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新加坡 非常总领事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7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位于虹桥的领馆区,是一栋独立的建筑,四周由围墙环绕,从外面看总是对它充满着好奇。我们采访的当天正值上海峰会期间,周围的警车在不断地巡逻,附近都禁止泊车。在联系采访的时候,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就告诉我们,需要事先提供他们车牌号码,否则停车会有困难。
  我们还没机会去过新加坡。起初,提起这个国度,脑子里所浮现的都是来自书本和电视的零散记忆。“清洁而美丽”,“亚洲四小龙”,“新加坡航空”,李光耀,孙燕姿,以及阿杜的“非常新加坡”,还有从小就听说的吃口香糖被罚款的故事……一个特别整洁和威严的国度!
  通过安全门,进入领事馆,迎面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厅,我们注意到大厅左侧摆放着一只古典中式柜,上面陈列着一方精美的砚台。本来想举起相机拍张照,却又觉得这是一个有很多规矩的地方,还是征得批准再说吧。
  走进会客厅,我们坐下来,心里琢磨着,总领事应该是一位非常威严和刻板的人。正想着,门口走进一位满脸笑容的华人,热情地用中文和我们打着招呼并一一握手。原来,这位就是新加坡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陈庆荣先生。刚坐下来,他就建议我们不要拘谨,不妨像拉家常一样聊聊天。
  我们每次采访前,一般都会预先发一份采访提纲给总领事,有些总领事会在访谈的时候拿出提纲逐一回答;有的会放在一边作为参考。陈庆荣总领事没有带我们的采访稿,听了他简单的几句开场白,几乎改变了我们对新加坡的片面印象,精神也放松了许多,收起了手里的采访问题,既然是拉家常那就海阔天空吧。
  
  我们的前辈
  
  陈总领事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就读于新加坡大学,后加入了新加坡国家广播电视公司。接着由公司保送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深造,取得硕士学位,并于1974年获得Henry N Taylor大奖。
  陈总领事告诉我们,他当时非常热衷于制作记录影片和编导电视节目。并曾经获得过许多行业内的大奖,其中包括1977年德国举行的Transtel Prize奖和1980年的公共管理银质奖章。
  聊着聊着,我们觉得,面对的原来是一位非常专业的前辈,难怪他访谈不需要提纲,而且又那么健谈。
  
  步入外交界
  
  陈总领事告诉我们,他开始外交生涯也是源于一个偶然。那一次,他有一位在政府任职的老师见他工作非常出色,就建议他去外交部工作。当时他也比较年轻,喜欢接触各种新鲜的事务,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没想到刚进外交部,就被立刻派去了纽约,加入了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工作。
  他笑着说,我当时根本都没有来得及参加相关的培训,连一些来往文件的格式和处理手续也不太懂。每天只好向同事们请教。那段时间,陈总领事自己也努力补课,凭借他的聪慧和过去在媒体界的经验,很快就熟悉了日常的工作。
  随后他一直在外交部从事各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中包括1990至1997年间担任吴作栋总理内阁的新闻秘书长。接着他出使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总领事,然后又于2002年至2005年间担任了新加坡驻泰国的大使。
  
  爱上上海
  
  陈总领事来到上海是因为他喜欢上海。在新加坡外交部的规定里,有两个城市的总领事级别是与大使级相同的,这就是香港和上海。
  他回忆说,“我第一次来上海是在1993年,当时我是吴作栋总理的新闻秘书,陪同他访问中国。那次行程安排得非常满,我几乎没有时间观察这个城市。只有一个机会,吴作栋总理去参加一个会议,我有四十分钟的间隙,就跑到宾馆外面来看看。记得当时应该是住在锦江饭店,那时候浦东还没有开始开发吧,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但我到周围转了转,当时就觉得这将是个世界的城市。”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解释道,“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变成一个世界的城市的。她除了要具有活力外,还要有深厚的intellectual(灵魂)。我们大家都认可法国的巴黎是一个世界的城市,伦敦和纽约是世界的城市。其它城市就很难和他们相比。”陈总领事笑着说。他还表示,后来他就常常来上海看看,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
  目前,新加坡驻上海领事馆在中国的领事事务所涵盖的地区还包括江苏、浙江和安徽。陈总领事说:我在这地区所面对的人口要比一些国家还要多,长三角地区的新加坡人很多。他对中国的历史和地理也非常有研究,他说,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来源于小时候听说书。他觉得那些说书先生讲的中国历史故事非常有趣,这也引发了他后来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对中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当今让无数人痴迷的纪连海和易中天老师。
  
  享受生活
  
  总领事夫人和总领事一起在上海生活,他们有两个女儿,已经在新加坡工作了,她们都非常独立。陈总领事说,她们有她们的生活,我非常尊重她们自己的选择,只要彼此有心灵的沟通就非常好了,不会强求她们留在我们身边或者要常来看望我们。
  陈总领事平时有很多应酬和外事活动,但一有空,他就会自己去各种超市逛逛,买点菜回来亲自下厨。他说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其实我们非常认同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做饭本身的确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享受生活就应该注重每一个细节。希望有一天和陈总领事切磋一下厨艺,学两手咖喱和沙爹的做法。
  总领事对我们说,其实,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需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只有在这里完全生活下来,从国家大事到柴米油盐都接触了,才可以对这个区域有个完整的概念。从谈话里,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尤其是上海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一个讲中英文的国家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她拥有两种语言,中文和英文。也正因为如此,她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合点。她把西方的一些文化传到了中国,把中国的人文带给了世界。许多西方世界的跨国公司总部都设在新加坡,因为那里的独特文化让来自各地的人们都觉得不陌生。
  目前,在新加坡驻上海领事馆里还设立了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 Singapore),新加坡信息产业处(Infocom),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等政府窗口。陈总领事向我们介绍说,虽然这些政府设立的官方组织听上去都是很常规的部门,但他们的员工在各工业领域都具有某些专长。比如在谈一些投资或合作项目的时候,这些官员都要使自己尽量和专家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他说,有时候我们的一些工作人员只是普通的贸易官员,但为了某个合作项目会去学习和钻研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谈判或咨询能更快更顺利地进行。
  所以,走进这个领事馆,不但说中文、英文,还可以说各种专业的语言。
  
  欢迎来新加坡
  
  在我们聊天接近尾声的时候,总领事突然说了一句话令我们很惊讶,“你们给我的采访提纲里还有一点我一直还没机会向你们说明,”他笑着,“你们问我如果中国人去新加坡有哪些地方应该去看看的,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的采访提纲里确实有这么一个问题,原来陈总领事已经把我们的提纲印在脑子里了,在闲谈中一直围绕着我们的提纲在聊,一个问题都没有遗漏!他只是希望通过闲谈来提供一个轻松而自然的环境,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外交官。
  陈总领事希望我们转告读者,去新加坡观光,不仅仅是游览城市美景,主要是去看看新加坡的人文。那里生活着一个民族,他们看上去长相和中国人一样,也说着一口华语,但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可能和中国人有很大的区别。这对中国人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去了解的。另外,那里还有许多与中国相关的历史遗迹,比如,黄花岗之役里有四位新加坡人参与,在新加坡有他们的铜像,值得去看一看。
  结束了采访,陈总领事非常热情地陪同我们到大厅,还特别向我们介绍了他收集来的中国古典家具。我们进门时关注的那方大砚台是一位徽州友人赠送的。这时,我们的闪光灯已经开始闪烁了,其实,自打见到陈总领事,我们就意识到新加坡不是我们想像中有那么多规矩的新加坡,而是一个非常新加坡!
  (本文采访中感谢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Lilian Low女士的大力帮助。)
其他文献
本刊的“走进领馆”专栏转眼已经一年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我们在这里想一并对所有支持本栏目的读者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过去的十几个月里,我们陆续访问了驻上海的各大领事馆,得到了各领事馆的大力配合,也希望在这里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走进领馆    去年夏天,在刘主编的大力倡导下,本刊开设了“走进领馆”栏目(后更名为“领馆世界”)。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是加拿大总领事家庭,由于我们正好是加中协会的
期刊
没开车,坐地铁到陕西南路站,出来是淮海中路。每想起小辰光,父亲星期天带我逛街,每走十步就会碰到熟人,又要叫叔叫阿姨伯伯的,盖因我父亲最早的工作就是淮海路华诚药房的,后来调去卢湾区百货批发公司,当年这一条淮海路还没有巴黎婚纱、巴黎春天、百盛之类,有的是长春食品、蝶来照相馆这些店,更多是小百货商场和商摊,而这些店家的货都要从卢百批进,故而我父亲等于认识这条街所有的小商贩,可是走几步就要叫人我总觉得烦。
期刊
上海年轻女子的洋气不再多说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老年人的洋气。  我最熟悉的老舅妈,她从《老娘舅》一直演到《老娘舅的儿孙们》,十余年的辰光应该不算太短,但从她的脸上我几乎觉察不出岁月流淌的痕迹。更令我心服的是,除了极少数意外情形,作为一名家庭主妇的她,无论出现在厨房、卧室或是客厅,更不用说外出的访客,头发均是一丝不乱,衣服有板有眼,从不乱穿。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体现。  但同样是情景喜剧,
期刊
老里巴早格计划时代,上海人是吃不到大带鱼的。即使凭票供应的小带鱼,也要排几小时的队才能买到。所以,张家阿婆晚饭后,来到鱼摊头放了个破篮子,里面再放块砖,算是排队了。即此,也已经排在了二十位了。  上海的冬天,和北方的有所不同。因近了海,这风带着潮气吹来,有种彻骨的寒冷。又因上海的燃料一直是紧乏的,普通人家也就没有什么取暖设备。所以北方来的人总是不习惯上海的冬天,尽管上海冬天的温度远没有北方的低。但
期刊
陆康艺术展在澳门举行,作为粉丝理应前去捧场,然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陆康十年如一日,一贯轻松自然的笑容,他凭这种表情在上海和其他地方交游,建立了超越他以往数倍数量的朋友,让他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表情是说明书,是语言和意思,也是一种推销,就看你懂不懂。运用恰当其价值无以估算。陆康赢得多少朋友的欢喜,他的智慧、幽默、敏感、经验、仁厚总是通过起伏的转折,带有广东腔的尾音悠慢的特别味道表达出来。
期刊
  
期刊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这种攀龙附凤,认祖归宗的伎俩,能为当事人带来一步登天,混迹士族豪门的好处。门阀制度被打破以后,谱牒的作用就仅限于标榜家族历史,树立家族自尊心、自信心了。    著名的“柳下惠后人”柳哲最近又闹出来不少形迹可疑的新闻,比如依据一份家谱中的版画,判断柳下惠与其妻圆脸、长眼、大眼袋、小嘴巴,结论是“有夫妻相”。依照我的浅见,圆脸、长眼、大眼袋、小嘴巴是中国古代版画表现年长的上等阶层
期刊
林德清先生号召大伙“团结起来给他点教训”,又忧心忡忡地顾虑“千万别给他得逞”。话里言中,显得“底气不足”。其实他也知道,雪村敢于如此表现“大胆无耻”,源于他深谙众人心理:无论是“展美"还是“展丑”,要紧的是展示开来,不能展示,一个哑炮而已,所有的投资和精力就会付诸东流。为了生存,卖身也干了!  雪村的“吻袭事件”,说穿了就是一个“卖身”举动。  形形色色的“卖身”行为时常在媒体上演着,细数种种,有
期刊
前不久,接到朋友一个有趣的东东,几幅照片,每幅照片配一句堪称经典的话语,比如要看一个女人优越与否就看她的双足,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性格就看他的笔迹,等等。细细推敲,还真是说到了根上。其中有一句是:看一个男人的心术要看他的视线。那照片拍的是一对婚礼上的新人,新娘是一脸的心满意足,而那个新郎却旁若无人只顾偷偷地循着新娘袒露的乳沟往里探究。按我们写作人的说法,就是有点直奔主题,并因此可
期刊
有个叫雪村的艺人大伙儿多少还是知道其人的,虽谈不上有多少喜欢,至少不讨厌:有点痞痞的模样,还没到流氓的程度。然而最近其在长沙的表现,就十足一副流氓腔,厚颜无耻到令人咂舌的地步了。  怎么个无耻法呢?  雪村最近在为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新街口》四处鼓噪,据他所说,“此前各地反应一片叫好,新闻周期就三天,如果都是正面的声音,宣传肯定没法往下做。我和院线老总说,希望听到一些反面意见,所以,长沙这站我一定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