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比别人强”之隐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thj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信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人要有自信”,而青少年的自信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15年5月公布的日、美、中三国高中生《未来意识比较调查报告书》显示:多达73%的日本高中生认为“自己是没有用之人”,远远超过了美国的48%及中国的37%;而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的日本高中生只有37%,中国高中生则高达96%,美国高中生也有89%,即中、美高中生都比日本高中生“自信”。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介绍,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1980年曾进行过一次日、美高中生的“未来意识比较调查”,这次是第2次调查,而且是在日本、中国同时进行,然后将得出的结果与美国进行比较。在日本与中国的调查都是在2014年的10~12月实施的,调查对象为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其中日本的受调查人数为15所学校的1250人,中国的受调查人数为16所学校的1226人,中国的受调查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哈尔滨、青岛、武汉、西安、沈阳、济南这8个城市。美国的调查是在2015年1~2月实施的,共有10所高中的942名高一至高三的学生参加。千石保先生认为,这次的调查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国家的现状与未来直接影响高中生的意识。日本高中生明显“自卑”,与日本的现状及未来相吻合;而美、中高中生则是充满“自信”或“自负”,这反映了美国、中国的现状及未来是充满希望的。这一点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然而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平日和学生的接触机会比较多,看到这样的调查数据后,却对中国学生的这一“高自信”现象并不是很乐观,反而有一种隐隐的担忧。
  在笔者教过的学生中,不乏高自信的学生。学生需要自信,笔者也经常鼓励他们要有自信。然而自信不是嘴巴上说出来的,它是需要用行动来证明、用结果来验证的。否则,这种“高自信”很危险。笔者有一个学生,他的英语成绩比较差,英语老师分析他的情况,认为主要是由于学习比较被动、不认真导致的,所以让他到办公室背书、默写单词,不料,他竟然甩下一句话:“我对自己的英语有信心,老师您不用管我了。”此后,笔者与其父母联系,其父母说他在家里也总是说“你们对我放心好了,我对自己有很强的信心”。说实话,笔者赞赏他的高自信,可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言语自信,没有实际行动,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可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细细想来,他的这种自信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一意孤行,是缺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没有实际行动,是盲目的自信。这样的“高自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当大家在极力呼吁青少年要有自信的时候,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自信观。
  一、自信必须先正视自己
  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积极意味着一种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和支持态度。正确的自信必须正视自己,即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首先,不要小看自己,要多给自己打气。自信的本质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提高自信除了要相信自己以外,还要寻找增强自信的契机,让自己尝到成功的喜悦。自信是一种感觉,我们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就是以实例“训练”自己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人就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
  其次,不要高估自己,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要坦诚待人,好好管理自己的缺点。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与尊敬。美国盖洛普公司出过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正如前面的例子,假如那个学生能正确地审视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接受老师的帮助、父母的监督来改变基础差、学习不自觉的情况,从而获得进步,并使得自己在成功中进一步提高自信。这样的自信才是健康的,才是青少年所需要的。
  二、自信必须要有毅力、勇气的陪伴
  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我们增强了自信;当我们遭遇失败时,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的自信。相反,这时我们的自信要更强,我们必须要有毅力和勇气。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自信要有毅力和勇气来支持,没有毅力,没有勇气,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使自己的自信动摇。笔者有个学生,刚开始担任班级文娱委员的时候,一直没有自信,确切地说是没有勇气在全班同学面前主持节目。对此,笔者让她仔细想一想:“我怕的是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我不能接受吗?”最后她说:“其实也没什么好害怕的,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同学们认为我组织得不好,我完全可以接受啊。但是如果我拒绝去主持的话,反而是自己承认自己失败了。何况,真正自信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适合做什么事情,然后再来提升自己。”一个自信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就会从成功中增强自信。
  三、自信绝不是自负和自傲
  自信虽说是一种好的心理状态,但它绝不能走向自负。自负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与自信有着本质的区别。自负的人缺乏对自己客观、正确的认识,表现的多是夸张的自己,或是幻想中的自我角色,其夸张和炫耀,本质上正是不自信的表现。有些学生的自信,其实已经变成“自以为是”“孤芳自赏”了。有些学生自己基础差,却死死地抱着“我比别人强”“我比别人要自信”的想法,不愿意去请教老师,更不愿意去请教同学。这种脱离了正视自己、脱离了谦逊的自信是万万要不得的。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有的人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就说过了,可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认此事。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
  我们强调,青少年一定要有自信,而这种自信的背后应该是有谦逊、认真、有恒心等美好品格共同做伴的,一旦滋长了脱离美好品格的自信,人就很容易走向“自负”“自以为是”“自傲”。
  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文章——《自信心与谦逊精神》,讲的是科学的自信心与谦逊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谦逊精神,自信是狂妄的,就是顽固。自信心从根本上说是科学创造的原动力,谦逊精神则是调控这种动力不致脱轨的制动器。所以,只有把自信心和谦逊精神巧妙地结合起来,才算是树立了正确的自信观。
其他文献
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农业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国际学人的重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是大自然与祖先创造的灿烂的文化成果。如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农业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境遇。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人们的集体智慧,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有着独特的解决之道,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古丈毛尖是享誉国内外的茶叶品牌,2016年,我国农业部发布《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古丈毛尖榜上有名。
古诗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古文化现象亦不可忽视。对语文教师而言,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对于教学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古代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古代文化理解肤浅。语文教师古代文化素养欠缺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补补语文教师古代文化底子的“钙”很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特定的教材,挖掘、整理古诗文中的古代文化现象似乎还没有。因此,用
期刊
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文化适应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人。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成员,都已在适应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维护本民族的文化。
  在文化适应的群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在校学生面临的世界就已通过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变得清晰可见了。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他们提供了文化适应的优越空间。然而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学生的文化适应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家庭教育的缺位、传统文化的消失、信息技术的落后,等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我国在扶贫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大大降低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因此,民族地区利用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开展扶贫旅游是脱贫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红石林镇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的一个贫困镇,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比较鲜明的乡镇,境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和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诸多领域中最显著的一项。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始在神州大地日渐传开,生态文明的知识也不断普及。作为其基础,生态文化也在学界坊间成为热议的时髦话题。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都产生了生态文化和生育文化。两者关系紧密,共同对民族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占里的例子就生动的说明了这一情况。占里侗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生态文化和生育文化紧密联系,创制了基于生态文化的生育制度,借助神化的“换花草”,实现了对人口数量的
学生怕学文言文,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语言较为难懂,所以教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逐句逐段地讲字词,以至于文言文教学几乎成为翻译教学,而翻译之后文言文变得索然无味,失却了原本的魅力。但是,如果不讲字词而直接进行文章的分析,学生又犹如听天书,对文章的品味根本无从谈起。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除了要“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
期刊
编 者 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温州市鹿城区近年来进行了“初中学段‘促进有效学习’教学变革”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六备”(备学习起点和目标、备教学思路和板书、备重难点、备兴趣点、备作业和备反思)教学设计为基本备课形式、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关键、以学习评价为保障,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几篇论文是这一探索的过程和成果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体现
期刊
面对当下深化初中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要求,每一所初中学校都会感到困难重重,我校也一样。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矛盾与困惑,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愿与同行分享。  一、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意义,深刻理解当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一)重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初中教育的功能  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初中,小学是最基
期刊
提起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必然要说到伟大的摩尔根及其用到的实验材料果蝇。所以每次讲完这块内容时,总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询问关于果蝇的一些问题。新教材在课文后附了一则关于摩尔根研究白眼果蝇的小资料,且描述得极其幽默生动,因此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问的人比以往更多。  以前学生问类似问题时,笔者总会直接给予解答,但是因为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去找到答案。  一、研究过程  
期刊
“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关乎搬迁户的切身利益。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影响搬迁户新生活的客观因素,也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易地扶贫搬迁使得搬迁户从生活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搬到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随之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实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搬迁对其而言,长期依赖的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加之搬迁户都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