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纹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go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最后一场的灯光亮起
  照向故事的句号
  我竟然已经开始怀念
  那一段被折腾得疲累不堪
  遭黑白条纹困囚的岁月
  (这时候,你定会静静微笑,
  偶尔拿起相机,
  用镜头抚摸我们的依依不舍)
  我们送走观众
  收拾好衣物    心情
  陆陆续续去到露天的走道
  喝大吟酿    吃炸鸡、PIZZA
  把安静无风的夜晚
  喧嚣成周日早晨的集市
  有人开始醉了
  这一个像翠丽的画眉啁啾不停
  笑声如小风铃叮当叮当轻敲心弦
  那一个哭成潮湿的雨季
  青涩又沛然的感伤
  如此纯粹、晶莹
  在哭与笑之间
  夹着    一班想醉又喝不醉
  想哭却哭不出的
  沧桑中年
  (你会淡淡地说:
  “畅怀大笑还是办得到的,幸好。”)
  一双双千帆过尽的眼神
  静观这几个肆意哭笑嚣闹的
  金黄太阳
  人生如戏    台上台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剧情
  (而你,还受困于命运把梦的条纹
  烙印在你灵魂的角色里)
  整个八月的白昼和夜晚
  我们在不同的角色中转换和穿梭
  我们是上班族、丈夫、父亲……
  我们是囚犯、学生、顽童……
  练习朗诵、排戏、游戏、吹水
  偷偷讨论我们的搞笑版动地吟
  (例如    派遣修捷在水中加料
  大伙儿把整个若鹏架起
  狠狠栽进水桶里)
  半夜下了课
  溜去剧场附近的太上老君庙
  打道场放置宝可梦
  在暴风雨中
  匆忙赶去和离开剧场
  开车飞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天天忐忑今晚壹龄和柯杏又要如何训话
  还有湫忆的排练时间提醒
  偶尔收到酷酷却不冷酷的Dub的嘱咐
  在浴室和梦中重复背诵要演出的诗
  这一段狂狷铿锵如李太白诗的日子    转眼间
  已消散如舞台上的轻烟……
  我们走出舞台上的牢笼    回到
  另一个更大的牢笼
  继续对抗、忍受
  生活中的傾斜和扭曲
  (继续想你,继续期待
  你苏醒的那一天降临 )
  伤心也好    开心也罢
  故事还没有走到尽头
  这个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也许
  才出现第一个逗号
  因为   这个经常风狂雨大的国家
  不管身上披挂的条纹是灿烂
  还是斑驳
  我们始终如此担忧
  又如此深爱……
  (你,何尝不是如此?)
  责任编辑  胡兴尚
其他文献
在乙亥年正月十四傍晚,我在屋檐下喝茶。雨水飞溅,嗦嗦嗦的雨声,撩拨着巷子的寂静。巷子悠长弯斜,幽深,淡白的天光水晃晃。我和父母亲聊起老房子的事:老房子是哪年建的?  父亲说:应该是 1960年。  母亲说:你老糊涂了,我没过门就建了,我来傅家玩,一个空空的门洞,门板都没有,老房子应该是在 1955年之前修的。你家穷得门板没一块,只有我会嫁到傅家来。  父亲抽着烟,嘿嘿地笑,说:说明你有眼光啊。  
期刊
一、昆明尚义街的黄房子  20世纪 80年代初期,在云南省昆明市一条崇尚友谊、崇尚情义的街上,有一座门牌号为六号的法国式黄房子。在这里,经常聚集并朝夕相处着于坚、李勃、费嘉、吴文光、朱小羊、以及张庆国、陈卡等几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情同手足的年轻人。他们均为云南大学和昆明师院已经毕业或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并拥有着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在这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探讨,一起交流,一起谈诗,一起讨论
期刊
很多年之后,我明白了,雪花是星宿的碎片。  落雪的时候,我没看到雪,也没听到声音。我睡在三楼,听隔壁邻居七八个人在唱戏。也听不出是什么戏文,铙钹、二胡、唢呐间歇地响起,苍老的男声和尖利的女声交叉传来,让黑夜多了几分冗长。我知道哪几个人坐在厅堂里摇头晃脑地唱戏。唱男声的是大炎,唱女声的是大炎的女儿兰英。拉二胡的是赵家三胖。打铙钹兼锣鼓的是山木。敲木鱼兼吹箫的是古蒙。吹唢呐的是余生,一个月前是雨溪。雨
期刊
六七年前,《滇池》文学杂志借“滇池之友”活动两次择发过姚波的诗歌,每次一两首,不多,主要本着鼓励初学者的初衷,这是杂志不可少的取向之一。姚波那时的诗歌还显得简单青涩,浅显单薄,作为编辑,我们能知道的止于诗歌本身。前不久,我们又收到姚波的来稿,其诗歌创作脱胎换骨般斐然的进步,着实让人心生惊喜。  我们迫不及待联系上当地的作协,对姚波其人其事做了进一步了解。一个出生不久就横遭脑系统瘫痪厄运的不幸者,居
期刊
戏台是方的,戏场却是圆的。  台上的人在卖力地唱、做、念、打,台下却是另一番风景。  ——总是不忘记下放的那一年我在乡村看戏的情景。白天喇叭声震,寒风凛冽,可到了晚上,一切盘古开天地以来的快乐事该有的都有。戏场就搭在村里的稻场上,没有前台后台,那一方土台被围个里三层,外三层,真正看戏的人却并不很多,戏台上唱的什么也根本听不明白。更有那些卖汤圆的,炸春卷韭菜合子的,蒸米糕的,戏场里蒸腾着一股热气,是
期刊
俗名张常春,十八岁进入地质队成为一名钻工。  诗人张二棍,晚成者,二十八岁才开始习诗。  张二棍和张常春彼此借命,“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像极了一根根稻草,往一个叫做‘张常春’的人身上压迫着,我越来越重越来越害怕,我希望寻找到一个‘张二棍’和我一起来背负这些要命的东西,我希望这个‘张二棍’能够用字句把这些稻草运送到纸上,这样我会轻松一些……”(霍俊明、张二棍《命运的迎受者》)  《个人深处的真相
期刊
霍俊明:二棍兄(王单单在写给你的诗里半严肃半玩笑地称你为“棍君”),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第十四位驻校诗人,作为诗刊社的兼职编辑,还是谈谈一年多来在北京的感受吧 !  张二棍:谢谢霍老师,十分高兴能用文字的方式,与兄来一场赏心悦目的畅谈,恰如夏日午后有友来访的惬意,没想到你还带着一盒精美的点心,美哉。回顾自己这一年多的时光,驻校诗人和兼职编辑这两种临时身份,都与诗有关,甚至背负了一点儿小小的责任与使命。
期刊
下雨了,淅沥沥地落在屋檐,再从屋檐滴到地面上。奶白色的外墙,大片的玻璃窗,古典欧洲风格,是这栋建于百多年前的“惠罗百货商场”建筑物(如今被称为 THE WHITEAWAYS ARCADE)的特色,室内挑高的天花板,黄色的灯泡,整个屋里笼罩在一种柔和的氛围中。这栋建筑物曾用作英资百货公司惠罗百货商场,如今经过修复,以新的姿态重投乔治市最主要路段之一,土库街的怀抱。我趁着周末午间时段,坐在这栋建筑物内
期刊
承诺  言语盛开耳际,一套花言巧语  词性动人,外装华丽  溶蚀一座冰山,释放热量  名词和动词,时而各执一词  把根深扎在肋骨间  栽种欲望的火焰  张开双手拥抱虚无  隔岸观火,煽动沉默  在句子间穿梭,省略思考  煲一锅甜言蜜语  从一堆黄豆里走出味道  一碗蜂蜜里添加甜头  低飞的云,在泡沫里成秃鹰  晦涩掠夺了天空的蓝  灰和白轮替成永恒  名词和动词牵手穿过肠胃  捆绑一颗渴望的心  
期刊
一  清早,微微睁开眼睛,阳台上,红灯笼的光亮依稀可辨。天色蒙蒙亮,屋外尚无人走动,我翻了个身,试图再次入睡。又过了一会儿,水流声响起,是母亲起床了。窗外明亮起来,预示着今天会是个好天气,我重新闭上眼睛,等待着闹铃催促我迎接新的一天。  正在闹钟准备第三次响起的时候,传来“嗞啦”的一声,门被推开,母亲提着拖把进来了。我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做出一副美梦被打搅的样子。不过,母亲没有察觉到这点,她兴致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