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 岩旺土把总 从土司到土匪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p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新平县戛洒“陇西世族”庄园,隐藏于哀牢山腹地主峰地段耀南村大平掌,雄踞险要,俯视莽莽群山,古朴、威严而不失华贵,是乾隆御封“岩旺土把总”世袭土司李显智末代传人李润之的宅第。途经哀牢山的古道联通滇南与东南亚,商旅繁忙,统治于此的李润之成为集土司、悍匪、财主、实业家、慈善家等称号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拥有自己的钱币铸造工厂和上千人的私人武装,在古道上设卡谋利,贩运行商,聚敛了巨额财富。
  李家的祖宅在哀牢山上的东关岭,年久没落。显赫起来的李润之决定在大平掌另建新居,仍将“陇西世族”匾额放大后置于大门拱顶,以显耀其显赫家世。相传在勘察风水时,风水师推荐了两处,一处位置较低,发家缓慢一些,但可以长久;另一处位置较高,发家很快,但败家也快。李润之选择了高的一处,修建了这座庄园。


  这座占地2700多平方米、隐匿在哀牢山深处的土司府邸,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有厚实的墙基,高大的围墙,而在大门两侧、后山墙、围墙四周都设有机枪眼。同时,庄园中还有自来水管和电灯,这些当时中国大城市宅子才能用上的“现代化设备”被他搬进了大山深处。此外,庄园还有近60间房,其中花园、马厩、消防池、取暖通道、地下暗道等布局应有尽有,无疑是当地历史、文化、建筑的大观园,这座庄园也见证了主人李润之从发迹到鼎盛,到最终没落的过程。
  走近庄园,外墙上还有解放初的标语“剿灭特务土匪,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活捉匪首李有富(李润之的名)!”看着这座城堡式的庄园,高大的外墙,坚厚的墙基,雄伟的大门,以及各处的枪眼,可以想见当年的腥风血雨。庄园内部却是一个集园林建筑、浮雕、绘画、书法于一体的艺术宝库。站在楼顶,俯视脚下,富庶的戛洒坝尽收眼底。村落点点掩映于绿树丛中,炊烟袅袅,田园一片金黄,平静的红河宛如一条斐色的玉带从坝子东侧蜿蜒向南飘去。青山绿水,田园村庄,相映成趣,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南亚热带田园风光景象。
  作为末代土司的李润之,不完全是那种打家劫舍的土匪,开工厂、办学校、设税卡、收租赋、办商号……关于他的传说故事还在当地流传,就连他聚敛的大量财富,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还有许多人在寻找。他的悲剧在于顽固地维护旧制度,与新生的人民政权对抗,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1952年,威震滇南的“李三老倌”李润之在玉溪新平县的群众大会上被公审枪决,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而在李润之离世后,当地政府对他的庄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查,庄园中除了家具外,没有找到任何财宝,但是以新平李家的殷实家底以及李润之多年来的搜刮敛聚来看,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在庄园正堂前的天井铺地石块上他们发现了几幅造型奇异的图案,这些图案与园中众多的艺术品相比,毫无美感和艺术价值,应该不是作装饰之用。这些图案被雕刻在一块块正方形的青石板地砖上,它们分别被安置在四合院的四个角落,院落右侧一块石板上刻着一个不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五角星的一个角显得特别的长;左侧一块石板上刻着的是既像椭圆又像音符的图案,其余两块与此相似。这些符号到底象征什么意义?竟是巧合还是暗藏宝藏去处的玄机?
  当地还有一种传闻:李润之的财富早就被他的马帮一驮一驮地运往神秘的隐藏地了,由于李润之与缅甸、老挝、泰国等地都有商贸往来,很多人也推测他的宝藏藏匿在海外的某处,这也是工于心计、老谋深算的李润之为自己或家人留下的“翻身”积蓄;同时,“陇西世族”庄园依山而建,房子直接连着背后的黑虎崖以及山后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宝藏或许是藏在更深的暗道中,直接通往森林深处……

其他文献
1948年 中华歌咏社在海埂聚会
期刊
一阵雨过后,不经意间闯入到光禄古镇,顿时惊艳。  清凉之余被阳光暖暖的包裹住,有说不出的舒服。抬头仰望,天朗气清,一缕缕金色的光线打在墙角窗楹,整个古镇散发出阳光与雨露相融合的清新味道。青石板的街道向内延伸,穿插了无数个小巷道,一眼望不到头。和石板相伴的是水渠,侧耳倾听,哗哗的水流声自顾演奏了一曲宁静的小夜曲。  光禄镇仿佛是一个被时光遗落的地方,百年老墙上的壁画就像一双双欲言又止的眼睛,N年前的
期刊
山色村具有浓郁的彝族文化氛围,全村人讲彝族话、穿彝族衣、唱彝族歌、跳彝族舞、做彝族手工艺、传承彝族风俗;村后有耸立的风电,千亩的松林,村内有明镜的水塘、绿荫的树木,村前有百亩的竹林和连绵的青山,描绘出秀美的自然环境;农田有百亩连片的万寿菊、苦荞,千亩连片的洋芋,有着传统的产业特色。综合民族文化氛围、自然景观、致富产业、基础设施等条件,山色村具有打造文化产业特色村的优越条件。  山色村具有民族的、大
期刊
如果说中国的历史是帝王将相史,那么云南的历史就是土司史。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后,深感云南山高路远,难以治理,就采取了以当地各民族渠帅进行统治的办法,这也成为历代中央政府对云南进行管理的模式。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灭大理国,云南正式归入中央政府的直辖。对于这个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元朝政府虽然正式设立了行省,但仍然难以有效治理,于是便册封归顺朝廷的各民族头人,以及部分汉族将领为世袭地方官,“世
期刊
如果说徜徉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玉龙雪山下美好世俗生活的一面,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它是纳西民族发展史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穿过古城里的石板路,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刻有“忠义”二字的牌坊赫然立于一片民居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土地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那恢宏的气势,雕刻精湛的石雕,使人恍若置身
期刊
曼滩是中老边境线上的一个傣族村寨。今生与她有缘只是因为我在滚滚红尘中的一个邂逅,只是站在河岸公路惊鸿一瞥。这个古老的傣寨犹如小家碧玉宁静地躺在河的对岸。在那大片的竹林下,层次分明的上百间干栏木屋从竹林中分散延伸到稻田前,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却又如一幅绚丽多彩而气势磅礴的绝版木刻。村寨周边草木疯狂生长,无边的绿色挤痛眼帘,浪漫的色彩斑斓如梦。田丘前一条小河蜿蜒如蛇,淙淙流淌,却又水潭无数。盈盈一水,
期刊
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推测,云南陶器最早大概出现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与中原陶器逐渐精巧化、细腻化的道路不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云南陶器基本延续着原始、朴实的风格。建水县城北郊的碗窑村,固守传统的艺人依旧在使用龙窑、干柴烧制陶器;香格里拉尼西的藏族人家中,黑陶的技艺还是由父亲手把手地传授给儿子;而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慢轮制出的陶坯被丢进火堆直接露天烧制,一如四千年前一样。  因为地域限制,许多
期刊
翻开历史的卷册,1254年,蒙古大军压境,逼迫一个地方政权勐卯(即今瑞丽)王国的臣民南迁。其中南迁的一路人在王子罕罢法的带领下找到了河谷平坝——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元朝(1289年),在孟连设置木连路军民府,委任傣族首领罕罢法为土司,始建孟连城。明永乐四年(1406年)孟连设置长官司,当时的土司刀派送为长官司长官,居六品,后积功升至宣抚使,辖区面积广大:东北隔澜沧江与威远州(今景谷)
期刊
班洪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1年,清政府赐封班洪部落王为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并赐姓“胡”,名“玉山”。负责管辖阿佤山葫芦王地的17个部落,每个部落又有小王,称为“大户”,这就是阿佤山著名的“十七葫芦王”。  在班洪乡一幢不起眼的红砖房里,我们采访了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末代佤王”胡德胜先生。胡先生的家整洁干净,地上铺着瓷砖,要脱了鞋才能进去。屋里摆放着藤制的沙发,各种电器,呈放水果的
期刊
云南昆明“翠湖·拾翠滇精品滇文化中心”经过2个月的试营业筹备,于11月30日上午在翠湖公园莲华禅院内正式开业。“拾翠”作为云南首个滇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文化与金融模式的结合探索,开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而“拾翠模式”也成为了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典范。  把彝族绣片和竹器进行结合做成首饰盒,把皮影做成书签版画和明信片,这些把传统文化元素提炼出来,设计出新的产品,非常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