赏富收藏,著有《金石琐录》、《汉熹平石经碑录》、《寰宇访碑录校勘记》、《校补五朝錾本书目表》、《金石镜》等。文素松与齐白石关系友善,曾向他求购画作多幅,白石老人也曾多次赠画予他。一日,齐白石获悉文素松遭遇丧子之痛,极为同情,专为这位老友画了一幅“阿弥陀佛”人物画赠予他以示安慰,此画现藏于萍乡市博物馆。这方墨盒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与工艺价值,也是白石老人与友人情谊的宝贵见证。
  无独有偶,另一件“蟋蟀图”墨盒,也是白石老人为友人黄传霖(字济国)所绘的。盒面上的两只蟋蟀,一雄一雌,两首相对,似呢喃低语,情意绵绵。虫身须毫毕现,动感十足。草叶洒脱飘逸,生机勃勃。黄济国住在距琉璃厂不远的香炉营头条,曾供职于商务印书馆,白石老人曾求其代印画册。黄济国喜购藏白石老人画作,在一幅《雏鸡幼鸭图》上白石老人题道:“济国先生嗜书画,即藏予画,此幅已过十幅矣。人生一技故不易,知者尤难得也。余感而记之。齐璜。”可见,白石老人将黄济国视作自己的艺术知音。
  值得一提的是,此盒曾是大画家唐云先生珍藏的爱物之一。上世纪80年代,因这件墨盒内固定石砚板的铜箍圈有损,唐云先生曾委托荣宝斋修理,但迟迟没有音讯。唐云先生对此盒颇为惦念,遂致函我和我的同事、荣宝斋书画鉴定家王大山先生,嘱我们代为查找。信中,唐云先生对此盒做了详细描述,诸如“刻在蟋蟀头部刀法有交叉形的”、“铜质不是纯白铜,带黄铜色”等等,并手绘一纸草图,对此盒略加描述。后大山先生找到此盒,交还给了唐云先生。
  “三鱼图”是白石老人纸上画作中的常见题材之一。在一件“三鱼图”墨盒上,老人所绘的一对母子鱼相互依偎悠游嬉戏,洋溢着暖暖的亲情和拳拳的爱意。母子鱼之下,一尾身形细长甩动着尾巴的“另类”鱼儿正向深处急速游去,盒面上的空间感亦因之豁然。三尾鱼的巧妙布局与缓疾相应的游动姿态,将整个画面渲染得波澜荡漾,情趣盎然。母子鱼以中锋之笔勾勒,线条硬朗果断,使笔若运刀,极富雕刻韵味,令人不禁联想到民间木雕花板上的鲤鱼,这也与白石老人早年做过雕花木匠的特殊经历密切相关。由此看来,他在墨盒上画这三尾鱼时,是从雕刻艺人的角度充分预想到了随后的镌刻过程及最终的艺术效果的。画面上的长题“古人画鱼藏头露尾,乃胸中一大快意耳。我作鱼全盘托出,放(通‘仿’——作者注)赵昌之刻画,虑陆包山之钩勒,然精致否而不忌大略耳。”也正是他所推崇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形神兼备绘画主旨的生动诠释。综合题跋字体风格与内容看,此盒应创作于白石老人“衰年变法”时期,它铭记着白石老人追求艺术变革的创作心路历程,殊为可贵。
  “栖雀图”墨盒呈椭圆形,白石老人依盒型顺势起笔构图,写出一方顽石及一丛伴石而生的野花,野花昂扬向上,恣肆烂漫,生机勃勃。画面一气呵成,其主体——三只栖息于顽石之上的小鸟双目圆睁,凝神注视着右下方,令观者感觉画外尚有它物,启人浮想联翩。落款“齐璜”雄健有力,印文“木居士”苍劲饱满,金石味十足。
  镇尺写师徒之情
  齐白石绘菩提达摩图镇尺是其为得意门生、好友、艺术知音瑞光和尚精心绘制的。释瑞光(1878年至1932年),号雪毖,亦作雪庵,曾任北京阜成门外衍法寺、广安门内莲花寺住持。其善画山水,风格学石涛,笔势豪放,意境甚高。齐白石定居北京后不久,瑞光即拜他为师。其时瑞光已是京城颇有名气的画僧,画名尚未显达的齐白石对此颇为感慨。他在为瑞光所绘《阜成门外衍法寺灵瑞光上人像》上曾题诗:“帝京方丈识千官,一画删除冷眼难。幸有瑞光尊敬意,似人当作贵人看。”记载其事。
  齐白石对于瑞光的艺术造诣极为赏识,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曾说:“门人瑞光和尚,他画的山水,学大涤子很得神髓,在我的弟子中,确是一个杰出人才,人都说他是我的高足,我也认他是我最得意的门人。”平时见到瑞光画作中题材独特者如《大涤子作画图》等,白石老人也常钩摹下来,留作自己绘画的底本。白石老人还曾向京华美术专门学校校长邱石冥推荐瑞光到该校任教,亦可证他对这位得意门生艺术造诣的高度认同。
  在白石老人眼中,瑞光不仅是他的得意弟子,还是他的好友和艺术上难得的知音。他曾把自己和与自己情趣相契的瑞光、湖南籍画家冯臼绘入《西城三怪图》中,并为瑞光与冯臼各绘一图以为纪念。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提到反对宗派拘束、反对死临摹等艺术主张时,还曾特别指出:“赞同我这见解的人,陈师曾是头一个,其余就算瑞光和尚和徐悲鸿了。”
  据《白石老人自述》载:“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一九三二),我七十岁。正月初五日,惊悉我的得意门人瑞光和尚死了,享年五十五岁。他的画,一生专摹大涤子,拜我为师后,常来和我谈画,自称学我的笔法,才能画出大涤子的精意。我题他的画,有句说:‘画水钩山用意同,老僧自道学萍翁。’他死了,我觉得可惜得很,到莲花寺里去哭了他一场,回来仍是郁郁不乐。”由此看来,齐白石与瑞光堪称亦师亦友的难得知己。   镇尺上题字“雪庵老禅师法正,甲子在家僧齐璜造。”手绘篆书印文“木人”,可知此尺绘刻于1924年。
  从此尺构图与笔法上看,显系白石老人精心所作。限于尺面狭长,他没有像通常在纸上描绘树下达摩时将菩提树画在人物背后,而是使树干自左尺取斜势而上,从而为描写人物留出了足够空间。延伸的菩提树主干被虚实之笔分作远近两枝,两枝高低错落,奇正相倚,可谓匠心独运。枝头叶片以实笔勾描,参差交错,生机盎然。端坐静思的达摩与侧前方的菩提树一正一倚,互为呼应。达摩低眉闭目,神态祥宁,已入禅境。其面庞清瘦,额头与下颌外突,须发浓密,佩大耳环,喻示其异域身份。衣纹凝练简约,以直笔写出,行笔迅疾,笔锋硬转,粗放遒劲,既准确地表现出袍服的质感与折转关系,又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愧大匠手笔。不同于白石老人通常所作佛像席地而坐或盘坐于蒲团之上,他在此达摩身下精心勾描出繁密的菩提叶,愈加衬托出达摩造像之简约淳朴、内涵之静穆平和,其为爱徒精心写绘之良苦用心,亦由此可见一斑。
  此尺刻工,以刀锋追笔意,合神韵,虚实远近、点划飞白,均不失毫厘,堪称神工。齐白石曾在同古堂挂有治印笔单,与张氏兄弟交往甚密,而张樾丞辑其治印精华而成的《士一居印存》中亦收录有一方“瑞光之印”,可证瑞光和尚与同古堂人亦有交谊。由此看来,此镇尺之刻工应出自同古堂张氏兄弟之手。
  此对绘刻俱精的镇尺既是白石老人以笔墨传禅意的经典之作,亦是他与瑞光和尚艺缘渊深的实物见证,弥足珍贵。
  齐白石书联语镇尺系一对镇尺中的右只,其另一半亦存于世。这对镇尺也是齐白石为瑞光和尚精心书写的。镇尺下方题记:“甲子春赠雪庵方丈联语,戊辰夏重书于此。”可知1924年齐白石曾书赠瑞光一副对联:“画似先朝大涤子,食如南岳懒残僧。”两年后,他又为瑞光将此联语书写在这对镇尺之上。
  联句“画似先朝大涤子”意指瑞光的画作风格与山水画家大涤子石涛相似。如前文所述,白石老人与瑞光和尚是艺术上的知音,他一生崇拜八大山人、石涛、徐渭、金冬心等绘画风格特异、用笔肆意率真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也追求以简括疏朗的构图、率直雄健的笔法表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意象山水,但在视“四王”工细山水为正宗的北京画坛,却是难有知音的,他的山水画也远不如花鸟鱼虫画受市场青睐,而瑞光却是他的弟子中惟一向他学画山水的。瑞光曾创作《大涤子作画图》请齐白石题跋,白石老人颇喜此稿,除钩摹下来留作自用外,又为瑞光临写一图相赠并题诗:“有理疏狂即上乘,瑞光能事欲无能。画人恐被人为画,君是他年可画僧。”
  “食如南岳懒残僧”中的懒残和尚乃唐天宝年间衡山衡岳寺高僧,法名明瓒。性懒惰,常以他人剩食饱腹,因之被唤作懒残和尚。唐宰相李泌落难之时曾被懒残和尚点化。白石老人此语旨在赞誉瑞光虽生活简朴却具奇异禀赋。
  齐白石书法早年学何绍基,后习金冬心、郑板桥,中年后转攻李北海和《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最终自成面目。其行书的最大特点在于雄强的笔力和开张的体式。“画似先朝大涤子”七字即以行书写成,行笔随心所欲,字间断连适度,一气呵成,如江河奔涌。其中“画似先”三字笔笔相连,“画似”两字呈左低右高之势,“先”字最后一笔将这一体式破开,取得极妙的视觉效果。而刻工以刀锋追笔锋,散锋飞白,牵丝映带,尽显无余,令人击节称叹。此尺刻工亦应出自同古堂张氏兄弟之手。
其他文献
古人治玉讲究一个『攻』字。  要做好这个字不容易,不仅要有利器,也要有力气,更要用上一些智谋和机巧。一块美玉的雕制成功,就如同打下了一场硬仗。看着古人留给我们的众多玉雕佳作,不免对这个『攻』字产生敬意。  鉴玉、藏玉也要讲一个『攻』字。能辨玉识料,也要能玩工赏技,更要能看透其灵魂,感悟其中的文化韵味。赏玉是一门综合之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耐心攻克。  还在偏执地追逐玉料吗?想想古人说过的话吧,『
期刊
元亡明兴,人们都倾向于对传统的延续和继承,并着手恢复了多种荒颓许久的汉民族传统典章文化,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一向崇高的玉器再次得到了高度重视,玉雕业由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通道。  明代中后期,江南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经济、手工业发展势头旺盛,在苏州等地形成了蔚为繁盛的治玉中心,与当时京城玉雕业南北呼应。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清代,并在乾隆一朝臻于鼎盛。  清代帝王比起明代来,对玉器更是推崇有加,大力提倡并关注
期刊
精、巧、细、润……当我们欣赏一件古代玉器时,往往不会吝啬这些美好的字眼。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历朝历代的古玉中,惟独在玉雕业开始兴盛、各类治玉工具和技艺基本成熟的大明朝,所出玉器却得了一个“粗”字。  明代玉器到底粗不粗?那要看和谁相比。与其后声名卓著的清代玉器精雕细琢、无微不至的工艺相比,明代玉器在细节工艺的处理上确实粗了许多,“粗大明”的称谓就是被后人这么对比来的。跟最高水平的清代玉器相比,大明的
期刊
每次回家路过附近的一所小学校,总不免抬头多看一眼教学楼上醒目的校训—“玉不琢,不成器”。这六个字让人感觉很好,贴切,不浮夸也不造作,比起通常的口号标语式,更能一语道出学校的真谛。欢快走出校门的孩子们,不正像一块块璞玉吗,只有在良师的精心雕琢下,才能怀大才、成大器。  当然,这六个字的原本意思正是中国玉石文化建立的根本。  料、工、形、纹,赏玉、玩玉离不开这四个层面。但时下的人们对“料”的迷恋程度尤
期刊
首饰的世界可不小,像翡翠珠玉、黄金钻石等打造的首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据介绍,首饰可大致分为材质型首饰、造型首饰以及创意型首饰。在前不久结束的北京设计周首饰展览上,来自欧美的创意首饰特别抢眼。“这类首饰就像一幅画,如同创作者在给观众讲一个故事,叙事特征比较明显。而创意型首饰也不完全为了装饰,这里面还包含着创作者的思考,以及对不同材料的实验。而国内首饰界目前则更倾向于传统材料,比如黄金、翡翠等,对
期刊
儒雅、风趣,这是傅申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独到的见解,更让人心生敬佩。11月16日,在“傅申学艺展”的开幕现场,本刊记者就书画创作、艺术鉴赏、书法市场及书法艺术的未来等问题对傅申先生进行了专访。  《中国收藏》:你曾经说过书法要走向现代一定要有创新,在此次展览中,有哪些作品是您比较得意的创新之作呢?  傅申:我们写传统的书法是写不过古人的。古人天天写,而且千百年来筛选下的这些书
期刊
纽约佳士得日前举行了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会,培根的《卢西安·佛洛伊德三联作》是绝对的主角。在当天的拍场上,此作以8000万美元起拍,现场和电话叫价此起彼伏,竞价很快就超越了《吶喊》去年创下的1.199亿美元的拍卖记录,最终,此作以1.424亿美元成交,一跃成为史上拍卖价最贵的艺术品。全场掌声雷动,整个竞拍过程仅6分钟。据佳士得透露,当晚共有7位买家参与了此画的竞投,最后夺得三联画的是美国阿卡维拉画廊
期刊
11月16日,展示我国台湾著名中国美术史学家、书画鉴评家傅申先生书画印创作成就的“傅申学艺展”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长久以来,傅申先生在国内以学术成就为艺术史学界、书画鉴定界所熟知,其艺术家的才华却始终被淹没在学术成就之后。此次展览,让人们了解到学者身份之外的另一个傅申—作为书画艺术家的傅申。  傅申先生的书法,行、楷、草、篆、隶各种字体挥洒自如。他的实验性作品以书体的跨界和视觉的抢眼,寓书于画,
期刊
近日,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林缉光艺术博物馆,在一片质疑声中举办了“林缉光艺术博物馆藏品预展”。  此次展览展出旅美华人林缉光收藏的324件藏品,除了其个人创作的作品外,共有295件藏品被陈列展出。内容主要涉及书画、玉器、瓷器、青铜器、鼻烟壶、铜器等。瓷器方面,就有柴窑、秘色瓷、汝窑、官窑等各大名窑在元、明、清三朝的藏品。书画方面,则有黄庭坚、宋徽宗、苏轼、米芾等人,以及近现代齐白石、徐悲鸿、吴
期刊
一个人要是对某样东西有特殊的兴趣,买这样东西的时候比用这样东西的时候多,你实际就已经在进行收藏活动了。  比如,你去琉璃厂逛荣宝斋,明明知道自己的印泥已经够多够用,你还是忍不住买一盒。单单是“一盒印泥”这样的字眼、这样的发音就足以引起你的购买欲。如此,你就算是收藏个中人了。几年几十年,你发现家里的印泥盒比菜碟多,并且你发现很多品种世面上已经买不到,你甚至发现盒里的老印泥已经是书画家们眼馋的东西,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