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被动学校的状态仍然没有真正消除。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内在需要,实现有他主向自主转变;加强课外学习,让学生多方面尝试。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新课程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但是,目前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听到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被动状态仍然没有真正消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决》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说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己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概括等多种能力。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就会“展卷而能自通,执笔而能自度”了。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
1 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地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如在分析《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我列举了几个世界之谜,提出话题:“死海也是一个世界之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死海之谜已被解开。”这是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于知道死海是怎样一个谜,谜底是什么,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感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心理自由。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激发内在需要,实现有他主向自主转变
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规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柳斌同志曾说过:“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社会日益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反复讲解,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老师的语言再美,学生也无法搜略其中的意境,感受不到那由幽谷、農舍、渔舟、牧羊女等组成的流动又整合的优美画面,领会不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热爱之情。如果所教学生是开门见山、出门见水的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本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很吻合,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带着学生寻找快乐和宝藏。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它们包括摄影、散文、诗歌等。例如,谭海青同学的《雅韶的秋天》写得情文并茂,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的心理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向“我要学”的过渡。
4 加强课外学习,让学生多方面尝试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 科勒涅斯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即语文学习应渗透在生活中。反之,生活的外延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其实就是“大语文”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新阵地,鼓励学生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读名著,游古迹,览山水,真正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主学语文,在生活中自主用语文。笔者经常与学生交流,引导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请父母陪同,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再自己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在生活这片浩瀚海洋中自主学语文,自主用语文,语文自主学习这条溪流才会清净明澈,源远流长。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地学习,必须想方设法使语文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沃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新课程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但是,目前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听到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被动状态仍然没有真正消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决》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说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己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概括等多种能力。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就会“展卷而能自通,执笔而能自度”了。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
1 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地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如在分析《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我列举了几个世界之谜,提出话题:“死海也是一个世界之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死海之谜已被解开。”这是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于知道死海是怎样一个谜,谜底是什么,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感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心理自由。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激发内在需要,实现有他主向自主转变
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规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柳斌同志曾说过:“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社会日益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反复讲解,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老师的语言再美,学生也无法搜略其中的意境,感受不到那由幽谷、農舍、渔舟、牧羊女等组成的流动又整合的优美画面,领会不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热爱之情。如果所教学生是开门见山、出门见水的农村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本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很吻合,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带着学生寻找快乐和宝藏。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它们包括摄影、散文、诗歌等。例如,谭海青同学的《雅韶的秋天》写得情文并茂,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的心理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向“我要学”的过渡。
4 加强课外学习,让学生多方面尝试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 科勒涅斯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即语文学习应渗透在生活中。反之,生活的外延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其实就是“大语文”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新阵地,鼓励学生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读名著,游古迹,览山水,真正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主学语文,在生活中自主用语文。笔者经常与学生交流,引导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请父母陪同,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再自己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在生活这片浩瀚海洋中自主学语文,自主用语文,语文自主学习这条溪流才会清净明澈,源远流长。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地学习,必须想方设法使语文课堂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沃土。