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的教学观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为语文学习插上双翅,让学生翱翔于思想的碧蓝天空。教师在鼓励学生投入课外阅读,以期达到积累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目标时,千万不要忽视所对课外阅读指导,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有效提升。
一、激发学生“想去读”
课外阅读是在情趣萌发、情感熏陶的前提下,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的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形成。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课外阅读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并给予其积极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2.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榜样效应。根据学生敬佩、崇拜名人的特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家热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在班级中,也可树立读书的榜样,确立班级的读书明星,授予“读书状元”、“小博士”等荣誉称号,引领大家赶学帮超。
——身教效应。老师是最好的榜样,教师自己坚持读书,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表率。
——延伸效应。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我一方面充分利用好与教材相匹配的《补充读本》,一方面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例如教学《丑小鸭》,引领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
——活动效应。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课及利用班会、诵读时间等进行交流。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二、指导学生“读什么”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存在诸如盲目性、偏科性、功利性等问题,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粗存精,读健康有益的书。
1.指导选择有益课外读物。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
——选择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符合这类要求的读物,在內容上多是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毅、进取、崇高,等等。以此为前提,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类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读物。
——选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依据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可以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可以由文及史,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也可以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还可以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阅读。
——选择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我们收集、积累并向学生推荐“生活课程”和“环境课程”读物,作为学校教育延伸出去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成为真正能够生活、懂得做人、热爱家乡的人。
2.开展新书导读活动。
读物的推荐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机推荐,也可以专门通过活动发布介绍。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等,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姑娘》后,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争吵》的教学,引导学生读《爱的教育》,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推介读物,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我在教室黑板报开辟“介绍一本好书”专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推荐的读物,利用读书课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解剖作品,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指导学生“怎样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掌握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
1.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韩愈提倡“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意”的读书方法。在平时的阅读中,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将所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好词佳句、心得体会简要记录下来,强化记忆,积累知识,提高认识水平。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时间有限,书海无边,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到更多更好的读物呢?唯有根据不同的读物类型作精读与泛读的区别。如对经典作品、新科技知识的阅读要做到精,而对新闻报道等的阅读只需了解即可,只有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即便是精读的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如过眼烟云,会渐渐淡忘。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巩固阅读。
四、提升学生“高效读”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益,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
1.上好班级读书课。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周有一节读书课,这一节读书课根据需要安排成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我指导学生阅读学校教育局下发的必读书目,借鉴台湾班级读书会的模式,逐渐形成本班读书活动课的特色,并努力形成系列。
2.积极参加读书竞赛活动。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竞赛,读书交流活动。如:“课本剧表演”、“阅读大王知识竞赛”、“故事大王演讲赛”、“成语接龙”、“朗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们班更是积极参加。这样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活跃读书气氛。
3.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社会的大课堂。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将课内外融为一体,既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五月芍药盛开的季节,我带领我的学生赏千亩芍药,背芍药诗文,学生兴趣高涨,所摄图片和学生的观景读书所感在政府网站推出,好评如潮,可谓“读”秀。
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学习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阅读能力高低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通过课外阅读,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想去读”
课外阅读是在情趣萌发、情感熏陶的前提下,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的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形成。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课外阅读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并给予其积极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2.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榜样效应。根据学生敬佩、崇拜名人的特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家热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在班级中,也可树立读书的榜样,确立班级的读书明星,授予“读书状元”、“小博士”等荣誉称号,引领大家赶学帮超。
——身教效应。老师是最好的榜样,教师自己坚持读书,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表率。
——延伸效应。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我一方面充分利用好与教材相匹配的《补充读本》,一方面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例如教学《丑小鸭》,引领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
——活动效应。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课及利用班会、诵读时间等进行交流。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二、指导学生“读什么”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存在诸如盲目性、偏科性、功利性等问题,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粗存精,读健康有益的书。
1.指导选择有益课外读物。
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
——选择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符合这类要求的读物,在內容上多是歌颂人类勤劳、善良、坚毅、进取、崇高,等等。以此为前提,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类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读物。
——选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依据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可以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可以由文及史,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也可以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还可以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阅读。
——选择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我们收集、积累并向学生推荐“生活课程”和“环境课程”读物,作为学校教育延伸出去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成为真正能够生活、懂得做人、热爱家乡的人。
2.开展新书导读活动。
读物的推荐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机推荐,也可以专门通过活动发布介绍。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等,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姑娘》后,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争吵》的教学,引导学生读《爱的教育》,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推介读物,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我在教室黑板报开辟“介绍一本好书”专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推荐的读物,利用读书课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解剖作品,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指导学生“怎样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掌握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
1.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韩愈提倡“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意”的读书方法。在平时的阅读中,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将所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好词佳句、心得体会简要记录下来,强化记忆,积累知识,提高认识水平。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时间有限,书海无边,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到更多更好的读物呢?唯有根据不同的读物类型作精读与泛读的区别。如对经典作品、新科技知识的阅读要做到精,而对新闻报道等的阅读只需了解即可,只有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即便是精读的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如过眼烟云,会渐渐淡忘。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巩固阅读。
四、提升学生“高效读”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益,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
1.上好班级读书课。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周有一节读书课,这一节读书课根据需要安排成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我指导学生阅读学校教育局下发的必读书目,借鉴台湾班级读书会的模式,逐渐形成本班读书活动课的特色,并努力形成系列。
2.积极参加读书竞赛活动。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竞赛,读书交流活动。如:“课本剧表演”、“阅读大王知识竞赛”、“故事大王演讲赛”、“成语接龙”、“朗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们班更是积极参加。这样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活跃读书气氛。
3.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社会的大课堂。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将课内外融为一体,既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五月芍药盛开的季节,我带领我的学生赏千亩芍药,背芍药诗文,学生兴趣高涨,所摄图片和学生的观景读书所感在政府网站推出,好评如潮,可谓“读”秀。
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学习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阅读能力高低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通过课外阅读,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